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炼字炼句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炼字炼句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7 17:5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
——炼字炼句
真题回顾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①全词以人鸟对话的形式展开,新颖幽默。
②口语入词,通俗易懂,亲切活泼。
③善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白”“青”等,清新明快。
D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
形象
炼字/句
语言风格
语言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手法
思想情感
观点态度
内容
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表现什么
理解诗歌
赏析诗歌语言包含有哪些内容呢?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4 全国甲卷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炼字
2023 全国甲卷 《临江仙》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炼句
2021 全国乙卷 《鹊桥仙·赠鹭鸶》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语言风格
历年考题
炼字中要炼的字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等。
设问方式:
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个字?请简述理由。
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品味关键字词(炼字)
1.动词: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如: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从词性入手
动词的表达效果主要有:
化静为动,化凡为美,赋予画面动态感,生动形象,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畬田:shē 用火耕种田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斗,相斗。化静为动,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攒聚,聚集。化静为动,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
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形容词: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突出事物特点,还能传达
出作者的感情。语义双关或活用的形容词值得注意,如: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形容词(含修饰词)的表达效果主要有:
①突出事物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
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②其中表现色彩的词能够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
作者的心情。
劳停驿[注]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①“荒”“瘦”二字,有地僻、田瘦之意。
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
瘦瘠之至。
③“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
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寄寓了诗人对
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
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
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
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
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①“软”即柔软、轻软,无形的春风被赋予了可感知的柔软的质地特点,
通过春风的温暖柔和,描绘出风拂柳枝、漫斜空中的情景。
②“低”与“高”相对,此句描写了夕阳斜照下,花映栏杆、花影低垂的
样子,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营造出一种静谧美好的氛围。
③“软”与“低”各以触觉、视觉角度塑造出诗歌清新细腻的风格,烘托
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

伊川独游
宋·欧阳修
绿树绕伊川,人行乱石间。
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
路转香林出,僧归野渡闲。
岩阿谁可访,兴尽复空还。
【注】香林:即禅林,初指僧人的陵地,后一般指佛家修行的寺院。
诗歌的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内容上:本联写了山路蜿蜒曲折,一路延伸,寺院赫然出现。僧人缓
步归来,野渡宁静悠闲,描绘了一幅自然清新的画面。
②结构上:本联由颔联写高远的自然之景转向写山林有人之景,由景渐
次向情过渡,为下联抒发情感及主旨表达做了铺垫。
③情感上:“转”“出”巧妙表现突然见到禅林山寺的惊喜之情,写野
渡之“闲”表达出了诗人对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喜爱)之情。
3.名词:
由于意象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一些意象名词往往蕴含作者的思想
或感情,意象叠加(列锦),可使意境有情韵。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4.副词:
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如:
副词的表达效果主要有: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注】人日:正月初七。
试对薛诗前两句中的虚词作简要赏析。。
① 用“才”突出七日时间之短;用“已”表现在外时间之
长。
②以入春时间之短,反衬离家时间之长,表达思归之切。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① 常即“经常”之意,强调时间频度,写远处的寒山经常被夕阳的余辉笼罩,
巧妙刻画出了山色随朝暮变化的状态,也写出了时光的流逝之感。
②“偏”即“偏偏”之意,用拟人的手法将一弯新月人格化,写新月偏偏在
黄昏时分照亮林中落叶,生动形象,为情造景,凸显了诗人疏朗的心境。

5.数量词:
经过诗人精心筛选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一字师”郑谷)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别舍弟宗一①
唐·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①“一身”表明孤苦无依,“万死”表明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一身”与
“万死”两相对比,高度概括了诗人 孤苦寥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
酷人生。
②“六千里”、“十二年”分别从时间、空间上高度概括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
远和时间长,抒发了诗人被长期流放蛮荒之地的愤懑愁苦之情。

6. 叠词: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叠词常见表达效果主要有:
①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有画面感;
②具有抒情性,丰富语言的含义,深化情感表达。
③扩大意境,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和想象。
④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7.拟声词:
生动形象的表现事物特点、人物心情,动作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
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城上【注】
杜甫
草满巴西绿,空城白日长。
风吹花片片,春动水茫茫。
八骏随天子,群臣从武皇。
遥闻出巡守,早晚遍遐荒。
【注】此诗是广德二年春诗人自梓州往阆州时作。广德元年,吐蕃入寇,代宗无奈幸陕,十二月
还京。
这首诗叠词的运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内容上,“片片”写出了风吹落花满天飘飞的情形,“茫茫”写出了水
波荡漾的情形,这是一派春天的景象,是作者所望的城上之景,却以乐
景写哀情,衬托了城里的凄然和茫然,生动形象。
②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音悦耳,富有
音乐美。
二、从技巧入手
诗歌的表达技巧极为丰富,可以从表达技巧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分析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如: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二、从情感入手
分析关键词语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内容,看怎么强化诗歌情调氛围,如何体现诗歌的思想主旨。如: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该诗借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幽寂清冷的氛围,“愁”字是该诗的关键词语,也是该诗的“诗眼”,一个“愁”字点醒全篇,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体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第一步)
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杏开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象,以动写静,
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第二步)
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第三步)
炼字题答题步骤:(确定词性)
①释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②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情景。(翻译、手法)
③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效果作用:
描物、造境、写人、抒情、艺术)
鉴赏关键句子(炼句)
炼句一般是指全诗中最精彩、最意味深长、最警策的关键性句子。
刻画生动、意境动人的写景诗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感情深沉、耐人寻味的抒情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蕴含哲理、思想深刻的哲理句。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理解意蕴:描述诗句内容,分析诗句含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多角度赏析:
①表达技巧方面,分析作用及表达效果。(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
度)
②语言特点方面:倒装——错位的美;
省略——韵味悠长;
对仗——整饬之美;
炼字——凝练之美;
意象叠加(列锦)——意境
③结构(构思)作用方面:
首句——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面的描写;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
中间句——承接前面什么内容,引出后面什么内容;借景抒情,表达情感。
尾句——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以景衬情;以景结情,含
蓄隽永。
④诗人情感方面。
答题步骤: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赏析诗句的妙处)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①只听见举子们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②运用比喻和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抒发作者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
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产生的喜悦之情。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 江 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
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浓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诗眼就一首诗或某句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字、词、句,它往往是诗歌中最精炼传神的部分。
①最生动,最精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②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和主旨: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③最易统摄全篇:
题目:《春夜喜雨》《蜀道难》《题李凝幽居》;
开头: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诗中:“多情自古伤离别”;
篇末:《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赏析诗眼艺术
古诗词“诗眼”的确定角度
内容上 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修辞上 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词性上 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结构上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或全诗围绕该字(词)来写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位置上 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宫词》)
①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②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③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④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提问方式
答题思路



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例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或整理归纳,或逐联分析)
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
唐·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注 】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
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④清溪:指终
南山的小溪流。
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怀”。
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
是触发“怀”的媒介;
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日”与“连年”两组对比,强调
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
③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初发夷陵①
宋·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②。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峡生活之后,
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出发时所作。②指顾中:一指手,一回头,喻
时间短暂。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理由。
全诗的诗眼是“喜” 。
①首联写过尽险滩,心胸开阔,暗含“喜”;
②颔联和颈联寓情于景,江天一色,鹘飞鱼腾,壮奇景象寄寓开阔襟怀和喜悦心情;
③尾联写奉诏东归,顺风而行,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更难掩要有一番作为之“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