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棱角( ) 骤然( ) 虔诚( ) 蠕动( )
懈怠( ) 敦实( ) 蜿蜒( ) 磅礴(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演译( ) 安莹扎寨( ) 风云变换( )
漫溢( ) 前呼后拥( ) 厉厉在目(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在山顶上俯瞰着整个城市,心中感慨万千。
B.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归功于他的坚持不懈。
C.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D. 他的演讲生动有趣,哗众取宠,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B. 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C. 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D. 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
B.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 “要死了”,这与文中所表达的对各拉丹冬的赞美之情相矛盾。
C. 文中描写了冰塔林的神奇景色,如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D. 作者通过描写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困难、头痛等高原反应也越来越 。
(2)我们要以 的态度对待学习,不能敷衍了事。
(3)雪后的清晨,整个世界都被白雪覆盖,一片 ,美得让人窒息。
A. 明显 严谨 银装素裹 B. 显著 严厉 粉妆玉砌
C. 鲜明 严格 冰天雪地 D. 显现 严峻 洁白无瑕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1.选段中“倒霉迹象”具体指哪些内容?
2.文中写“我”向各拉丹冬雪峰行跪拜大礼,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3.请赏析“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这句话。
4.结合选段内容,说说作者在各拉丹东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可可西里的哭泣
汽车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飞驰,我的心也随之飞向了向往已久的可可西里。可可西里,这个神秘而又令人敬畏的地方,承载着太多的梦想与期待。
当我们踏入可可西里的核心地带,眼前的景象让我震撼。蓝天白云下,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成群的藏羚羊在自由自在地奔跑。它们的身姿矫健,如同一支支离弦的箭。然而,在这美丽的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悲伤。
我们遇到了一群巡山队员,他们面容疲惫,但眼神中透着坚定。他们告诉我们,这些年,盗猎者为了获取藏羚羊的皮毛,不惜一切代价疯狂捕杀。曾经,藏羚羊的数量数以百万计,如今却急剧减少,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我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听到了可可西里的哭泣。那是藏羚羊绝望的哀号,是大自然愤怒的呐喊。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无情地破坏着这片净土,破坏着无数生灵的家园。
看着巡山队员们坚定的身影,我心中涌起一股敬意。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与盗猎者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艰苦的斗争,只为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些可爱的生灵。
离开可可西里时,我的心情沉重无比。我知道,可可西里的哭泣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反思。我们不能再对大自然的破坏视而不见,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保护这片美丽而又脆弱的土地,保护那些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灵。
1.文章中“可可西里的哭泣”指的是什么?
2.文中描写藏羚羊奔跑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3.从巡山队员身上,你能感受到哪些精神品质?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像可可西里这样的生态环境。
三、写作拓展
作者在各拉丹东的经历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也收获了独特的体验。请以“挑战与收获”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分享你的相关经历或感悟。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léng ;zhòu ;qián ;rú ;xiè ;dūn ;wān yán ;páng bó
2.“译” 应改为 “绎” ;“莹”应改为“营;”“换” 应改为 “幻” ;“厉厉” 应改为 “历历”
3.答案:D 。解析:“哗众取宠” 意思是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是贬义词,用在此处形容赢得掌声的演讲不合适。A 项 “俯瞰” 指从高处往下看,使用恰当;B 项 “坚持不懈” 形容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符合语境;C 项 “惊慌失措” 指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用于形容面对灾难时人们的状态恰当。
4.答案:D 。解析:A 项 “通过” 和 “使” 并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 “通过” 或 “使”。B 项 “避免” 和 “不再” 表意重复,可删去 “不再”。C 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 “能否” 或在 “提高” 前加上 “能否”。
5.答案:B 。解析:作者多次写自己在高原上的不适,更能衬托出各拉丹冬环境的恶劣,从侧面突出作者对各拉丹冬的赞美之情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艰难的体验中越发深刻,两者并不矛盾。A、C、D 选项对课文内容理解均正确。
6.答案:A 。解析:“明显” 指清楚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出或感觉到,“高原反应越来越明显” 搭配恰当;“严谨” 形容态度严肃谨慎,追求完美,“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符合语境;“银装素裹” 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一片银装素裹” 描写雪后清晨的景象很合适。“显著” 侧重于突出,“鲜明” 多形容色彩、对比等,“显现” 是动词,均不太符合第一空语境;“严厉” 多形容人的态度、语气等,“严格” 常与要求、制度等搭配,“严峻” 多形容形势,这三个词用于第二空不太恰当;“粉妆玉砌”“冰天雪地”“洁白无瑕” 虽也能形容雪景,但在语境贴合度上不如 “银装素裹”。
二、阅读理解
(一)
1.“倒霉迹象” 具体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
2.表现了 “我” 对各拉丹冬雪峰的敬畏、尊崇之情,以及对这片圣地的向往和虔诚之心。
3.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各拉丹冬雪峰以人的情感和态度。将其面对人们的恳求时的 “不为所动” 和导演诅咒后的 “十分情愿地露面” 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峰的神秘莫测,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表达了作者对这片神奇土地的独特感受。
4.启示:作者在各拉丹东经历了身体上的诸多不适和艰难,但依然被其壮丽景色所吸引,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轻易放弃,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神秘,我们应该敬畏自然,尊重自然。
(二)
1.“可可西里的哭泣” 指的是因为人类的盗猎行为,藏羚羊数量急剧减少,面临灭绝危险,这片原本美丽的净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大自然仿佛在发出痛苦的哀号。
2.描写藏羚羊奔跑的场景,展现了可可西里曾经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与后文藏羚羊面临灭绝危险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类盗猎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从而引发读者对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深刻思考 。
3.从巡山队员身上能感受到他们的坚定、勇敢、无私奉献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面对盗猎者毫不退缩,坚持不懈地守护着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和藏羚羊,体现出为了保护大自然和生灵,甘愿付出艰辛努力的精神品质。
4.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保护像可可西里这样的生态环境: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更多人了解到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其次,加大对盗猎等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再者,支持和鼓励像巡山队员这样的保护行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资和技术支持;最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三、写作拓展(示例)
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记得一次参加长跑比赛,对我来说,这是巨大的挑战。比赛前,我忐忑不安,担心自己体力不支。发令枪响,我冲了出去。起初,还算轻松,但没过多久,双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当跑在前面的同学一个个超过我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然而,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在坚持中,我逐渐调整呼吸和步伐。当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虽然疲惫不堪,但心中充满喜悦。这次经历让我明白,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在挑战中,我们会突破自我,收获坚韧与自信。这些收获,将成为我们人生路上最宝贵的财富,激励我们勇敢地面对未来的一切挑战。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