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3 10:3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上)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方志是我国起源最早的史学形态之一,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血脉。正因如此,很长时间里,从官方到民间,对方志编修均极为重视,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志书。
志书编修是一种公共行为。编修志书是人类传承文明、存续文化、贯通历史的内在需要。志书编修者不仅在资料和社会之间搭建起“理解”的桥梁,通过文本呈现,构建以社会为对象的公共产品,而且还搭建起今人与后人对话的桥梁。从本质上看,志书在人与人、现实与未来之间开辟出可共享的精神场域。当人们拿起一部志书的时候,内在地蕴含着从中获取确当知识以及清晰且有说服力的判断的精神需求。
志书所具备的客观属性,使其扩展出六个方面的价值维度。一是全面性,即志书所载内容具有应有尽有的价值维度;二是系统性,即志书对于内容的安排有体有用、体用结合,具有逻辑秩序;三是准确性,即志书载录不仅直书其事,而且能够做到事实与真实的统一;四是记述性,即志书以述而不作为特点,但内在地蕴含着以“述”为“作”的特质;五是资料性,即志书在史学系统中不仅被视为资料,而且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因而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六是工具性,即志书具有备询查问的工具书功能。
还需要讨论一下志书的载录功能问题。载录是志书的核心功能,志书向来都是追求有意义的载录,也就是把各种事件都联系起来加以叙述。因此,载录也是一种叙述方式,意味着载录对象的固定化、秩序化和知识化。载录完成的时候,载录对象即被转化成文本,其中凝结着志书编修者的立场、理论和思维过程。
(摘编自李红岩《新时代志书编修三题》)
材料二:
“中国之志”是世界各个国家与民族记载和传承历史方式的唯一中国表达,“中国之治”是世界所有国家治理社会的独特中国模式。“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世界四大古文明之所以唯有中华文明传承千年,至今不辍,原因之一就是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即“中国之治”这一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在当今“中国之治”初步成型并持续演进之际,地方志工作者的应有担当在于,持“中国之志”之笔,为“中国之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贡献力量。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地方志从先秦滥觞,在两宋成熟,再到明清繁荣,编修赓续不断、传承不止。隋唐以来,地方志官修制度开始确立,并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逐步把修志规定为官责官修的政府行为,一直持续到今天。据不完全统计,古志有8000多种,占中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出版的新方志有3万多种。在我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文献可以像地方志这样,连续编纂两千多年且自成体系,筑成一座巨大而珍贵的资料数据信息宝库。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所以,如何发挥“中国之志”的巨大资源优势,挖掘历史智慧,为“中国之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是全国地方志机构和地方志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根,这种灵魂和根就从制度和文化传承中呈现出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把这些用地方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传之后世,是地方志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地方志肩负着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使命,地方志所记录传承的,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风貌,最应该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们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和政治稳定奇迹,所有这些,亟须用地方志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记述载体完整而客观地记录下来。当前,地方志工作者需要主动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的使命,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全面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客观记载并向世界传播、向我们的后人传承具有鲜明中国特征、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之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原因是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的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要积极创新话语体系、提升传播能力,面向海内外讲好中国制度的故事,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地方志工作者责无旁贷。
(摘编自冀祥德《用地方志记录中国历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其编修既关乎历史传承,也关乎着民族文化基因与血脉的存续。
B.志书编修者通过文本呈现来构建社会公共产品,有望开辟人与人、现实与未来之间可以共享的精神场域。
C.志书具备系统性、准确性、资料性、工具性等多种价值维度,能够作为查问的工具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
之大谱。
D.在记录与书写新时代的过程中,地方志工作者应深刻描绘历史变革并传承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书应能满足读者想从中获取确切知识以及理性判断的精神需求。
B.志书的载录功能关注事件间的联系,它能体现编修者的立场和思维。
C.地方志形成独特的编纂体系是因为从先秦到明清都受到政府重视。
D.地方志为中华文明的制度和文化传承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记述载体。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华阳国志》记述了秦岭以南及川滇黔一带地理生态和物产资源的情况。
B.《十八洞村志》记录了苗寨在精准扶贫政策引领下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C.《宁国府志》收录了安徽宣州附近“三山三水”的位置并摘录有关诗文。
D.《元和郡县志》记载了唐代行政机构设置、官员的选拔和地方自治的推行。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请结合材料,阐述“中国之志”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国之治”所承载的使命。(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的黄河我的城
麦苏
1960年的冬天,极寒极冷。
像邵中诚这样大半时间都要在黄河上工作的人,可以说是拿命换饭吃,工资不低,但养着一家四口,他媳妇儿的肚子里又怀了一个,有多少钱都是不够用的,必须得仔细算计着花才行。
他憨笑一声:“我把炉子生起来,给你做个红糖炖蛋,补补身子。”
“我身子好得很咧,不需要补,你快进去休息会儿吧,下午还得去河上,得养足精神才行。”李秀珍拒绝了丈夫的好意,笑吟吟地把男人往屋里让。
家里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
一碗炖成奶白色的鱼汤,一份清炒白菜,两个杂粮馍,这便是一家四口的午饭。鱼汤是用正宗的黄河大鲤鱼做的,鱼则是邵中诚在黄河里捕的,他去河道作业,除了必要的工具之外,总是会带上自制的鱼叉和兜网,运气好的时候,抓上一条大鱼回来加菜,能让家人美美吃上两三天呢。
只是日子依旧拮据,午饭实在不够吃,一家人便是你让我,我让你,都说自己吃饱了,哄着对方多吃上一两口。
“爹,下午我跟你一起去河上吧,我可以去捕虾,多弄些回来,让娘炒一炒,喷香喷香的咯。”
按照东北那边的算法,老大邵大河今年虚岁九岁了,爹妈管得很严,平时是不准自个儿去河边的,所以他一有机会便会缠着邵中诚,希望能跟着一起去河上。
邵中诚笑着揉了下儿子的脑袋:“什么季节呢,哪还有河虾给你逮,别起幺蛾子,老实在家带着你弟弟,让你娘好好歇会儿,知道吗?”
邵大河仍是不死心:“爹不是刚从河上抓了大鲤鱼回家吗,既然有鱼,肯定就有虾,我真的想去试试,我娘最爱吃炒河虾了。”
“是你娘爱吃,还是你这浑小子爱吃?行了,等开春儿天气暖和了再带你过去。”邵中诚拍了下大儿子的肩,又把二儿子拉了过来,叮嘱了几句,便出了门。
门外,维护小队的另一名同事老憨已等在那儿了,他跟邵中诚在一条船上工作。今天他们要清理最主要的三条水道,而且在天黑之前必须完工,工作量很大。
邵中诚在水利局下边的一个黄河维护小队做掏沙工,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摇着船检查每一条水道,疏通堵在水道上的杂物,将淤积的泥沙清除。邵中诚做这份工作已经很多年了,积累了不少心得,从哪里下手最便捷,怎么做最省力气,他心里门儿清,因此,虽然他没有正式编制,不能升为队长,但这些老伙计还是很听他的。
“老邵,你一定要小心,早点儿回来,晚上我做大酱烧茄子。”李秀珍的声音从门口传了过来。邵中诚嘿嘿一笑,开心地挥挥手。
大酱烧茄子是标准的东北菜,在河南地界,也就只有他媳妇儿有那个手艺能发酵出媲美老家味道的黄豆酱,进而做出大酱烧茄子、蘸酱菜这类纯东北美食。
天黑透以后,邵中诚湿答答地走进门,嘴唇青紫,整个人直哆嗦,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李秀珍吓得够呛:“他爸,你怎么了?你没事儿吧?”赶忙让他坐在烧得热腾腾的炉子旁边烤火。
邵中诚先喝了一大碗热水,又喝了一大碗媳妇儿现煮的生姜水,整个人这才缓和过来,他冲着妻子咧嘴嘿嘿一笑。
“怎么回事儿?”李秀珍瞪了他一眼,没好气地问。
“天快黑的时候,看到有一大堆枯草把水道给堵住了,我跟老憨一合计,就打算全都清理开,免得明天再跑一趟。带的工具不是很顺手,干脆就用钩子和鱼叉往开推,老憨一个没注意,就栽进河里去了。”
邵中诚讲得简单,可把李秀珍的魂儿都吓飞了。
黄河到底有多危险,没有人比他们这些住在黄河边的人家更了解。
“人呢?救上来了吗?”李秀珍好半天才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我在呢,那能救不上来?放心吧,人没事儿,已经让他回家了。”邵中诚有些得意地说。
这么一问一答,差点儿没把李秀珍给吓得动了胎气。
“你说什么?你也下河了?”虽然丈夫是满身湿透走进门的,李秀珍却没敢想他下了黄河。如今听到他讲出来,心脏都要跟着停了。
①“没事儿,真没事儿。”邵中诚连连摆手,为了转移妻子的注意力,便吆喝饿了,催着李秀珍快把大酱烧茄子给端上来。
这一顿饭,小孩在欢腾,直问邵中诚英勇救人的故事,李秀珍却是一直红着眼睛,脸拉着,不怎么搭理人。等到孩子吃饱睡着,只剩下夫妻两个,李秀珍还是忍不住爆发了:“你怎么能轻易下水呢?那可是黄河!万一出了点儿什么事儿,咱家两个儿子再加上肚子里没出生的这个,你让我怎么活?”
“老憨掉下去,我总不能见死不救,看他沉下去吧?”邵中诚压低了声音。
②李秀珍张了张嘴,有些话被卡在嗓子眼儿里,说不出来,咽不下去,难受极了。干脆转过身去,背对着他,压抑地哭了起来。
“珍儿,我这不是没事儿嘛,你别哭了。”妻子不搭理他,但眼泪就没断过,他怕她真的动了胎气,连连劝说,“咱也是有些真本事在的,你信我,我心里有谱。”
李秀珍吸了几下鼻子:“他爸,你不能换一份儿工作吗?我真的好怕···...”
“有什么工作,能比现在赚得更多?咱家马上就三个孩子了,还要把他们好好地养大成人,都得靠着这份儿工作。”③邵中诚望了望窗外,视线落在极远的地方,在那一片没有光亮的黑暗里,藏着的便是蜿蜒奔腾的黄河。
真的很危险。
但也永远存着希望。
④他没有告诉过妻子,其实他心里非常喜欢这条母亲河,清理它,陪伴它,保护它,是他的工作。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是小说展开的背景,黄河养育了邵中诚一家,邵中诚也心存感激,用辛勤工作来回馈母亲河。
B.邵中诚上工前,小说插入了对其工作性质和工作能力的介绍,这既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也使叙事富于变化。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述,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叙述语言质朴,人物语言符合身份和年龄,富有地方色彩。
D.李秀珍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但得知丈夫下水救人后却生气甚至哭泣不止,表现出人物的敏感和脆弱。
7.关于文中画线句子对小说人物心理的刻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邵中诚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救人,自己差点儿被冻僵,却连说“没事儿”,是安慰妻子,怕她担心。
B.“说不出来,咽不下去”,表现出秀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不能责怪丈夫救助同事,另一方面又心疼丈夫。
C.“没有光亮的黑暗”“蜿蜒奔腾的黄河”,投映出邵中诚因生活困苦而产生的压抑、无奈和无法排遣的愤懑。
D.结尾句直接刻画邵中诚的心理,这个心底的秘密升华了小说的主旨,写出了主人公对黄河的热爱。
8.小说情节中写到了“红糖炖蛋”“黄河大鲤鱼”“大酱烧茄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9.有学者评价麦苏的小说“善于传递处于困境中的平凡人身上向上向善的力量”,请结合小说谈谈邵中诚身上“向上向善的力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然香臂顶供养者。
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以为:“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黄帝以至禹、汤、文、武,皆享寿考,百姓安乐,当是时,未有佛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皆云:“天子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于佛岂可更惜身命。'佛本夷狄之人,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恩。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罪,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
上得表,大怒,出示宰相,将加愈极刑。裴度、崔群为言:“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癸巳,贬愈为潮州刺史。
自战国之世,老、庄与儒者争衡,更相是非。至汉末,益之以佛,然好者尚寡。晋、宋以来,日益繁炽,自帝王至于士民,莫不尊信。下者畏慕罪福,高者论难空有。独愈恶其蠹财惑众,力排之,其言多矫激太过。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
材料二:
韩愈之谏佛骨,古今以为辟异端之昌言,岂其然哉?今夫佛氏之说,浩漫无涯,纤微曲尽,而惑焉者非能尽其说也;精于其说者,归于适意自逸,所谓“大自在”者是也。则固偷窳①而乐放其心者之自以为福者也。其愚者,或徼寿禄子孙于弋获,或觊富贵利乐于他生,唯挟贪求幸免之心,淫泆坌起以望不然之得。夫若是者,岂可复以祸福之说与之争衡,而思以易天下哉?
愈之言曰:“汉明以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梁武舍身,逼贼饿死。”若以推究人心贞邪之致,世教②隆替之源,固未尝非无父无君之教,流祸所及。然前有暴秦之速灭,哀、平之早折,则尽举而归罪于浮屠,又何以服晓哓之口哉?愚者方沉酣于祸福,而又以祸福之说鼓动以启争,一彼一此,莫非贪生畏死、违害就利之情,竞相求胜。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五)
【注】①偷窳(yǔ):苟且懈怠。②世教:指当世的正统思想。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上A留禁B中三日C乃历送D诸寺E王公士民F瞻奉舍施G惟恐弗及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说,与《登泰山记》“世皆谓之天门云”的“云”意思不同。
B.出,超出、高出,与《师说》“其出人也远矣”的“出”意思相同。
C.“而惑焉者”与《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焉”用法不同。
D.“世教隆替之源”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的“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使迎佛骨入京后,有人为之耗尽家产,有人在胳膊和头上点燃香火供奉。韩愈认为百姓对佛虔诚主要是因为皇帝专心一意信佛、敬佛。
B.韩愈说汉朝以后国运多不长久,越是尊崇佛教,亡国就越快,并以梁武帝三次舍身出家最终却下场凄惨的例子来证明佛教并不可信。
C.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到晋、宋时盛行,由最初喜好的人较少发展到帝王百姓全都尊信,唯独韩愈因佛教蛊惑人心而对其竭力排斥。
D.王夫之认为,将诸如暴虐的秦朝的快速灭亡和汉哀帝、汉平帝早早去世等事也都归咎于佛教的传播,是不能使天下人心服口服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愚者方沉酣于祸福,而又以祸福之说鼓动以启争。
14.《资治通鉴》和《读通鉴论》对韩愈《谏迎佛骨表》的态度如何?请分别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杨柳枝
皇甫松
烂熳春归水国时,吴王宫殿柳垂丝。
黄莺长叫空闺畔,西子无因更得知。
咏绣障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柳枝》前两句写春光烂漫之时,诗人身处吴王宫殿旧址,遥想当年柳枝垂挂如丝的胜景。
B.《杨柳枝》意境清幽,动静兼备;同时其语言清新质朴,通俗凝练,音调和谐,富有民歌韵味。
C.《咏绣障》首句以静态写物,“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和地点,“花蕊娇”写出了花朵的娇艳之态。
D.《咏绣障》次句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
16.两首诗均以“黄莺”的形象作为映衬,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援用前人之事影射时事,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义隆虽有“ ”的雄心壮志,却招致了 ”的结局,借此提醒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可以做当代廉政建设的警示语,提醒人们在物质诱惑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不乱伸手。
(3)《诗经》中有许多以采摘花草表达爱意与思念的诗句,如“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和“ ”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一部剧看起来写的是跌宕起伏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都是人“活”出来的,因此人才是故事的原动力。脱离了人,(a)就是神仙作家也写不出有力度的作品。研究戏剧有各种各样的路径,从语言、结构、叙事、情节等角度切入都会有洞见,但人物是作品的灵魂,是生命意志和社会肌理的形象载体。研究作品的捷径,(b)就是直接与人物对话。
①《剧魂》一书中,②既有关于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评论,③也有在叙事艺术的研究。④这种双重观照,⑤剧作人物作为人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得以凸显。
《剧魂》是学术著作,却不爱堆砌概念,它文风朴实,生动流畅,可读性很强。研究者坚持( 甲 ),而不是从某种理论的现成结论出发,把人物作为例证套进去,忽视其生命气场。戏剧人物的命运不仅与性格关系密切,而且与时代社会 A 。《剧魂》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性格分析,不是从抽象的人性着眼,而是紧紧地联系着具体的生存处境、历史环境和时代变迁。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主要看作品,衡量作品的成就主要看人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的高境界。编织一个传奇故事不难,( 乙 )。《剧魂》紧紧盯住人物,可谓是一次严格的艺术检视。它让读者深度理解戏剧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文化意蕴,感受艺术创造的魅力。革命者、教育家、科学家、军人、商人、进城务工人员----这些人物类型,作品都有涉及。如果能在人物之间进一步比较分析,概括出剧作家在人物创造方面的某些 B 的手法,或可资借鉴的艺术规律,对于艺术创造可能更有启发。
18.文中第一段(a)(b)两处加点的“就是”,在表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下面两句话中的破折号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1)革命者、教育家、科学家、军人、商人、进城务工人员------这些人物类型,作品都有涉及。
(2)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荷塘月色》)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到来比作“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来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对此,有人忧虑重重:我们学习还有什么意义,我们劳动岂非劳而无功……但也有人信心满满: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它都依赖人类的设计,都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学习、劳动永远在路上。
请结合以上材料,从“学习”和“劳动”两个词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B 【解析】“有望”错误,选项变已然为未然。
2.C 【 解析】"地方志……从先秦到明清都受 到政府重视”扩大范围,材料二原文是“隋唐 以来,地方志官修制度开始确立,并受到历 代政府的重视”,且文中并未指出“形成独特 的编纂体系”与“受到政府重视”之间有因果 关系。
3.A 【解析】B项的“精准扶贫”是新时代党和 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C 项的有关山 水的诗文属于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灿烂文 化,D 项的“行政机构设置、官员的选拔和地 方自治的推行”属于治国理政经验,均可作 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A 项 的 地理生态和物产资源情况在第三段并未提 及。故选A 项 。
4.【答案】①首先,明确志书的重要性,引出方 志编修在很长时间里都受到重视。
②接着,从作为公共行为的角度,阐述了志 书编修的价值与意义。
③而后,从志书的客观属性出发,分析了志 书的六个价值维度。
④最后,介绍了志书的核心功能——载录, 并指出其中凝结着编修者的立场、理论和思 维过程。
(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行文脉络,就是分析作者布局谋 篇的思路,包含文章结构和作者构思整篇文 章的逻辑思路两个方面。分析行文脉络时 要遵循的原则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 局部。材料一为层进结构,因此需要使用 “首先,进而,最后”之类的答题语言。由题 目《新时代志书编修三题》可知,材料一的核心概念是“志书编修”。文章首先强调了志 书的重要性,这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并 将读者引入志书编修的话题中。接着,文章 从公共行为的角度阐述了志书编修的价值。 这一部分内容扩展了志书的重要性,将其从 简单的历史记录提升到了社会公共产品的 高度,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志书价值的认 识。随后,文章分析了志书的六个价值维 度,它们共同构成了志书作为重要历史文献 的独特价值。最后,文章介绍了志书的核心 功能——载录,并指出其中凝结着编修者的 立场、理论和思维过程。这一部分内容是对 志书价值的主观性方面的探讨,它强调了编 修者在志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 提醒读者在阅读志书时需要关注其背后的 编写背景和思想倾向。
5.【答案】①做“中国之治”的资政者。地方志 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治国理政经验,可 以为“中国之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重要的 参考依据。
②做“中国之治”的记录者。地方志应完整 客观地记载“中国之治”,传承我国的治国理 政经验,全面描绘当代的精神图谱。
③做“中国之治”的传播者。向青少年和世 界展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不断增 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 和感召力。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首先,文章明确指出了地方志作为历 史文献的珍贵性和重要性,它不仅是传承中 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为新时代的社会 治理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的宝贵资源。其次,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地方志在新时代的重 要使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地方 志工作者需要主动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 新时代的任务,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记 忆。同时,地方志工作者还需要积极创新话 语体系、提升传播能力,向青少年和世界展 示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6.D 【 解析】“敏感和脆弱”错。李秀珍生气、 哭泣等行为是她深爱丈夫、担心丈夫安全的 表现,并非因她“敏感和脆弱”。
7.C 【解 析 】"投映出邵中诚因生活困苦而产 生的压抑、无奈和无法排遣的愤懑”错。“没 有光亮的黑暗”指的是危险,但下文有一个 转折“但也永远存着希望”,这个希望就是
“藏着的”“蜿蜒奔腾的黄河”。所以,主人公 的内心虽有担忧,但更多的却是希望和 热爱。
8.【答案】①营造了温馨的家庭氛围。困苦生 活中,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享用美食,其乐 融融,充满了天伦之乐。
②丰满人物形象。妻子心灵手巧,丈夫顾家 爱家,儿子乖巧听话。表现了主人公的勤劳 能干和对生活的热爱。
③情节上写到的三种美食,紧凑而富有层次 地展现了人物关系和情感,增强了故事的吸 引力和感染力。
④三种美食在食物匮乏的时代尤其宝贵,食 材和烹饪方式富有地方特色,强化了小说的 时代性和地域性。
(一点2分,两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得4分。 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热气腾腾的 饭菜,其乐融融,家人之间相互关心、互相惦 念,充满天伦之乐,营造了温馨的家庭氛围。 丈夫顾家爱家,捕捞大鲤鱼给家人补充营养;妻子心灵手巧,把家里的每顿饭都料理 周到;儿子乖巧听话,想着去捕虾给妈妈补 充营养,展现出一家人的勤劳能干和对生活 的热爱。情节涉及三种美食,能够以紧凑而 富有层次的方式展现人物关系和情感,从而 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黄河大鲤 鱼”是河南美食,“大酱烧茄子”是东北美食, 这些食物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尤其宝贵,食材 和烹饪方式富有地方特色,强化了小说的时 代性和地域性。
9.【答案】①热爱家庭,对家庭有责任感。努力 工作扛起家庭的经济重担,对妻子和儿子温 柔体贴,关爱有加,是家里的顶梁柱。
②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工作能力强。虽然没 有编制不能当上队长,但他对待工作依然尽 心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③危难之际冒死救助同事。明知黄河凶险, 但在关键时刻仍能挺身而出,这是全社会都 需要的正能量。
④热爱脚下的黄河、热爱祖国。用“清理、陪 伴、保护”的行动表达对祖国母亲河的感激 之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其他答 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维护黄河是一项繁重而危险的工作, 但邵中诚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努力工作,工作 之余还会给家人带回大鲤鱼来改善伙食。 妻子怀孕,邵中诚体贴关怀,妻子每每心中 有担心、害怕,邵中诚都能适时地给予安慰 和开导,是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在工 作岗位上,邵中诚认真负责、经验丰富,工作 能力强。当同事遭遇险情时,他冒着生命危 险救助,有一颗善良的心。最后,小说开头 提到年代背景是1960年(困难时期),结尾 又点出他对黄河的爱。在极端穷困的年代,他依然心怀希望,“清理、陪伴、保护”母亲 河,可以理解为邵中诚对祖国心怀感激和 热爱。
10.CEG 【 解析】由前文“迎佛骨”可知,“留三 日”的是“佛骨”,“上”是这一行为的主语, 即“上留(佛骨)(于)禁中三日”,“禁中”是
个词,指宫中,故 A 处 、B 处不断,C 处 断 开。“诸寺”是“历送”的地点,故D 处不断, E 处断开。“王公士民”是“瞻奉舍施”“惟 恐弗及”的主语,故F 处不断,G 处断开。
11.D 【解析】A 项,“世皆谓之天门云”的“云” 是助词,无实义。B 项,两个“出”都是“超 出”之意。C 项,“而惑焉者”的“焉”是兼 词,意为“于此”;“少焉”的“焉”是语气词。 D项,“世教隆替之源”的“之”意为“的”, “蚓无爪牙之利"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 志。故选D 项 。
12.C 【解析】“韩愈因佛教蛊惑人心而对其竭 力排斥”错,原因概括不全,除蛊惑人心外, 还有损耗资财。
13.【答案】(1)(梁武帝)最终被侯景逼迫,在台 城饿死,国家也在不久以后灭亡了。
[“竟”(最终)、“为……所”(表被动)、“寻”(不久) 各1分,句意1分]
(2)愚昧的人正沉溺在祸福之中,却又用祸 福的言论鼓动(他们)来开启争论。
[“愚者”(愚昧的人)、“沉酣”(沉溺,醉心)、 第一个“以”(用)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①《资治通鉴》肯定了韩愈《谏迎佛 骨表》是“切谏”,即直言极谏;但对他的话 往往过于偏激持批评态度。
②《读通鉴论》对韩愈《谏迎佛骨表》是“辟 异端之昌言”持怀疑态度,并对韩愈把“运 祚不长”都归罪于佛教持反对态度。
(第①点3分,写出“肯定”“批评”中的一种态度得1分,写出两种态度得3分;第②点 2分,“怀疑”和“反对”态度各1分)
【解析】韩愈直说佛教是外来事物,并举例 说明佛法不值得相信;提及“百姓愚冥”“百 姓微贱”,会对天子的行为进行盲目跟风。 《资治通鉴》对此予以肯定。同时,《资治通 鉴》也批评了韩愈“其言多矫激太过”,即他 的言论往往过于偏激。“韩愈之谏佛骨,古 今以为辟异端之昌言,岂其然哉 ”意思是: 韩愈的《谏迎佛骨表》,古往今来都认为是 遏制异端的明智之言,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读通鉴论》开篇提问,表明王夫之的怀疑 态度。并且举秦朝迅速灭亡和汉代哀帝、 平帝早夭的例子驳斥韩愈将一切都归罪于 佛教的观点,所以还有反对态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中使将佛骨迎接到京城,宪宗让佛骨 在宫禁中停留了三天,才遍送各寺。王公、 士子与百姓都瞻仰供奉施舍钱财,唯恐不 能赶上,有人将全部家产充当布施,有人在 胳膊上与头顶点燃香火供养佛骨。
刑部侍郎韩愈上表直言极谏,他认为: “佛,只是夷狄的一种法而已。由黄帝以至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都年高寿长, 百姓安居乐业,在那个时候是没有佛的。 汉明帝时期,开始有了佛法。此后国家变 乱危亡接连不断,国运都不甚久长。宋、 齐、梁、陈、北魏以来,对佛的侍奉逐渐恭敬 起来,而这些朝代存在的年代尤其短促。 只有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他(曾)前后三 次舍身去当寺院的家奴,最终却被侯景逼 迫,在台城饿死,不久以后国家也灭亡了。 侍奉佛是为了祈求福缘,但(梁武帝)却反 而招致了祸殃。由此看来,佛不值得人相信也是清楚可见的了!百姓愚昧无知,冥 顽不化,容易受到迷惑,难以晓谕开导,如 果看到陛下这样去做,都说:‘天子尚且专 心一意地敬佛信佛,我们老百姓卑微低贱, 对待佛难道还能够顾惜身家性命吗 '佛本 来就是夷狄人氏,口中不讲先代帝王留传 下来的合乎礼法的言论,身上不穿先代帝 王规定下来的标准服装,不懂得君臣之间 的大义、父子之间的恩情。群臣不议论这 种做法的错误,御史不纠举这种做法的罪 责,我实在为此感到羞耻!请求陛下将此 佛骨交给有关部门,将它丢到水里火里,永 远断绝此事的本源,断绝天下人的疑问,杜 绝后世的迷惑,使天下人知道大圣人的所 作所为,超过平凡人物的千万倍,这难道不 是盛大的好事吗!”
宪宗得到上表,非常恼怒,拿出来给宰 相们传阅,准备用最严厉的刑罚处治韩愈。 裴度、崔群为韩愈进言说:“韩愈虽然狂妄, 但(他所言)发自内心的忠诚,陛下应当对 他宽容,以开通言路。”癸巳(十四日),宪宗 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自从战国以来,老、庄与儒家较量胜 负,互相指责是非。到东汉末年,又增加了 佛家,但是喜好佛家的为数尚少。晋、宋以 来,佛家日益繁盛,由帝王到士子庶民,没 有不尊崇信奉(佛家)的。庸俗的人们害怕 得罪,羡慕福缘,清高的人们谈论空泛,诘 难实有。唯独韩愈憎恶佛家损耗资财、迷 惑百姓,竭力排斥佛家,但他的话往往过于 偏激。
材料二:
韩愈的《谏迎佛骨表》,古往今来都认 为是遏制异端的明智之言,难道真的是这 样吗 如今的佛教学说,浩瀚无穷没有边界,纤妙精微复杂无尽,困惑于佛法的人不 能诠释他的学说;精通佛法的人,能达到闲 适惬意放松自我的状态,也就是所说的“大 自在”的人。于是,那些本来就苟且懈怠而 喜欢放纵自己心意的人,就把这当成是幸 福。那些愚笨的人,有的希望等到子孙一 代可以获得长寿和福禄,有的希望来生可 以获得财富、权贵、利益和快乐,他们只是 带着贪求幸免的心态,沉溺于恣纵逸乐之 中,以期望所谓的意外所得。对于这样的 人,难道还可以与他们讨论灾祸福报,并试 图用他们改变天下吗
韩愈说:“从汉明帝以后,战乱灭亡接 连不断,国运不长久,梁武帝舍身去当寺院 的家奴,最后却遭受贼人的逼迫饿死。”如 果用这件事推测探究人心善恶的原因,正 统思想兴盛更替的根源,确实可以说是没 有父权君权的教化,及其延及的灾祸所导 致的。然而,以前有暴虐的秦朝迅速灭亡, 汉哀帝与汉平帝早早去世,如果将这些全 都归咎于佛教,又用什么来使众人心服口 服呢 愚昧的人正沉溺在祸福之中,却又 用祸福的言论鼓动(他们)来开启争论,他 们彼此之间,没有不是贪图生存,害怕死 亡,避免灾害,争夺利益,彼此间争夺胜 利的。
15.A 【 解析】"遥想当年柳枝垂挂如丝的胜 景”错,“吴王宫殿柳垂丝”是眼前之景,并 非想象。
16.【答案】①黄莺长久地在空寂的闺房边鸣 叫,西子却再也无法得知。《杨柳枝》用黄 莺的叫声反衬如今行宫的死寂,春色依旧 而人去楼空,抒发了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之感。
②把完工后的刺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 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刺绣屏风飞来。《咏 绣障》用黄莺离枝来映衬绣品的逼真,侧面 表现出绣工的技艺精湛。
(每点3分;翻译诗句大意1分,分析“映 衬”的表现和效果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两首诗均以黄莺的形象作为映衬。 《杨柳枝》写黄莺婉转鸣叫,但无人欣赏,反 衬了吴王宫中的死寂,抒发了物是人非之 感。《咏绣障》写黄莺错把绣品当成了真景 色,侧面表现了绣工技艺的高超。
17.【答案】(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3)(示例)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参差荇菜 左右采(流、笔)之
(每空1分,共6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18.【答案】(a) 处的“就是”表示假设的让步, (1分)句子说明了“脱离了人”的文学创作
的后果;(1分)(b) 处的“就是”表示肯定、确 认,(1分)句子强调了研究作品时,直接与
人物对话的意义。(1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a) 处的“就是”与“也”搭配,是“即 使、就算”的意思,表示假设的让步。(b) 处 的“就是”是在肯定直接与人物对话是研究 作品的捷径。
19.【答案】( 示例)③将“在”改为“对”。
⑤在“剧作人物”前加“使”“让”等介词,或 改为“凸显了剧作人物作为人的深刻而丰 富的内涵”。(或:④在句首加“通过”)
(每处2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 亦可给分)
【解析】 ③中介词使用不当,应为“对叙事艺 术的研究”。⑤句成分残缺,应在句首加 “让”“使”之类介词。20.【答案】(示例)A 息息相关 B 匠心独运(具) (每空1分,共2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 分。如填其他成语,与语境相合亦可给分) 【解析】A 处,人物命运不仅与性格有密切关 系,也与时代社会紧密相连,所以可填“息息相 关”;B 处,“人物创造”的方法,讲究独创性、艺 术性,因此可填“匠心独运(具)”。
21.【答案】第(1)句中的破折号表示总结上文。
第(2)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每点2分,共4分)
【解析】第(1)句中,破折号前面是多项列举 的内容,后面有“这些”,所以表示总结上 文。第(2)句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 有风味的”是在解释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 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22.【答案】( 示例)甲:从人物出发
乙:创造一个典型形象不易/难的是创造典 型人物
(每空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 数扣1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甲处,全文都是在讲戏剧中人物的 重要作用,后文说研究者没有采用从现成 理论的结论出发,把人物套进去这种忽视 人物生命气场的做法,言外之意就是他们 是从人物本身出发来研究的,故可填“从人 物出发”。乙处前面一句是“编织一个传奇 故事不难”,按照语意乙处应该表达的是与 之相反的意思,也就是回答“什么难”“难的 是什么”。根据上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 物,是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的高境界”和下文 “紧紧盯住人物,可谓是一次严格的艺术检 视”可以推断乙处应填“创造一个典型形象 不易”之类的内容。
23. 【写作指导】
本题衔接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和
第六单元“学习”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在人 工智能时代该如何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 习观。材料首先交代今天已进入人工智能 时代;然后指出面对“学习”和“劳动”的两 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 积极的。
写作时,可以谈学习(或劳动)在人工 智能时代从内容到方式方法的转型,也可 以谈它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还
应解决在新的挑战面前应该怎样学习(或 劳动)的问题。具体行文时,要辩证地看待 问题,同时要有现实针对性。
【参考立意】
①躬身劳动蕴幸福,智能普世难代偿
②技术在迭代,劳动须升级
③学习还须自己来,人工智能为我用
④终身学习,人类永远在路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