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教案+练习)(打包3套)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教案+练习)(打包3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1 11:44:06

文档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认识廉颇、蔺相如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3.体会课文用语言、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整体感知】
一、基础梳理
1.预习检测
2.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就读于长安,20岁开始漫游,足迹遍及全国。后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2)写作背景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二、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事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才能和从大局出发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
【研读课文】
1.文章开头对人物身份的介绍有何作用?
提示:(1)从节选的这部分看,以蔺相如为主,而介绍人物时却将廉颇放在前面,是为了说明廉颇是上卿时,蔺相如仅为舍人,地位悬殊。
(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为了说明宦者令的地位低微,更何况其舍人,又为相如被推荐设伏,为廉颇不服做铺垫。
(3)着力描写廉颇之勇和功大,与蔺相如形成对比,与后面的故事情节形成照应。
2.文章对主要人物蔺相如的出场做了哪些铺垫?
提示:(1)设伏:开头对人物的介绍为下文埋下伏笔。 (2)陪衬:秦王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衬托了蔺相如的与众不同。(3)虚写:缪贤讲述蔺相如曾助自己脱罪,虚写其勇敢和智慧。(4)出场(不同凡响):面对现实,从容坚定,成竹在胸。
3.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提示: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的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十五城。
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最后以人璧俱碎的结果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辞谢”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的十五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另一方面果断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4.找出文中廉颇的对话,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廉颇的对话在课文中只有三处,他在渑池之会前“与(赵)王诀”的一段话,表现了他不但勇于冲锋陷阵,而且很有政治头脑。这样,后来的知过勇改就是合情合理的发展了。在将相和事件中,他先前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
这是武将廉颇性格发展和情节发展的必然,作者写出这一性格特点,是真实可信的,正由于这一性格特点,后来写廉颇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了廉颇坦率真诚的性格和爱国思想。廉向蔺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重难点解析】
一、问题探究
1.一个人一生所做的事情很多,司马迁为蔺相如、廉颇作传时为何只选三件事?
点拨: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就不能事无巨细,统统罗列,而是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后期,当时“七雄”对峙,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强食,战祸频繁,民不聊生,赵国在“七雄”纷争局面中,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要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廉颇和蔺相如,一武一文,一个是忠于赵王的、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忠于赵王的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两人自然成了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
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二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与渑池之会两件事,实质上是两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威信的两次实力较量,也是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前奏。所以写这两件事情,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
在写人物传记时,应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历史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出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过,而且还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
2.《史记》长于写人,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结合本文,谈谈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
点拨:(1)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
不管是秦赵两国,还是廉蔺两人,可写的事一定很多,但作者只写三件事,且重点放在蔺相如身上,以关于两个人物的三件事来表现动荡的社会、纷争的年代,达到了作者以人物反映历史的目的。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作者写矛盾如同大海的波涛,层层起伏,环环相扣。以“完璧归赵”为例。先是对赵国而言,“予璧”和“勿予”的矛盾。赵王很为难,可蔺相如一出场,几句利害分析矛盾就解决了。其次是“夺璧”和“保璧”的矛盾。秦王表面答应以城相换,实际上想以强凌弱,白抢白夺,相如识破后不动声色,巧用计取回璧。因为如果取不回和氏璧,显然有辱使命,赵国失去的不仅仅是和氏璧的问题了,所以相如不惜以命相拼。
最后是“杀蔺”和“保蔺”的矛盾了。秦对其他六国不仅在军事上攻无不取,在物质上也是欲而必得的,现在不仅和氏璧回到了赵国,还让相如在朝堂上“教育”了秦王君臣一番,秦王的左右当然必生“杀蔺”之心了,但秦王与左右“相视而嘻”之后,再三考虑,还是理智占了上风,说了几句漂亮话,“毕礼而归之”。
二、写法品析
1.预设伏笔引人入胜
文章一开始把两个主角带出,介绍廉、蔺的出身,使读者对二人有所认识,强调廉贵蔺贱,并为下文二人交恶及冲突埋下伏笔。以第三者(缪贤)介绍蔺相如的好处。蔺相如未出场即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吸引人注意。突出了蔺相如的才智,交待了他能出使的原因。更为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的出色表现做了铺垫。
2.典型事例突出性格
写蔺相如,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而是通过片断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顾全大局,以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性格,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
3.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善于运用反衬法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如用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用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来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用蔺相如对强秦的英勇无畏来反衬其对廉颇的谦让退避,使得作者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文小结】
自告奋勇
完璧归赵 捧璧出使 献璧取璧
功成加官 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斥秦王
(节选) 会前计议
渑池之会 会上斗争
斗争结果
廉颇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 相如不计私怨
将相和好
课件23张PPT。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单元 课文导入这个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都属于人物传记。而且是正史中的人物传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重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选文以记叙蔺相如为主,廉颇次之。文章不仅详尽地记述了当时的史实,而且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揭示人物的性格,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在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上也匠心独运,很值得我们学习。学习目标1.认识廉颇、蔺相如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3.体会课文用语言、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就读于长安,20岁开始漫游,足迹遍及全国。后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作者简介整体感知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事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兼备的才能和从大局出发的精神,同时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1.文章开头对人物身份的介绍有何作用?
研读课文提示:(1)从节选的这部分看,以蔺相如为主,而介绍人物时却将廉颇放在前面,是为了说明廉颇是上卿时,蔺相如仅为舍人,地位悬殊。
(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为了说明宦者令的地位低微,更何况其舍人,又为相如被推荐设伏,为廉颇不服做铺垫。
(3)着力描写廉颇之勇和功大,与蔺相如形成对比,与后面的故事情节形成照应。
2.文章对主要人物蔺相如的出场做了哪些铺垫?提示:(1)设伏:开头对人物的介绍为下文埋下伏笔。 (2)陪衬:秦王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衬托了蔺相如的与众不同。(3)虚写:缪贤讲述蔺相如曾助自己脱罪,虚写其勇敢和智慧。(4)出场(不同凡响):面对现实,从容坚定,成竹在胸。3.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提示: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的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十五城。
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最后以人璧俱碎的结果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辞谢”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
相如看出秦的十五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另一方面果断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4.找出文中廉颇的对话,并分析其作用。提示:廉颇的对话在课文中只有三处,他在渑池之会前“与(赵)王诀”的一段话,表现了他不但勇于冲锋陷阵,而且很有政治头脑。这样,后来的知过勇改就是合情合理的发展了。在将相和事件中,他先前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
这是武将廉颇性格发展和情节发展的必然,作者写出这一性格特点,是真实可信的,正由于这一性格特点,后来写廉颇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了廉颇坦率真诚的性格和爱国思想。廉向蔺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问题探究探究一
【提问】
1.一个人一生所做的事情很多,司马迁为蔺相如、廉颇作传时为何只选三件事?重难点解析【点拨】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就不能事无巨细,统统罗列,而是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后期,当时“七雄”对峙,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强食,战祸频繁,民不聊生,赵国在“七雄”纷争局面中,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要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廉颇和蔺相如,一武一文,一个是忠于赵王的、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忠于赵王的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两人自然成了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 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二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与渑池之会两件事,实质上是两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威信的两次实力较量,也是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前奏。所以写这两件事情,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 在写人物传记时,应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历史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出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过,而且还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探究二
【提问】
2.《史记》长于写人,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结合本文,谈谈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1)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
不管是秦赵两国,还是廉蔺两人,可写的事一定很多,但作者只写三件事,且重点放在蔺相如身上,以关于两个人物的三件事来表现动荡的社会、纷争的年代,达到了作者以人物反映历史的目的。【点拨】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作者写矛盾如同大海的波涛,层层起伏,环环相扣。以“完璧归赵”为例。先是对赵国而言,“予璧”和“勿予”的矛盾。赵王很为难,可蔺相如一出场,几句利害分析矛盾就解决了。其次是“夺璧”和“保璧”的矛盾。秦王表面答应以城相换,实际上想以强凌弱,白抢白夺,相如识破后不动声色,巧用计取回璧。因为如果取不回和氏璧,显然有辱使命,赵国失去的不仅仅是和氏璧的问题了,所以相如不惜以命相拼。 最后是“杀蔺”和“保蔺”的矛盾了。秦对其他六国不仅在军事上攻无不取,在物质上也是欲而必得的,现在不仅和氏璧回到了赵国,还让相如在朝堂上“教育”了秦王君臣一番,秦王的左右当然必生“杀蔺”之心了,但秦王与左右“相视而嘻”之后,再三考虑,还是理智占了上风,说了几句漂亮话,“毕礼而归之”。写法品析1.预设伏笔引人入胜
文章一开始把两个主角带出,介绍廉、蔺的出身,使读者对二人有所认识,强调廉贵蔺贱,并为下文二人交恶及冲突埋下伏笔。以第三者(缪贤)介绍蔺相如的好处。蔺相如未出场即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吸引人注意。突出了蔺相如的才智,交待了他能出使的原因。更为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的出色表现做了铺垫。2.典型事例突出性格
写蔺相如,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而是通过片断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顾全大局,以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性格,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3.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善于运用反衬法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如用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用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来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用蔺相如对强秦的英勇无畏来反衬其对廉颇的谦让退避,使得作者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小结退出《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缪贤(miào) 燕王(yàn) 砧板(zhēn) 傲倨(jù)
B.睥睨(nì) 弄臣(lòng) 斋戒(zhāi) 佯狂(yáng)
C.汤镬(huò) 渑池(miǎn) 盆缶(fǒu) 怒叱(Chì)
D.披靡(mǐ) 避匿(nì) 鄙贱(Bēi) 刎颈(wěn)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愿:同意。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曲:理亏。
C.固请,召有司案图 案:审察、察看。
D.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遇:会见,见面。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4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设九宾礼于廷 ⑤会于西河外渑池 ⑥而君幸于赵王 ⑦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⑧以勇气闻于诸侯 ⑨何以知之 ⑩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A.①/②⑦/③⑥⑩/④⑤⑧/⑨
B.①②⑦/③⑥⑩/④⑤⑧/⑨
C.①②⑦/③⑩/④⑤⑥⑧/⑨
D.①/②⑦/③⑩/④⑤⑥⑧/⑨
二、阅读理解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9题。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白白地。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伏:趴伏。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许:赞许。
D.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完:使……完好无缺。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②拜相如为上大夫
B.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①夫赵强而燕弱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D.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②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有智谋,宜可使”的一项是( )。
①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②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③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⑤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⑥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③⑤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赵国得到和氏璧时,秦昭王遗书欲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给还是不给,这是摆在赵国面前的两难问题。
B.秦派使者送信,按照外交礼节,赵应派使者回复,但满朝文武,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出使秦国的人,这是蔺相如出场的背景。
C.缪贤在赵国确实没有可出使秦国的合适人选时推荐了蔺相如,可见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
D.蔺相如认为,秦强赵弱,国家实力间的差距决定了和氏璧不得不给。在决定给秦国和氏璧后,又许下诺言:完璧归赵。
9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3)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参考答案:
1.C 思路解析:A项,“燕”应读“yān”“nòng”“Bǐ”
2.A 思路解析:A项,“愿”的意思是“希望”。
3.A 思路解析:A项,“廷”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因”①是介词,作“经由”或“通过”讲;②是副词,作“于是”讲。C项中的“之”①是助词,译为“的”;②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中的“上”①是名词,译为“上面”;②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
4.A 思路解析:①定语后置句;②⑦判断句;③⑥⑩被动句;④⑤⑧介词结构后置句;⑨宾语前置句。
5.C 思路解析:C项“许”,答应,许可。
6.A 思路解析:A项“为”,都是动词,担任。B项“者”,①定语后置的标志;②表疑问语气。C项“而”,①表并列;②表顺承。D项“以”,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7.B 思路解析:①是宦官缪贤推荐蔺相如的话;②只就这句话看,不能体现蔺相如的智谋;⑥只能体现蔺相如的“勇气”。排除这三句话即可。
8.C 思路解析:C项“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9.思路解析:这三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窃”,私下里;“以为”,认为;“奈何”,怎么办。
参考答案:(1)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
(2)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慧和谋略,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3)赵王说:“得了我的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