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新授课:《声声慢》
一、教材分析
靖康变起,中原沉沦,朝廷偏安,宋金对峙,历史进入南宋。一代词坛闺秀高手李清照,身经家国事变,经历曲折,以高妙的词章咏唱爱情,感伤事变。《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抒发了词人的亡国之悲、亡夫之痛、思乡之情。整首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高一已经接触了一些唐诗宋词的文学常识,了解了几位词人的作品风格。但在鉴赏水平还较为低浅,诵读诗歌的技巧方面还有明显的欠缺,需要教师的方法指导。诗歌鉴赏题型的答题模式还不太清晰。基于此种学情,本课尝试能有所突破。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课前五分钟播放邓丽君的《月满西楼》,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课堂上,利用朗诵视频和幻灯片,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与这首词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对这首词阅读的即时生成。
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赏析词人是如何写愁的?引导学生从意象的角度去探究,进而去探究这首词的主旨:词人为什么会生愁?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这首词的深刻认识,从而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幻灯片展示《如梦令》《点绛唇》
朗读这两首词,体会其风格及情感基调。
整体感知
播放《声声慢》朗诵
把握情感基调,尝试朗读
《声声慢》朗诵
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词人是如何写愁的?词人又是为何生愁的?
小组合作交流
写作练习
提出问题:为李清照写碑文。
练笔
总结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齐声背诵《声声慢》,感受词人的内心世界。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课前五分钟播放邓丽君的《月满西楼》,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课堂上,利用朗诵视频和幻灯片,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与这首词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对这首词阅读的即时生成。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下组建了词人粉丝团,对词人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开展小组研究成果报告会。
课件16张PPT。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声声慢
如何写愁?(一)直接抒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品味:叠字的妙处! (二)间接抒情:酒雁黄花梧桐风细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内涵?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结论:
酒是“愁”的象征风怎敌他晚来风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陶宗亮《秋暮遣怀》结论:秋风渲染悲凉、愁情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结论:过雁象征离愁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结论:
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结论: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为何生愁?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总结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拓展训练:
为李清照写一段碑文。要符合李清照的一生,语言简洁、优美,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