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鉴赏
02 八年级古诗词鉴赏
【真题·体验】
1.(2024·长春)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写道:“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这一观点在杜甫《春望》中是如何体现的?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答案】《春望》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战火纷飞,亲人离散,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从而使诗歌在领域、主题价值方面都呈现了新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意思是杜甫的诗歌内容不仅继承了前人描写真实生活,而且扩大了领域反映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开辟了新世界。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现实的深切思考,更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写出了当时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也反映出亲人离散、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显示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怀。
2.(2024·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前两句借事(物)起兴,请简述这两句所记之事。
(2)后两句论史抒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2)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为: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据此可知,诗歌前两句记述的事情是: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诗人以一件古战场的遗物“折戟”为兴,引出对前朝赤壁之战的回忆和感慨。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主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周郎”指周瑜。后句写赤壁之战的故事,诗人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怀古抒怀,表现出诗人对历史非凡的认识,曲折地反映出他无处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之气。
3.(2024·凉山)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诗句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的人生态度最为接近的是哪一项?(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绘这一联的画面。
【答案】(1)C
(2)描绘的是南宋初年人们吹着箫,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穿着布做成的衣衫,戴着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的画面。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面临困境时,看似前方无路,但转机突然出现,说明困境中蕴含着希望的哲理。展现出诗人积极乐观、不断前行的人生态度。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讲述的是历史事件,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与诗中的人生态度不符;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与诗中的人生态度无关;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事物新陈代谢的现象,表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诗中的人生态度相吻合;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是描绘边塞景色的,体现了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和人生孤寂的态度。与诗中的人生态度无关。
故选C。
(2)本题考查画面描绘。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绘的画面是:随着春天的到来,村民们正忙着准备春社的祭祀活动,他们吹着箫,敲打着锣鼓,跟随着祭祀队伍,脸上洋溢着虔诚和喜悦。他们的衣着简单朴素,充满了古朴的风情,体现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和淳朴的民风。在热闹的祭祀活动中,人们欢声笑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与“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类似,都表达了作者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4.(2024·湖南)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农家 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①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注释]①羸(léi)牛:瘦弱的牛。
这首诗后两句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颜仁郁的诗中“时人不识农家苦”,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都指出了社会上很多人并不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对他们的辛勤付出缺乏认识和感激。
两首诗都强调了粮食的来之不易。颜仁郁诗中的“将谓田中谷自生”与李绅的“粒粒皆辛苦”都揭示了每一粒粮食背后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不同点:表达方式上,颜仁郁的诗通过描绘具体的农家生活场景——半夜起床耕作、瘦弱的牛艰难前行,更直观地展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而李绅的《悯农》则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粮食来源的思考。
情感上,颜仁郁的诗更侧重于描述和揭示农民的苦难,情感更为沉重;而李绅的《悯农》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敬意,情感上带有一种赞美和倡导节约的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鉴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异同点即可。
相同点:这两首诗虽然都关注农民的劳作,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和颜仁郁的诗中“时人不识农家苦”都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抒发感慨,启迪人们珍惜粮食。颜仁郁《农家》诗中的“将谓田中谷自生”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人”无知的批评。两首诗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鼓励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不同点:两首诗表达的侧重点和表达手法各有不同。颜仁郁的诗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不易;而李绅的《悯农》则通过简洁有力的反问,唤起人们对农民工作的认识和尊重。两首诗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鼓励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情感上,颜仁郁的诗感情更加强烈,更侧重于描述和揭示农民的苦难,有相当的批判力度,过去常用来讥讽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谋生艰难、耽于吃喝玩乐的人们。而李绅的《悯农》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更多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敬意,倡导节约,启迪人们去思索,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考点·直击】
最近几年中考中,诗歌鉴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常见考点有:对诗歌内容主旨作出正确的理解;能准确判断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针对优美语言或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行赏析;能简述某一诗句的作用;能对精彩的诗句进行画面描述;有时候,也会考查几首诗歌的比较阅读。
【技法·点拨】
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一)
(一)抓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人点。
标题的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对象、时间、地点、事件等;
②标题下的小序交代写作的背景或目的;
③暗含情感或奠定感情基调;
④揭示线索。
标题类型 示例 古诗词内容要点推测
与地名有关(包括亭、台、堂、馆、楼)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咸
阳城东楼》《竹里馆》《黄鹤楼》《登幽州台歌》《泊秦淮》《过零丁洋》《山坡羊 ·潼关怀古》 往往是怀古(咏史)诗,内容涉及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昔盛今衰、历史沧桑、世事变迁、人世飘零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壮志未酬、人生渺小、岁月蹉跎)等。
与动植物或事物有关 《观沧海》《卜算子 · 咏梅》 往往是咏物诗,托物言志(赞美、讽刺),或单纯写景、摹写物态。
与事件有关 《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 往往是叙述某一件事,通过叙事来抒发情感、揭示哲理。
与人物有关 《贾生》《卖炭翁》 如果是下层人民,多表达同情悲悯,关注民生;如果是历史名人,多表达怀念、敬仰或寄予同情,怀古。
与节日有关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清明》《春夜喜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往往是表现节日风俗,表达思家念亲、羁旅漂泊、伶仃孤苦等情感。
与季节有关 《晚春》《秋词》(其一)
《钱塘湖春行》 描写季节性的景物,借景抒情或表达热爱、孤寂、思念之情,感叹时光易逝等。
(二)明作者
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境遇不同,其作品往往有不同的情感、主题。从作者人手,知人论世,基本上可以推测诗歌情感,如:
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屈原 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陶渊明
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维 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白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甫 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
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 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牧
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
(三)重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信息、境遇等,暗示主题;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理解诗(词)句;
④解释意象、典故,帮助理解诗(词)句。
(四)辨题材
不同题材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常见诗歌题材如下:
类型 说 明
山水
田园类 题材特征 ①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②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常见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眼。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羁旅
思乡类 题材特征 借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乡怀亲之情。
常见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称。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高楼、危楼等。
内容情感 ①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边塞
征战类 题材特征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常见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眼。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叹。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赠友
送别类 题材特征 古人在送别之际,往往设酒饯行,折柳送别,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常见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
内容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想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注意:每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爱国
忧民类 题材特征 爱国类:忧虑国家命运,抒发报国之志,渴望为国奉献。忧民类:关心民生疾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常见标志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山河、风雨、烽火、泪、弓等。
内容情感 ①忧国忧民,心系国运。②表现立志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③表达为国杀敌效力的愿望。④效忠君主,渴望建功立业。⑤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咏史
怀古类 题材特征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常见标志 标题中常有“怀古”“咏怀”“古迹”“古人名”“登某古迹有怀”等字眼。
内容情感 ①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②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③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④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⑤借论古今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即事感
怀(咏物
抒怀)类 题材特征 就某事或某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慨,传达出的感情或乐观积极或消极感伤。
常见标志 内容常常是叙述某次聚会、某次出游或描写某件具体的事物;标题中常有“抒怀”“咏某物”“题某事(物)”“某物吟”等字眼。
内容情感 ①寄寓理想抱负或高尚节操。②表达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怀,或愤世嫉俗等。
【提升·训练】
具体见配套《提升练》(原卷+解析)。
附:八年级教材古诗词知识清单
八年级上册
1.野望(唐·王绩)(五言律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①。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②。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③。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
主旨:本诗描绘了秋天黄昏时分萧萧瑟恬静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①炼字+情感:“东皋”点明地点。“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欲何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②写法+情感:总写秋色,着重于色彩的描绘,诗人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③画面+写法: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从反面衬托出诗人孤单郁闷的心境。
④典故+情感:借用伯夷、叔齐采薇而食,最后饿死的典故,表明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道出了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2.黄鹤楼(唐·崔颢)(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②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③。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④。
主旨:本诗写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①典故+内容+情感:首联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是仙人留下来的,充满了神秘色彩。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铺垫。
②炼字+情感:“空”有空空的、空荡荡的意思,表达的是诗人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
③画面:晴朗的汉川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
④炼字+情感: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出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出缠绵的乡愁。
3.使至塞上(唐·王维)(五言律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③。
主旨: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
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①写法+炼字+情感:颌联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进行对比,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饱含悲壮。运用“征蓬”和“归雁”自比,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飘拂的蓬草一样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地飞入胡人居住的地区,身世浮沉之感和乡思之愁涌上心头。表现了诗人因受排挤而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
②炼字+内容:“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孤烟之高,“长”字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和黄河的渺远,“圆”字表现了落日之低、之大。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③内容+情感:迎面碰到前线巡逻的士兵,从“候骑”的口中得知“都护”在燕然,可知虽打了胜仗,但都护并未放松警惕。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4.渡荆门送别①(唐·李白)(五言律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②。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④。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⑤。
主旨: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表现了诗人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①题解: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②内容: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是到楚地漫游。一个“游”字贯穿全诗始终。
③写法+炼字+情感:颔联写景,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船过荆门山进入楚地的壮阔。“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变化和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表现出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④写法+情感:这两句诗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
中云霞之美,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⑤写法+情感:尾联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相呼应。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来送别,实则深切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不舍之情。
5.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七言律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①。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②。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④。
主旨: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①内容: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诗人行至孤山寺所看到的山光水色等远景。
②炼字+写法:“争”“啄”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勾画出莺歌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似问非问,用语俏皮,使诗歌更富意韵。
③炼字:“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早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出春的发展变化,突出春的生机勃勃。
④写法+情感:直抒胸臆,“最爱”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证明“白沙堤”具有别样情趣,使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6.庭中有奇树①(《古诗十九首》)(五言古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③。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④。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⑤。
主旨:此诗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叙写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思念之情,表达其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①题解: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②内容十写法:这两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庭中”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
③写法:颔联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④内容+写法:颈联两句描绘出花的美好和人物的神情,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想象。“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了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⑤写法: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之物不再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时日之久,至此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7.龟虽寿①(东汉·曹操)(乐府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④。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旨:全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诗人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①题解: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②写法+哲理: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都有生死盛衰的客观规律。
③修辞+情感:这四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老骥”自比,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活力。
④内容+情感:说明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取决于上天,只要保持身心和悦就能延年益寿。所体现的乐观向上精神,历久而弥新。
8.赠从弟(其二)①(东汉·刘桢)(五言古诗)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②。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③!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⑤。
主旨:本诗中,诗人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①题解:这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二首。从弟,堂弟。
②内容+炼字:这两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③写法+炼字: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④内容: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示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⑤写法: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的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9.梁甫行①(三国魏·曹植)(乐府诗)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②。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③。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④。
主旨: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①题解: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
②内容:开头两句以高度概括的笔力描绘出一幅气候各异、风雨迥同的广阔无垠的宇宙图像,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③内容:中间四句直陈所见所感,几无雕饰,如实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边海的人民生活艰辛,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和孩子像野兽一样没有衣服穿,每天就在艰险的山林里生活。
④写法+情感:结尾两句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衬托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民的恐惧与凄楚。
10.饮酒①(其五)(东晋·陶渊明)(五言古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②。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⑤。
此中有真意⑥,欲辨已忘言。
主旨:诗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述,表达了他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淳朴生活的热爱之情。
①题解:《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这20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诗人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②内容+情感:概括地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环境,诗人虽然生活在污浊的尘世中,但不受世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境。
③含义+修辞:诗人远离了官场,自然觉得住的地方清净。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不贪慕名利的美好品质。
④炼字:“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自得、闲适和恬淡的样子。“见”字表现出诗人的悠闲和不经意。
⑤结构+写法:“山气日夕佳”承上启下,点明南山傍晚的景色,引出下句,“飞鸟”比喻自己,表达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⑥含义:“真意”是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
11.春望(唐·杜甫)(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③。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④。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①炼字十画面+情感:“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凄凉景象,“深”字再现荒无人烟的凄凉,“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反差,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首联描绘出长安城沦陷后断壁残垣、满目疮痍、杂草丛生的凄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时伤世的感慨。
②炼字+写法:“溅”“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鸟”表现出来。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借美好的景物反衬自己国破家亡的苦恨,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深沉情感。
③修辞+情感:“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因战事使消息隔绝,久盼亲人音信不至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④炼字+情感:“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是诗人心中愁苦的外在表现,“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哀怨。
12.雁门太守行(唐·李贺)(七言古诗)
黑云压①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③。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④。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⑤。
主旨:全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悲壮的战争场面,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表达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和爱国热情。
①炼字:“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
②修辞:首联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③写法: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叙述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
④内容:“半卷”写出援军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交战的地点,“霜重鼓寒”写出交战的惊心动魄。
⑤典故+情感:尾联运用“黄金台”这一典故,写出了将士们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但毫不气馁,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13.赤壁①(唐·杜牧)(七言绝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②。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③。
主旨:诗人通过观赏赤壁古战场,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慨
叹,表达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①题解: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军队。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②写法:开篇从一支“折戟”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件,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③炼字+写法+情感:“锁”字形象地写出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借“东风”“铜雀台”的典故,以“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需要某种机遇,借史事一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含蓄蕴藉。
14.渔家傲(宋·李清照)(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①。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②。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③。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④!
主旨:此词写梦中海天溟漾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①内容+炼字:开篇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画面。上阕“接”“连”二字将“天”“云”“雾”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转”和“舞”化静为动,将词人在风浪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②内容:“梦魂”二字表明梦中见到的场景。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天帝询问词人的去向。
③炼字+情感:“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遇不幸和奋力挣扎的苦闷。
④典故+情感:“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逍遥游》中的名句,既展示了词人的理想和抱负,又表现了对人间秩序的不满,最后一句足见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
15.浣溪沙(北宋·晏殊)(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①。夕阳西下几时回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③。小园香径独徘徊④。
主旨: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
①内容+炼字:这两句点明词人踏春饮酒、赋新词的生活情境。“新词”和“旧亭台”对比,抒发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怅惘情思。
②情感:“几时回”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心态,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景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惆怅。
③写法+哲理:这两句对仗工整,宛若天成,用“去”和“来”对比,既表现了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又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阐述了新旧事物相替的哲理。
④炼字+情感:“独”字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准确而传神地突出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全词思绪也由“独”字而来,“徘徊”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16.采桑子(北宋·欧阳修)(词)
轻舟短棹西湖好①,绿水逶迤。芳草长堤②,隐隐笙歌处处随③。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④。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⑤。
主旨:词人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了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辞官归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表达了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①炼字:“西湖好”是词之眼,“短棹”二字将休闲之意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可见轻舟是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的,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②内容:这两句描绘出了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③写法+炼字: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
动感。
④炼字:“无风”二字为关键所在,正因无风,才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⑤写法:运用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手法。一、二句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动,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17.相见欢(宋·朱敦儒)(词)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①。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②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③。
主旨: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①内容+写法+情感:上片写景。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流,一派衰败的景象。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借景抒情,抒发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凉抑郁之情。
②修辞+炼字:“簪缨”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达官显贵。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这一句词人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难以收复的无奈之情。
③写法+情感: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18.如梦令(宋·李清照)(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①。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②。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③。
主旨:这首词记述的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展现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①内容+写法:这两句看似起笔平淡,实则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词人所创造的情境中。“常记”明确表示追诉,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词人宴饮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显露了词人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地传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
②画面:待到兴尽欲归,却已是日落黄昏,不免有一点着急,慌乱之际,小船捉弄人,误闯荷花丛中。
③写法+画面:“争渡,争渡”,这里表现了奋力划船的情景,重复说“争渡,争渡”,表示奋力,再奋力。词人动作很重,拼命地划着,把滩上的鸥鹭吓坏了,它们惊恐地扑腾,四处乱飞。词人瞬间的惊
愕很快变成喜悦。
八年级下册
19.关雎(《诗经》)(四言古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③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④,辗转反侧⑤。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旨:本诗叙述了男子对女子的思恋和追求过程,写出他那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全诗充满了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了男子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①写法:用起兴开篇,以雎鸠相互应和的叫声起兴,渲染和谐悠扬的气氛。
②写法+内容:统领全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描述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爱情场景,点明了爱情故事的开端。
③炼字+内容:“求”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为夫妻的愿望。
④炼字:“悠哉”叠用,加重感彩,更能表现出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
⑤情感: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男子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20.兼葭(《诗经》)(四言古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①。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②。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③。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④。
主旨:本诗叙述了一位男子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主人公想见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
①内容+写法:以“兼葭”起兴。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三、四句交代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可见主人公迫切想要见到心上人的急切心情。五、六句写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绘顺流追寻时伊人所在的地方。
②内容+写法:以水边的秋景起兴,把水乡深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渲染了深秋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③炼字:“方”“湄”“涘”三字的转换,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公的场景和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理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苍苍”“萋萋”“采采”烘托出主人公寂寞的心境,“为霜”“未晞”“未已”时间的变化,说明追寻时间之长,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④情感:“宛在”意指心上人似乎就在眼前,表现了主人公痴情的心理状态和对恋人的强烈感情。反复咏叹,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体现了主人公不能靠近心上人却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21.式微(《诗经》)(杂言古诗)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主旨: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中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反问、设问,既表达了对亲人在泥水霜露中的关切,又有对“君”行为的怨怒。
写法+内容:全诗只有短短两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长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修辞+情感:“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深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22.子衿(《诗经》)(四言古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②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③!
主旨: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思念恋人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
①写法+情感:开篇采用赋的手法,直接抒发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②写法:第二章在第一章直接抒情的基础上加以渲染,进一步表现相思之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惆怅、烦闷之情。
③内容+修辞:第三章是全诗的高潮部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出来,造
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内心情绪形象地表现出来。
2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五言律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①。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④。
主旨:此诗一改往昔送别诗悲苦缠绵之态,体现了诗人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①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之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使开篇显得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②情感: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③修辞+情感+哲理: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表现出诗人乐观宽广的胸怀,与友人真挚的情谊,又道出了这真诚的情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
④情感:“歧路”照应送别之意,指送别之路。劝慰友人坦然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面对离别豁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唐·孟浩然)(五言律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③。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④。
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⑤。
主旨: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欲渡无舟而发出感叹以及临渊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①题解: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为相。
②内容+炼字:首联写秋水升涨,与海岸相齐,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景象开阔壮观。“平”写湖面之阔,“混”写水势之大。
③写法+炼字:颔联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气势。“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出湖水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
④情感:颈联即景生情,吐露心声,既言无舟渡船,又说无路进仕,抒发了诗人想投身于仕途之中,大展宏图,干一番事业,却又苦于无人引荐、提拔的无奈之情。
⑤典故+修辞:尾联两句巧妙运用典故,另翻新意,巧妙设喻,暗喻自己有出来干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25.石壕吏(唐·杜甫)(五言古诗/叙事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①。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②!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④。
主旨:这首五言古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①炼字:首句直叙其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②写法+炼字: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③内容:“妇人”致词分三层:a.三男全被征;b.陈述家中情况;c.老妇自请服役。
④炼字:“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
2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歌行体古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①。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②。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③。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④。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⑥!
主旨:此诗叙述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①炼字+修辞+情感:“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表现了诗人痛惜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写夜雨作铺垫。
②写法+情感: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息,运用动作描写突出诗人的焦急与无奈。
③写法: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阴沉黑暗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惨黯淡。
④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诗人家境的困顿、生活的窘迫。
⑤修辞+情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比作“麻”,写出了秋雨连绵细密的特点。这几句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难以入眠的痛苦悲凉的心情。
⑥炼字+情感:“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词语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兼济天下的崇高理想。
27.卖炭翁(唐·白居易)(七言古诗/乐府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①。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②。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③。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④。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⑤。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⑥。
主旨: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①内容+写法: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后两句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人形象,并运用衬托的手法,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
②修辞+写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通过愿望的卑微表现老翁生活的贫困。“可怜”倾注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刻画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写法+炼字:“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形成对比,突出老人生活的艰难。“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地冻,已经结了冰,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写出了卖炭翁的勤劳。“牛困人饥”说明南山到长安的距离遥远,“泥中歇”表现出老人的疲惫劳累和处境的艰难。
④修辞+写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简笔勾勒出宫使的形象,“翩翩”写出其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白衫儿”借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⑤炼字:“把”“称”“叱”“牵”,这四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行为。
⑥写法:“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在炭被掠夺后内心痛惜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故事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28.题破山寺后禅院①(唐·常建)(五言律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②。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④。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⑤。
主旨:诗人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①题解: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禅院,寺院。
②内容+炼字:首联两句写禅院的远景,点明时间、地点和古寺的环境,突出一个“静”字。“照”字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③写法:颔联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写出了其幽深静谧的环境。
④写法+内容+炼字:颈联以动写静,以鸟儿衬托山谷的幽静,表面写鸟写山,实则写人,诗人借助鸟儿写自己的内心感受,点明如此空灵纯洁的环境可以洗涤尘念、净化心灵。“空”字把诗人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便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⑤写法:尾联以有声写无声,将客观景致与诗人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营造了一种万籁俱
寂的境界。
29.送友人(唐·李白)(五言律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①。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②。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③。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呜④。
主旨:本诗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与离情别绪。
①炼字+写法:“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了白水的动态,准确传神。首联对仗工整,色彩明丽,点明送别地点,挥洒自如,描幕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②修辞+情感: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③画面+修辞+情感: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无限关切之情自然溢出。用“落日”比喻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④内容+写法: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尾联借马鸣之声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30.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北宋·苏轼)(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③。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⑤。
主旨: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坚守理想、蔑视流俗的心境。
①题解: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
②写法+内容: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写出了词人幽独凄清的心境,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③写法: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地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④写法+内容:这两句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极言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内心。
⑤手法+情感: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词人以象征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形象化,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以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1.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词)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①。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②。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③。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④。
主旨:这是一首咏梅词,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笔调写出了梅花的傲然不屈,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的人生态度,饱含爱国情怀。
①内容:这两句交代了地点,梅花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馆外面,断桥旁边。
②修辞+写法:前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梅花的精神状态,后句写梅花处境的艰难,野梅的遭遇也正是词人政治上被排挤的遭遇的写照。
③情感+修辞:写出梅花的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与世无争,表达了词人虽历经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群芳”喻指当时官场中卑鄙的小人。
④情感:结尾两句写梅花默默奉献的精神,体现了词人对梅花的欣赏、赞美之情,抒发了忠贞不渝的情怀和抱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鉴赏
02 八年级古诗词鉴赏(提升练)
八年级上册
(一)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①第一句中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答案】
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画面萧瑟恬静,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二)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蒌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D.选项中“乡关"应该改成"愁”字。故选D。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案】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仙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
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三)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诗人 之情。
【答案】诗人自己 孤独、思乡
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答案】“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四)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C.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故选C。
2.分析“随”“入”二字的好处。
【答案】“随”: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
“入”: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诗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运用拟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五)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体现早春特点的景物:
【答案】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本诗以“行”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了对钱塘湖早春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六)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1.下列对《庭中有奇树》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奇树”奇而无人观赏,繁茂而无法馈赠,主人公内心空虚、寂寞的感情没有寄托、没有慰藉。
B.“馨香盈怀袖”表现了诗人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路远莫致之”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这是心灵长期的创伤,也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曲折。
C.诗歌的结尾“此物何足贵”,自嘲自讽起来,最后才点题,不足贵的花儿——连同女主人公自己的感情,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不再思念了。
D.这首诗在用词造句上很讲究。“馨香盈怀袖”,一个“盈”字,表面意义是花香充满,四处漫散;实际上,女主人公的感情也太丰富了,洋溢出来了,“怀袖”已盛不下了。此时的女主人公,面对繁茂的鲜花,想起远方的心上人,用“馨香盈怀袖”来加以表达深层的隐蔽的感情。
【解析】C.结尾“此物何足贵”,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相思太久,只能折花寄怀了。故选C。
2.分析“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七)龟虽寿(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作者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B.全诗的核心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故选B。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答案】诗人以“老骥”自比,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了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八)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1.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答案】“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九)梁甫行(三国·魏)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下列对《梁甫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描写自然现象,写了各地自然环境不同,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迥异。
B.第二联通过写边海人民只能住在田野的草棚里来说明边海的贫民生活极其艰苦。
C.海边人民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生存空间,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D.尾联通过对狐兔等动物的描写,写出狐兔在屋中自在游走,“我”的惬意抒怀。
【解析】D.这里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民的恐惧与凄楚。故选D。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案】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民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悠然”写出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恬淡、闲适的心情。
2.“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置身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
(十一)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解析】A.不是诗人回家的艰难,而是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故选A。
2.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示的情景。
【答案】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泪珠;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十二)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字,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壮,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彩来烘托,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解析】D.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突出了边塞的悲壮画面。故选D。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案】引用典故,赞颂了边关战士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壮志豪情。
(十三)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2.本诗运用何种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以小见大。以二乔的命运代表国家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答案】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锁”字极写了重台密阁,加重了藏娇之意。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十四)渔家傲(南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
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答案】运用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十五)浣溪沙(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以白描手法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B.全词语言圆转流利、清丽自然、意蕴深沉,给人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C.“几时回”三字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词人难以藏抑的轻松喜悦和怀人的情感。
D.曲谱短小的词称小令,《浣溪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解析】C.“几时回”折射出的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矛盾心态。故选C。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答案】“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看着花落、燕归,顿生光阴流转、物是人非之感,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情。
(十六)采桑子(北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案】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词的下阕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 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答案】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手法。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或: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十七)相见欢(南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 有何作用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2.试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
【答案】词人运用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描写了落日映照万里河山,大江奔流的悲凉壮阔的景观,抒发内心因国家衰亡而生的抑郁苍茫之情。
(十八)如梦令(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答案】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作者不由得惊呼:怎么把船划出去 叫声惊醒了鸥鹭,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反映了作者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八年级下册
(十九)关雎《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关雎》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解析】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比兴手法,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故选A。
2.《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体会其作用。
【答案】《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男子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运用重章叠句,富有音韵美,给人一唱三叹之感,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二十)兼葭《诗经·秦风》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兼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解析】D.“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说法错误,这里暗示了伊人行踪的飘忽不定。故选D。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 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案】行动: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性格特征: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二十一)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下列对《式微》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反问的方式加强了语气,借事抒情,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B.全诗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C.全诗在反复中强化,在叠加中升华,表情达意,痛快淋漓。
D.《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解析】A.运用设问的方式,加强了语气。故选A。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表达出了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二十二)子衿《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B.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爱之既深,责之必切。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
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解析】C.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故选C。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 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二十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饱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解析】B.这首诗直抒胸臆,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友人,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苦之感,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故选B。
2.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答案】①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②别具一格,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名句。
(二十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
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的雄伟壮观景象和磅礴气势。
B.颈联直接写出诗人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字里行间流露出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
C.颔联写出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意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
【解析】B.颈联含蓄委婉表达自己的情感,不是直接表达。故选B。
2.赏析颔联中“蒸”与“撼”的妙处。
【答案】“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使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
(二十五)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B.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
C.老妇是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情况下,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主动从军。这种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让人钦佩。
D.全诗最后一节写出了老妇人被抓走后,一家人的凄苦情状,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解析】A.《石壕吏》不是一首抒情诗,是一首叙事诗。故选A。
2.请赏析“独与老翁别”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独”字暗示了老妇人已被抓走,揭示了战争(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二十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故选D。
2.如何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答案】这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触景生情,由个人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的贫寒之士。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二十七)卖炭翁(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解析】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并没有直接写出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故选D。
2.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答案】运用心理描写,写出卖炭翁本应因衣着单薄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生动地表现了老人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车炭上的心理,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
(二十八)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赏析“悦”“空”两字的妙处。
【答案】“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以钟磬音反衬环境的清幽。
(二十九)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对《送友人》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
【解析】D.其感情基调应是浓浓的依恋不舍之情。故选D。
2.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用得极妙,试分析。
【答案】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明净的河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横”字写出了青山的静,“绕”字写出了白水的动,动静结合,用词准确而传神。
(三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北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B.“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描写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景象,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
C.“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两句,既是虚写,又经由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动人。
D.“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愿栖息,只好落宿于孤单荒冷的沙洲之上。这里,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转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期间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解析】C.是实写,不是虚写。故选C。
2.上片首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案】上片首两句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营造出萧疏凄冷、幽清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冷色调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三十一)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 的处境,营造了 的环境。下阕写梅花 的品质。
【答案】艰难、恶劣 寂寞、苦闷、凄清 高洁坚贞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答案】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21张PPT)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系列
中考核心考点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鉴赏
02 八年级古诗词鉴赏
真题 ·体验
1.(2024·长春)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写道:“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这一观点在杜甫《春望》中是如何体现的?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真题 ·体验
《春望》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战火纷飞,亲人离散,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从而使诗歌在领域、主题价值方面都呈现了新境界。
真题 ·体验
2.(2024·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前两句借事(物)起兴,请简述这两句所记之事。
(2)后两句论史抒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真题 ·体验
(1)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为: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据此可知,诗歌前两句记述的事情是: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诗人以一件古战场的遗物“折戟”为兴,引出对前朝赤壁之战的回忆和感慨。
真题 ·体验
(2)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解析】(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主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周郎”指周瑜。后句写赤壁之战的故事,诗人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怀古抒怀,表现出诗人对历史非凡的认识,曲折地反映出他无处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之气。
真题 ·体验
3.(2024·凉山)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真题 ·体验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面临困境时,看似前方无路,但转机突然出现,说明困境中蕴含着希望的哲理。展现出诗人积极乐观、不断前行的人生态度。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事物新陈代谢的现象,表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诗中的人生态度相吻合;
(1)下列诗句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的人生态度最为接近的是哪一项?(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真题 ·体验
(2)描绘的是南宋初年人们吹着箫,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穿着布做成的衣衫,戴着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的画面。
(2)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绘这一联的画面。
真题 ·体验
4.(2024·湖南)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农家 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①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注释]①羸(léi)牛:瘦弱的牛。
这首诗后两句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真题 ·体验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颜仁郁的诗中“时人不识农家苦”,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都指出了社会上很多人并不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对他们的辛勤付出缺乏认识和感激。
两首诗都强调了粮食的来之不易。颜仁郁诗中的“将谓田中谷自生”与李绅的“粒粒皆辛苦”都揭示了每一粒粮食背后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不同点:表达方式上,颜仁郁的诗通过描绘具体的农家生活场景——半夜起床耕作、瘦弱的牛艰难前行,更直观地展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而李绅的《悯农》则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粮食来源的思考。
情感上,颜仁郁的诗更侧重于描述和揭示农民的苦难,情感更为沉重;而李绅的《悯农》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敬意,情感上带有一种赞美和倡导节约的意味。
考点·直击
最近几年中考中,诗歌鉴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的形式考查。
常见考点:
对诗歌内容主旨作出正确的理解;
能准确判断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
针对优美语言或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行赏析;
能简述某一诗句的作用;
能对精彩的诗句进行画面描述;
有时候,也会考查几首诗歌的比较阅读。
技法·点拨
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一)
(一)抓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人点。
标题的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对象、时间、地点、事件等;
②标题下的小序交代写作的背景或目的;
③暗含情感或奠定感情基调;
④揭示线索。
技法·点拨
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一)
标题类型 示例 古诗词内容要点推测
与地名有关(包括亭、台、堂、馆、楼)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咸
阳城东楼》《竹里馆》《黄鹤楼》《登幽州台歌》《泊秦淮》《过零丁洋》《山坡羊 ·潼关怀古》 往往是怀古(咏史)诗,内容涉及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昔盛今衰、历史沧桑、世事变迁、人世飘零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壮志未酬、人生渺小、岁月蹉跎)等。
与动植物或事物有关 《观沧海》《卜算子 · 咏梅》 往往是咏物诗,托物言志(赞美、讽刺),或单纯写景、摹写物态。
与事件有关 《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 往往是叙述某一件事,通过叙事来抒发情感、揭示哲理。
技法·点拨
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一)
标题类型 示例 古诗词内容要点推测
与人物有关 《贾生》《卖炭翁》 如果是下层人民,多表达同情悲悯,关注民生;如果是历史名人,多表达怀念、敬仰或寄予同情,怀古。
与节日有关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清明》《春夜喜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往往是表现节日风俗,表达思家念亲、羁旅漂泊、伶仃孤苦等情感。
与季节有关 《晚春》《秋词》(其一)
《钱塘湖春行》 描写季节性的景物,借景抒情或表达热爱、孤寂、思念之情,感叹时光易逝等。
技法·点拨
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一)
(二)明作者
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境遇不同,其作品往往有不同的情感、主题。从作者人手,知人论世,基本上可以推测诗歌情感,如:
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屈原 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陶渊明
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维 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白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甫 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
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 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牧
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
技法·点拨
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一)
(三)重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信息、境遇等,暗示主题;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理解诗(词)句;
④解释意象、典故,帮助理解诗(词)句。
技法·点拨
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一)(四)辨题材
山水
田园类 题材特征 ①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②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常见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技法·点拨
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一)(四)辨题材
羁旅
思乡类 题材特征 借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乡怀亲之情。
常见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称。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高楼、危楼等。
内容情感 ①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技法·点拨
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一)(四)辨题材
边塞
征战类 题材特征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常见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眼。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叹。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技法·点拨
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一)(四)辨题材
赠友
送别类 题材特征 古人在送别之际,往往设酒饯行,折柳送别,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常见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
内容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想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注意:每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技法·点拨
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一)(四)辨题材
爱国
忧民类 题材特征 爱国类:忧虑国家命运,抒发报国之志,渴望为国奉献。
忧民类:关心民生疾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常见标志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山河、风雨、烽火、泪、弓等。
内容情感 ①忧国忧民,心系国运。
②表现立志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
③表达为国杀敌效力的愿望。
④效忠君主,渴望建功立业。
⑤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技法·点拨
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一)(四)辨题材
咏史
怀古类 题材特征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常见标志 标题中常有“怀古”“咏怀”“古迹”“古人名”“登某古迹有怀”等字眼。
内容情感 ①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
②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
③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④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⑤借论古今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技法·点拨
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一)(四)辨题材
即事感
怀(咏物
抒怀)类 题材特征 就某事或某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慨,传达出的感情或乐观积极或消极感伤。
常见标志 内容常常是叙述某次聚会、某次出游或描写某件具体的事物;标题中常有“抒怀”“咏某物”“题某事(物)”“某物吟”等字眼。
内容情感 ①寄寓理想抱负或高尚节操。
②表达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怀,或愤世嫉俗等。
附:八年级教材古诗词知识清单
八年级上册
知识·清单
1.野望(唐·王绩)(五言律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①。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②。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③。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
主旨:本诗描绘了秋天黄昏时分萧萧瑟恬静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①炼字+情感:“东皋”点明地点。“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欲何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知识·清单
1.野望(唐·王绩)(五言律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①。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②。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③。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
②写法+情感:总写秋色,着重于色彩的描绘,诗人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③画面+写法: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从反面衬托出诗人孤单郁闷的心境。
知识·清单
1.野望(唐·王绩)(五言律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①。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②。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③。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
④典故+情感:借用伯夷、叔齐采薇而食,最后饿死的典故,表明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道出了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知识·清单
2.黄鹤楼(唐·崔颢)(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②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③。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④。
主旨:本诗写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①典故+内容+情感:首联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是仙人留下来的,充满了神秘色彩。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铺垫。
知识·清单
2.黄鹤楼(唐·崔颢)(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②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③。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④。
②炼字+情感:“空”有空空的、空荡荡的意思,表达的是诗人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
③画面:晴朗的汉川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
知识·清单
2.黄鹤楼(唐·崔颢)(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②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③。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④。
④炼字+情感: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出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出缠绵的乡愁。
知识·清单
3.使至塞上(唐·王维)(五言律诗)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①。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②。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③。
主旨: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
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①写法+炼字+情感:颌联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进行对比,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饱含悲壮。运用“征蓬”和“归雁”自比,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飘拂的蓬草一样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地飞入胡人居住的地区,身世浮沉之感和乡思之愁涌上心头。表现了诗人因受排挤而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
知识·清单
3.使至塞上(唐·王维)(五言律诗)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①。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②。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③。
②炼字+内容:“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孤烟之高,“长”字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和黄河的渺远,“圆”字表现了落日之低、之大。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③内容+情感:迎面碰到前线巡逻的士兵,从“候骑”的口中得知“都护”在燕然,可知虽打了胜仗,但都护并未放松警惕。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知识·清单
4.渡荆门送别①(唐·李白)(五言律诗)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②。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④。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⑤。
主旨: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表现了诗人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①题解: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知识·清单
4.渡荆门送别①(唐·李白)(五言律诗)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②。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④。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⑤。
②内容: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是到楚地漫游。一个“游”字贯穿全诗始终。
③写法+炼字+情感:颔联写景,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船过荆门山进入楚地的壮阔。“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变化和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表现出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知识·清单
4.渡荆门送别①(唐·李白)(五言律诗)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②。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④。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⑤。
④写法+情感:这两句诗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
中云霞之美,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⑤写法+情感:尾联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相呼应。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来送别,实则深切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不舍之情。
知识·清单
5.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七言律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①。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②。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③。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④。
主旨: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①内容: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诗人行至孤山寺所看到的山光水色等远景。
知识·清单
5.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七言律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①。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②。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③。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④。
②炼字+写法:“争”“啄”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勾画出莺歌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似问非问,用语俏皮,使诗歌更富意韵。
③炼字:“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早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出春的发展变化,突出春的生机勃勃。
知识·清单
5.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七言律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①。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②。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③。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④。
④写法+情感:直抒胸臆,“最爱”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证明“白沙堤”具有别样情趣,使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知识·清单
6.庭中有奇树①(《古诗十九首》)(五言古诗)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③。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④。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⑤。
主旨:此诗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叙写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思念之情,表达其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①题解: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知识·清单
6.庭中有奇树①(《古诗十九首》)(五言古诗)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③。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④。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⑤。
②内容十写法:这两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庭中”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
③写法:颔联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知识·清单
6.庭中有奇树①(《古诗十九首》)(五言古诗)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③。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④。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⑤。
④内容+写法:颈联两句描绘出花的美好和人物的神情,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想象。“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了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⑤写法: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之物不再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时日之久,至此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知识·清单
7.龟虽寿①(东汉·曹操)(乐府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④。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旨:全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诗人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①题解: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知识·清单
7.龟虽寿①(东汉·曹操)(乐府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④。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②写法+哲理: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都有生死盛衰的客观规律。
③修辞+情感:这四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老骥”自比,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活力。
知识·清单
7.龟虽寿①(东汉·曹操)(乐府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④。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④内容+情感:说明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取决于上天,只要保持身心和悦就能延年益寿。所体现的乐观向上精神,历久而弥新。
知识·清单
8.赠从弟(其二)①(东汉·刘桢)(五言古诗)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②。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③!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⑤。
主旨:本诗中,诗人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①题解:这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二首。从弟,堂弟。
知识·清单
8.赠从弟(其二)①(东汉·刘桢)(五言古诗)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②。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③!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⑤。
②内容+炼字:这两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③写法+炼字: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知识·清单
8.赠从弟(其二)①(东汉·刘桢)(五言古诗)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②。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③!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⑤。
④内容: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示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⑤写法: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的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知识·清单
9.梁甫行①(三国魏·曹植)(乐府诗)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②。
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③。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④。
主旨: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①题解: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
知识·清单
9.梁甫行①(三国魏·曹植)(乐府诗)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②。
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③。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④。
②内容:开头两句以高度概括的笔力描绘出一幅气候各异、风雨迥同的广阔无垠的宇宙图像,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③内容:中间四句直陈所见所感,几无雕饰,如实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边海的人民生活艰辛,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和孩子像野兽一样没有衣服穿,每天就在艰险的山林里生活。
知识·清单
9.梁甫行①(三国魏·曹植)(乐府诗)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②。
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③。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④。
④写法+情感:结尾两句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衬托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民的恐惧与凄楚。
知识·清单
10.饮酒①(其五)(东晋·陶渊明)(五言古诗)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②。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③。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④。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⑤。
此中有真意⑥,
欲辨已忘言。
主旨:诗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述,表达了他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淳朴生活的热爱之情。
①题解:《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这20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诗人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知识·清单
10.饮酒①(其五)(东晋·陶渊明)(五言古诗)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②。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③。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④。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⑤。
此中有真意⑥,
欲辨已忘言。
②内容+情感:概括地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环境,诗人虽然生活在污浊的尘世中,但不受世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境。
③含义+修辞:诗人远离了官场,自然觉得住的地方清净。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不贪慕名利的美好品质。
知识·清单
10.饮酒①(其五)(东晋·陶渊明)(五言古诗)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②。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③。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④。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⑤。
此中有真意⑥,
欲辨已忘言。
④炼字:“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自得、闲适和恬淡的样子。“见”字表现出诗人的悠闲和不经意。
⑤结构+写法:“山气日夕佳”承上启下,点明南山傍晚的景色,引出下句,“飞鸟”比喻自己,表达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⑥含义:“真意”是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
知识·清单
11.春望(唐·杜甫)(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①。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②。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③。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④。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①炼字十画面+情感:“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凄凉景象,“深”字再现荒无人烟的凄凉,“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反差,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首联描绘出长安城沦陷后断壁残垣、满目疮痍、杂草丛生的凄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时伤世的感慨。
知识·清单
11.春望(唐·杜甫)(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①。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②。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③。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④。
②炼字+写法:“溅”“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鸟”表现出来。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借美好的景物反衬自己国破家亡的苦恨,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深沉情感。
③修辞+情感:“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因战事使消息隔绝,久盼亲人音信不至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知识·清单
11.春望(唐·杜甫)(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①。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②。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③。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④。
④炼字+情感:“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是诗人心中愁苦的外在表现,“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哀怨。
知识·清单
12.雁门太守行(唐·李贺)(七言古诗)
黑云压①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③。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④。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⑤。
主旨:全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悲壮的战争场面,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表达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和爱国热情。
①炼字:“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
知识·清单
12.雁门太守行(唐·李贺)(七言古诗)
黑云压①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③。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④。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⑤。
②修辞:首联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③写法: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叙述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
知识·清单
12.雁门太守行(唐·李贺)(七言古诗)
黑云压①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③。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④。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⑤。
④内容:“半卷”写出援军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交战的地点,“霜重鼓寒”写出交战的惊心动魄。
⑤典故+情感:尾联运用“黄金台”这一典故,写出了将士们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但毫不气馁,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知识·清单
13.赤壁①(唐·杜牧)(七言绝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②。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③。
主旨:诗人通过观赏赤壁古战场,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慨叹,表达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①题解: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军队。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知识·清单
13.赤壁①(唐·杜牧)(七言绝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②。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③。
②写法:开篇从一支“折戟”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件,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③炼字+写法+情感:“锁”字形象地写出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借“东风”“铜雀台”的典故,以“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需要某种机遇,借史事一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含蓄蕴藉。
知识·清单
14.渔家傲(宋·李清照)(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①。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②。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③。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④!
主旨:此词写梦中海天溟漾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①内容+炼字:开篇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画面。上阕“接”“连”二字“天”“云”“雾”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转”和“舞”化静为动,将词人在风浪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知识·清单
14.渔家傲(宋·李清照)(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①。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②。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③。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④!
②内容:“梦魂”二字表明梦中见到的场景。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天帝询问词人的去向。
③炼字+情感:“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遇不幸和奋力挣扎的苦闷。
知识·清单
14.渔家傲(宋·李清照)(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①。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②。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③。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④!
④典故+情感:“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逍遥游》中的名句,既展示了词人的理想和抱负,又表现了对人间秩序的不满,最后一句足见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
知识·清单
15.浣溪沙(北宋·晏殊)(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①。夕阳西下几时回②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③。小园香径独徘徊④。
主旨: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
①内容+炼字:这两句点明词人踏春饮酒、赋新词的生活情境。“新词”和“旧亭台”对比,抒发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怅惘情思。
知识·清单
15.浣溪沙(北宋·晏殊)(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①。夕阳西下几时回②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③。小园香径独徘徊④。
②情感:“几时回”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心态,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景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惆怅。
③写法+哲理:这两句对仗工整,宛若天成,用“去”和“来”对比,既表现了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又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阐述了新旧事物相替的哲理。
知识·清单
15.浣溪沙(北宋·晏殊)(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①。夕阳西下几时回②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③。小园香径独徘徊④。
④炼字+情感:“独”字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准确而传神地突出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全词思绪也由“独”字而来,“徘徊”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知识·清单
16.采桑子(北宋·欧阳修)(词)
轻舟短棹西湖好①,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②,
隐隐笙歌处处随③。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④。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⑤。
主旨:词人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了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辞官归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表达了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①炼字:“西湖好”是词之眼,“短棹”二字将休闲之意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可见轻舟是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的,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知识·清单
16.采桑子(北宋·欧阳修)(词)
轻舟短棹西湖好①,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②,
隐隐笙歌处处随③。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④。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⑤。
②内容:这两句描绘出了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③写法+炼字: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知识·清单
16.采桑子(北宋·欧阳修)(词)
轻舟短棹西湖好①,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②,
隐隐笙歌处处随③。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④。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⑤。
④炼字:“无风”二字为关键所在,正因无风,才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⑤写法:运用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手法。一、二句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动,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知识·清单
17.相见欢(宋·朱敦儒)(词)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①。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②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③。
主旨: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①内容+写法+情感:上片写景。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流,一派衰败的景象。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借景抒情,抒发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凉抑郁之情。
知识·清单
17.相见欢(宋·朱敦儒)(词)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①。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②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③。
②修辞+炼字:“簪缨”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达官显贵。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这一句词人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难以收复的无奈之情。
③写法+情感: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知识·清单
18.如梦令(宋·李清照)(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①。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②。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③。
主旨:这首词记述的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展现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①内容+写法:这两句看似起笔平淡,实则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词人所创造的情境中。“常记”明确表示追诉,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词人宴饮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显露了词人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地传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
知识·清单
18.如梦令(宋·李清照)(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①。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②。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③。
②画面:待到兴尽欲归,却已是日落黄昏,不免有一点着急,慌乱之际,小船捉弄人,误闯荷花丛中。
③写法+画面:“争渡,争渡”,这里表现了奋力划船的情景,重复说“争渡,争渡”,表示奋力,再奋力。词人动作很重,拼命地划着,把滩上的鸥鹭吓坏了,它们惊恐地扑腾,四处乱飞。词人瞬间的惊愕很快变成喜悦。
附:八年级教材古诗词知识清单
八年级下册
知识·清单
19.关雎(《诗经》)(四言古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③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④,辗转反侧⑤。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旨:本诗叙述了男子对女子的思恋和追求过程,写出他那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全诗充满了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了男子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①写法:用起兴开篇,以雎鸠相互应和的叫声起兴,渲染和谐悠扬的气氛。
知识·清单
19.关雎(《诗经》)(四言古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③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④,辗转反侧⑤。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②写法+内容:统领全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描述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爱情场景,点明了爱情故事的开端。
③炼字+内容:“求”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为夫妻的愿望。
知识·清单
19.关雎(《诗经》)(四言古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③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④,辗转反侧⑤。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④炼字:“悠哉”叠用,加重感彩,更能表现出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
⑤情感: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男子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知识·清单
20.兼葭(《诗经》)(四言古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①。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②。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③。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④。
主旨:本诗叙述了一位男子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主人公想见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
①内容+写法:以“兼葭”起兴。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三、四句交代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可见主人公迫切想要见到心上人的急切心情。五、六句写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绘顺流追寻时伊人所在的地方。
知识·清单
20.兼葭(《诗经》)(四言古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①。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②。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③。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④。
②内容+写法:以水边的秋景起兴,把水乡深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渲染了深秋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③炼字:“方”“湄”“涘”三字的转换,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公的场景和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理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苍苍”“萋萋”“采采”烘托出主人公寂寞的心境,“为霜”“未晞”“未已”时间的变化,说明追寻时间之长,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知识·清单
20.兼葭(《诗经》)(四言古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①。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②。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③。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④。
④情感:“宛在”意指心上人似乎就在眼前,表现了主人公痴情的心理状态和对恋人的强烈感情。反复咏叹,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体现了主人公不能靠近心上人却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知识·清单
21.式微(《诗经》)(杂言古诗)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主旨: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中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反问、设问,既表达了对亲人在泥水霜露中的关切,又有对“君”行为的怨怒。
知识·清单
21.式微(《诗经》)(杂言古诗)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写法+内容:全诗只有短短两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长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知识·清单
21.式微(《诗经》)(杂言古诗)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修辞+情感:“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深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知识·清单
22.子衿(《诗经》)(四言古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②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③!
主旨: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思念恋人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
①写法+情感:开篇采用赋的手法,直接抒发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知识·清单
22.子衿(《诗经》)(四言古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②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③!
②写法:第二章在第一章直接抒情的基础上加以渲染,进一步表现相思之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惆怅、烦闷之情。
③内容+修辞:第三章是全诗的高潮部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出来,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内心情绪形象地表现出来。
知识·清单
2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五言律诗)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①。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②。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③。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④。
主旨:此诗一改往昔送别诗悲苦缠绵之态,体现了诗人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①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之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使开篇显得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知识·清单
2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五言律诗)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①。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②。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③。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④。
②情感: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③修辞+情感+哲理: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表现出诗人乐观宽广的胸怀,与友人真挚的情谊,又道出了这真诚的情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
知识·清单
2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五言律诗)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①。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②。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③。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④。
④情感:“歧路”照应送别之意,指送别之路。劝慰友人坦然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面对离别豁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知识·清单
2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唐·孟浩然)(五言律诗)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③。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④。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美鱼情⑤。
主旨: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欲渡无舟而发出感叹以及临渊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①题解: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为相。
知识·清单
2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唐·孟浩然)(五言律诗)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③。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④。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美鱼情⑤。
②内容+炼字:首联写秋水升涨,与海岸相齐,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景象开阔壮观。“平”写湖面之阔,“混”写水势之大。
③写法+炼字:颔联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气势。“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出湖水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
知识·清单
2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唐·孟浩然)(五言律诗)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③。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④。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美鱼情⑤。
④情感:颈联即景生情,吐露心声,既言无舟渡船,又说无路进仕,抒发了诗人想投身于仕途之中,大展宏图,干一番事业,却又苦于无人引荐、提拔的无奈之情。
⑤典故+修辞:尾联两句巧妙运用典故,另翻新意,巧妙设喻,暗喻自己有出来干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知识·清单
25.石壕吏(唐·杜甫)(五言古诗/叙事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①。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②!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④。
主旨:这首五言古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知识·清单
25.石壕吏(唐·杜甫)(五言古诗/叙事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①。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②!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④。
①炼字:首句直叙其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知识·清单
25.石壕吏(唐·杜甫)(五言古诗/叙事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①。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②!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④。
②写法+炼字: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③内容:“妇人”致词分三层:a.三男全被征;b.陈述家中情况;c.老妇自请服役。
知识·清单
25.石壕吏(唐·杜甫)(五言古诗/叙事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①。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②!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④。
④炼字:“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
知识·清单
2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歌行体古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①。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②。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③。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④。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⑥!
主旨:此诗叙述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知识·清单
2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歌行体古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①。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②。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③。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④。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⑥!
①炼字+修辞+情感:“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卷”“飞”
“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表现了诗人痛惜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写夜雨作铺垫。
知识·清单
2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歌行体古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①。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②。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③。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④。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⑥!
②写法+情感: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息,运用动作描写突出诗人的焦急与无奈。
③写法: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阴沉黑暗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惨黯淡。
知识·清单
2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歌行体古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①。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②。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③。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④。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⑥!
④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诗人家境的困顿、生活的窘迫。
⑤修辞+情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比作“麻”,写出了秋雨连绵细密的特点。这几句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难以入眠的痛苦悲凉的心情。
知识·清单
2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歌行体古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①。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②。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③。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④。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⑥!
⑥炼字+情感:“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词语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兼济天下的崇高理想。
知识·清单
27.卖炭翁(唐·白居易)(七言古诗/乐府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①。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②。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③。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④。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⑤。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⑥。
主旨: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知识·清单
27.卖炭翁(唐·白居易)(七言古诗/乐府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①。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②。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③。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④。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⑤。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⑥。
①内容+写法: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后两句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人形象,并运用衬托的手法,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
知识·清单
27.卖炭翁(唐·白居易)(七言古诗/乐府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①。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②。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③。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④。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⑤。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⑥。
②修辞+写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通过愿望的卑微表现老翁生活的贫困。“可怜”倾注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刻画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作了有力的铺垫。
知识·清单
27.卖炭翁(唐·白居易)(七言古诗/乐府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①。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②。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③。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④。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⑤。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⑥。
③写法+炼字:“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形成对比,突出老人生活的艰难。“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地冻,已经结了冰,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写出了卖炭翁的勤劳。“牛困人饥”说明南山到长安的距离遥远,“泥中歇”表现出老人的疲惫劳累和处境的艰难。
知识·清单
27.卖炭翁(唐·白居易)(七言古诗/乐府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①。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②。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③。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④。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⑤。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⑥。
④修辞+写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简笔勾勒出宫使的形象,“翩翩”写出其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白衫儿”借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⑤炼字:“把”“称”“叱”“牵”,这四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行为。
知识·清单
27.卖炭翁(唐·白居易)(七言古诗/乐府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①。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②。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③。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④。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⑤。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⑥。
⑥写法:“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在炭被掠夺后内心痛惜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故事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知识·清单
28.题破山寺后禅院①(唐·常建)(五言律诗)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②。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③。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④。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⑤。
主旨:诗人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①题解: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禅院,寺院。
知识·清单
28.题破山寺后禅院①(唐·常建)(五言律诗)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②。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③。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④。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⑤。
②内容+炼字:首联两句写禅院的远景,点明时间、地点和古寺的环境,突出一个“静”字。“照”字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③写法:颔联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写出了其幽深静谧的环境。
知识·清单
28.题破山寺后禅院①(唐·常建)(五言律诗)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②。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③。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④。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⑤。
④写法+内容+炼字:颈联以动写静,以鸟儿衬托山谷的幽静,表面写鸟写山,实则写人,诗人借助鸟儿写自己的内心感受,点明如此空灵纯洁的环境可以洗涤尘念、净化心灵。“空”字把诗人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便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⑤写法:尾联以有声写无声,将客观景致与诗人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营造了一种万籁俱
寂的境界。
知识·清单
29.送友人(唐·李白)(五言律诗)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①。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②。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③。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呜④。
主旨:本诗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与离情别绪。
①炼字+写法:“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了白水的动态,准确传神。首联对仗工整,色彩明丽,点明送别地点,挥洒自如,描幕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知识·清单
29.送友人(唐·李白)(五言律诗)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①。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②。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③。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呜④。
②修辞+情感: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③画面+修辞+情感: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无限关切之情自然溢出。用“落日”比喻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知识·清单
29.送友人(唐·李白)(五言律诗)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①。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②。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③。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呜④。
④内容+写法: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尾联借马鸣之声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知识·清单
30.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北宋·苏轼)(词)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②。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③。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④。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⑤。
主旨: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坚守理想、蔑视流俗的心境。
①题解: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
知识·清单
30.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北宋·苏轼)(词)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②。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③。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④。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⑤。
②写法+内容: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写出了词人幽独凄清的心境,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③写法: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地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知识·清单
30.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北宋·苏轼)(词)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②。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③。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④。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⑤。
④写法+内容:这两句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极言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内心。
⑤手法+情感: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词人以象征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形象化,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以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知识·清单
31.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词)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①。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②。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③。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④。
主旨:这是一首咏梅词,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笔调写出了梅花的傲然不屈,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的人生态度,饱含爱国情怀。
①内容:这两句交代了地点,梅花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馆外面,断桥旁边。
知识·清单
31.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词)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①。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②。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③。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④。
②修辞+写法:前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梅花的精神状态,后句写梅花处境的艰难,野梅的遭遇也正是词人政治上被排挤的遭遇的写照。
③情感+修辞:写出梅花的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与世无争,表达了词人虽历经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群芳”喻指当时官场中卑鄙的小人。
知识·清单
31.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词)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①。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②。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③。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④。
④情感:结尾两句写梅花默默奉献的精神,体现了词人对梅花的欣赏、赞美之情,抒发了忠贞不渝的情怀和抱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鉴赏
02 八年级古诗词鉴赏(提升练)
八年级上册
(一)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二)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蒌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三)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诗人 之情。
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四)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分析“随”“入”二字的好处。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体现早春特点的景物:
2.本诗以“行”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1.下列对《庭中有奇树》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奇树”奇而无人观赏,繁茂而无法馈赠,主人公内心空虚、寂寞的感情没有寄托、没有慰藉。
B.“馨香盈怀袖”表现了诗人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路远莫致之”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这是心灵长期的创伤,也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曲折。
C.诗歌的结尾“此物何足贵”,自嘲自讽起来,最后才点题,不足贵的花儿——连同女主人公自己的感情,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不再思念了。
D.这首诗在用词造句上很讲究。“馨香盈怀袖”,一个“盈”字,表面意义是花香充满,四处漫散;实际上,女主人公的感情也太丰富了,洋溢出来了,“怀袖”已盛不下了。此时的女主人公,面对繁茂的鲜花,想起远方的心上人,用“馨香盈怀袖”来加以表达深层的隐蔽的感情。
2.分析“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七)龟虽寿(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作者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八)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1.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九)梁甫行(三国·魏)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下列对《梁甫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描写自然现象,写了各地自然环境不同,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迥异。
B.第二联通过写边海人民只能住在田野的草棚里来说明边海的贫民生活极其艰苦。
C.海边人民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生存空间,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D.尾联通过对狐兔等动物的描写,写出狐兔在屋中自在游走,“我”的惬意抒怀。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十)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一)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2.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3.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示的情景。
(十二)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字,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B.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壮,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C.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D.“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彩来烘托,写出了边塞壮美的夜色。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十三)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本诗运用何种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十四)渔家傲(南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十五)浣溪沙(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以白描手法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B.全词语言圆转流利、清丽自然、意蕴深沉,给人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C.“几时回”三字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词人难以藏抑的轻松喜悦和怀人的情感。
D.曲谱短小的词称小令,《浣溪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解析】C.“几时回”折射出的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矛盾心态。故选C。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十六)采桑子(北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词的下阕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 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十七)相见欢(南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 有何作用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试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
(十八)如梦令(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八年级下册
(十九)关雎《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关雎》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体会其作用。
(二十)兼葭《诗经·秦风》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兼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 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二十一)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下列对《式微》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反问的方式加强了语气,借事抒情,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B.全诗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C.全诗在反复中强化,在叠加中升华,表情达意,痛快淋漓。
D.《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二十二)子衿《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B.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爱之既深,责之必切。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
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 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十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饱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2.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二十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
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的雄伟壮观景象和磅礴气势。
B.颈联直接写出诗人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字里行间流露出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
C.颔联写出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意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
2.赏析颔联中“蒸”与“撼”的妙处。
(二十五)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B.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
C.老妇是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情况下,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主动从军。这种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让人钦佩。
D.全诗最后一节写出了老妇人被抓走后,一家人的凄苦情状,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2.请赏析“独与老翁别”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二十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如何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二十七)卖炭翁(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2.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二十八)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赏析“悦”“空”两字的妙处。
2.“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
(二十九)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对《送友人》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
2.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用得极妙,试分析。
(三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北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B.“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描写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景象,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
C.“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两句,既是虚写,又经由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动人。
D.“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愿栖息,只好落宿于孤单荒冷的沙洲之上。这里,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转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期间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2.上片首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三十一)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 的处境,营造了 的环境。下阕写梅花 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