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省定远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王国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与材料中的“立子立嫡之制”和“封建子弟之制”分别对应的是
A. 宗法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分封制
C. 分封制和宗法制 D. 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
2. 战国时期,官吏每年需将自己主管范围内的各种预算数字,如垦田、赋税、户口、仓储数字等写成文券上报君主,到年终持实际完成数字前去报核,如成绩不佳,君主即可当场将他收玺免职。这一做法旨在( )
A. 发展小农经济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助推变法运动 D. 进行思想解放
3. 秦汉时期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下表,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 )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自秦延续 秦半两 半两 半两 否
文帝五年(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否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郡国五铢 五铢 五铢 由邵国垄断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赤侧五铢 五铢 五铢(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A. 冶铸技术不断进步 B. 古代货币制度完善
C. 王国问题日趋严重 D. 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
4. 《魏书·崔浩传》载:“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后来,孝文帝下诏:“长弟咸阳王禧可娉故颍川太守陇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可娉故中散代郡穆明乐女……”。这一调整说明,孝文帝改革( )
A. 打击了中原的世家大族 B. 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 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 D. 一定程度缓和了阶级矛盾
5. 唐代科举除设明经、进士等常举科目外,还设置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性的制举科目,包括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这表明唐代
A. 士族阶层开始衰落 B. 科举取士具有随意性
C. 平民政治地位提高 D. 官吏选拔具有多元性
6. 元丰元年(1078年),宋朝颁布禁令:“诸榷场除九经疏外,若卖余书与北客,及诸人私卖与化外人书者,并徒三年,引致者减一等,皆配邻州本城,情重者配千里。许人告捕,给赏”。元祐四年(1089年),出使辽国的苏辙却发现其兄苏轼的《眉山集》“已到此多时”。这表明在此时期( )
A. 政府严格监管出版行业 B. 限制文化交流政策作用有限
C. 宋辽政权矛盾急剧激化 D. 宋辽边境贸易受到政府限制
7. 有学者提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据此推断,所谓的“合”是指( )
A. 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 B. 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
C. 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
8. 下图为四川彭山江口遗址出土各年号清代钱币数量折线图,由此可知( )
A. 钱币的发行量受政局影响 B. 改土归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C. 西方列强侵略深入到内地 D. 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9. 清承明制,沿袭了内阁制度,下表是明清时期内阁职权和阁臣选任方式变化表,表格反应了清朝
朝代 内阁职掌 阁臣选任方式
明中期 明朝内阁有票拟、拟答、顾问咨询、劝谏、会审之职 廷推(内阁推举)、特简(皇帝钦点)等
清中期 草拟谕旨、办理本章(奏本)、筹办典礼和祭祀、组织修书、收储档籍 大学士均由“特简”
A. 内阁成员权利扩大 B.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内阁可以参与决策 D. 皇帝权力高度集中
10. 清光绪帝下诏:“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以此改变国内不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与此同时,两广总督刘坤一对以往的工商业政策也大加批评,说“无事不由官总其成,官有权、商无权”。这说明( )
A.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政府力求变革以图存
C. 洋务新政推行受阻 D. 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11. 下图反映的是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的结果,其中“进步党”和“其他党派”都是支持袁世凯的“拥袁派”。这表明
A. 辛亥革命作用比较显著 B. 合法斗争突出的有效性
C. 革命派立法目的已达到 D. 革命成果难以继续保持
12. 下列选项中,解读准确的是( )
一场战争的两种视角
军事口号 政治倾向 社会思潮
《北洋画报》的“南征”视角 “赤”与“反赤” 以武安国 求新反旧
《良友》的“北伐”视角 “革命”与“反革命” 文武合流 “普遍参与”的现代社会
A. 不同史料对战争的记载不同 B. 不同的描述体现战争的多面性
C. 不同立场影响对战争的描述 D. 不同时期对战争描述有所侧重
13. 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此宣言( )
A. 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 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C.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 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14. 这一战役,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使蒋匪的江南防线无法组成,还有利于华东、中原两野战军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该战役( )
A. 推翻了国民党大陆统治 B. 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优势
C. 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D. 解放了长江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5. 下图为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重大行动。这一行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有
A. 标志着新内战全面爆发 B.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C.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 D. 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16. 毛泽东在与尼克松的会谈中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要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也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准备开拓对外经济工作 B. 继续坚持“一边倒”的政策
C. 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D. 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二 清前期边疆治理的部分措施
地理方位 具体措施
东南地区 ①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收复台湾②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布政使司
东北地区 ①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②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东部边界
西北地区 ①1757年击败准噶尔部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③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④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要务
西藏地区 ①清初册封达赖和班禅②1727年起开始派遣驻藏大臣③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受到了哪些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前期边疆治理措施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姚莹(1785—1853),安徽桐城人,桐城县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文物之邦”,具有深厚的人文沃土。而麻溪姚氏则“代有名贤、学问、文章、道义、宦绩,渊源有自”,积累了家族丰富的精神财富,潜移默化地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姚莹出生时家境已衰落,因此早年生活磨难多多。6岁入学,师从方兰荪先生。8岁起,师从族兄姚维藩,姚维藩曾从姚鼐受古文学,且具经世致用思想。姚莹母亲口授《诗》、《礼》二经,还经常讲述里中和姚氏先人史事懿行,引导其兄弟励志,以不坠“先业”。14岁的姚莹“已好为诗歌”。“束发之初,即思慕古”,泛览汉魏至当代作者著述,“诵古人之言,求古人之义”,而“略知为人”。
——摘编自施立业《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姚莹卷》
材料二 鸦片战争期间姚莹担任台湾道,领导台湾人民击败英国的进攻。他在鸦片战争前就开始搜集外国书籍。鸦片战争后,更注意寻求抵抗外国侵略的办法。他认为:要雪中国之耻,首先需要知道敌人的虚实。书生眼光短浅,不勤远略,对海外夷势夷情,平日不肯讲求,一旦外国猝然来攻,惊若鬼神。这种拘迂之见,误尽天下国家大事。他对英、法、俄等国的情况,印度、尼泊尔入藏的交通要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英国在吞并印度之后,早已蓄谋窥伺中国的西藏,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和边疆地区的防务。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少年姚莹人格形成的有利因素,并说明其所起的浸润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姚莹挽救危局应对之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19. 近代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安徽省定远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答案】B
2.
【答案】B
3.
【答案】D
4.
【答案】B
5.
【答案】D
6.
【答案】B
7.
【答案】C
8.
【答案】A
9.
【答案】D
10.
【答案】B
11.
【答案】D
12.
【答案】C
13.
【答案】B
14.
【答案】C
15.
【答案】C
16.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答案】(1)政策变化:从“和亲”到反击战争(或北击匈奴)。
(2)威胁: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如准噶尔部的叛乱、大小和卓的叛乱;外国侵略势力对边疆的侵略,如沙俄入侵我国东北;反清势力的威胁,如郑氏集团占据台湾。意义:促进了边疆开发,巩固了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8.
【答案】(1)有利因素:乡土人文环境的滋润;家族精神财富的激励;早期生活经历的锤炼;长辈们示范的引领和激励;母亲的教导;自身的勤奋和努力等。浸润作用:深厚的家国情怀;勤奋进取的意识;爱好学习的习惯;爱国救亡的使命感等。
(2)应对之道:率领人民进行抵抗;搜集外国书籍(研究了解西方);通晓夷势夷情;全面深入探讨西方国家;加强海疆边疆防务。历史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鸦片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加深;占据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统治阶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开眼开世界等。
19.
【答案】(1)西学东渐的特点: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学习的层次不断加深,学习的方向有变化,由学习资本主义到学习马克思社会主义,救亡图存是学习的主题,传播西学的方式多样化。
(2)阶段:最先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后来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最后学习西方的思想。
20.
【答案】示例:
新春景象:改革开放推动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各种生活物资日益丰富起来,人民群众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增长,购买力水平直线上升。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供销社干部职工加班加点、采购各种节日物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画面中,前来购买年货物资的顾客络绎不绝。有的购买农村时兴的压力锅、花暖瓶,爱美的大姑娘、小媳妇们排着队买花布、做新衣,一些热销花色已经脱销断档,供销社采购员连夜到城里组织货源,忙着卸货上柜。
还有一部分靠着党的富民好政策、头脑灵活、勤劳肯干,先富起来的人们,到供销社选购缝纫机、电视机等大件产品。整个画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景象。
总之,《新春景象》是一幅具有写实风格的年画,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景象,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头脑灵活、勤劳肯干,先富起来的人们,到供销社选购缝纫机、电视机等大件产品。整个画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景象。最后进行总结,简要分析年画史料,得出:总之,《新春景象》是一幅具有写实风格的年画,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景象,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PAGE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