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议论文提分“神器”
——第2讲:“结构”分布
高考作文专项突破系列
01 议论文提分关键
02 议论文结构安排方法
03 实战演练
目录
议论文提分关键
PART 01
PART ONE
题目
结构
开头和结尾
过渡
素材运用
语言
内涵
逻辑
提示判卷老师把你的作文
归入哪个分数档!!!
作文提升分解式
结构安排的重要性
“结构清晰”一直是考场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是阅卷老师断定一篇好文章的主要途径。如何快速写出一篇符合题意、内容充实而且结构清晰的作文,是考生亟待解决的难题。
当掌握了审题技巧,积累了不少素材,考生不妨熟记几种“吸睛”的结构模式,或者选定一种适合自己的结构思路,以便让自己能够在一个清晰的构架下展开论述,写出一篇结构清晰而且富有逻辑性的好文章。
议论文结构要有逻辑
怎样的议论文才算得上有逻辑思维?怎样的论证才是有效论证?
某省阅卷组长余岱宗教授认为:“议论文不是论点文,也不是论据文,而是论证文,议论文就要看论者如何论证。论点是靠论证‘辩’出来‘逼’出来的……议论文要深入,就要有议论的层次性……论证是一环扣一环的工作。第一论点为第二论点服务,以此类推。论证就是主动寻求漏洞与不足,利用漏洞或不足为弹跳点,跃入下一个层次。”
讲究议论文的思辨性,就是使论证分析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而不沦为文字游戏,堕为诡辩。因为议论文是“讲理”的,“讲理”要一步步,一层层,甚至“抽丝剥茧”。没有层次感的论证是无效论证,是“蛮不讲理”论证,是不以理服人的观点强加。
先回顾一下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2、论据包括: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立论的角度:要小巧、要准确、要新颖、要深刻
5、论据的选择:准,具有针对性;真,具有可靠性;精,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样性);新,具有鲜活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时代气息)
6、论据的使用:
裁,概括论据
理,分析论据
先回顾一下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①正反分析法:“没有……,而是……”“不仅没有……,反而”
②假设分析法:“试想……”“如果(倘使 假如)……,那么(就)……”“若无……,怎能……”
③因果分析法:“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
④引申类比法:“都如那样”“......尚且如此,……又何尝不是这样……”“依此类推”
缝,组合论据
排比组合:“从……到……”“当……的时候”“无论……还是……”
对比组合:正例、反例
一篇好的议论文,或者一段成功的议论,除了在内容上要做到有理有据之外,
在形式上还要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也就是议论要条有理。
议论文结构安排方法
PART 02
PART ONE
议论文的基本逻辑思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能三种基本结构。
并列式
1、引论(提出论点)(50-100字)
2、本论(证明分论点)(每段200-300字)
(1)分论点1+事例+分析
(2)分论点2+事例+分析
(3)分论点3+事例+分析
3、结论(照应全文)(100字内)
递进式
引论(提出论点) (50-100字)
本论(每段200-300字)
(1)列举相同现象(事例)+本质规律
(2)为什么+分析
(3)怎么办(辩证的看)+分析
结论(照应全文) (100字内)
议论文的基本逻辑思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能三种基本结构。
对照式
引论(提出论点) (50-100字)
本论(每段200-300字)
(1)正面论点、论据、小结
(2)反面论点、论据、小结
(3)辩证论述
结论(评析照应) (100字内)
基本思路: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样;
4.怎么办。
此种结构将常见的正反对比式和递进式结构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对比层递式”结构。
首先在文章开头段落确定论点,接着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设置分论点,并用一组正反对比的事例论证分论点。然后站在上文正反对比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形成一种层进,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立一步,深入论证,最后结尾部分进行归纳小结。
一、对比层递式
结构示例1:《彰显自我的风采》结构
总论点:人生天地间,要做一颗劲松、成危峰,顶天立地,真实洒脱。
正面论证:做人有真我风采,自己的事业才能有真我风采。(举林语堂主张文章要求文人要有自我的风采的事例)
反面论证:一味迎合别人,只能做一面镜子,花花绿绿的映出别人的欲望,独自一人时却只是一片空白。(举楚宫中的妃嫔、宫女,只为楚王的喜爱而拼命束腰,更有甚者为此节食以致饿死的事例)
递进论证:不仅如此,做真实的自己,才能获得他人发自内心的欣赏和爱慕。做个至性之人,自成一家,才最有风采。(举史湘云在芦雪庵割腥啖膻淋漓畅快、在芍药花丛中醉卧酣眠娇憨可爱;在贾母面前女扮男装英气逼人等“是真名士自风流”的事例)
结尾照应:蓬蒿随风摇摆是为了迎合风的节奏,却往往因其根基过浅,即使努力迎合,最终难逃被风连根拔起的命。而傲然屹立于山上的劲松,不屑于随风摇摆,坚持自我,却赢得了疾风的青睐,使疾风甘愿成为它遒劲的衬托。
通过示例1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采用了这种结构之后,改变了文章只有正反论证论证方法的单一结构,采用正反论证后的递进式论证,把“做真实的自己,才能获得他人发自内心的欣赏爱慕”作为分论点,使说理更加深刻,形成了整体递进式的说理思路,全面提升了作文的思考深度。
一、对比层递式
重拾家书,感受文字的力量(熊飒飒 人民日报)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的几十年,从书信、电话到后来的聊天软件,再到如今的微博、微信,技术革新让生活日新月异,过去的一些生活习惯逐渐淡去。不过,依据这种更替来评判孰优孰劣恐怕不合适。 比如,言及书信,除了被认为是一种过去时的沟通方式,大家经常还会产生一种怀旧情绪——远离了书信,似乎总觉得少了一点东西,于是有的人突发奇想给朋友写封信,对方收到信往往非常感动——寄信人以如此“郑重”的方式与你沟通,这背后的情感该多么厚重!
互联网讲究效率,沟通快捷,信息快餐化,文字越少越好,能用表情不用文字,而书信则是一种慢文化。书信里的文字是用笔写出来的,它和在键盘上敲出来的字不同。靠信件沟通的时代,要付出较高时间成本,所以总会在信中写入更多内容、倾注更多情感,让人看到写信人丰富的内心。看看梁启超的家书你就可以发现,这位国学大师饱满且立体的人格画像,他既是充满爱国情怀的学者,在信中和子女讨论国家大事,也是一位体贴的父亲,时常事无巨细,嘘寒问暖。家信丈量了家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也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从正面说明家书的力量)
如今有了网络,交流成本很低,而且比以前更便捷,但这也有着“另一面”。想到哪就说到哪,因为成本低反而失去了交流的动力,和父母说几句便觉得无话可说。而且,网络时代隐私成了大问题,前段时间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五百名家长中,80%加入了孩子的社交好友,但50%的学生对于家长涉足自己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圈表示反感。大家的距离很近,但心却隔得远了。这是技术带来的改变,也是社会学家所谓的“现代化的后果”。(从反面说明互联网沟通的不足)
网络时代有快的好,书信时代有慢的内容值得回味。1994年,那首《一封家书》的歌在全国各地走红,歌中唱到:“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我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如今读到这样的内容还会感动不少人,在外工作远离父母的你,可曾想写一封家书寄给遥远的家人?从去年10月开始,人民网联合中国邮政集团共同启动“家·信——为传统文化接力”大型公益活动,线上线下互动,“晒家书”“写家书”“谈家书”,正是为了再次发现家书的文化价值、伦理价值和教育价值,践行最高领导人倡导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歌曲《从前慢》打动了无数人,过多了“快”的日子,“慢”的东西会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人开始思考“慢”。海子曾写道“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与亲人朋友沟通,感受文字的力量,获得有质量的沟通,正是书信在当下最大的意义。
其他示例
纳谏与止谤
论点:告诫当今的各级领导同志也来个“悬赏纳谏”,听取批评意见,改进工作。
正:称赞齐威王勇于纳谏而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效果。(详写)
反:批评厉王的“止谤”最后落得个“流于彘”的下场。(略写)
幸福是什么
论题:幸福是什么
从:幸福固然离不开合理生活需求的满足(略写)
主:幸福更源自精神的充实,心灵的安静,灵魂的坦荡(详写)
归纳总结
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思),就是对照式。参与对照的双方,或者是一“正”一“反”,或者是一“主”一“从”。
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因此,写作中往往是对一个方面用墨多些,作为论述的重点,另一个方面却起烘托、陪衬作用。
此种结构将常见的正反对比式和递进式结构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对比层递式”结构。首先在文章开头段落确定论点,接着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设置分论点,并用一组正反对比的事例论证分论点。然后站在上文正反对比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形成一种层进,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立一步,深入论证,最后结尾部分进行归纳小结。
二、双层对比式
结构示例2:作文《说勤奋》结构
总论点:勤奋是取得成就的主要动力,勤奋成就事业。
分论点一: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勤奋。
正面论述一:勤奋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实现人生精彩的永恒动力(列举著名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的勤奋研究经历进行论证)
反面论述一:一个人失去了勤奋,只能导致失败的结局和灰暗的人生(列举《伤仲永》的故事进行论证)
分论点二:不仅一个人需要勤奋,一个团体,一个国家同样需要勤奋的精神。
正面论述二:勤奋是一个团体取得成功的必需条件,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迈向发达的重要因素。(列举新加坡总统李光耀勤勉治国的故事论证)
反面论证二:一个团体或国家如果缺乏勤奋实干、务实进取的精神,只能落后于世界和民族潮流,自取灭亡。(列举唐庄宗李存勖听信伶人荒唐误国的故事论证)
结论
结构示例2使用了两组正反对比的结构方法,从结构上也形成了从个人到国家的递进式思路,逻辑性很强。中间穿插过渡的方式,承上启下,层次也非常清晰,对总论点的阐释十分清楚且有深入拓展。这样的结构怎能让阅卷老师看了不动心呢?
二、双层对比式
并列式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议论文结构,学生运用较多。如果学生积累的论据比较丰富,可以采用古今中外并列式结构。具体做法是:在文章开头提供总论点,然后设置分论点,从纵向时间角度出发,我国古代和当下各选一例展开论证,然后稍加过渡,再从横向空间的角度,从国外的事例中再各举一例,最后进行总结。
三、纵横交错并列式
结构示例3:作文《拥有灿烂的心境》
总论点:人生是不完美的,少些抱怨,多些感激。只有拥有灿烂心境,才能让阳光永照人生。
过渡句:走过岁月,从古到今,拥有灿烂心境的人数不胜数,他们用自己的灿烂心境让阳光照进了自己的心灵。
古:举苏轼的例子证明论点(苏轼数次被贬谪,但是仍旧豁达地面对人生,他有一首诗《薄薄酒》写道: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珠襦玉柙万人相送归北邙,不如悬鹑百结独坐负朝阳。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世忙;夷、齐、盗跖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两都忘)
今:举蔡志忠的例子证明论点(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有一句话:“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了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过渡句:从横向角度看,不仅国人拥有灿烂的心境,西方人外国人也有很多杰出的榜样。
外:举霍金的例子证明论点(霍金对自然科学的强烈兴趣,但21岁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但他拥有美好的心境,取得了极大成功。有一次霍金演讲结束后,一位女记者冲到演讲台前问到:“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霍金用他还能活动的三根手指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四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那个记者的提问后,他又艰难的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现场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总结
结构示例3以“拥有灿烂的心境”为中心论点,从古代、当下、国外分别列举三个事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展开论述,事实丰富。中间穿插过渡句,逻辑也很清晰。此种方法不失为一种值得学习的结构方法。
三、纵横交错并列式
就是后边的论证是在前边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不能随意改变顺序。这种层进式的结构,反映出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一般的顺序,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顺序。
四、纵横递进式
常见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一种递进式的论证结构。
1)提出问题:即引论,是文章的开头,用来提出文章的论点或用来点明文章的论题。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分析问题:即本论,是文章的主体,主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3)解决问题:即结论,是文章的结尾,或是得出结论,或是进一步强调论点,有时也用来提出希望、要求或解决问题的办法。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在实际写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可任写一个部分,或者一个详写,一个略写。一般说来,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上多做文章;如果“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
结构示例: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提出问题(是什么):梁惠王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
分析问题(为什么):孟子给梁惠王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比喻说理: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不尽心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决问题(怎么办):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施仁政,行王道
分论点一:王道之始(三组排比)
不违农时、不入洿池、以时入林 (养生丧死无憾)
分论点二:王道之成(四组排偶)
树之以桑、畜养猪狗、勿夺田时 (黎民不饥不寒)
庠序之教、孝悌之义 (懂教化知礼义)
分论点三:王道之心(比喻对比)
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对比“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残忍
用“非我也,兵也”比喻“非我也,岁也”的荒唐
四、纵横递进式
结构示例: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提出问题: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
分析问题:孟子给梁惠王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解决问题:孟子告诉梁惠王怎样才能“使民加多”
分论点一:王道之始
分论点二:王道之成
分论点三:王道之心
(“怎么办”部分的递进式)
四、纵横递进式
结构示例:读书人是幸福人(谢冕)
提出问题:读书人是幸福人
分析问题:读书人为何是幸福人
1)阅读能增广人的经历和经验
2)读书更能感化和陶冶人的精神
3)读书能使人向善避恶,变得情趣高雅、心灵纯净而富有正义感。
(“为什么”部分的递进式)
四、纵横递进式
结构示例:当代青年是大有希望的
提出问题:当代青年是大有希望的
分析问题:当代青年为什么是大有希望的
1)当代青年不盲从,爱思考
2)当代青年不懦弱,有力量
3)当代青年不守旧,敢创新
解决问题:当代青年要珍惜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努力为国家作出贡献。
四、纵横递进式
七段综合式是将最基本的几种议论文结构有机结合在一起,遵循“引——议——析——联”的基本结构,用八个左右自然段组成文章。
第一段从现实生活或引用内容出发,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和第三段展开议论,可以用正反论证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
第四段和第五段展开分析,可以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因果的思维方式或其他逻辑思维方式展开深入分析,和二三段形成层进。
第六段联系现实生活,从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出发再进一步展开论述。
第七段进行总结,升华全文,呼应开头内容。
五、七段综合式
引——议——析——联
引:即恰当精练地引述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
议:即针对材料提出的观点,作出必要的分析,可以设置几个分论点来进行。
联:即由材料联想开去,广泛联系个人、社会、历史、现实等实际,全方位、多角度地加以分析论证。
结:即对全文的论证做总结,解决问题,提出建议等。
这种结构多适用于时事评论和读后感。它有利于让文章始终紧扣材料在分析。而这样文章中的“议”的部分是最关键的,它最能体现笔者的思想深度和分析力度。
结构示例:《信息时代我惶恐不安》
第一段提出总论点:进入大数据时代,与人类文明发展不协调的音符也随之而来,信息时代令人感到惶恐不安。
第二三段正反论证:分别从阳光与阴影,就似一朵并蒂花,总是相生相随。我们在享受着信息所带来的无限便利中,却也被信息悄无声息地侵蚀着身心。
第四段和第五段展开因果分析:由果溯因,分析原因,辩证认识。
第六段联系现实生活:进入大数据时代,虽然人们享受着百度和谷歌带来的便利,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进步离不开思考,思考更应成为一种习惯,进步不能意味着坐享其成,我们的思想和大脑,绝不能成为数据信息的跑马场。
第七段升华总结。总结
结构示例4第一段提出总论点,第二三段分别从优势和弊端展开分析,属于正反论证。第四段和第五段用因果思维关系深化辩证认识。第六段得出结论,每个人应该有独立的思想。
五、七段综合式
结构示例:朽木可雕(马宇彤《意林》)
在保守者的眼中,朽木是低能的符号,是无用的象征,是放弃的对象,不值得付出心力雕琢,也不可能出现逆转奇迹。(摆出要批驳的观点:朽木不可雕)
于是,“朽木不可雕也”在足够长的岁月里,成为雕琢者冠冕堂皇的借口,成为“朽木”们自暴自弃的理由。(批驳这个观点只会使人自暴自弃)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朽木亦此。较良木而言,它更像一块试金石,考量雕琢者乍现的灵感和回春的技巧。(树立自己的观点:朽木亦可雕)
朽木可雕,从理论上说,朽木也是一种材质,只要化腐生肌,就能焕发新的活力;即便无药可救,只要停止腐朽的进程,便只是一段记忆的缩影;(理由一:从理论上说,朽木作为材质可以化腐生机)
朽木可雕,从实践上看,百草治百病,百人有百用,朽木有朽木的特质与不群。新木生叶,朽木生芝。相信它有用,置于有用之地,让它做有用之事,才是关键。没有信心,纵是金玉良材,也与废柴无异。(理由二:从实践上看,朽木有朽木的作用)
天生你材必有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何况朽木。
朽木不是废木。朽木可雕,金贵的是眼光,重要的是技巧,关键的是信心。
心不朽,木便永生;心不朽,人便可塑。(最后三段提出希望:心不朽,人便可塑)
六、比较特殊的递进式结构:先破后立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要求他的学生要做到“六不”: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王国维的这“六不”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分析
范文赏析
——花开无声,方显人生
(1)花开遍野的时节,大多时候,我们未闻花语,却依旧可以嗅其清香,赏其姿态。花开如此,做学问,过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国学大师王国维任教于清华园时曾要求学生做到“六不”,总的来讲,便是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长短、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一言以结之,便是要安安静静搞学问,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方得《人间词语》的横空出世。可见,花开无声,方显人生最美色彩。
(3)花开定然是悄无声息的,却可以绽放成最耀眼的星光,点燃灵魂最深处的火。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使得莫言享誉世界,可他依旧缄默,从不吹嘘;小金人的光芒散尽了人生的阴霾,可李安并没有像其他手捧小金人,目中无世人的导演那样议论他人长短,反而更加谦逊;中科大院士的美名高高在上,不曾夸耀拼搏,未曾放言高论,李小文依旧穿着他的草鞋,默默从事研究。或许是一直沉默,他们对人生方才思索得更加清楚,或许是从未吹嘘议论,底蕴反而沉淀得更加深厚。他们人生之花的开放,虽是无声,可香远益清,流芳千里。
范文赏析
——花开无声,方显人生
(4)花开必然是无声的,却也能在寂静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我们总是敬佩杨绛那样,走在人生边上,隐于世事喧嚣外,陶陶然专心治学,就算是遭遇文革的劫难,也是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怨诉,无一句沉郁深重的怨恨,只是心平气和地道来一个时代的荒谬和残酷。可是,倘若我们抛却了聆听自己寂寂心声的机会,偏是要将人生花朵的开放鸣响于世,那结果又是如何?
(5)反观当下,我们不难看到无数畅销书的作家恃才傲物,放言高论,最后却身陷抄袭的旋窝,无法自拔;我们也不难看到无数当红名人,议论他人短长,吹嘘自己盛名,在媒体上掀起一场场“骂战”,最后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了笑话一场。他们的人生因过分渲染,虽是花开时节,却是落红遍地,再也找寻不到曾经那一抹沁人心脾的幽香了。
(6)王国维先生的“六不”原则,在今天、在未来都有着制约人性道德的意义。唯其寂静,得其深远;唯有不过分渲染、不彰显、不闹腾,方显人生本色。
(7)花开无声,香气氤氲;花开无声,方显人生。
实战演练
PART 03
PART ONE
以“论合作精神”为题,用对照式结构写两种议论提纲。
论点:合作是种双赢
1)正反式
正:合作利己又利他(详写)
反:各自为阵容易两败俱伤(略写)
2)主从式
从:个人奋斗固然能体现个人魅力(略写)
主:合作却能使成功加倍个人魅力更彰显(详写)
试按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人要严于解剖自己”这个论题编写一个写作提纲,也可以在议论文的某一局部采用递进式。
人要严于解剖自己
提出问题:人要严于解剖自己
分析问题:人为什么要严于解剖自己
1)严于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2)严于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包容他人
解决问题:人该如何解剖自己
1)对自己首先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提前,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2)光有自知之明还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不开刀,就无从去“病”。)
3)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不懂得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怎么办”部分的递进式)
为“知识与能力”和“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的论题分别编写一个局部采用递进式的议论提纲。
提出问题:什么是知识,什么是能力。
分析问题:既要重知识,更要重能力
1)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2)能力是知识的归宿
3)知识与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为什么”部分的递进式)
解决问题:努力掌握知识,不断提高能力
为“知识与能力”和“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的论题分别编写一个局部采用递进式的议论提纲。
提出问题: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分析问题:因为只有挥洒劳动的汗水才能理解劳动的内涵,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决问题:怎样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分论点一:把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各学段
分论点二:还要创造条件,全社会协同支持
(“怎么办”部分的递进式)
感谢!
THANK YOU
高考作文提升系列
声明:本课件根据众多教学设计和名师教学思路整理而成,仅供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