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习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整体感知
二、生活和创作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所作词,前期多写闺怨离愁,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 《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前期:美满幸福——闺怨相思离愁——情趣盎然
后期:颠沛流离——亡夫亡国之痛——哀怨凄凉)
三、自由诵读,理解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不停地到处寻找,屋子里冷冷清清,内心一片凄凉、惨痛、悲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气候时暖时冷,身体最难保养。)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喝了几杯淡酒。又怎挡得住晚上突然到来的寒风。)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大雁从空中飞过,看到它们就伤心,那是过去曾要托它们给丈夫传递书信的旧相识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院子里满是菊花,憔悴枯损,如今有什么可采摘的呢。)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守在窗子边,孤孤独独的,怎么挨到天黑啊!)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天近黄昏,细雨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哒哒。)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种情况,怎一个愁字说得尽啊。)
研读课文
1、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一愁
2、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愁情。那这种愁情又是如何展现的呢?请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是全词的主旨句。
学生回答后由老师明确:本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诗中有如下表现:
①?学生交流后回答:
问“寻寻觅觅”,你觉得作者在寻觅什么?作者的境遇怎样?
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他可能在寻觅儿时欢笑的岁月,流亡前得太平富有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他心爱之物,日暮下的溪亭,藕花中的鸥鹭,捎来锦书的大雁等等。
冷冷清清
‘但诗人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的结果只有无尽的伤痛,这里写了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这也为全词定下了悲苦愁绝的基调。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
3、为了传达出这种愁思,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请同学们按照提示选择一种意象来搜集有关的名言名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总结人们寄予这些传统意象的情感体悟,作者用这些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将大家的结论写在黑板上并选择发言人陈述。
用一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
1、淡酒: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两盏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他是李白在世,酒仙第二?为什么必须是淡酒,而不能是美酒、浓酒、浊酒、或者茶呢?
?“淡酒/急风”: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补充: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2.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杜甫《登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3. 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结论:常以雁抒写离愁或相思哀怨的感伤。
4. 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梧桐、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代表凄清、冷落、愁苦。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贺铸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
秦观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李清照的愁表现在: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总结: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
三、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课件21张PPT。7李清照词两首
声声慢第二单元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新课导入这段文字写的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讨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一起走进这位“乱世中的美神”。1.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习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学习目标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不停地到处寻找,屋子里冷冷清清,内心一片凄凉、惨痛、悲戚。)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气候时暖时冷,身体最难保养。)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喝了几杯淡酒。又怎挡得住晚上突然到来的寒风。)分析词句整体感知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大雁从空中飞过,看到它们就伤心,那是过去曾要托它们给丈夫传递书信的旧相识了。)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院子里满是菊花,憔悴枯损,如今有什么可采摘的呢。)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守在窗子边,孤孤独独的,怎么挨到天黑啊!)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天近黄昏,细雨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哒哒。)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种情况,怎一个愁字说得尽啊。)1.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研读课文愁2.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愁情。那这种愁情又是如何展现的呢?请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提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抒愁之重之多,是全词的主旨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若有所失寂寞冷清凄苦无告感情基调:哀婉凄凉3.为了传达出这种愁思,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
【提示】酒 、秋风、雁、黄花、雨、梧桐为何说是“淡酒”?【提示】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言酒淡,实说愁浓。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结论:酒是“愁”的象征怎敌他、晚来风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登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结论:秋风渲染愁情风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结论:常以雁抒写离愁或相思哀怨的感伤。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结论:梧桐代表凄清、冷落、愁苦。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雨愁情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景(词眼)(意象)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意境)总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痛 天上人间 各半 悲 美满姻缘 难全
伤 半壁江山 沦陷 恨 偏安一隅 用奸
苦 形影相吊 孀晚 愁 漫漫余生 难捱李清照的愁表现在: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总结: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课文小结布置作业退出1.背诵本首词
2.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醉花阴》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及背景,鉴赏这首词独具特色的意境美。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吟诵这首词。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温故知新,从初中学过的李清照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入。
具体设计为:学生回忆原词,齐背《如梦令》。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教师引导:这首词写在李清照少女时期,从词作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少女时代常常和朋友一起饮酒游玩,过着幸福无忧的快乐生活。那么下面这首词作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大家齐读后找一个同学回答。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教师引导:是的,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李清照也有了少女时代爱情的萌动,这首词就是她真实内心的写照。这些词作都是对人生最美好的感情和最快乐的生活的反映。这些词作让我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年轻是那么可爱。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怀恋!
然而,法国作家缪塞却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但读到了千古文人的真性情,也读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尤其善于写愁写悲,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走进她的情感世界,用心灵来聆听、来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吧!
二、听录音,正字音,理思路,习诵读
三、夯实基础
(一)字词知识
永昼:悠长的白天。
瑞脑:即龙脑香。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玉枕:瓷枕的美称。
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黄花:指菊花。
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装。
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寻寻觅觅: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乍暖还寒: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
将息:休养,调理。
敌:对付,抵挡。
次第:情形,光景。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二)作者简介
说到李清照,我们大家并不陌生,下面请同学来谈谈对她的了解。最后老师出示作者简介做出总结。
李清照,号易安居土,宋代女词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学者兼文学家,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早期生活优裕,夫妇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研究。
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流落江南。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她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晚景凄凉。
清照多才多艺,工诗文,善丹青,词的成就尤高, 卓然自成一家。有《漱玉集》。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其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两期。
南渡前: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四、课文品析
(一)《醉花阴》写作背景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二)《醉花阴》词作分步鉴赏
选取的题材:生活感怀
描写的意象:薄雾/浓云/永昼/瑞脑/金兽/重阳/玉枕/纱厨/东篱/酒/暗香/帘/西风/黄花
构成的意境:凄凉、空虚
抒发的情感:寂寞孤独,凄清寂寥的相思之感
(三)《醉花阴》具体内容分析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 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龙脑香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 “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与“纱厨”往昔是与丈夫共同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3.“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明确:
感觉到凉意说明作者孤寂难眠而这正源于作者对丈夫的思念。
凉意从何来:
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深层上:重阳佳节,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和亲人的陪伴,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4.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究竟好在哪里?试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匠心独运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叠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5. 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西风、黄花。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重难点解析
1.元代伊士珍《琅环记》:“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请赏析“人比黄花瘦”的妙处。
(1)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2)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3)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写作特色
1.一个比喻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但比较起来均不及本篇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非常亲切。
2.两处双关
“薄雾浓云”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还是词人心境的写照。“半夜凉初透”,这一个“凉”字,也不仅仅是秋风的凉爽,更是词人心情的反映。
3.三处暗引
词中有三处暗化了诗词,丰富了词的内容。(1)“佳节又重阳”,化用了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不同的是陶诗表现出的是一种悠闲自得,而李词表现出的是独自一人的无聊寂寞。(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暗用了柳永的“衣带渐带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4.多处衬托
“薄雾浓云”,用环境的凄冷,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凄凉。“瑞脑销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侧面写词人独自一人的寂寞无聊。又通过“玉枕纱厨”这样一个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暗示词人的心境。下片的“酒”“西风”也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板书设计
课件17张PPT。7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第二单元 1.结合作者及背景,鉴赏这首词独具特色的意境美。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吟诵这首词。学习目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所作词,前期多写闺怨离愁,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散失很多。作者简介整体感知今有《漱玉词》 《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前期:美满幸福——闺怨相思离愁——情趣盎然
后期:颠沛流离——亡夫亡国之痛——哀怨凄凉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写作背景整体感知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研读课文品味鉴赏 【提示】“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 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龙脑香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2. “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与“纱厨”往昔是与丈夫共同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3. “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提示】感觉到凉意说明作者孤寂难眠而这正源于作者对丈夫的思念。
凉意从何来:
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深层上:重阳佳节,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和亲人的陪伴,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4.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究竟好在哪里?试用自己的话回答。 【提示】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匠心独运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叠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5.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西风、黄花。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问题探究1.元代伊士珍《琅环记》:“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请赏析“人比黄花瘦”的妙处。重难点解析【点拨】(1)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2)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3)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写作特色1.一个比喻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但比较起来均不及本篇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非常亲切。2.两处双关
“薄雾浓云”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还是词人心境的写照。“半夜凉初透”,这一个“凉”字,也不仅仅是秋风的凉爽,更是词人心情的反映。3.三处暗引
词中有三处暗化了诗词,丰富了词的内容。(1)“佳节又重阳”,化用了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不同的是陶诗表现出的是一种悠闲自得,而李词表现出的是独自一人的无聊寂寞。(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暗用了柳永的“衣带渐带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4.多处衬托
“薄雾浓云”,用环境的凄冷,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凄凉。“瑞脑销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侧面写词人独自一人的寂寞无聊。又通过“玉枕纱厨”这样一个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暗示词人的心境。下片的“酒”“西风”也都起了衬托的作用。课文小结退出《李清照词两首》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薄暮/薄雾浓云 重阳/接踵而至 缜密/玉枕纱厨
B.晶莹/暗香盈袖 妆奁/帘卷西风 悲戚/凄凄惨惨
C.还是/乍暖还寒 相识/博闻强识 堆积/疾风劲草
D.将来/最难将息 憔悴/渔翁樵夫 床笫/次第花开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 永:漫长。
B.东篱把酒黄昏后 把:举,端起。
C.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抵挡。
D.如今有谁堪摘 堪:忍受。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何须浅碧深红色,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鹧鸪天》)
(2)只恐双溪舴艋舟,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武陵春》)
(3)__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5)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一剪梅》)
(6)枕上诗书闲处好,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
(7)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8)醉里插花花莫笑。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蝶恋花》)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第5~8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简要分析“佳节又重阳”一句中“又”字的表意效果。
6“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声声慢》开头三句,连用十四个叠字,具有怎样的作用?
8“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几句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B 思路解析:A项分别读:Bó/Báo,Chóng/zhǒng,zhěn/zhěnyíng/yíng,lián/lián,qī/qīhái/huán,shí/zhì,jī/jíjiāng/jiāng,qiáo/qiáo,zǐ/Dì。
2.D 思路解析:D项“堪”的意思是“能”“可以”的意思。
3.B 思路解析:A项,“销”,①焚烧;②通“消”,消散。B项,“盈”,都是“满”。C项,“还”,①又;②通“环”,绕。D项“损”,①相当于“煞”;②损害。
4.(1)自是花中第一流 (2)载不动许多愁 (3)物是人非事事休 (4)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5)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6)门前风景雨来佳 (7)应是绿肥红瘦 (8)可怜春似人将老
5.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此句表现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对丈夫不在身边时的伤感之情,“佳节又重阳”中一个“又”字,有着很浓的感彩,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
参考答案:一个“又”字,将过去与丈夫团聚的欢乐与现在一人独处的寂寞形成鲜明的对比,佳节相同,而过节的气氛不同,突出了词人的寂寞伤感之情。
6.思路解析:这是词的结尾句,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寂寞惆怅、孤独感伤。
参考答案:这句话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把人之憔悴和西风中的黄花相比,表现了词人的寂寞伤感之情。
7.思路解析:《声声慢》开头三句,十四个叠字,历来是鉴赏的重点。可以从练字角度、音韵角度、抒情角度综合分析。
参考答案:起首三句十四个叠字,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8.思路解析:这三句表面写景,表达对憔悴黄花的同情,实际上是词人借花的“凋败”写自己身心的“憔悴”。有双关意味。
参考答案:这三句借花写人,寄寓作者昔盛今衰的个人身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