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 第10课《短文三篇》(课件+教案+练习)(打包5套)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10课《短文三篇》(课件+教案+练习)(打包5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1 11:45:25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第三单元新课导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读这首诗可以想象到成片的芦苇独守江边,在风中摇曳。那瘦瘦的筋骨,青青的枝叶,肆无忌惮的张扬着绿的野性,任凭狂风揉摇,任凭暴雨击打。那逆流而上寻找佳人的少年,撑着长篙,荡着轻舟,映衬着茂密的芦苇,造就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句!2000多年以后,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同样在见到芦苇后灵光一现,咏出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样的至理名言。1、通过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训练,培养、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理解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
3、体会用形象化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莱兹·帕斯卡尔(1623—1662),是法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是《外省通信》和《思想录》,前者常被看作是法国古典主义散文的奠基之作,后者则为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该书又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认为是“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     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
了世界上第一台
计算机,制作了
水银气压计。
他还是概率论的
创立人之一。   第一段 (1) :人与自然界的万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志是人能够思想。
  第二段(2-4):提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的观点。
  第三段(5):指出人追求自己的尊严,应求之于思想的规定。理清思路研读课文【提示】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因而说他是“苇草”,但人又能思想,这是别的力量所无法摧毁的。1.为什么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   2.“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  【提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3.作者以“苇草”为喻说明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提示】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宇宙的浩大,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4.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提示】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重难点解析问题探究1.帕斯卡尔为什么要提出“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他是怎样表达的?【提示】(1)作者先抑后扬,形象地把人比作“苇草”,以示人在宇宙面前的脆弱,不堪一击。
(3)水到渠成地下结论:人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证实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必须“努力好好地思想”。 (2)用“然而”一转,突出人比宇宙要伟大,因为人有思想,思想会使人的如芦苇一样脆弱的生命变得有力,从而拥有了超出宇宙的优势。2.文章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试对这句话做一点说明。人有一种希望,就是填充空间和时间,即希望自己占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但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人占有多少空间都没有用;人无法避免死,因此也占不了多长时间。人的尊严不在于填充空间和时间,而在于思想。思想有深浅高下之分,高明的、有深度的思想才能使人获得力量,体现出人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努力,显示出人的独特性和魅力,也即获得人在自然万物中的“尊严”。因此,要“努力好好地思想”,“提高自己”。3.本文在表达上有何特点?细读本文可以看出,帕斯卡尔也是一个伟大的散文家。尽管看上去散漫零碎,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实际上都是思想和心血的结晶,一句话便可能是一种伟大思想的精练表达。可以这样说,帕斯卡尔的思想是深邃和繁复的,但他的叙述和表达却是明晰和简洁的,因此,言简意赅正是帕斯卡尔的行文风格。对于这位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的思想家,他那深刻的洞察力和优美的洗练风格已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课堂小结退出荒芜中生长的苇草,它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人就像那最脆弱的苇草。但是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有了思想,人就变得伟大、崇高,因为思想可以超越自然、通向无限,使人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因此,每个人应该“努力好好地思想”。课件24张PPT。信条第三单元新课导入 1988年,巴黎的一个聚会上,有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微微一笑说:“在幼儿园。”我想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并不是哗众取宠,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要返朴归真。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富尔格姆的信条。 1.了解西方随笔的文体特点,以及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会分析西方随笔的说理思路,理解其内在逻辑性。   
3.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整体感知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
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本文选自《我需要知道的一切》,这本书以纯朴流畅的文字和作者独有的幽默机智来展示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对蕴含于其中的哲理性作了富有价值的探讨。有人评论这本书“寓崇高于纯朴”“触动了一根民族的神经”。  第一段:指出生活中的智慧其实并非十分高深,一些基本的原则在幼儿园就学过。先开宗明义,提出文章的观点“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
  第二段:列出十七条信条,并加以归纳阐释。
  第三段:突出十七条中的一条:出门时手拉手,紧挨在一起。强调人与人要团结,要关爱,要有集体精神。文段大意研读课文1.一般人认为智慧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但是文章开篇就否认了这种说法,你是怎么理解的?【提示】富尔格姆告诉人们琐事上的卓识。琐碎的细小的事情上蕴涵着卓越的见识。智慧并不一定就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有时候我们在幼儿园里面学到的东西就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富尔格姆说:“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我在幼儿园就学过。”人们常说真理往往都是朴素的,在琐碎的事情上我们往往会感受到这种朴素的真理。2.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强调什么?【提示】观点“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3.有东西大家分享,惹了别人就说声对不起,别忘了那个“看”字。

作者为何突出一个“看”字?【提示】因为在生活中需要自己去观察、体会,观察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改善自己的不足,能更好的认识别人和自己。4.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便后要冲洗。
对这一条你有何感受? 【提示】这一点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如果他讲究卫生,因为什么东西都是身体第一,健康是最重要的。你有这个基础条件,你才会注意这些细节,减少疾病的发生,这样对自己,无论是工作或学习都是一个很好的先天条件。 5.收拾好自己的一摊子。

作者为何认为这一条重要?【提示】因为每个人的行为看似与其他的人无关,其实社会就像一张大网,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网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的一个很大的范围。就像一个事件,比较早的一个事件,马加爵,他与他的同学,因为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我们看来他的思想境界应该很高。可是,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念头呢?有这种冲动去杀人呢?因为同学之间的那种攀比而忌妒,他心里产生了很强的忌妒。受到一定的刺激,人与人之间本来就不平等,在他同学的刺激下,他自己觉得好像什么都不如人,这样他才会有那种冲动,才会去杀人,所以说收拾自己的地摊子,就是自我约束,约束好的自己行为,那警察都不用了。6.过一种平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儿、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儿。

作者为何认为这一条重要?
【提示】在这个竞争强大的世界上能过上这种平衡的生活是多么可贵。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波澜起伏的,过一种平凡的生活,属于自己的生活。 7.最后,作者强调十七条中的哪一条?【提示】“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重难点解析问题探究1. 《信条》一文的主体部分是一堆看似“无序”的材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行文?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这样写是不是违背文章的结构法则?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不违背。①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②作者的信条是“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然而作者却从不追求虚无的东西,他追求的是真实自然的生活,所以在说明信条的内容时,就按照上小学时的自然顺序写下来,而没有刻意以意义分类,以性质归类。读来自然真实,朴素健康。2.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请同学们将这些信条与你的生活联系起来,谈谈你的理解。【提示】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奖,原因就在于他实践了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做到了返朴归真,我想这些信条,这些都是我们在幼儿园,可能在更小的时候都已经学到过了。其实像这些信条,坚持一辈子都是幸福的。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的时候,要注意来往的车辆,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多么的可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我们的每一刻。 【提示】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明白如话。
“信条”是人们信守的准则,一般是抽象性的哲理性的语言,这样的文章一般人写起来,容易板起面孔,旁征博引,失之形象。本文所说的信条却是列举幼儿园阿姨的教导,而仔细想来,真是含蕴深广,思想深刻,放之人生长途而皆准。真可谓以小喻大,深入浅出。写法上读起来形式随意,风格散漫,任思想流淌,这些从心灵深处流出的碎片,如话家常,明白如话,却又撞击我们的心灵。3.本文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课堂小结退出本文从自己年幼时学到的朴素的信条谈起,深入探讨人生哲理,阐述了生活、生命的信条其实都在真实的生活中,它们对每一个人的人生都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
1.了解随笔并养成在生活中有感就写随笔的好习惯。
2.通过学习,我们能对生命和生活有所感悟,从而思索我们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积累名言名句,一次来丰富我们的人生智慧。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命是一则故事,我们都是故事的主人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演绎着各自的情感;有人说,生命是一幅画,时间是底色,奋斗是画笔,汗水是颜料;有人说,生命是一首诗,平平仄仄,或平淡、或深厚、或朴实,让人琢磨不透……
那么应该怎样认识这多姿多彩的生命?
今天,我们将借助蒙田的《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本真。
二、走近作者
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出身新贵族,祖上是波尔多的富商。曾当过15年文官。后辞官回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但是他也喜欢出游,曾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地,留意各地人情风俗。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随笔集》2卷,于1580年出版。
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也译为《试笔集》)。蒙田《随笔集》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 。
三、阅读思考
(一)感知文脉
对“度日”的认识:消磨光阴飞快地去“度”
慢慢地赏玩
细细品尝
对生命的理解:“哲人” 苦事、贱物
“我” 优越无比
糊涂人:寄托来世
对死亡的态度:毫不惋惜 乐于生
关心生活 抓紧时间
(二)讨论回答
1.作者觉得热爱生命就要如何对待生活?
【提示】要热爱生活,“坏日子”要飞快地过,好日子要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2.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哲人”的有什么不同?
【提示】“哲人”认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尽量回避它,无时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我却认为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
3.作者要谈“热爱生命”,为什么开头却从“度日”说起?
【提示】生命”对人是公平的,人人都有,又和“度日”呀,“光阴”呀,密不可分,但是,面对这一个简单的问题,作者深知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态度。从这入手,会使人感觉:浅显、熟悉、亲切,其后就会自然的一步步的接受作者的观点。
4.面对“死亡”,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提示】不要害怕死亡,只有乐于生,才能不感到死之苦恼。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它过得丰盈饱满。
5.“我”热爱生命,但为什么“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提示】因为乐于生的人好好地享受了生活,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而“我”热爱生活,“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当需要告别人生的时候,“我”会毫不惋惜。
6.“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文中谈到了哪些方法?
【提示】抓紧时间和有效的利用时间。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生活(这是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四、疑难解析
1.作者在第一段中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表现在哪些地方?
【提示】首先,把日子分为两种,一是令人不快的时候,一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即“坏日子”和“好日子”)。然后,对两种不同的日子采取两种不同的度日态度和方法,“坏日子”要“消磨”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慢慢”“细细”地“赏玩”“领略”“品尝”。最后再把那些“哲人”和“我”对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对比,他们“打发”“消磨”“回避”“无视”它,认为生命是“苦事”“贱物”;“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是“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
2.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作者对于“生”和“死”的根本认识。
【提示】作者的意思是说,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所以应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五、拓展思考
提问:由本文你能够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何在吗?
观点一:生命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可贵的,一片树叶离开了枝干,获得了自由也失去了生命,一只鸟划过天穹,无痕。一群鸟后依旧是光滑的碧空。遥望之后还是一无所有。生命到底是什么?对于人生,我们会留下些什么呢?成为一个可以留在史册上的象形文字,不枉此生?生命于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百余年以后我们会在哪儿?另一个世界,一个魂魄?也许到时我们不过是一缕轻烟,什么也不是。于是我们珍惜着这来之不易的时间,努力为我们这个短暂的生命之旅留下一些美好的难忘的记忆。
生命是脆弱的,但也是幸福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天地之间充满灵气,草露清清,云霓浅浅,碎风点点。生命在简简单单地延续着。莺莺燕燕,花花草草,在我,已不只是一种繁茂与艳丽。活过了这么多时光,我想,我已没有理由为自己找一些莫须有的借口逃避。面对人行道,也该有种坦然,有种坚强。
观点二:再没有比懂得死亡的真实更能强化生命的了。只有真正面临死亡的威胁,生命的珍贵才真正显示出来,才会认识到人不会有永远过不完的明天,才能真正悟出人生的真谛,充分享受生命,追求做人的自在与快乐,实现人生的价值。大去之期来时,才不会有那么多不瞑目的遗憾。以豪迈坦然的心境,像再也无力拿起猎枪的爱斯基摩老人那样,悲壮地自沉于万古不化的冰海之中,走向生命的彼岸。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不怕死,不等于不想活,求活是每个个体生命的自然本能,对生的渴求,也源于对死的恐惧,回避思考生死是消极的人生。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知死不是死,恰恰是生,对死的思考,是对生的关注。哲学家的生死观是生与死齐,死是发展,是生的方式的最高总结,是回归大自然的最悲壮行动。
观点三:莫扎特的佚事宛如童话,他与妻子婚后在贫苦的生活中相互慰藉,感情十分融洽。一个寒冷的清晨,一位友人去拜访他们,看到莫扎特夫妇正在携手跳舞,因为他们无钱买炭御寒,就以跳舞来暖和身体,在对方明亮而乐观的眼睛中,他们一定看到了快乐。只有心灵快乐的人,才会享受生命的快乐,只有生命的快乐,才能让我们感觉到心灵的健全。
六、结束语
这篇文章用朴素、明辨、富有逻辑性的语言,阐述了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倡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命。
七、作业
⒈请精心领悟、摘抄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⒉以“热爱生命”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生命的看法,文体不限。
课件17张PPT。热爱生命第三单元新课导入有人说,生命是一则故事,我们都是故事的主人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演绎着各自的情感;有人说,生命是一幅画,时间是底色,奋斗是画笔,汗水是颜料;有人说,生命是一首诗,平平仄仄,或平淡、或深厚、或朴实,让人琢磨不透……
那么应该怎样认识这多姿多彩的生命?1.了解随笔并养成在生活中有感就写随笔的好习惯。
2.通过学习,我们能对生命和生活有所感悟,从而思索我们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积累名言名句,一次来丰富我们的人生智慧。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出身新贵族,祖上是波尔多的富商。曾当过15年文官。后辞官回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但是他也喜欢出游,曾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地,留意各地人情风俗。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随笔集》2卷,于1580年出版。  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也译为《试笔集》)。蒙田《随笔集》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 。结构图解研读课文【提示】要热爱生活,“坏日子”要飞快地过,好日子要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1.作者觉得热爱生命就要如何对待生活?  2.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哲人”的有什么不同?   【提示】“哲人”认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尽量回避它,无时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我却认为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 3.作者要谈“热爱生命”,为什么开头却从“度日”说起?   【提示】生命”对人是公平的,人人都有,又和“度日”呀,“光阴”呀,密不可分,但是,面对这一个简单的问题,作者深知不同人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态度。从这入手,会使人感觉:浅显、熟悉、亲切,其后就会自然的一步步的接受作者的观点。4.面对“死亡”,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提示】不要害怕死亡,只有乐于生,才能不感到死之苦恼。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它过得丰盈饱满。 5.“我”热爱生命,但为什么“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提示】因为乐于生的人好好地享受了生活,对于死亡就不会感到遗憾。而“我”热爱生活,“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当需要告别人生的时候,“我”会毫不惋惜。6.“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文中谈到了哪些方法? 【提示】抓紧时间和有效的利用时间。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生活(这是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问题)。重难点解析问题探究1.作者在第一段中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表现在哪些地方?【提示】首先,把日子分为两种,一是令人不快的时候,一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即“坏日子”和“好日子”)。然后,对两种不同的日子采取两种不同的度日态度和方法,“坏日子”要“消磨”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慢慢”“细细”地“赏玩”“领略”“品尝”。最后再把那些“哲人”和“我”对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对比,他们“打发”“消磨”“回避”“无视”它,认为生命是“苦事”“贱物”;“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是“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2.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作者对于“生”和“死”的根本认识。【提示】作者的意思是说,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所以应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课堂小结退出这篇文章用朴素、明辨、富有逻辑性的语言,阐述了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倡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命。《短文三篇》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度日(Dù) 推衍(yǎn) 风和日丽(hè) 垂暮之年(Chuí)
B.厚赐(Cì) 糊涂(tu) 枯燥无味(zào) 躁动不安(zào)
C.弥补(mí) 短暂(zhàn) 稍纵即逝(shāo) 丰盈饱满(yíng)
D.牲畜(Chù) 囊括(kuò) 强颜欢笑(qiáng) 一叶扁舟(pi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句话真可谓难得的空谷足音,它不仅生动地说明了人的脆弱性,还揭示了人不同于苇草的最重要的本质——能思想。
B.假如人什么情绪都没有,对什么样的人和事都泰然处之,心平气和,或都能忍之,远之,这是麻木,或是胆小鬼、糊涂虫?
C.国庆期间,各大城市服装市场热闹非凡,商家都摆出了积极应战的姿态,除了引进质量优、款式新的产品外,还纷纷推出了降价、抽奖等促销活动,引得众多消费者慷慨解囊。
D.蒙田的《热爱生命》一文,既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华美的语言,读后却能使人如坐春风,从而明白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1年8月16日零时起,我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新图使部分高铁降低了速度;各席别票价在现行票价水平基础上,下浮5%左右。
B.为彻底摧毁传销组织,公安部将部署全国公安机关统一开展打击传销,目前广西公安机关正全力抓捕传销人员。
C.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中微博这一交流方式的发展和兴起,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人员纷纷开通微博,及时公布有关信息,提升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
D.“占领华尔街”示威者14日在纽约华尔街游行,庆祝市政府宣布示威者营地祖科蒂公园的清扫计划延后,发生多名示威者又与警方冲突。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任由烦恼淹没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心明净了,就会快乐起来。
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学会操纵自己的内心
②心是烦恼的根源
③让它向着有阳光、有灯光的一面
④亦是快乐的根源
⑤不能一生都活在与烦恼的牵缠中
⑥我们无法像佛一样除尽烦恼,了脱生死,达到涅槃
A.③①⑥⑤②④ B.⑤②①③④⑥
C.③①④②⑥⑤ D.⑤②④⑥①③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热爱生命
蒙 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5文中加点的“这个样的”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6“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是因为( )。
A.生之艰辛或苦恼。
B.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C.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
D.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
7“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句中“生命的分量”指的是( )。
A.生命的意义 B.生命的长短
C.生命的乐趣 D.生命的关心程度
8“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
1.B 思路解析:A项,“风和日丽”的“和”应读“h锓zàn”“qiǎng”
2.D 思路解析:A项,“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与句中“难得”重复;B项,“泰然处之”,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心情安定,态度从容;C项,“慷慨解囊”,指大方地拿出钱财来帮助别人或赞助别人。
3.A 思路解析:B项,缺少宾语,在“打击传销”后加“的行动”;C项,语序不当,应是“兴起和发展”;D项,结构紊乱,应为“多名示威者又与警方发生冲突”。
4.D 思路解析:此题可以从首句入手,横线前是“我们不能任由烦恼淹没快乐”,衔接此句的话,⑤句比较合适,这样可以排除A、C两项;然后再去比较B、D两项,②④句句式结构一致,衔接较紧,由此可以排除B项。
5.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根据下文“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可知,“这个样的”是指上文把生命看成“一件苦事、一件贱物”。
参考答案:无视生命的存在,把生命看成一件苦事、一件贱物。
6.B 思路解析:A项与文章主旨相反,C、D两项受B项统率。
7.C 思路解析:本段的中心句是“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所谓“乐于生”就是尽量享受生活中的乐趣。
8.思路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随各人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但在回答时要扣紧“乐于生”是“不感到死之苦恼”的原因。
参考答案:因为乐于生的人比别人多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或者:乐于生的人明白生的本质在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