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整体感知】
一、基础梳理
1.预习检测
2.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鲁迅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二、主要内容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文章还批评了当时国民党政府投降媚外的卖国政策和某些文人有损国格的行为。
【研读课文】
1.“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和联系?
提示:1840年以前,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为了维护其封建落后的经济,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处于上升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此时正在向外不断扩张,开辟新的倾销商品的市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继后其他列强接踵而至。这时候,清政府便改变它的对外政策,以“送去主义”取代“闭关主义”。
而国民党反动派继承鸦片战争以来历届反动统治者的衣钵,积极投靠帝国主义,公然出卖民族利益,发展到什么都是“送去主义”的地步。可见:所谓“闭关主义”,就是盲目排外主义;所谓“送去主义”,就是民族投降主义。两者虽然表现形式各异(前者拒外,后者媚外),实质却相同,都是为了维护其反动腐朽的统治。
2.文中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对待文化遗产,“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提示:
3.“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需要什么条件?
提示:“拿来主义”的含义,文章中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化,还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
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文章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而“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欣欣然的蹩进卧室”的“废物”,均是实行“拿来主义”的障碍,都在扫除之列。
【重难点解析】
一、问题探究
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点拨:任何事物都有其可取的一面,我们不能盲从,也不能封闭,我们要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正确对待,以实现新的历史突破,取得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2.有人认为“以小见大”是本文的一大亮点,谈谈你的看法。
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对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地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并为之折服。
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二、写法品析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个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比喻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使用”“存放”“毁灭”来说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三种情况,都十分贴切。
2.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便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文章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作者先破后立,相得益彰。“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就越充分。因此,从揭露批判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理论更鲜明有力。
【课文小结】
课件20张PPT。拿来主义第三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作者简介整体感知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写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文章还批评了当时国民党政府投降媚外的卖国政策和某些文人有损国格的行为。1.“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和联系?研读课文 【提示】1840年以前,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为了维护其封建落后的经济,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处于上升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此时正在向外不断扩张,开辟新的倾销商品的市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继后其他列强接踵而至。这时候,清政府便改变它的对外政策,以“送去主义”取代“闭关主义”。而国民党反动派继承鸦片战争以来历届反动统治者的衣钵,积极投靠帝国主义,公然出卖民族利益,发展到什么都是“送去主义”的地步。可见:所谓“闭关主义”,就是盲目排外主义;所谓“送去主义”,就是民族投降主义。两者虽然表现形式各异(前者拒外,后者媚外),实质却相同,都是为了维护其反动腐朽的统治。
2.文中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对待文化遗产,“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提示】3.“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需要什么条件?【提示】“拿来主义”的含义,文章中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化,还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
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文章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而“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欣欣然的蹩进卧室”的“废物”,均是实行“拿来主义”的障碍,都在扫除之列。
问题探究 探究一
【提问】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重难点解析【点拨】任何事物都有其可取的一面,我们不能盲从,也不能封闭,我们要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正确对待,以实现新的历史突破,取得民族利益的最大化。探究二
【提问】
有人认为“以小见大”是本文的一大亮点,谈谈你的看法。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对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地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并为之折服。【点拨】 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写法品析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个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比喻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使用”“存放”“毁灭”来说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三种情况,都十分贴切。 2.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便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文章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作者先破后立,相得益彰。“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就越充分。因此,从揭露批判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理论更鲜明有力。课文小结退出《拿来主义》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展览(lǎn) 发掘(jué) 礼尚往来 售完既止
B.缘故(yuán) 冠冕(guān) 残羹冷炙 反躬自醒
C.孱头(Càn) 脑髓(suǐ) 勃然大怒 相形见绌
D.羡慕(xiàn) 吝啬(shè) 封妻荫子 头昏目眩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新增设4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无疑将给山东的科研事业带来一个冠冕堂皇的未来。
B.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似乎忘记了节俭的美好传统,餐桌上的残羹冷炙从没有人带走。
C.国际上也有礼尚往来的习俗,各国政要之间的互访、民间组织的交流,都是这一习俗的表现。
D.现在有些药品广告故弄玄虚,夸大产品功能,捏造试验数据,其目的就是让消费者上当受骗。
3下列各项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事后几天内,泰国警方相继从湄公河捞起了12具中国船员尸体,初步判断,船只应该是被毒贩劫持,杀害船员也是劫匪所为。
B.专家认为,要根据国家的现实经济状况出发,控制军队人员及武器装备的数量,努力建设一支精干的、机动灵活的现代化军队。
C.孙中山虽然一生未掌握中国核心权柄,然而他的远见与理想成为民族的精神遗产,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华人共同的沟通语境。
D.意大利总统乔治·纳波利塔诺说,抛售行为是市场对意大利失去信心的清晰信号,应立即采取行动,强化财政紧缩。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汉语有纷繁复杂的方言,可整体上是一种单一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
①这是因为各个汉语方言区的人对汉民族都有一种认同感
②这不但是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③而且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④而且说各种方言的人都使用相同的文字和书面语
⑤更重要的是在我国还存在一种大家可以用来沟通和交际的“汉民族共同语”,也就是普通话
A.①③②⑤④ B.②③①④⑤
C.⑤①④②③ D.⑤②④①③
二、阅读理解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5文中画线的“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谈谈你的理解。
7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选文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目的是引出“拿来主义”。
B.“抛给”与“抛来”有着本质的不同:“抛给”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来”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
C.文章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紧密相连的。
D.“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的原因,正是那些洋货“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
E.节选部分着重揭露“送去”的本质和“送来”的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观点。
参考答案:
1.C 思路解析:A项,“售完既止”应为“售完即止”;B项,“反躬自醒”应为“反躬自省”;D项,“吝啬”中的“啬”应读“sè”
2.A 思路解析:A项,“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是贬义词。
3.A 思路解析: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根据……状况”或“从……出发”;C项,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虽然”应放在句首;D项,成分残缺,句末加“措施”。
4.C 思路解析:根据逻辑顺序,由①句中的“因为”、②句中的“不但”分别与④③句中的“而且”搭配,即可得出答案。
5.思路解析: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从说话的内容上看,“进步”一词是反语,是对愈演愈烈的卖国行为进行的嘲讽。
参考答案:这一句话是反语,意思是:用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宠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
6.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情况。作者这里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目的是得出荒谬的结论。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为了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是论证方法中的归谬法的引言部分。
7.思路解析:此题意在考查对作者使用的论证方法的理解能力。尼采的例子与中国的“送去主义”具有相似点,“尼采”“发了疯”,中国的“送去主义”也是荒谬的,此处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参考答案:尼采的“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与中国的“送去主义”一样,都是荒谬的。作者举尼采的例子是用来证明分论点的,即自诩富有的送去主义是没有好结果的,尼采发疯就是一个典型。
8.BC 思路解析:B项,理解错误,“抛来”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给”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C项,理解错误,“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