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分析小说人物心理作用及变化过程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分析小说人物心理作用及变化过程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7 18:0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小说阅读之
分析小说人物心理作用及变化过程
2025届高三 二轮复习专题
活动一
真题回顾 考情分析
考查年份 提问方式
2023新高考I卷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2023全国乙卷 9.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2新高考Ⅰ卷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2021高考乙卷 9.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2020新课标Ⅰ卷 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2020新高考Ⅱ卷 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18新课标Ⅱ卷 5.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2018新课标Ⅲ卷 5.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2015新课标Ⅰ卷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高考真题回顾
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心态)是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的常见题型之一。这类试题是对人物的局部考查,或分析人物心理的作用(效果),或就某一事件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试题要求考生指出某种心理在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达主题等方面的作用,或概括特定人物的心理特点、变化过程。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包括人物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感触、联想等思想活动。
其作用主要是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变化、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可以用第一人称,即内心独白;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从旁观者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分析心理描写,主要是看作者如何有层次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何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这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如何以神态、语言、动作描写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活动二
分析小说人物心理描写技巧及作用
梳理小说中“人物心理”考点的相关知识,建立“人物心理描写技巧”思维导图。
要求:3分钟个人完成任务,2分钟小组分享讨论。
人物心理
心理描写方法
1.直接陈述(含有“想”等关键字眼,直接点明人物的所思所想)
2.内心独白(人物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它能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3.回忆往事
4.心理分析(展现人物的内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直接描写
1.语言描写(言为心声,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揭示人物心理)
2.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描写/暗示揭示人物心理)
3.环境衬托(利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悲喜)
4.神态显示
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主题
幻觉展现
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心理
梦境描绘
间接描写
1.人物:①表现人物内心、思想、情感;刻画人物性格;②勾勒人物精神面貌、交代身份遭遇
2.情节:展示情节变化,推动情节发展;
3.主题:突出/深化主题。
心理描写作用
1.紧扣情节的发展变化
2.立足整体,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3.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
4.分析作者的感情倾向
如何揣摩心理
表现喜悦 两字词:开心、喜悦、欢喜、狂喜、欣喜、欣慰、愉悦、快乐、快活、畅快、痛快、
快慰、幸福、得意、满足、欢乐、欢欣、陶醉、甜美、兴奋、自豪、高兴、
满意、舒畅、畅快、甜蜜
四字词: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欣喜若狂、喜不自胜、乐而忘忧、称心如意、心满意足
表现恼怒 两字词:激怒、暴怒、狂怒、发怒、恼怒、气恼、憎恶、憎恨、悲愤、激愤、愤然、
痛恨、气愤、愤慨
四字词:怒气填胸、愤愤不平、恼羞成怒、老羞成怒、怒不可遏、义愤填膺
表现悲伤 两字词:哀伤、哀痛、哀戚、哀怜、哀悼、哀思、哀怨、悲哀、悲伤、悲痛、悲戚、
悲愁、悲怆、悲酸、悲壮、忧愁、忧伤、忧思、痛心、痛苦、辛酸
四字词:黯然销魂、黯然伤神、悲天悯人、五内俱焚、闷闷不乐、悲痛欲绝、伤心欲绝、
愁肠百结、悲观厌世、悲愤填膺
表现恐惧 两字词:惧怕、害怕、恐慌、畏惧、胆寒、胆怯、畏怯
四字词:胆战心惊、惊恐万状、失魂落魄、毛骨耸(竦)然、战战兢兢、惴惴不安、
诚惶诚恐、提心吊胆
表现矛盾心理
两字词:迟疑、狐疑、摇动、彷徨、犹疑、动摇
四字词:举棋不定、心乱如麻、进退两难、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患得患失
表现人物心理常用词语
1.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宝玉挨打》)
阅读下面的文段,思考人物心理描写和作用。
梦境描写。既揭示出了宝玉关心体贴少女,思想叛逆,具有民主思想的性格特征,又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处于下层地位的人任人宰割的不合理的黑暗现实。
2.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可我连渔叉都没有。尖齿鲨很残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
(节选自海明威《老人与海》)
阅读下面的文段,思考人物心理描写和作用。
内心独白。既有对尖齿鲨的厌恶,又有对它的赞叹;既有战胜尖齿鲨的自豪,又有把尖齿鲨杀死的遗憾。
3.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
(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阅读下面的文段,思考人物心理描写和作用。
间接心理描写。以动作描写展示林冲的极端愤怒,揭示其“狠”的性格。
4.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节选自鲁迅《祝福》)
阅读下面的文段,思考人物心理描写和作用。
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对礼教吃人本质的无限愤懑、深深的悲伤与内疚以及无力改变现实的自我嘲讽。
5.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阅读下面的文段,思考人物心理描写和作用。
直接心理描写。揭示了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谨慎心理,表现了她敏感自尊、小心谨慎的性格。
活动三
高考真题示例
分析人物心理的方法
(1)细审题目,明确考向
新高考的设题特点就是提问方式比较灵活,拒绝“套路化”答题。“因文设题”的宗旨是明确的,考查的指向性是明确的,此类题目通常在题干中会出现“心理”“心态”“态度”“情感”等字眼。因此首先要细审题目,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信息,锁定答题的文本区域,区分是结合语句或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还是结合小说的某一情节故事或某一细节来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
(2)读懂文本,关联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和主旨思想之间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命题角度是局部考查,或者要素考查,但是在分析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特征时要增强整体意识,要立足于全文的高度,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结合小说的环境要素,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可以有效避开“断章取义”的心理分析误区。
(3)设身处地,揣摩心理
在新高考重视情境教学和情境考查的背景下,在揣摩人物的心理时,要把自己置于一定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用人之常情去揣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看看会有怎样的心理过程。但这种假想必须以文本和细节为依据,切忌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4)抓住言行,重视显隐
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有一些心理活动在文本中会直接表述,而这些显性信息常常被忽视;“言为心声”“行是外化”,有一些心理活动会在言行举止中暗示出来,而这些隐性信息也常常被遗漏,因而一定要重视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当然,绝大多数的小说人物都不会是“静态的”“单一的”,而是“动态的”“圆形的”,分析人物心理和特征时要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是包含人物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活动过程,答题的角度要多,分析的层面要全,表述的层次要清。
满分答案三注意
  1.主题意识。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任何题目都要联系到文章主题,一以贯之。
  2.圈点勾画。题目的答案直接或间接地都来自文本,要圈点勾画出表现人物心理的关键信息。
  3.分条作答。根据题目的分值,确定3~4个答题角度,归纳整合有效信息作答,答题角度不能重复、交叉、包含。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6分)
(2020·全国卷Ⅰ)
[美]海明威《越野滑雪》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1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2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①。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②。
3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4“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5“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 ”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6“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7“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8“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9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③
10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④
11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①。
12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13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②。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浑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14“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
15“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16姑娘走出去了。
17“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 ”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
18“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③。”
19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信息获取——读文技巧
第一部分(1~10段):直接交代了一对熟悉的好朋友尼克和乔治雪地上滑雪的场景,体现了主人公尼克和乔治热血、激情、享受自由与探索的精神。
①心理描写,写出人物沉迷滑雪的快乐,忘却烦恼与俗务,享受难得的自由。
②这一段堪称滑雪运动的经典描写,因为热爱所以数次摔倒仍激情不减。
③技巧娴熟游刃有余的控制感让主人公感到踏实而幸福。
④漂亮的姿势,娴熟的技巧,如光的飞翔,运动的青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感。
20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④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
21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⑤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22“你几时得回学校去 ”尼克问。
23“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24“真希望你能留下①,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25“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 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②”
26“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③啊。”
27“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
28“是啊。”
29他们喝干了剩酒。
30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④。
31“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32“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33“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34“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35“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⑤。”乔治说。
36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第二部分(11~21段):场景由雪地到客栈的变化。
①对客栈外部特征的描写。
②对客栈内部装饰摆设的描写。
  从这些细节处我们可以看出客栈的破败和黯淡,这与前文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的环境氛围也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③对话描写,写出两主人公对滑雪运动的挚爱。
④伐木工人也许是平庸世俗生活的代表。
⑤他们因志同道合享受滑雪而暂时快乐。既承接上文越野滑雪的快乐,也为下文蓄势。
37“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38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⑥。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6分)
第三部分(22~38段):写尼克和乔治二人虽然都热爱滑雪,不甘平庸,渴望冒险生活,但面对现实却不得不分离。喝完酒离开客栈前的一段对话,可见二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①②③对话描写,表现二人在这美好之地结伴而行,滑个痛快的美好愿望。
④动作描写,情节急转直下,“再也没机会滑雪”的现实让乔治颓然一靠。
⑤执着的爱好,美好的约定在未卜的现实中飘摇。
⑥环境描写暗示前景并不灿烂,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第一步:明确任务要求和审题障碍
1.命题者以“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为具体情境,以“第三人称视角”为体验切入点,分析对话者心理。人物对话能凸显人的性格特点,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更可以展现或暗示人物心理。
2.为什么一再相约?必须联系上下文越野滑雪的自由畅快、现实生活的枯燥烦闷、再一次相约的难以实现进行揣摩。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6分)
第二步:明确答题规则
1.精准审题,明确任务。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梳理概括。要求考生能从小说语言、情节、环境、细节描写等多角度分析人物心理。
2.锁定区间,扣住文本关键信息。答题时首先应回归文本区间,确定对话场景,梳理对话内容等,抓住关键词中隐含的情感因素,如“一定、没意思、真希望、没机会、靠不住”,进行人物心理分析。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6分)
第三步:运用规则准确答题
 
确定“对话”场景,梳理对话内容,分析其心理 “我们一定得滑”“否则就没意思了”“我们要去滑,没错”“我们一定得滑” 两人都有强烈的滑雪愿望和期盼
“真希望你能留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滑个痛快”“就此说定了” 含蓄地表达了两人之间依依不舍的心境
(1)“得赶十点四十的车”“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 (2)“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细节描写 反映出两人对再一次一起滑雪的不自信,折射出两人略带惆怅的心境
参考答案:
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
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
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活动四
高考真题演练
9.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2023全国乙卷)
曹多勇《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2023全国乙卷)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曹多勇)
①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②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③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④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⑤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⑥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⑦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德贵喝水前与犁、牛对话,明白它们和自己一样都需要喝水,从中可以看出德贵对朝夕相处的犁与牛十分熟悉,怀有深厚的情感,表现了他对犁、牛的疼惜(亲近、关心、爱护)之情。)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这些“骂”,其非真正的骂,是相识已久、感情深厚的友人间的嬉笑怒骂,是一种放松和调侃,从中可以看出德贵在奔向耕地劳作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现出他面对困难的乐观。)
⑧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
⑨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河滩荒地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在耕种,村人和家人都持否定态度,由此可见德贵是寂寞和孤独。)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是想犁这块河滩地的,是希望得到犁与牛的肯定与支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无论牛与犁怎么回答,倔强的德贵今天是一定要犁这块地的,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坚守和坚韧不拔。)
⑩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喧喧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
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
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
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
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
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
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9.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精准审题】分析人物心理 ,是一道套路题。解题时要在原文找到对话内容,然后结合故事情节,贴着人物内心走,揣摩人物心理。按先后顺序进行梳理,既要结合文本,引用文本依据,也要分析其心理活动,最后分条表述,力求做到语言准确精练。注意答案中一定要用一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人物的心理。
答:①(段落 ): (文中依据) , (心理) ;
②(段落 ): (文中依据) , (心理) ;
③(段落 ): (文中依据) , (心理) 。
【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框架组织答案】
①让牛、犁饮水以及对它们的笑骂,表现了德贵对牛和犁的亲近与爱惜;
②对土地的态度展现了德贵的坚持与执著;
③对牛和犁的絮絮叨叨,表现了德贵的孤独感。
9.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
“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
“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
“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德贵对朝夕相处的犁与牛十分熟悉,怀有深厚的情感,表现了他对犁、牛的亲近、爱惜。
第7段
“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无论牛与犁怎么回答,倔强的德贵今天是一定要犁这块地的,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坚守和坚韧不拔。
第9段
“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
河滩荒地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在耕种,村人和家人都持否定态度,由此可见德贵是寂寞和孤独的。
第9段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2022新高考Ⅰ卷)
冯至《江上》
(2022新高考Ⅰ卷)
江上(节选) 冯至
①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表明伍子胥在逃出昭关之后的轻松从容、如获新生的感受。)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②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诗化情境,突出子胥死里逃生后轻松、幸福的心境。)
③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④“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⑤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⑥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这一段先写伍子胥的心理活动:对于友情的渴望和对自身孤独境遇的体察。对于复仇者伍子胥来说,一系列的变化正在发生。先是自然景色的变化带来的,接下来是老百姓对季札的议论带来的,最后“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时空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新的人物要出现了。)
⑦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歌声慰藉着伍子胥的心灵,吸引着伍子胥向芦苇丛走去。)
⑧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环境描写,烘托伍子胥内心的感动,也增加了小说的诗意美。)渔夫的歌声又起了: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隐喻手法,不知不觉子胥已成曲中人。)
⑨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这一段继续写伍子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两个“身不由己”,写出歌声带给伍子胥的感动,对伍子胥的吸引。)
⑩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的宁静。(心理描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这一段侧重写伍子胥的心理活动,由江水引发的联想和想象,伍子胥深重的仇恨源自于“污秽”的楚国都城郢城。“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和“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形成对比,而伍子胥的形象正在在这样的心理活动中进一步得到显现,虽然是“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但怀揣着的是“洗刷”污秽的壮志。)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这一段继续写伍子胥的心理活动,其中“行人”和“恩人”的对比中承载着人生的深沉感慨)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的伍子胥“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在“往日”和“这时”的对比中,作者写出了伍子胥对疏散生活的向往、对云水之乡的渴望。)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子胥赠剑的细节回应了前文中子胥因季札挂剑所起的赠剑于友人的愿望,也写出了子胥在青绿山水之间所获得的人生感悟,以及他对友情的渴慕。)
(19)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结尾部分写子胥自语,表达出他对渔夫的深情,侧面写出渔夫对他的影响。)
(20)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哲理性的诗意美,子胥赠剑被拒,却阻挡不了子胥认定对方为知己这个想法,故而渔父虽已离去,但剑已然是朋友的了。)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精准审题】该题问的是“子胥的思绪”也就是心理活动,相关文本内容是“舟行江上”部分,文中一共三个自然段,需要注意的是要把伍子胥的心理活动跟其“在江上的所见所感”关联起来进行分析。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答:①(阶段1): (所见) , (所感) ;
②(阶段2): (所见) , (所感) ;
③(阶段3): (所见) , (所感) 。
【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框架组织答案】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①子胥登上渔船,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橹声等都使他感到安宁;
②船到江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绪随江水奔涌,复仇的情绪渐趋激昂;
③渔船缓缓前行,子胥观察摇橹渔夫,体会渔夫的世界,感念渔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
宁静、放松、悠然自得、
品味到了美好、抚慰了疲惫
第10段
“水流变得急聚”
“滔滔不断的流水”
“望着江水发呆”
愤恨、憎恨、想到亲人、对百姓同情怜悯、“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内心寂寥苍凉
第10、11段
“再看那渔夫”“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引渡的恩惠”“只有最亲密的朋友”
感念渔夫、享受柔情、心境平坦、暂时放下仇恨、内心平静、希望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第12段
方法总结
(1)心理描写主要分两类:直接描写心理活动、间接描写心理活动。直接描写包括心理状态描写、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心理剖析等;间接描写包括神态、动作描写和环境烘托。
(2)在一部小说中,常常会同时采取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直接心理描写更直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情节进展得较为缓慢;间接心理描写在动作、语言、环境中写人,情节发展相对较快。
(3)心理活动的要求:符合身份、表现性格、结合环境、扣住主题。
(4)心理分析要综合全篇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贴着人物内心走,揣摩人物心理的变化。
(5)中国小说描写简练,常常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间接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外国小说善于使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剖析和挖掘人们隐秘的、多侧面又富于变化的内心世界。
(6)按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梳理,既要结合文本,引用文本依据,也要分析其心理活动,最后分条表述,力求做到语言准确精练。
(7)规范答题:分点叙述,什么心理(用一个词语准确概括)+怎样变化(情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