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5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和谐相处是一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生命世界”单元的总结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一是讨论人类在生产、建筑等方面的活动对动物和植物造成的影响;二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人类保护动物的具体事例;三是举行辩论会,表达交流人类花费大量资金建造动物通道值不值得;四是拓展活动,给小鸟安个家。通过这些内容,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动植物是地球上的共同居民,应该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于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对动物和植物造成的影响并不陌生,但是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且多是碎片化的,没有系统梳理过此类问题,对于保护动植物的认识也不深刻,但是通过本单元前四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动植物生存的条件、环境变化对动植物产生的影响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再经历收集人类活动对动植物造成影响的资料、参加辩论会等实践活动,可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和动植物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懂得保护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了解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人类与动植物是地球上的共同居民,应该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理解保护动植物的重要性,知道人类可以通过合理的措施减少对动植物的负面影响。 科学思维: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案例,发现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能够客观评价不同观点的优劣。 探究实践:通过小组合作,模拟设计一个保护动植物的方案;参与辩论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态度责任:增强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愿意为保护动植物贡献自己的力量。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具体影响,如汽车尾气污染、砍伐森林等。 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梳理人类活动对动植物产生的影响能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动物、植物造成的影响能基本能不能辩论会能正确讲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 出示图片: 师:从图片中,你们可以了解到什么呢?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和谐相处是一家》。学生活动1 交流讨论活动意图说明:从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加以讨论,激发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去探究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环节二:讨论教师活动2 一、人类具有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在生产、建筑等方面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 学生讨论回答 二、人类的活动对其他动物和植物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这些都是人类伤害动植物的例子,有没有积极的、保护动植物的例子 出示事例: (1)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 (2)修建动物通道 (3)退耕还林、还草 (4)造林锁“沙” (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8月28 第八条: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三、了解人类活动对动物和植物的事例 (一)对动物造成影响的事例 1.大量捕猎动物。 2.砍伐森林造成动物栖息地减少。 3.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 4.修建动物通道 …… (二)对植物造成影响的事例 1.人工培育、种植农作物。 2.乱砍滥伐,肆意占用土地。 3.过度开荒造成水土流失。 4.退耕还林、还草。 …… 四、小贴士 (一)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影响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是有利于其他生物生存或改善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是不利于其他生物生存或破坏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来看,人类大多数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二)这种破坏又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是直接破坏,如过度砍伐、开垦、放牧、捕捞等; 二是间接破坏,如温室效应、臭氧层出现空洞、海平面上升等。 (三)地球是人类和其他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其他生物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人口数量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如果人口过度增长势必引起城市规模扩大,造成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生活、生产产生的污水及工业生产产生的废物增多,造成环境的污染,使环境质量下降:对环境中的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会造成资源危机。但是人类活动并不只是破坏生态环境,对其他生物造成不良影响,人类还有保护生物的活动,比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在防沙治沙、减少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的发生、保护农田、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发展生态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等。学生活动2 学生讨论 生:汽车尾气污染空气,损害动物和植物的健康。 生:人类的生产建筑等活动对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了很大影响。 生:砍伐森林造成动物栖息地减少,也造成植被破坏,大量捕猎动物使之灭亡。 生: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开始加剧,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使森林和草地等遭到了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沙漠化。 生:……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讨论人类的活动对其他动物和植物造成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活动对动物的影响和对植物的影响。环节三:阅读:动物通道教师活动3 一、阅读12页的《动物通道》说说你的收获。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日常生活和迁徙,让动物安然穿过道路,人们专门设计了动物通道,沿线还设置了野生动物饮水区域。 二、世界上类似的实例还有很多,除了修建动物通道,还有别的办法能让动物安然穿过道路吗 三、小贴士 1、播放视频 2、地球是人类和其他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其他生物的影响也日益取得了明显成效等。学生活动3 讨论交流 生: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可以帮助我们越过危险的道路,同样也可以建立动物立交桥或者地下通道帮助它们穿越马路。 生: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生态道路基础设施工程是班夫国家公园中横贯加拿大高速公路的六个大型野生动物立交桥。 生:……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阅读“动物通道”,引导学生了解人类为动物生存所做的努力。环节四:表达交流:辩论会教师活动4 一、辩论会 人类花费大量资金为动物通行修建专用通道值得吗 就这个话题开个辩论会吧! 二、小贴士 1、辩论会也叫辩论赛,它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思维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更是综合能力的竞赛。 2、辩论会程序 确定观点: 正方:“人类花费大量资金为动物通行修建专用通道值得” 反方:“人类花费大量资金为动物通行修建专用通道不值得” 制订辩论计划, 明确组员分工, 做好参加辩论会的准备。 3、正方示例: 人类花费大量资金修建动物通道是值得的。 因为动物通道可以保护动物的日常生活和迁徙,保护动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4、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和植物。 没有植物,动物和人就无法生存,而植物需要动物和人来传播种子,环环相扣、一个出现差错就会打破生态平衡,可能会引发物种灭绝,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动植物。 三、教师总结 人类在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人与动植物要和谐相处。学生活动4 讨论交流, 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生:我们认为值得,这样做可以保护动物多样性。 生:我们认为不值得可以用修建专用通道的钱多修几条路。 生:动物怎么找到这些通道呀 生:…… 学生以课前收集的资料为依据,开展辩论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人类花费大量资金为动物通行修建专用通道值得吗 ”的辩论会。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在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人与动植物要和谐相处。环节五:拓展活动:给小鸟安个家教师活动5 一、在钢筋水泥建筑越来越多的今天,周围鸟类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我们来给小鸟安个家吧。 制订计划 (一)画出图纸 (二)准备材料 (三)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将材料修剪成合适的样子和尺寸。 2、用热熔胶把材料粘在一起。 3、对鸟窝进行装饰。 …… 二、制作鸟窝进视频 (播放视频) 三、鸟巢做好后,为了让小鸟生活得更舒适,可以在里面铺上干草,再准备一些食物和水,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把它悬挂在合适的地方。学生活动5 动手制作简易鸟窝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 “给小鸟安个家”的活动,体验为动物做事的愉悦。
7.板书设计 和谐相处是一家 人类在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人与动植物要和谐相处。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填空题 1、汽车尾气( ),损害动物和植物的健康。 2、人类在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 )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人与动植物要和谐相处。 3、( ),肆意占用土地,过度开荒造成水土流失都是对植物有害的行为。 二、判断题 1.野生动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因此人类大肆捕杀动物是应当的。( ) 2.汽车尾气污染空气,损害动植物的健康。( ) 3. 动物通道可以保护动物的日常生活和迁徙,保护动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 4. 大量捕猎动物、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砍伐森林不会对动物造成影响。( ) 3. 三、选择题 1.下列人类行为会威胁到动植物生存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修建动物通道 C.乱砍滥伐森林 2.据报道,几乎每年都有至少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C.食物链中天敌的捕杀 3.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下列做法能体现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是( ) A.看见小青蛙,用脚踩它 B.随手折断花草树木 C.把受伤的小鸟养好伤后放回大自然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污染空气 2、不能 3、乱砍滥伐 二、判断题 1、╳ 2、 3、 4、╳ 三、选择题 1、C 2、B 3、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生命世界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学习内容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④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列举当地的植物资源,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 5.4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 ⑤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构成。 5.6生态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⑧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6.1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①描述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②描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7.1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 ①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②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三、学业要求 1.能设计简单方案,探究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知道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列举相关实例。 2.在认识常见生物、认识生物生存行为的过程中,认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以及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的积极意义; 3.能说出植物和动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认识到植物、动物的某些结构具有帮助其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4.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能与他人交流证据和观点。 5.认识不同环境下的植物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特点,认识动物能对季节变化作出反应。 6.能分析不同环境中植物的不同外部形态特点对维持其生存的作用,能比较不同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其维持生存的作用。 7.能收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外部特征的信息,调查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8.能积极参与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活动。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生命世界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单元属于生命科学领域,知识目标主要从属于以下两个大概念: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一、二课重点探究植物,第三、四课重点研究动物,由植物到动物来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生存的基本需求及适应环境的特征。最后一课统领全单元,通过辩论会加深学生对“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的理解,是整个单元学习的总结与升华。本单元设计了《我们的豆苗》《奇妙的植物》《领养小仓鼠》《动物的适应能力》《和谐相处是一家》五个主题探究活动课。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3-4年级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3-4年级的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主题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小学生有较好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在二年级上册的《动物的生活》以及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等单元,对动植物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进行仔细观察,但在种植、管理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过程中,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四年级学生对动植物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不同环境中植物的特点和动植物适应环境方面的知识比较模糊。此时他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能够理解并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所需的基本条件,包括空气、水、温度、阳光和食物等。通过对比实验和长期观察,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环境中动植物生存策略的差异,理解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理解动物如何通过感知环境(如使用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来适应季节变化。能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对动植物生存产生的影响。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对动植物进行细致观察,识别它们的特征;通过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生物分类的思维方式;能基于观察提出关于生物行为或特性的假设,并设计简单的实验或调查来验证这些假设。 探究实践:能够参与制作鸟巢等实践活动,理解人与动植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通过长期观察和记录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学生能够培养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态度责任:初步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培养保护动植物的意识。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如为小鸟安家),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并愿意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提出问题 播放视频《我们的豆苗》 提问:关于种子萌发,我们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加以讨论,激发探究欲望。同时引出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任务2 名称:实验--种子的萌发条件 种子萌发需不需要空气呢?请讨论并设计实验计划。 出示实验材料和实验计划,教师讲解对比实验的要点,提醒学生设计好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播放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完成记录单、总结实验结论。 教师进一步引导:除了空气外,种子萌发还需要哪些条件呢?播放视频《种子的萌发条件对比实验》。 设计意图:借助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种子萌发条件的对比实验并完成记录单,分析得出结论: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任务3 名称:温度对豆苗生长的影响 提问:温度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呢 出示实验材料和实验计划、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按步骤完成实验操作。 设计意图:在实验1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温度对豆苗生长的影响,引导学生设计好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完成实验记录。通过观察温度对豆苗生长的影响的实验,培养学生能够进行长期观察记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任务4 名称: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比实验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植物生长还需要阳光的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历表达交流之后,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及思考,并得出实验结论。
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实验——仙人掌的秘密 出示仙人掌图片,提问:仙人掌怎么能在沙漠里生存呢 布置任务: (1)观察仙人掌的叶(刺形叶),说出叶和茎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与生存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2)把仙人掌的茎横向切开,进行观察。试着切开其他植物的茎,进行对比,说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仙人掌的茎的横向切面,了解仙人掌茎的特点。通过对比芹菜的茎、树木的茎、胡萝卜的茎、仙人掌的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同植物的茎具有不同的特点。
任务6 名称:观察不同植物的叶片 依次观察热带植物芭蕉树、温带植物苹果树、寒带植物云杉、水生植物莲花、抗旱、耐盐碱植物沙枣树的叶片,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分析叶片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叶片,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中的水分、阳光和温度等条件的结果。
任务7 名称:调查不同环境中植物的根 依次调查浮萍、水稻、杨树、百岁兰的根,并说出不同环境中植物的根与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不同环境中植物的根的特点,知道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根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维持了植物的生存。
任务8 名称:讨论 在观察植物的叶片、调查植物的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植物生长中出现现象进行讨论,将植物生长受水分、阳光和温度等条件影响的知识应用在实际中。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图片中植物形态的成因,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外部形态变化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
第3课时 任务9 名称:引入:领养小仓鼠 出示谜语,学生猜谜。 设置情境:奇奇觉得小仓鼠真可爱,想要领养一只小仓鼠。针对小仓鼠的喂养,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观看视频《小仓鼠》。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活动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置“领养小仓鼠”的情境,引导学生讨论,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任务10 名称:提出问题 提问:怎样把小仓鼠喂养得更好 我们都有哪些问题?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并整理、分类。 学生汇报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领养动物活动的话题进行充分表达,并提出“怎样把小仓鼠喂养得更好 ”这一问题,把他们提出来的各种问题从吃、喝住等方面进行整理归类,初步了解小仓鼠的基本生活条件。
任务11 名称:事实证据 出示任务:怎样才能让小仓鼠生活得更好 说说自己的观点,小组协商选择一个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拟订研究计划,讨论并修改完善研究计划,用事实证据引导学生了解怎样让小仓鼠生活得更好。
任务12 名称:表达交流:经验交流会 召开经验交流会,分享研究成果和喂养小仓鼠的经验,总结动物维持生命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互相交流经验,得出动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食物和适宜的温度等的结论。
第4课时 任务13 名称:阅读:快要下雨了 阅读故事“快要下雨了”,讨论小鱼和蚂蚁是怎么感知天要下雨的,并讨论还有哪些动物有感知外界环境的本领。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快要下雨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动物能感知环境的话题。
任务14 名称:实验:逃出包围圈 学生完成实验并分析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逃出包围圈”的实验,学生可以直观观察蚂蚁对樟脑气味的反应,初步认识到蚂蚁具有感知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任务15 名称:阅读:动物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阅读《动物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了解动物感知和适应环境的事例。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动物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并用独特的方式适应环境的变化。
任务16 名称:调查: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 通过多种方法了解不同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事例,汇总到表格中。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身体特征与它们适应季节变化的原因和列举、归类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完成对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的调查,得出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的原因。
第5课时 任务17 名称:讨论 讨论人类的活动对动植物造成了哪些影响 并列举出自己知道的人类活动对动物和植物影响的事例。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人类的活动对其他动物和植物造成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活动对动物的影响和对植物的影响
任务18 名称:阅读:动物通道 阅读“动物通道”说说你的收获。 讨论:除了修建动物通道,还有别的办法能让动物安然穿过道路吗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为动物生存所做的努力。
任务19 名称:表达交流:辩论会 开展辩论会讨论人类花大量资金为动物通行修建专用通道是否值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人类花费大量资金为动物通行修建专用通道值得吗 ”的辩论会。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在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人与动植物要和谐相处
任务20 名称:拓展活动 绘制鸟巢图纸,并按图纸制作鸟巢。 设计意图:通过“给小鸟安个家”的活动,体验为动物做事的愉悦。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我们的豆苗 1.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 2.知道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能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来验证种子萌发的条件。 第2课时:奇妙的植物 1.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维持了植物生存的需要。 2.知道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能对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第3课时:领养小仓鼠 1.通过领养活动,能说出小仓鼠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 2.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喂养小仓鼠的经验,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会对小仓鼠的生活产生影响,同时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3.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第4课时:动物的适应能力 1.能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2.通过调查,能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知道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第5课时:和谐相处是一家 1.能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对动植物生存产生的影响。 2.参与辩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制作鸟巢。
评价指标 第1课时:我们的豆苗 科学观念:知道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植物的生长还需要阳光。 科学思维:能够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观察不同条件下豆苗生长情况的差异。 探究实践: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种子的处理、水分的控制、温度的调节等;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养成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2课时:奇妙的植物 科学观念: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进化出不同的形态;理解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的功能及其对植物生存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从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断其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能够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到叶片形状的多样性能够从生活中获取证据,找到环境与植物外部形态之间的关系。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第3课时:领养小仓鼠 科学观念:知道动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食物和适宜的温度等。 科学思维:能够根据小仓鼠的生活习性提出合理的问题,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探究。 学会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探究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关于小仓鼠饲养的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饲养过程中,学会正确使用饲养工具,如手套、称重器等。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通过实际饲养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耐心,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第4课时:动物的适应能力 科学观念:知道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并用独特的方式适应环境的变化。 科学思维: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动物适应环境的具体机制;能够根据动物的行为特征,推测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活动,探究蚂蚁感知气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调查身边常见动物的适应行为,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思考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 第5课时:和谐相处是一家 科学观念:了解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人类与动植物是地球上的共同居民,应该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理解保护动植物的重要性,知道人类可以通过合理的措施减少对动植物的负面影响。 科学思维: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案例,发现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能够客观评价不同观点的优劣。 探究实践:通过小组合作,模拟设计一个保护动植物的方案;参与辩论会,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态度责任:增强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愿意为保护动植物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第1课时:我们的豆苗 一、填空题 (1)种子的萌发需要( )、( )、( )。 (2)种子的萌发( )阳光,植物的生长( )(“需要”或“不需要”) 阳光,它们是植物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判断题 1.水越多种子发芽越快。( ) 2.所有种子播撒在土地里都会发芽。( ) 3.绿豆苗适宜生长在温暖的环境中。( ) 4.在做绿豆种子发芽实验时,不用对照组也可以。( ) 三、选择题 1.小萌要设计“研究绿豆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吗”的实验,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A.温度 B.水分 C.光照 2.农民伯伯在早春播种棉花种子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是为了( ) A.增加光照强度 B.补充空气 C.提高土壤温度,并保持水分 3.准备三盆生长情况相同的绿豆苗,把它们都放在向阳的地方。甲盆不浇水,乙盆浇适量的水,丙盆多浇水。10天后,( )盆绿豆苗的长势最好 A.甲 B.乙 C.丙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不需要 需要 二、判断题 1、╳ 2、╳ 3、╳ 4、 三、选择题 1、C 2、C 3、B 第2课时:奇妙的植物 一、填空题 1、生活在热带沙漠中的仙人掌,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动物的侵害,叶退化为( ),它的肉质茎可以储存更多的( )。 2、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中的( )等条件的结果。 3、一般来说,( )植物的根长得短而浅; ( )植物的根长得长而深。 二、判断题 1、一般来说,水生植物的根长得长而深。( ) 2、农民伯伯种地的时候,作物是分行种植的,一行里面相邻两株作物的距离就是株距相邻两行之间的距离就是行距。( ) 3、切开仙人掌的茎,我们会发现其中储存着大量的水分。( ) 三、选择题 1.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这样有利于( ) A.吸收水分 B.减少水分蒸发 C.适应低温环境 2.把一盆花长时间放置在窗台上,它的枝叶慢慢向窗外弯曲生长,这是它的生长受到( )影响造成的。 A.阳光 B.土壤 C.温度 3.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它的叶和根一般具有的特点是( ) A.叶小,根系不发达 B.叶大,根系发达 C.叶小,根系发达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刺形叶 水分 2、水分、阳光和温度 3、水生 旱生 二、判断题 1、╳ 2、 3、 三、选择题 1、B 2、A 3、C 第3课时:领养小仓鼠 一、填空题 1、动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食物、( )。 2、小仓鼠最喜欢吃的食物是( )。 3、喂完仓鼠、与仓鼠接触后,要( )哟! 二、判断题 1.仓鼠的窝不需要通风。( ) 2.刚领养的小仓鼠和主人还不熟悉,可能会咬人。( ) 3.小仓鼠不需要喝水。( ) 4.小仓鼠喜欢待在坚硬的水泥地上。( ) 三、选择题 1、小旭和小海做了一个实验:在小仓鼠的窝里一半铺上软软的棉花,再撒上一些锯末,另一半什么都不放。他们想要探究的问题最可能是( )。 A.小仓鼠喜欢什么食物 B.小仓鼠喜欢玩什么游戏 C.小仓鼠喜欢冷还是喜欢暖 2、小棋想要把小仓鼠养在纸盒里,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纸盒上需要开一个小窗户,保证有充足 新鲜的空气 B.为防止小仓鼠着凉,纸盒必须保持密封 C.要把纸盒放在阴凉的地方,使小仓鼠尽 量少晒太阳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适宜的温度 2、坚果 3、认真洗手 二、判断题 1、╳ 2、 3、╳ 4、╳ 三、选择题 1、C 2、B 第4课时:动物的适应能力 一、填空题 1、蚂蚁具有( )的能力,同时又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2、动物通过皮肤、四肢、( )等接触和感知环境,并用独特的方式适应环境的变化。 3、合成樟丸具有刺激性气味,常被用来防虫,同时对人体也是有害的使用樟脑丸时要戴上( ),使用完要洗手。不要把樟脑丸和食物放在一起。 二、判断题 1、蚂蚁具有感知环境的能力,同时又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 2、要下雨了,鱼到水面上来透透气,是因为水里缺少氧气闷得很。( ) 3、鹰类的翅膀很宽,尾巴呈扇形,飞行时主要飞羽全部展开,羽毛之间的缝可以防备狂风,从而在山峡间不稳定的气流中保持稳定。( ) 4、用樟脑丸画一个圈,蚂蚁可以成功逃出,说明蚂蚁具有感知环境的能力。( ) 三、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表示要下雨的是( ) A.蚂蚁搬家 B.大雁南飞 C.蛇冬眠 2.下面反映动物具有适应季节变化能力的现象有( ) ①兔子到了冬天会换毛;②变色蜥蜴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变换身体的颜色;③大雁秋天飞往南方过冬,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再飞回北方;④松鼠在寒冬来临前,会储存大量食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感知环境 2、翼、鳍、鳃 3、手套 二、判断题 1、 2、 3、 4、╳ 三、选择题 1、A 2、C 第5课时:和谐相处是一家 一、填空题 1、汽车尾气( ),损害动物和植物的健康。 2、人类在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 )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人与动植物要和谐相处。 3、( ),肆意占用土地,过度开荒造成水土流失都是对植物有害的行为。 二、判断题 1.野生动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因此人类大肆捕杀动物是应当的。( ) 2.汽车尾气污染空气,损害动植物的健康。( ) 3. 动物通道可以保护动物的日常生活和迁徙,保护动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 4. 大量捕猎动物、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砍伐森林不会对动物造成影响。( ) 3. 三、选择题 1.下列人类行为会威胁到动植物生存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修建动物通道 C.乱砍滥伐森林 2.据报道,几乎每年都有至少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C.食物链中天敌的捕杀 3.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下列做法能体现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是( ) A.看见小青蛙,用脚踩它 B.随手折断花草树木 C.把受伤的小鸟养好伤后放回大自然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污染空气 2、不能 3、乱砍滥伐 二、判断题 1、╳ 2、 3、 4、╳ 三、选择题 1、C 2、B 3、C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