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末考试生物试卷(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末考试生物试卷(PDF版,含解析)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1-17 14:3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北京十二中高三(上)期末
生 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
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7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2 分。)
1.在农作物育种上,采用的方法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它们的理论依据
依次是( )。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连锁 ③基因重组 ④染色体变异
A.①③④④ B.④③①②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与浆细胞分泌抗体的方式不同
B.氧气透过线粒体内膜的方式与酵母菌排出乙醇的方式不同
C.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 K + 外流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D.生长素由分泌部位顶芽运输到侧芽过程中,无需消耗能量
3.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B.胞吞与胞吐均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一种被动运输
D.温度能通过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来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
4.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①②③三组,处理方式如图所示。三组均在适宜条件下水平放
置,—段时间后观察弯曲情况。实验结果为①③组背地弯曲生长,②组水平生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

A.该实验能证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
B.②组云母片阻止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①③组胚芽鞘背地弯曲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第1页/共11页
D.①组属于对照组,②③组均属于实验组
5.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实验发现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随着时间的
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等于 0 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均为 0
B.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 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实验过程中,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
D.该种群的 K 值只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和温度有关
6.下图是在最适的温度和 pH 条件下,人体内某种酶的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A.底物浓度为 a 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B.底物浓度为 b 时,再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C.底物浓度为 a 时,适当提高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
D.底物浓度为 b 时,适当提高 pH 值,反应速率会减慢
7.蝗虫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较少(雌蝗虫 2N=24,雄蝗虫 2N=23),它由 X 染色体数决定性别(雌性
XX,雄性 XO)。现有一个进行正常分裂的蝗虫细胞,显微观察发现,含有 12 条染色体,呈现 12 种不同
的形态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存在等位基因
B.该细胞如果在体内完成分裂后可以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C.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与 DNA 分子数之比为 1:1
D.该细胞可能取自卵巢,也可能取自精巢
8.(10 分)细胞膜等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必须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才能完成对细胞代谢的调节
B.液泡中积累了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C.细胞质中的氢离子可以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液泡内
D.新生儿从乳汁中获得抗体需要消耗能量
二、非选择题
9.(10 分)人类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 并且分别由 B、b 和 A、a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考虑同
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 其中一个为伴性遗传病,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第2页/共11页
(1)根据该遗传系谱图分析,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遗传系谱图中 I3、Ⅱ2、Ⅱ3、Ⅲ7 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_______种基因型和________种表现型。
(4)假设Ⅱ1 为甲病的携带者,Ⅱ1与Ⅱ2 再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
(5)在Ⅱ3与Ⅱ4的后代个体中基因 b 的频率为_____________。
10.(14 分)豆酱是大豆经过发醇制成的一种食品。某小组为了研究影响豆酱发酵效果的因素,将等量的
a、b 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甲、乙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拌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醇,在 32h 内
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发现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底层的要好的多,说明该发酵菌是__________。
(2)如果在实验后,发现 32h 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有同学认为“据此
实验结果,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这位同学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应怎样改进,请简述改进实
验的基本思路__________。
(3)本实验前,需要对 a、b 两菌种进行分离,可以采用_____法来接种,培养后可以根据__________的特
征来判断 a、b 两菌种的种类。
(4)a、b 两菌种均能产生降解 M(有机物)的酶。为了比较 a、b 两菌种降解 M 能力的差异,该小组拟
进行如下实验,请完善相关内容。
①在含有一定浓度 M 的固体培养基上,A 处滴加含有 a 菌种的培养液,B 处滴加含有 b 菌种的同种培养
液,C 处滴加________,三处滴加量相同。
②一段时间后,测量透明圈的直径。若 C 处没有出观透明圈,说明__________,若 A、B 处形成的透明圈
直径大小相近,说明__________。
11.(14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
早在 Natalie Nakles 出生前,甚至是来自她母亲的卵子成熟之前,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那颗卵子本应只
携带一条 16 号染色体,结果最后却多出了一条。而随后的一系列过程,让 Nakles 的受精卵发育时移除
了来自精子的 16 号染色体。因此,现今 24 岁的 Nakles 并不像大多数人一样从父母身上各继承了一组染
色体,她的两条 16 号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
这种现象被称为“单亲二体性”,即 23 对染色体中某一对的两条染色体都来自父亲或母亲一方。早期研究
第3页/共11页
表明单亲二体性与自然流产有着密切关系,即便胎儿存活,它也有可能患有骨骼异常、癫痫、智力障碍
和儿童癌症等疾病。例如,如果两条 15 号染色体都来自母亲,会导致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根据相关病
症也被称做低肌张力-低智力-性腺发育低下-肥胖综合征;而如果 15 号染色体都来自父亲,则会导致天使
人综合征,患儿会产生发育迟缓,智力残疾,严重的言语障碍以及运动和平衡问题。它们都是具有明显
症状的特殊遗传疾病。Nakles 就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这是一种自闭症谱系疾病,但不会有自闭症患者
的语言和智力障碍。除此之外她很健康,没有什么严重的健康问题。
如今,一项研究对大约 483 万人的 DNA 进行了检测,其中 440 万来自基因检测公司,43 万来自英国生
物样本库。结果显示,许多像 Nakles 这样的健康人身上都存在单亲二体性。该研究共找到了 675 个单亲
二体的样本,且没有发现其与任何有害特征存在显著相关。这表明,单亲二体性现象比过去文献中的结
果更普遍,且危害性更低。
(1)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
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单亲二体的出现通常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B.天使人综合征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的
C.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单亲二体的后代一定患病
(3)请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已有知识,用文字或图解的形式提出单亲二体性形成机制的两种假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单亲二体性确实造成了健康问题,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但是过量堆积在神经元之间又会成为神经毒素,引起神经元的损伤、
衰老及死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传来时,突触前神经元会释放谷氨酸,谷氨酸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使突触后膜电位变为____________(填内正外负、内负外正)。上述过程体现细胞膜的功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答出两点)。
(2)当突触间隙中谷氨酸积累过多时,持续作用会导致______________过度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因渗
透压__________________而膨胀损伤甚至涨破。
(3)研究发现,雌性激素等甾体类激素可以防护某些神经毒素的毒性,从而发挥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雌性激素的化学本质属于脂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它在人体中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运输来发
挥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第4页/共11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7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2 分。)
1、A
【解析】
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杂交→自交→选 用射线、激光、 用秋水仙素处理
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
优→自交 化学药物处理 萌发后的种子或幼苗
基因重组, 人工诱发基因 破坏纺锤体的形成, 诱导花粉直接发育,
原理
组合优良性状 突变 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再用秋水仙素
优 方法简单, 加速育种,改良性 器官大,营养物质 缩短育种年限,
缺 可预见强, 状,但有利个体不 含量高,但发育延迟, 但方法复杂,
点 但周期长 多,需大量处理 结实率低 成活率较低
例子 水稻的育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无子西瓜 抗病植株的育成
【详解】
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育种原理分别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以
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染色体变异(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减少),即①③④④,A 正确,BCD 错
误。故选 A。
【点睛】
了解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育种原理便可解答本题。
2、C
【解析】
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运输方 是否需要载 是否消耗能
运输方向 示例
式 体 量
自由扩 高浓度到低浓 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
否 否
散 度 质,如甘油)
协助扩 高浓度到低浓
是 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散 度
主动运 低浓度到高浓
是 是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
输 度
第5页/共11页
此外,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属于胞吞或者胞吐的方式,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
A、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与浆细胞分泌抗体的方式都是胞吐,A 错误;
B、氧气进入线粒体内膜的方式与酵母菌排出乙醇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B 错误;
C、神经细胞静息时 K+外流的方式与兴奋时 Na+内流的方式都是协助扩散,C 正确;
D、生长素由分泌部位顶芽运输到侧芽过程中是主动运输的方式,需要消耗能量,D 错误。
故选 C。
3、D
【解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要
K+出神经细胞、Na+进入神经细胞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质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出细胞,如神经递质。
【详解】
A、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的物质或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A 错误;
B、神经递质是小分子物质,其出细胞的方式也是胞吐,B 错误;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由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C 错误;
D、温度能影响生物膜中分子的运动,温度可通过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来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运输方式,要求考生识记小分子物质运输的方式、特点及实例;识记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
的方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B
【解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运输方向等知识点,解题要点是对生长素相关实验的理解和分析。
【详解】
A、根据②③两组云母片插入位置不同,②组水平生长,说明没有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③组背地弯
曲生长是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所致,因此该实验能够证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A 正确;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②组能水平生长说明云母片没有阻止生
长素的极性运输,B 错误;
C、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的现象,而①③组胚芽鞘均能生长,没有体现
第6页/共11页
生长素的两重性,C 正确;
D、根据实验遵循的对照原则,①组没有任何处理属于对照组,②③组均属于实验组,D 正确;
故选 B。
[点睛]生长素作用的易错点:1.探究胚芽鞘生长的实验中,长不长看有无生长素,弯不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
均匀;2.生长素两重性分析的误区:抑制生长不等于不生长;生长较慢处的生长素浓度>生长较快处的生长
素浓度则可体现两重性,生长较慢处的生长素浓度<生长较快处的生长素浓度则不能体现两重性,只能表
明低浓度促进生长。
5、B
【解析】
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 S 型曲线。
【详解】
A、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等于 0 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不一定均为 0,A 错误;
B、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 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会增加,B 正确;
C、实验过程中,可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C 错误;
D、该种群的 K 值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温度、pH 和有害代谢产物等因素有关,D 错误。
故选 B。
6、C
【解析】
a 点时反应物浓度是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a 点时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浓度增大而增大,A 正确;b 点时的
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再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B 正确;底物浓度为 a 时,适当提高温度,超过
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C 错误;底物浓度为 b 时,适当提髙 PH 值,酶的活性降低,
反应速率减慢,D 正确。故选:C。
7、D
【解析】
雌性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产生的卵细胞为 X 型,雄性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O 型,产生的精子
可能为 X 或 O 型,雄蝗虫产生的精子和雌蝗虫产生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相同或者比卵细胞少 1 条。
【详解】
蝗虫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24 或 23 条,现有一个进行正常分裂的蝗虫细胞,显微观察发现,含有 12 条
染色体,呈现 12 种不同的形态结构,说明该细胞为减数分裂的细胞,可能是含有染色单体的减数第二次
分裂前期、中期,也可能是不含染色单体的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
时等位基因分离,所以该细胞不含等位基因,且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若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
的图像,细胞中染色体数:核 DNA 数=1:2。由于卵细胞和精子形成的过程中,都能形成含 X 的染色体数
为 12 条的配子,即减数第二次分裂都会出现含 12 条染色体,呈现 12 种不同的形态的细胞,综上分析,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
故选 D。
第7页/共11页
8、D
【解析】
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甘油,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
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生物大分子以
内吞和外排方式出入细胞,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
A、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只有扩散,有些激素不会进入细胞,是和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结合,A 错误;
B、液泡膜属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 错误;
C、氢离子进入液泡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 错误;
D、新生儿从乳汁中获得抗体的方式是胞吞,需要消耗能量,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运输方式,考生需要识记各种方式及特点。
二、非选择题
9、X 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aXBXB/aaXBXb AaXbY AaXBXb AaXbY 8 4
1 1
16 3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分析乙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 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
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 A、a 表示)。
分析甲病:Ⅱ3与Ⅱ4没有甲病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题干信息判断甲、乙病中
“其中一个为伴性遗传病”,故甲病为伴 X 隐性遗传病(用 B、b 表示)。
【详解】
(1)根据该遗传系谱图分析,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 患乙病,所以乙病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Ⅱ3与Ⅱ4没有甲病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题干信息判断甲、乙病中“其中一
个为伴性遗传病”,故甲病为伴 X 隐性遗传病;(2)I3患乙病不患甲病,其基因型为 aaXBXB/aaXBXb,Ⅱ2患
甲病不患乙病,其女儿患乙病,则Ⅱ2基因型为 AaXbY,Ⅱ3为正常女性,其女儿患乙病,儿子患甲病,所以
Ⅱ3的基因型为 AaXBXb、Ⅲ7 为患甲病男性,由于父亲Ⅱ4为患乙病男性(aaXBY),则Ⅲ7基因型为 AaXbY;
(3)Ⅱ3与Ⅱ4(AaXBXb × aaXBY)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 2×4=8 种基因型和 2×2
=4
种表现型;
(4)假设Ⅱ1 为甲病的携带者,有一个患乙病的女儿,则Ⅱ1基因型为 AaXBXb,Ⅱ1与Ⅱ B b2 (AaX X ×
第8页/共11页
1 1 1
AaXbY)再生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男孩的概率为 × = ;
4 4 16
1
(5)Ⅱ B b B3与Ⅱ4(AaX X × aaX Y)共有 XB、Xb、XB基因,其中基因 b 的频率为 ,后代个体中基因 b 的
3
1
频率同样为 。
3
【点睛】
本题考查遗传病方式的判断、概率的计算、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相关知识,熟悉遗传系谱图准确判断遗
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快速答题的关键。
10、需氧菌 因“32 h 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说明发酵的最佳时间可能
超过 32 h。 继续延长发酵时间,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以确定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最佳发酵时间
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 根据菌落(大小、形状、色泽) 空白的同种培养液 培养液不能降解 M
a、b 菌种降解 M 的能力相近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和发酵时间。通常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内)生长发育,形
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的集团,称之为菌落。
【详解】
(1)上层氧气较多,上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底层的要好的多,说明该发酵菌是需氧菌。
(2)如果在实验后,发现 32h 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
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还需延长发酵时间继续进行实验,直到看到下降的点。
(3)本实验前,可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来接种,对 a、b 两菌种进行分离。培养后可以根
据菌落(大小、形状、色泽)的特征来判断 a、b 两菌种的种类。
(4)为了比较 a、b 两菌种降解 M 能力的差异,需设计实验,实验设计需遵循等量、单一变量、对照等原
则。①实验分三组,A 处滴加 a 菌液,B 处滴加 b 菌液,C 处滴加空白的同种培养液,作为对照。②a、b
两菌种均能产生降解 M(有机物)的酶,降解能力越强,透明圈的直径越大。
【点睛】
本题借 a、b 两菌种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微生物的筛选,如通过透明
圈的大小来筛选降解能力有差异的菌株。
1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C 第一种假说:减数分裂的异常导致卵子或精子获得了两条相同编号的染色
体,因此胚胎最终得到 了三条同源染色体。这些胚胎可以进行“三染色体自救”,即某些细胞会随机丢失额
外的第三条 染色体,因此胎儿的染色体组成可以出现某一对的两条染色体都来自父亲或母亲一方。
第二种假说:减数分裂异常形成二体配子和缺体配子结合产生单亲二体。
第三种假说:缺体配子与正常配子受精形成单体合子。在卵裂过程中,单体染色体进行复制 变成了一对染
色体,在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的情况下,这一对染色体同时进入相同的一个子代细胞变成二体,即单亲二
体。 第一种,一个孩子可能从父母一方继承了两条相同的、带有罕见隐性突变的染色体。
第二种,某些基因的表达与否取决于它们来源于父母哪一方,这种现象称为“基因印记”。 如果某条染色体
第9页/共11页
均来源于被印记的一方,则会造成健康问题。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
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
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
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
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1)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
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2)A、单亲二体,指某一号的两条染色体都来自于精子或者卵子,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减数第一次
分裂异常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A 错误;
B、15 号染色体都来自父亲,则会导致天使人综合征,天使人综合征患者染色体数目和正常人一样,不存
在染色体数目变异,B 错误;
C、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 正确;
D、单亲二体也可能产生正常的配子,这样后代不患病,D 错误。
故选 C。
(3)通过文章信息分析,单亲二体性形成机制:第一种假说:减数分裂的异常导致卵子或精子获得了两
条相同编号的染色体,因此胚胎最终得到了三条同源染色体。这些胚胎可以进行“三染色体自救”,即某些
细胞会随机丢失额外的第三条染色体,因此胎儿的染色体组成可以出现某一对的两条染色体都来自父亲或
母亲一方。
第二种假说:减数分裂异常形成二体配子和缺体配子结合产生单亲二体。
第三种假说:缺体配子与正常配子受精形成单体合子。在卵裂过程中,单体染色体进行复制 变成了一对染
色体,在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的情况下,这一对染色体同时进入相同的一个子代细胞变成二体,即单亲二
体。
(4)如果单亲二体性确实造成了健康问题,原因如下:
第一种,一个孩子可能从父母一方继承了两条相同的、带有罕见隐性突变的染色体。
第二种,某些基因的表达与否取决于它们来源于父母哪一方,这种现象称为“基因印记”。
【点睛】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
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2、内正外负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交流 钠离子 升高 固醇 体液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
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第10页/共11页
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谷氨酸
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使得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但是过量堆积在神经元之间又会成为神经毒素,引
起神经元的损伤、衰老及死亡。
【详解】
(1)当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即膜内外
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该过程涉及到了钠离子内流,因此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2)当谷氨酸在突触间隙中过度积累时,会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导致钠离子过度内流,导致
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内渗透压升高,进而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吸水膨胀损伤甚至涨破。
(3)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雌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雌性激素是一种人体激素,在人体中可
以通过体液运输来发挥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相关知识点,了解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传递的机理,并能
够根据题干信息和提示分析谷氨酸过度积累导致神经元的损伤、衰老及死亡的原因。
第11页/共1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