【精品解析】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历史解释-中国现代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历史解释-中国现代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6 13:08:31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历史解释-中国现代史)
一、选择题
1.(2024九上·五华期中)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购买粮食或粮食制品的凭证。1955年开始发行,1993年全国取消使用。粮票取消使用体现了(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
C.国际环境的变化 D.科教兴国战略的展开
2.(2024九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如图是陶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反映了(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
D.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3.(2024八上·邢台月考)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是(  )
A.1840—1919年 B.1840—1937年
C.1840—1949年 D.1840—1956年
4.(2024·广州)1965年,卫生部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大力培训农村卫生人员,为百姓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人民健康水平从而得到普遍提升。这体现了我国(  )
A.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B.普及义务教育的紧迫性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推动西部开发的前瞻性
5.(2024·呼和浩特)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指(  )
A.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6.(2024·巴中) 构建思维导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小华同学在学习某课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图中问号处是(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 D.土地改革
7.(2024九上·重庆市开学考)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这最能体现(  )
A.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8.(2024九上·江北开学考)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天问”一词出自《楚 辞 ·天问》,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人世的探索和追问。天问、墨子、天宫、蛟龙、悟空等大 国重器的命名,均蕴含着厚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
A.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
B.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C.凸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D.均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
9.(2024九上·游仙开学考)2024年3月5日,济南市天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暨“3 5学雷锋纪念日”志愿服务活动在名泉广场举办。最适合出现在该主题活动中的宣传语是(  )
A.大庆石油“铁人”精神 B.人民公仆“党的好干部”
C.鞠躬尽瘁“两弹元勋” D.助人为乐“解放军好战士”
10.(2024九下·北京市)中国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 郑和下西洋 促进了西欧租地农场的出现
②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 屠呦呦团队发现了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④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4·菏泽) “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里,但时刻不要忘记为祖国为人民做过贡献的老军人……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  )
A.实事求是 敢闯新路 B.英勇顽强 舍生忘死
C.自立更生 艰苦奋斗 D.敢为人先 埋头苦干
12.(2024八下·衡阳期末)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政府随即发表声明“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材料反映出中国研制原子弹是 (  )
A.基于抗美援朝军事需要作出的决策
B.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
C.基于经济发展需要作出的决策
D.基于苏联的建议作出的决策
13.(2024·潍坊)1954年至1956年底,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政策被誉为“创举”。原因是(  )
A.实现经济恢复 B.实行互助合作
C.运用和平手段 D.消灭剥削阶级
14.(2024·临沂)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此,“四个全面”成为中国的政治热词,受到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这里的“四个全面”(  )
A.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 B.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C.是立体化的大国外交布局 D.在中共十九大后逐步形成
15.(2024·临沂)在如图(来源:202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页)所示的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里的“站立起来了”是指(  )
A.中国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政权 B.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C.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6.(2024·南通)据南通籍老战士陈雪章回忆,因土改翻身,他的父亲积极响应党和政府保家卫国的号召,送其参军。接着,他到达接近战争前沿的辽宁安东参加训练。他将参与的“战争”是(  )
A.百团大战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抗美援朝
17.(2024八下·喀什期末)在地冻天寒的白山黑水间,面对着日寇的疯狂“围剿”,杨靖宇孤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甩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两弹一星”功臣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体面生活,克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这些事迹共同体现了(  )
A.爱国主义精神 B.自力更生精神
C.团结协作精神 D.艰苦创业精神
18.(2024八下·和静期末)现在人们出行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还可以选择火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这反映出(  )
A.出行方式多样化 B.城市规划日益完善
C.互联网迅速普及 D.高新技术世界领先
19.(2024八下·和静期末)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马英九先生一行时说:“我和马英九先生这是第二次见面了……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举世无双的中华文明。”回顾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和马英九先生第一次见面的时间及意义分别是(  )
A.1987年;打破了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
B.1992年;达成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
C.2005年;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实现
D.2015年;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
20.(2024八下·南明期末)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和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材料中两项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  )
A.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B.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C.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 D.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九上·梁平期中)“人与自然和谐要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农耕文化在认识了土壤肥力与农作物收成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注重保持土壤肥力,种养结合。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质状况,选择种植不同特性的作物……二十四节气是先民们在长期的农业实践活动中的生产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不同的节气农时有不同的生产要求,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这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摘编自黄巧玲《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土壤肥力是农作物收成的唯一影响因素。(  )
B:农作物种植要依据不同的节气农时。(  )
C: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
(2)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观,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工业城市周边的河流既为机器运转提供动力,又成为城市内工厂排放污水的极佳场所……煤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原料后,使得工厂林立的工业城市中“充满了以硫氧化物、碳氧化物为主体的烟尘、湿雾和有害气体”……经过城市思想先驱的探索与实践,英国开始转变地方自治传统和自由主义倾向,以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物质环境实施干预,并逐步发展为中央统一制定的公共法案。“工业城市充分利用全国兴起的市政机构改革热潮,建立起职能完善的地方政府,并在中央法案的授权下比较积极地开展城市治理实践。”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3)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工业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概括英国为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5%、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原油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7.7%、天然气消费量占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能源消费总量的4.7%、核能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0.8%、水力发电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
(4)根据材料三,简述我国是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5)综上,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你拟定一则宣传语。
22.(2024·金昌)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领域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教育领域
措施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 实行党对学校的领导,解决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的问题。确定了“教育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
——根据《中国共产党简史》整理
材料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点为着力办好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89元。截至2019年底,我国拥有超过1.4亿家庭、4亿人构成的中等收入群体,其规模和增速均为世界之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建设:历史逻辑、现实启示及未来路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保障民生的主要做法及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民生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粮票,凭票证供应物资,这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分配方式,而1993年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因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产品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再也不需要通过票证进行供应,而是通过市场贸易获得物质供应,这说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A项正确;
粮票取消使用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无关,排除B项;
粮票取消使用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
科教兴国战略的展开与粮票取消使用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计划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2.【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据材料“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可知生产资料属于经济基础,相应地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随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材料涉及的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 ,材料涉及的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力的发展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细心观察示意图,看懂其含义来分析备选项 ,细心分析辨别回答。
3.【答案】C
【知识点】开国大典;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时间是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史的开端,近代史的结束事件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C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时间是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的结束事件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ABD选项的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近代史时间。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4.【答案】C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大力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描述的卫生部响应号召,将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提升农村人民的健康水平,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体现,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优越性,C项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主要解决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自治问题,与题干中描述的医疗卫生工作重心转移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
题干主要讨论的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转移及其带来的健康水平提升,与普及义务教育的紧迫性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
西部开发是中国在特定时期为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而实施的战略,与题干中描述的医疗卫生工作重心转移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
5.【答案】B
【知识点】“两个一百年”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指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B项正确;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属于中共十三大确立的战略部署,分三步走的内容,排除A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国担当,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指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
6.【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思维导图信息“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工商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合作化和公私合营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
“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国家工业化建设,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通过建立人民公社,片面追求农村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
土地改革使生产资料所有制从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认识。
7.【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详解】
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这表明在行动(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相关决策)之前,先有了明确的思想指导。思想起到了引领和先导的作用,为后续的行动指明了方向。选项中“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好符合这种情况,即先有了重要的思想,然后才为实际的行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了基础和指引,A正确;
在此情境中并未直接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关系,B错误;
虽然讲话具有创新性,但此选项不如选项 A 更直接准确地体现题干的核心,C错误;
题干中重点强调的是思想对行动的引领,而非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解题方法:阅读题干,结合所学分析题干,然后与选项中的选项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8.【答案】B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详解】“天问”出自《楚辞·天问》,“墨子”源于古代思想家墨子,“天宫”蕴含着中国古代对于天空宫殿的想象,“蛟龙”在传统文化中常被提及,“悟空”则来自古典名著。这些命名都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成果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B正确;
中国科学技术确实在不断发展进步,但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主要体现的是文化内涵,而非直接反映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A错误;
大国重器的命名重点在于展现文化内涵,而非突出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虽然综合国力强盛是发展这些科技成果的基础,但命名并非主要为了凸显这一点,C错误;
“天问”“墨子”“天宫”并非直接受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所以不能说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均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现代科技发展。解题方法:依据题干内容再结合所学分析大国重器名字的由来即可得出答案。
9.【答案】D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雷锋,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他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符合题意,D正确;
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克服重重困难,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被誉为“铁人”,与学雷锋无关,A错误;
“党的好干部”指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与学雷锋无关,B错误;
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他一生从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与学雷锋无关,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雷锋精神。解题方法:依据题干要求逐一分析各个选项中的精神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世界贸易组织;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屠呦呦团队发现了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②③④史实和结论相符,D项符合题意;
A: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关系,与西欧租地农场的出现无关,①史实和结论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关系,与西欧租地农场的出现无关,①史实和结论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关系,与西欧租地农场的出现无关,①史实和结论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老军人”“最可爱的人”可判断出与抗美援朝相关,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军人们抗击敌军,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B项正确;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体现出来的精神,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是特区精神的体现,均与抗美援朝不一致,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老军人”“最可爱的人”,判断出相关史实历史事件,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2.【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可知,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出发点是保卫国家主权及世界的和平稳定,是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B符合题意;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至1953年,排除A;
中国研制原子弹并不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
中国研制原子弹并不是基于苏联的建议,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两弹一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C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C项符合题意;
A:实现经济恢复不是题干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互助合作,B项不符合题意;
D:消灭剥削阶级,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赎买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A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A项符合题意;
B: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是立体化的大国外交布局,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四个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B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B项符合题意;
A:“中国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政权”不是题干主旨,A项不符合题意;
C: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不符合题意;
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因土改翻身,他的父亲积极响应党和政府保家卫国的号召,送其参军。接着,他到达接近战争前沿的辽宁安东参加训练”可知,1950年开始土地改革,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同时抗美援朝开始,他将参与的“战争”是抗美援朝,D项符合题意;
A:1940年8月百团大战主要在华北地区,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A项不符合题意;
B: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淮海战役发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B项不符合题意;
C: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发生在长江中下游,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地冻天寒的白山黑水间,面对着日寇的疯狂“围剿”,杨靖宇孤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甩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两弹一星”功臣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体面生活,克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可知,这些事迹共同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A项正确;
在地冻天寒的白山黑水间,面对着日寇的疯狂“围剿”,杨靖宇孤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体现自力更生精神,排除B项;
材料中的事迹重点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不是团结协作精神,排除C项;
在地冻天寒的白山黑水间,面对着日寇的疯狂“围剿”,杨靖宇孤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体现艰苦创业精神,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18.【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现在人们出行除了自行车、公交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还可以选择火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可知,这直接体现我国百姓的出行方式具有多样化,A项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交通工具的多样化,而城市规划不仅仅包括交通,还包含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交通工具的多样化,据此无法得出通信事业发展迅速的结论,排除C项;
材料主旨强调交通工具的多样化,没有涉及高新技术发展状况,且无与其他国家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的高新技术是否世界领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19.【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D项正确;
打破海峡两岸近四十年隔绝状态的事件是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2008年海峡两岸三通,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认识。
20.【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生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城新局面。
A项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错误,两项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符合题意;
B项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新中国成立有关,不符合题意;
C项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题干材料中两项改革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材料中两项改革的直接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注意掌握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21.【答案】(1) 错误 正确 未涉及
(2) 生态文明观:注重保持土壤肥力,种养结合;依据节气农时进行生产。
影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3) 环境问题:河流被污染;城市中充满烟尘、湿雾和有害气体。
措施:转变地方自治传统和自由主义倾向,以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物质环境实施干预;建立职能完善的地方政府,开展城市治理实践。
(4) 协调关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成效: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下降,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上升。
(5) 宣传语:示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五大发展理念;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
(1)A.据材料“统农耕文化在认识了土壤肥力与农作物收成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注重保持土壤肥力,种养结合。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质状况,选择种植不同特性的作物……”可知,土壤肥力是影响农作物收成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材料中的说法太绝对。故填错误。
B.据材料“二十四节气是先民们在长期的农业实践活动中的生产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不同的节气农时有不同的生产要求,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可知,农作物种植要依据不同的节气农时。故填正确。
C.据材料可知,“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材料中未涉及。故填未涉及。
(2)生态文明观:据材料一“传统农耕文化在认识了土壤肥力与农作物收成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注重保持土壤肥力,种养结合。”“不同的节气农时有不同的生产要求,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这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可知,生态文明观为注重保持土壤肥力,种养结合;依据节气农时进行生产。 影响:据材料“这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可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3)问题:据材料二“工业城市周边的河流既为机器运转提供动力,又成为城市内工厂排放污水的极佳场所……煤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原料后,使得工厂林立的工业城市中‘充满了以硫氧化物、碳氧化物为主体的烟尘、湿雾和有害气体’”可知,出现的环境问题有河流被污染,城市中充满烟尘、湿雾和有害气体。措施:据材料二“英国开始转变地方自治传统和自由主义倾向,以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物质环境实施干预,并逐步发展为中央统一制定的公共法案。‘工业城市充分利用全国兴起的市政机构改革热潮,建立起职能完善的地方政府,并在中央法案的授权下比较积极地开展城市治理实践。’”可知,英国采取的措施有转变地方自治传统和自由主义倾向,以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物质环境实施干预,建立职能完善的地方政府,开展城市治理实践。
(4)协调关系:据材料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可知,我国是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效:据材料“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5%……天然气消费量占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能源消费总量的4.7%、核能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0.8%、水力发电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和“2022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可知,我国在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中取得重大成效,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下降,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上升。
(5)宣传语:此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可以从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启示出发,发出呼吁和号召,共建和谐家园,示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农耕文明、英国近代城市发展、中国科学发展观。解题方法:(1)A: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农作物收成的因素有哪些即可。
B: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二十四节气是先民们在长期的农业实践活动中的生产经验和智慧的总结……这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再与选项比对即可。
C:结合所学分析史料信息,再与选项信息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2)生态文明观: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传统农耕文化在认识了土壤肥力与农作物收成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注重保持土壤肥力,种养结合”“不同的节气农时有不同的生产要求,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这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再结合所学对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总结即可。影响: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再结合所学对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即可。
(3)问题: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工业城市周边的河流既为机器运转提供动力,又成为城市内工厂排放污水的极佳场所……煤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原料后,使得工厂林立的工业城市中‘充满了以硫氧化物、碳氧化物为主体的烟尘、湿雾和有害气体’,再结合所学对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措施: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英国开始转变地方自治传统和自由主义倾向,以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物质环境实施干预,并逐步发展为中央统一制定的公共法案。‘工业城市充分利用全国兴起的市政机构改革热潮,建立起职能完善的地方政府,并在中央法案的授权下比较积极地开展城市治理实践’”再结合所学对关键信息中的英国措施分析即可。
(4)协调关系: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成效: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5%……天然气消费量占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能源消费总量的4.7%、核能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0.8%、水力发电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和“2022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再结合所学对关键信息分析概括即可。
(5)宣传语:结合从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启示出发,发出呼吁和号召,共建和谐家园分析即可。
22.【答案】(1)做法:经济上,开展土地改革;政治上,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育上,确定了“教育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解决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的问题。
意义:中国共产党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89元;截至2019年底,我国拥有超过1.4亿家庭、4亿人构成的中等收入群体,其规模和增速均为世界之最。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解答需依据材料一“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实行党对学校的领导,解决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的问题。确定了“教育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保障民生的主要做法有经济上,开展土地改革;政治上,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育上,确定了“教育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解决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的问题;第二小问的解答需依据材料以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保障民生的主要做法的意义主要是扫清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的残余,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了人才上的准备。
(2)依据材料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点为着力办好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习近平 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 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 对贫困问题。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89元。截至2019年底,我国拥有超过1.4亿家庭、4亿人构成的中等收入群体,其规模和增速均为世界之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民生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89元;截至2019年底,我国拥有超过1.4亿家庭、4亿人构成的中等收入群体,其规模和增速均为世界之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史料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民生建设的相关史实,综合分析归纳。
1 / 1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历史解释-中国现代史)
一、选择题
1.(2024九上·五华期中)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购买粮食或粮食制品的凭证。1955年开始发行,1993年全国取消使用。粮票取消使用体现了(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
C.国际环境的变化 D.科教兴国战略的展开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粮票,凭票证供应物资,这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分配方式,而1993年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因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产品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再也不需要通过票证进行供应,而是通过市场贸易获得物质供应,这说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A项正确;
粮票取消使用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无关,排除B项;
粮票取消使用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
科教兴国战略的展开与粮票取消使用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计划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2.(2024九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中)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如图是陶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反映了(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
D.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据材料“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可知生产资料属于经济基础,相应地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随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材料涉及的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 ,材料涉及的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力的发展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细心观察示意图,看懂其含义来分析备选项 ,细心分析辨别回答。
3.(2024八上·邢台月考)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是(  )
A.1840—1919年 B.1840—1937年
C.1840—1949年 D.1840—1956年
【答案】C
【知识点】开国大典;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时间是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史的开端,近代史的结束事件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C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时间是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的结束事件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ABD选项的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近代史时间。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4.(2024·广州)1965年,卫生部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大力培训农村卫生人员,为百姓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人民健康水平从而得到普遍提升。这体现了我国(  )
A.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B.普及义务教育的紧迫性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推动西部开发的前瞻性
【答案】C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大力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描述的卫生部响应号召,将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提升农村人民的健康水平,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体现,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优越性,C项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主要解决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自治问题,与题干中描述的医疗卫生工作重心转移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
题干主要讨论的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转移及其带来的健康水平提升,与普及义务教育的紧迫性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
西部开发是中国在特定时期为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而实施的战略,与题干中描述的医疗卫生工作重心转移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
5.(2024·呼和浩特)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指(  )
A.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答案】B
【知识点】“两个一百年”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指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B项正确;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属于中共十三大确立的战略部署,分三步走的内容,排除A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国担当,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指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
6.(2024·巴中) 构建思维导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小华同学在学习某课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图中问号处是(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 D.土地改革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思维导图信息“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工商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合作化和公私合营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
“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国家工业化建设,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通过建立人民公社,片面追求农村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
土地改革使生产资料所有制从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认识。
7.(2024九上·重庆市开学考)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这最能体现(  )
A.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详解】
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这表明在行动(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相关决策)之前,先有了明确的思想指导。思想起到了引领和先导的作用,为后续的行动指明了方向。选项中“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好符合这种情况,即先有了重要的思想,然后才为实际的行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了基础和指引,A正确;
在此情境中并未直接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关系,B错误;
虽然讲话具有创新性,但此选项不如选项 A 更直接准确地体现题干的核心,C错误;
题干中重点强调的是思想对行动的引领,而非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解题方法:阅读题干,结合所学分析题干,然后与选项中的选项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8.(2024九上·江北开学考)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天问”一词出自《楚 辞 ·天问》,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人世的探索和追问。天问、墨子、天宫、蛟龙、悟空等大 国重器的命名,均蕴含着厚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
A.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
B.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C.凸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D.均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详解】“天问”出自《楚辞·天问》,“墨子”源于古代思想家墨子,“天宫”蕴含着中国古代对于天空宫殿的想象,“蛟龙”在传统文化中常被提及,“悟空”则来自古典名著。这些命名都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成果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B正确;
中国科学技术确实在不断发展进步,但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主要体现的是文化内涵,而非直接反映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A错误;
大国重器的命名重点在于展现文化内涵,而非突出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虽然综合国力强盛是发展这些科技成果的基础,但命名并非主要为了凸显这一点,C错误;
“天问”“墨子”“天宫”并非直接受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所以不能说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均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现代科技发展。解题方法:依据题干内容再结合所学分析大国重器名字的由来即可得出答案。
9.(2024九上·游仙开学考)2024年3月5日,济南市天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暨“3 5学雷锋纪念日”志愿服务活动在名泉广场举办。最适合出现在该主题活动中的宣传语是(  )
A.大庆石油“铁人”精神 B.人民公仆“党的好干部”
C.鞠躬尽瘁“两弹元勋” D.助人为乐“解放军好战士”
【答案】D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雷锋,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他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符合题意,D正确;
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克服重重困难,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被誉为“铁人”,与学雷锋无关,A错误;
“党的好干部”指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与学雷锋无关,B错误;
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他一生从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与学雷锋无关,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雷锋精神。解题方法:依据题干要求逐一分析各个选项中的精神即可得出答案。
10.(2024九下·北京市)中国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 郑和下西洋 促进了西欧租地农场的出现
②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 屠呦呦团队发现了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④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世界贸易组织;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屠呦呦团队发现了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②③④史实和结论相符,D项符合题意;
A: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关系,与西欧租地农场的出现无关,①史实和结论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关系,与西欧租地农场的出现无关,①史实和结论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关系,与西欧租地农场的出现无关,①史实和结论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4·菏泽) “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里,但时刻不要忘记为祖国为人民做过贡献的老军人……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  )
A.实事求是 敢闯新路 B.英勇顽强 舍生忘死
C.自立更生 艰苦奋斗 D.敢为人先 埋头苦干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老军人”“最可爱的人”可判断出与抗美援朝相关,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军人们抗击敌军,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B项正确;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体现出来的精神,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是特区精神的体现,均与抗美援朝不一致,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老军人”“最可爱的人”,判断出相关史实历史事件,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2.(2024八下·衡阳期末)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政府随即发表声明“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材料反映出中国研制原子弹是 (  )
A.基于抗美援朝军事需要作出的决策
B.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
C.基于经济发展需要作出的决策
D.基于苏联的建议作出的决策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可知,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出发点是保卫国家主权及世界的和平稳定,是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B符合题意;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至1953年,排除A;
中国研制原子弹并不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
中国研制原子弹并不是基于苏联的建议,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两弹一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4·潍坊)1954年至1956年底,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政策被誉为“创举”。原因是(  )
A.实现经济恢复 B.实行互助合作
C.运用和平手段 D.消灭剥削阶级
【答案】C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C项符合题意;
A:实现经济恢复不是题干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互助合作,B项不符合题意;
D:消灭剥削阶级,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赎买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4·临沂)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此,“四个全面”成为中国的政治热词,受到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这里的“四个全面”(  )
A.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 B.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C.是立体化的大国外交布局 D.在中共十九大后逐步形成
【答案】A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A项符合题意;
B: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是立体化的大国外交布局,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四个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4·临沂)在如图(来源:202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页)所示的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里的“站立起来了”是指(  )
A.中国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政权 B.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C.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答案】B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B项符合题意;
A:“中国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政权”不是题干主旨,A项不符合题意;
C: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不符合题意;
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4·南通)据南通籍老战士陈雪章回忆,因土改翻身,他的父亲积极响应党和政府保家卫国的号召,送其参军。接着,他到达接近战争前沿的辽宁安东参加训练。他将参与的“战争”是(  )
A.百团大战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抗美援朝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因土改翻身,他的父亲积极响应党和政府保家卫国的号召,送其参军。接着,他到达接近战争前沿的辽宁安东参加训练”可知,1950年开始土地改革,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同时抗美援朝开始,他将参与的“战争”是抗美援朝,D项符合题意;
A:1940年8月百团大战主要在华北地区,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A项不符合题意;
B: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淮海战役发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B项不符合题意;
C: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发生在长江中下游,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4八下·喀什期末)在地冻天寒的白山黑水间,面对着日寇的疯狂“围剿”,杨靖宇孤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甩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两弹一星”功臣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体面生活,克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这些事迹共同体现了(  )
A.爱国主义精神 B.自力更生精神
C.团结协作精神 D.艰苦创业精神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地冻天寒的白山黑水间,面对着日寇的疯狂“围剿”,杨靖宇孤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甩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两弹一星”功臣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体面生活,克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可知,这些事迹共同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A项正确;
在地冻天寒的白山黑水间,面对着日寇的疯狂“围剿”,杨靖宇孤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体现自力更生精神,排除B项;
材料中的事迹重点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不是团结协作精神,排除C项;
在地冻天寒的白山黑水间,面对着日寇的疯狂“围剿”,杨靖宇孤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体现艰苦创业精神,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18.(2024八下·和静期末)现在人们出行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还可以选择火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这反映出(  )
A.出行方式多样化 B.城市规划日益完善
C.互联网迅速普及 D.高新技术世界领先
【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现在人们出行除了自行车、公交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还可以选择火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可知,这直接体现我国百姓的出行方式具有多样化,A项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交通工具的多样化,而城市规划不仅仅包括交通,还包含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交通工具的多样化,据此无法得出通信事业发展迅速的结论,排除C项;
材料主旨强调交通工具的多样化,没有涉及高新技术发展状况,且无与其他国家的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的高新技术是否世界领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19.(2024八下·和静期末)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马英九先生一行时说:“我和马英九先生这是第二次见面了……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举世无双的中华文明。”回顾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和马英九先生第一次见面的时间及意义分别是(  )
A.1987年;打破了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
B.1992年;达成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
C.2005年;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实现
D.2015年;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
【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D项正确;
打破海峡两岸近四十年隔绝状态的事件是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2008年海峡两岸三通,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认识。
20.(2024八下·南明期末)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和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材料中两项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  )
A.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B.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C.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 D.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生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城新局面。
A项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错误,两项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符合题意;
B项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新中国成立有关,不符合题意;
C项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题干材料中两项改革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材料中两项改革的直接目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注意掌握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九上·梁平期中)“人与自然和谐要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农耕文化在认识了土壤肥力与农作物收成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注重保持土壤肥力,种养结合。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质状况,选择种植不同特性的作物……二十四节气是先民们在长期的农业实践活动中的生产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不同的节气农时有不同的生产要求,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这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摘编自黄巧玲《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土壤肥力是农作物收成的唯一影响因素。(  )
B:农作物种植要依据不同的节气农时。(  )
C: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
(2)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观,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工业城市周边的河流既为机器运转提供动力,又成为城市内工厂排放污水的极佳场所……煤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原料后,使得工厂林立的工业城市中“充满了以硫氧化物、碳氧化物为主体的烟尘、湿雾和有害气体”……经过城市思想先驱的探索与实践,英国开始转变地方自治传统和自由主义倾向,以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物质环境实施干预,并逐步发展为中央统一制定的公共法案。“工业城市充分利用全国兴起的市政机构改革热潮,建立起职能完善的地方政府,并在中央法案的授权下比较积极地开展城市治理实践。”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3)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工业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概括英国为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5%、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原油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7.7%、天然气消费量占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能源消费总量的4.7%、核能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0.8%、水力发电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
(4)根据材料三,简述我国是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5)综上,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你拟定一则宣传语。
【答案】(1) 错误 正确 未涉及
(2) 生态文明观:注重保持土壤肥力,种养结合;依据节气农时进行生产。
影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3) 环境问题:河流被污染;城市中充满烟尘、湿雾和有害气体。
措施:转变地方自治传统和自由主义倾向,以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物质环境实施干预;建立职能完善的地方政府,开展城市治理实践。
(4) 协调关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成效: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下降,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上升。
(5) 宣传语:示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五大发展理念;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
(1)A.据材料“统农耕文化在认识了土壤肥力与农作物收成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注重保持土壤肥力,种养结合。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质状况,选择种植不同特性的作物……”可知,土壤肥力是影响农作物收成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材料中的说法太绝对。故填错误。
B.据材料“二十四节气是先民们在长期的农业实践活动中的生产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不同的节气农时有不同的生产要求,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可知,农作物种植要依据不同的节气农时。故填正确。
C.据材料可知,“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材料中未涉及。故填未涉及。
(2)生态文明观:据材料一“传统农耕文化在认识了土壤肥力与农作物收成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注重保持土壤肥力,种养结合。”“不同的节气农时有不同的生产要求,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这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可知,生态文明观为注重保持土壤肥力,种养结合;依据节气农时进行生产。 影响:据材料“这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可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3)问题:据材料二“工业城市周边的河流既为机器运转提供动力,又成为城市内工厂排放污水的极佳场所……煤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原料后,使得工厂林立的工业城市中‘充满了以硫氧化物、碳氧化物为主体的烟尘、湿雾和有害气体’”可知,出现的环境问题有河流被污染,城市中充满烟尘、湿雾和有害气体。措施:据材料二“英国开始转变地方自治传统和自由主义倾向,以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物质环境实施干预,并逐步发展为中央统一制定的公共法案。‘工业城市充分利用全国兴起的市政机构改革热潮,建立起职能完善的地方政府,并在中央法案的授权下比较积极地开展城市治理实践。’”可知,英国采取的措施有转变地方自治传统和自由主义倾向,以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物质环境实施干预,建立职能完善的地方政府,开展城市治理实践。
(4)协调关系:据材料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可知,我国是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效:据材料“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5%……天然气消费量占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能源消费总量的4.7%、核能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0.8%、水力发电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和“2022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可知,我国在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中取得重大成效,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下降,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上升。
(5)宣传语:此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可以从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启示出发,发出呼吁和号召,共建和谐家园,示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国农耕文明、英国近代城市发展、中国科学发展观。解题方法:(1)A: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农作物收成的因素有哪些即可。
B: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二十四节气是先民们在长期的农业实践活动中的生产经验和智慧的总结……这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再与选项比对即可。
C:结合所学分析史料信息,再与选项信息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2)生态文明观: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传统农耕文化在认识了土壤肥力与农作物收成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注重保持土壤肥力,种养结合”“不同的节气农时有不同的生产要求,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这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再结合所学对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总结即可。影响: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再结合所学对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即可。
(3)问题: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工业城市周边的河流既为机器运转提供动力,又成为城市内工厂排放污水的极佳场所……煤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原料后,使得工厂林立的工业城市中‘充满了以硫氧化物、碳氧化物为主体的烟尘、湿雾和有害气体’,再结合所学对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措施: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英国开始转变地方自治传统和自由主义倾向,以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物质环境实施干预,并逐步发展为中央统一制定的公共法案。‘工业城市充分利用全国兴起的市政机构改革热潮,建立起职能完善的地方政府,并在中央法案的授权下比较积极地开展城市治理实践’”再结合所学对关键信息中的英国措施分析即可。
(4)协调关系: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成效:阅读史料,找出关键信息“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5%……天然气消费量占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能源消费总量的4.7%、核能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0.8%、水力发电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和“2022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再结合所学对关键信息分析概括即可。
(5)宣传语:结合从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启示出发,发出呼吁和号召,共建和谐家园分析即可。
22.(2024·金昌)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领域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教育领域
措施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 实行党对学校的领导,解决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的问题。确定了“教育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
——根据《中国共产党简史》整理
材料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点为着力办好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89元。截至2019年底,我国拥有超过1.4亿家庭、4亿人构成的中等收入群体,其规模和增速均为世界之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建设:历史逻辑、现实启示及未来路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保障民生的主要做法及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民生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
【答案】(1)做法:经济上,开展土地改革;政治上,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育上,确定了“教育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解决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的问题。
意义:中国共产党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89元;截至2019年底,我国拥有超过1.4亿家庭、4亿人构成的中等收入群体,其规模和增速均为世界之最。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解答需依据材料一“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实行党对学校的领导,解决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的问题。确定了“教育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保障民生的主要做法有经济上,开展土地改革;政治上,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育上,确定了“教育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解决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的问题;第二小问的解答需依据材料以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保障民生的主要做法的意义主要是扫清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的残余,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了人才上的准备。
(2)依据材料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点为着力办好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习近平 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 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 对贫困问题。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89元。截至2019年底,我国拥有超过1.4亿家庭、4亿人构成的中等收入群体,其规模和增速均为世界之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民生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89元;截至2019年底,我国拥有超过1.4亿家庭、4亿人构成的中等收入群体,其规模和增速均为世界之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史料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民生建设的相关史实,综合分析归纳。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