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与其生活的轨迹相距甚远,因此,非遗类短视频的内容若仅停留于非遗文化的表象传播,很难引发年轻群体的共鸣与关注。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共同经验范围”的概念,指的是“所有参与者都带了一个装得满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进入这种传播关系,他们用这些经验来解释他们得到的信号和决定怎么样来回答这些信号。”由此可见,非遗类短视频进行大众传播,需要注重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当今社会的各种潮流相结合,以此重构话语系统,使非遗类短视频内容得以优化,得到多元化的呈现,获得更多人的认同。
短视频内容的破圈现象,出现在媒体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的环境下,并且由于市场大力推行跨界发展,逐渐形成“短视频+”融合发展模式,以此增加平台流量,在吸引粉丝的同时推动商业变现。如“短视频+电商直播”实现了内容和商业模式的互补,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达到裂变式传播的目的。短视频的时长较短,而直播播出的时间较长,同时直播可以使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与受众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有利于传承人个人权威身份的建立,与受众建立更深的信任关系,提高非遗产品的销量。
融媒体时代,非遗与互联网结合的同时,还可以将其与其他相关产业结合谋求共同发展,如“非遗+教育”“非遗+旅游”等,以此拓宽非遗的传播渠道,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如2019年4月,奇人匠心受
邀参加抖音非遗发布会,其创始人也通过峰会演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年奇人匠心还于线下举办亲子手工体验馆,邀请旗下非遗大师现场教授非遗技艺,包括陶艺、油纸伞、泥塑、石雕、木雕、扇艺、剪纸等,将线上传播延伸至线下,线上线下合力推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从非遗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将非遗文化与短视频平台融合,也会对非遗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基于目前非遗市场化环境,除专门由MCN运营的非遗矩阵账号外,由于有视频行业和市场专业人员的支持,非遗整体发展趋势较好。但是非遗产品及非遗文化大部分还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经营与传承,不利于形成品牌,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对非遗文化进行跨界整合,有助于增强非遗文化与社会各领域的粘合度,同时,在短视频平台打造非遗IP,不仅有助于增加粉丝量,扩大传播范围,还可以增强其商业转化力,解决目前非遗账号变现困难的问题。后消费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主要为满足心理和精神需求,因此商品背后所呈现的价值观、财富地位等,对于个体在群体中明确社会地位和获得自我满足感非常重要。由此可见,非遗类产品通过跨界整合营销,打造非遗IP,构建非遗文化品牌,并以短视频平台为依托进行品牌营销,扩大非遗的品牌知名度,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能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摘编自李坤钰《非遗类短视频的创造性转化》)
材料二:
首先是缺乏有影响力的民间“意见领袖”。
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主体主要有几类:一是主流媒体官方认证的短视频账号,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二是各地共青团省委官方账号及各地文化旅游厅等的政务类账号;三是红色旅游景区及纪念馆,红色文化相关研究中心、协会等的官方账号,如晋冀鲁豫革命纪念馆、齐鲁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四是以红色文化为传播内容的个人账号,账号主体大多为红色景区、纪念馆以及从事红色文化旅游与培训的工作人员,粉丝不足百万。
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征,短视频创作不以盈利为目的,个人创作者很少涉足与深耕,而账号的内容生产与运营需要花费时间,不少个人创作者也没有精力、能力持续地把想法转化为短视频成果,致使红色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上缺乏有影响力的民间“意见领袖”。
其次是青年用户关注不足,与受众情感疏离。
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选取新榜指数较高的政务账号以及个人账号进行分析,会发现目前红色文化短视频受众大都集中在30~50岁年龄段。而网民占比32.9%的30岁以下青年关注度严重不足。
青年用户关注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创作形式固化、老旧。多用“图片+音乐+出镜讲述”的形式“搬运”红色故事,内容理性严谨同质化、缺乏情感温度,宣教气息浓厚。一些账号则通过剪辑红色影视作品进行红色文化传播,虽浏览量
高但缺乏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缺乏二度创作,难以获得价值认同。
二是互动不畅,受众反馈得不到及时回应,难以固粉。评论区鲜少有互动与反馈,就不易形成观点的同频共振,也不易实现红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圈层传播,达到思想引领效果。还有就是“信息茧房”。短视频平台多采用算法定向推送,“信息茧房”使用户囿于自我“兴趣”,信息获取逐渐同质化。如果红色文化相关内容不被用户选择,平台很难再为用户推送同类内容,造成一些红色文化优质内容也传播力度不足。
(摘编自《红色文化短视频如何“破圈”》)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非遗与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相距较远,所以停留于表象的短视频传播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关注。
B. 非遗类短视频想要获得更多人的认同,需要与当下的社会各种潮流相结合,多元呈现其文化内涵。
C. 短视频内容的破圈现象,有利于社会话语系统进行重构,还能够促进媒体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
D. 以个体形式进行经营与传承的非遗产品,不利于形成品牌,难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吸引粉丝并推动商业变现,市场大力推行跨界发展,逐渐形成“短视频+”发展模式。
B. 人们的价值观和财富地位能够通过非遗商品呈现,消费非遗产品可以明确其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
C. 依靠短视频平台,打造非遗IP,能够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解决非遗账号变现困难的问题。
D. 创作平台简单“搬运”红色故事,缺乏情感温度与互动反馈,使得一些青年人对红色短视频缺少兴趣。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论据是( )
A. 2023年1月敦煌研究院携手腾讯基金会助力“数字敦煌·腾讯互娱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项目,以传播敦煌文化为目标,为数字技术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B. 在齐鲁频道制作的《山东历史名人防疫指南》中,李清照和辛弃疾告诉大家“知否知否,应是勤通风勤洗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疫苗接种处”。
C. 博主@碰碰彭碰彭因在法国街头用古筝演绎《十面埋伏》《克罗地亚狂想曲》等中外名曲,推广中国传统民乐而走红网络,成为了一名千万级博主。
D. 抖音平台中@千寻江(九月),通过个人体验与热点结合,同时融入非遗“打铁花”和“冰雕”的匠心文化,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
4. 红色文化短视频如何“破圈”?请结合两则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5. 新华社短视频《如愿》感人至深,人们广泛传播、纷纷互动。请结合材料二,对此现象加以分析。
202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升旗仪式。新华社发布的短视频《如愿》,除了升旗仪式现场画面外,还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到当下的重要历史场景:抗美援朝胜利、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北京奥运会……影片中历史人物的感性话语配以新中国成立75年前后武器装备与军事力量的对比画面,在音乐“我也将见你未见的世界,写你未写的诗篇”的烘托下,大大提升了内容的感染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见
范小青
艾可是个不戴眼镜的近视眼,因为但凡能够配到的最高度的近视眼镜,对他来说,也只是个摆设,起不了作用,所以干脆就不戴了。好在光感还是有的,身边有什么东西,也能看得到,当然看到的只是一团模糊。
他原以为人生也就这样了,可是后来忽然又冒出了希望,有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手术很顺利,拆了纱布,睁开眼睛,艾可一下子就看清了医生的脸,他这才真正知道了,人脸居然是如此生动,人的眼神是如此有光彩,五官搭配得是如此精妙。
他差点哭了。医生说,现在你是看得见了,但是手术到底是否成功,要有一个月的时间来考验,如果一个月以后,情况正常,手术才算成功。
艾可没想那么多,他还没来得及多想,现在他是吃惊、大吃惊,甚至是震惊。原来世界是这样子的呀,看得见的世界真好,五彩缤纷呀。
当然,更要命的是,他看清了所有熟悉而又模糊的同事的脸庞。
比如老许。印象中这么温柔和蔼的一个人,可他这长相,实在是有点——那眼睛瞪得跟牛眼似的、眉毛又浓又密又长,人没到你面前,那眉毛已经戳痛了你的眼睛——看起来就不像个和善的人。
艾可心里十分感慨,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其实,当艾可看清了平时看不清的同事,他吃惊的事情还多着呢。
他看到了,每次只要主任一进来,小金的脸就红起来,主任待在这里时间越长,她的脸色就越来越红,最过分的是她居然把茶水打翻了,泼了艾可一身。
艾可被烫得跳了起来,忍不住说,哎哟哟,小金,难道我眼睛好了,你眼睛不好了?
主任笑了笑,说,小艾,你眼睛不好的时候,嘴巴蛮厚道的,现在眼睛好了,嘴巴变厉害了?
艾可有点不好意思,确实不应该这么说小金,可是小金的慌乱让他十分好奇,他看了看其他同事,难道他们一点感觉都没有?
他们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心无旁骛,什么感觉都没有。
过了一天,艾可在走廊上碰见主任,主任对他说,艾可啊,有个事情跟你商量,人事处来和我们说,这一阵他们事情多,想借个人过去用几天,你看你去帮几天行吧?
艾可一口答应说行的,但说过之后又有点担心,犹豫说,可是人事处那边的工作,我不熟悉,不知道能不能——
主任说,嘿,无非就是造表格、填表格、查表格、整理表格,依样画葫芦而已,你这样一个大才子,还不是小菜一碟。再说了,又不是一直留在那里,过一阵要回来的。
在办公室所有人都忙着准备重大会议的时候,艾可却去了人事处。艾可借调人事处接手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配合工资调整,核查单位职工的工龄。核查工作并不复杂,只需将档案材料里的原始材料和现行的工资档案再核对一遍,真是应了主任那句话,对艾可来说小菜一碟,但艾可一直沉浸在眼睛亮了的激动中,工作热情高涨,他认真细心地做了这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核查工作。
工龄上的误差真的很少,可能因为这个涉及每个人的收入,即便组织上搞错,个人也一定会来纠正的。艾可还真核不出工龄上的误差,但是因为他太过认真,原始材料中与工龄无关的内容,他有时候也会多看一两眼,结果这一两眼,就看出问题来了。
是一个叫刘子葵的同事,艾可觉得他的年龄有误,因为艾可记得去年单位春节联欢会发吉祥物的时候,他上台领了一只兔子。
也不是艾可看见的,那时候他还看不见,是他听见的,他听见刘子葵说,我要这只卡通兔子,我女儿喜欢。
这是单位每年的规定,属什么属相,到年底联欢会,可以领取一只玩具动物。领了兔子,那他就是属兔子的,可是他的原始材料上填的年龄,那一年不是兔年。
艾可疑惑,找了个机会悄悄地问人事处处长,那个刘子葵是属兔子的吗?
处长正低头忙着手里的活,听到了艾可问话,却好像没有听懂,抬头看了他一眼,反问说,属兔子?刘子葵?他属不属兔子,有什么问题吗?
艾可说,可他的原始材料上是某某年的,某某年的人不属兔子呀。
处长轻描淡写地说,哦,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艾可就奇怪,忍不住说,李处,你们不告诉他吗?不让他纠正吗?到时候他会误以为组织上要他提前退休呢。
处长说,几时退休也不是我们的事情,是档案的事情,我们说了不算——
处长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觉得艾可莫名其妙,就忍不住直接挤兑他说,艾可,从前他们都说你是个瞎子,你现在是不是以为你的眼睛比别人都亮啊?
艾可闷声不响了。在处长那里碰了钉子,不敢打扰了,只敢去麻烦另一个同事,问他怎么回事。
那同事笑道,呵呵,你以为你真的看见了哦。
艾可有些懊恼,但他也不笨,知道这里的水深,不想试水了,只可惜,已经迟了。
刘子葵在走廊里拦住了他,满脸恼怒地说,艾可,我跟你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儿,你凭什么造我的谣言——本来我这次有希望提一级,被你一造谣,对手乘机放风说我过龄了。
艾可整个蒙了。
他不仅自己被怼,连累人事处也受了批评,没几天艾可就被人事处退回去了。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艾可去医院检查完眼睛,回来十分沮丧地告诉大家,完了,我的手术失败了。
大家都关心他,问他是不是又看不见了,艾可说,不是马上就看不见,是会一天比一天差,最后回到原来的样子。
大家哀叹惋惜。
果然,艾可的眼睛一天比一天瞎,没几天,他就恢复到从前的那个几乎等于零的视力了。
有一天艾可去上厕所,听到有两个同事议论他。
一个同事说,哎,听说办公室的那个艾可,眼睛又不行了,手术失败了?
另一个说,是呀,他好像运气不好,都说这类手术已经很成熟了,偏偏到他就不行。
那一个的声音似乎有点疑惑,他真的又看不见了?可是我在走廊里碰到他,看他的眼睛,贼亮贼亮的呀。
这一个声音倒很果断,说,那谁知道呢?
他们一起呵呵了几声,走了。
艾可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心想,是呀,谁知道呢。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医生关于手术能否真正成功的交待,艾可没有在意,因为他还沉浸在重获光明的喜悦和震惊之中。
B. 在办公室任务繁忙之时,主任选择将艾可调往人事处,表明他对其无意中暴露出他与小金的关系的不满。
C. 同事们对待艾可的态度形成了前后对比,眼睛不好时大家对他都很客气,眼睛好了却连续遭到他们的排挤。
D. “你以为你真的看见了”一句颇有深意,既是同事对艾可问题的回应,又暗示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从艾可的视角叙事,重点展示了他由看不见到看见的经历和心理困惑,也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B. 小说中的对话没有冒号和引号,而是与叙述整合在一起,使情节更加紧凑,也使读者更自然地进入故事。
C. 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处长面对艾可询问时“越来越难看”的脸色,表现出对其的不耐烦。
D. 小说结尾借两位同事对艾可的议论,意在说明人们并不同情艾可的遭遇,体现了现实社会人情的冷漠。
8. 划线句子中,艾可“吃惊”的事件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艾可起初已经通过手术使视力好转、但最后又回到“看不见”的状态。作者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注]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节选自《礼记·公子重耳对秦客》,有删改)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有删改)
[注]稽颡,古代的一种礼节,屈膝下跪,双手朝前,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夫A公子重耳B夫C稽颡而不拜D则未为E后也F故不成拜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则盍行乎”与《〈论语〉十二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行”意思不同。
B. “吾何行如之”与《墨子·兼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的“之”用法不相同。
C. “知止而后有定”的“止”与《〈老子〉四章》“其安易持”中的“安”用法相同。
D. “此谓知之至也”与《赤壁赋》“而不知其所止”的“知”字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献公将要杀害他的世子申生,重耳劝申生说明情况或者逃亡,但申生分析形势,走投无路后,最终被杀。
B. 晋献公去世后,秦国使者暗示重耳趁机夺取君位,子犯认应当推辞这件事,重耳最终遵守丧礼,一心治丧。
C. 知道应当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进而能够内心安定,思虑周详,处事合宜,最终更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
D. 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应以修养品德为根本。修养好品性,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再治理好国家,再平定天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4. 请用材料二提出的“八目”之一的“修身”评价重耳(即晋文公)在父丧后的表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登阅江楼①
王守仁
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
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
山色古今余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
登临②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③一怆情。
[注]①阅江楼:朱元璋当皇帝后,曾在南京城西北狮子山顶建此楼。②登临:《毛传》中有“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之语。③新亭:亭名,故址在江苏江宁县南。《世说新语》:“过江诸人,相邀新亭。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狮子山顶的阅江楼虽荒芜却“旧有名”,所以吸引高皇朱元璋来此驻扎军队。
B. 诗人在阅江楼上凝望无边山色,遥看天地间大江奔流,思通古今,感慨万千。
C. 末句化用典故,用“新亭”这个无奈偏安的文学符号来表现自己的怆然之叹。
D. 本诗登高揽胜,叙述、议论、抒情结合,不仅构思巧妙,而且蕴含深刻哲理。
16. 宋濂《阅江楼记》中说“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本诗同样蕴含着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思考,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2)问题应该在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制止,防患于未然,在《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是这样表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扁舟”这一意象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它可以象征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也可以是游子漂泊、思乡怀亲的情感载体,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开幕。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走的是人间正道。
仿佛一个象征,这次“一带一路”时间开启后,习近平主席会见的第一位客人,是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十年前,正是在那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历史性成就。成绩( ),经验值得总结。回望10年历程,我们认识到,各国人民是一个( )的命运共同
体。
“一带一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 ① 。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为了中国的发展,也是为了世界的发展。10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沿海地区开放发展更上一层楼,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今天,中国已经是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国。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 ② 。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只有乘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才能让大家一起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的阳光大道,是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大舞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
历史反复证明,只要各国有合作的愿望、协调的行动,天堑可以变通途,“陆锁国”可以变成“陆联国”。共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行的阳光大道,只要大家把彼此视为朋友和伙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成就,赠人玫瑰则手有余香, ③ 。
古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共建“一带一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丝路精神,不仅激发出各国实现互联互通的极大热情,更唤起人们对过往时代的美好记忆。
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正值风华正茂,务当昂扬奋进,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
18.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谓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前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 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障壁”太难了。
C.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
D. 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21.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左宗棠曾言:“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句话含意深远,既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也是处世智慧的体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答案】1. C 2. B 3. A
4. ①传播内容上,深挖文化内涵,创新故事形态,并与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潮流相结合,让故事生动、有温度,富有感染力,易获得价值认同。②传播媒介上,拓宽传播渠道,联同正能量网红,打造有影响力的民间“意见领袖”,扩大传播影响力。③传播模式上,创设、优化短视频平台对话模式,促进观点的融合共振,促进红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与固粉。④精准推送上,通过“红色短视频+”融合发展模式,精准把握跨界视频爱好者,优化视频的推送。
5. ①新华社选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歌曲《如愿》,深挖歌词内涵,赋予歌曲以红色情感,在庆祝国庆上起到了很好的情感烘托效果,从而提高视频互动性。②打破理性严谨的宣教气息,换以动人的历史画面和感性话语,并配以军事力量对比的场景展示,使短视频感染力强,易获得价值认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答案】6. C 7. D
8. ①人的脸庞是如此的生动,世界原来是五彩缤纷的;②同事老许的长相与艾可对他的印象有很大的差别;③办公室其他同事感觉不到主任进来时小金的慌乱;④人事处处长和其他同事对档案信息有误并不关注。
9. ①艾可从看不见到看见,最后再到“看不见”,这些戏剧性的转折使小说情节呈现出波澜,增强了小说的张力;②体现出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艾克看见后不适应,处处碰壁,只有最后回到“看不见”的状态才能恢复原有的生活。③使文章前后照应。最后艾克主动选择“看不见”,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引发读者的深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答案】10. BDF
11. C 12. A
13. (1)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还是考虑一下吧!
(2)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14. ①“修身”是《大学之道》思想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从天子到庶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②材料一写晋国公子重耳在父亲晋献公去世后,面对秦穆公的政治诱惑所表现出的高尚品德与智慧,正是他严格“修身”的体现,是对“礼”“仁”等儒家思想的坚守与践行。③修身使公子重耳最终“平天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献公将要杀害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怎么不把受委屈的情况向父亲讲明白呢?”太子说:“不可以,父亲他老人家不可一天没有骊姬,(我如果把事情讲明,骊姬必然获罪)这样一来,就伤了他老人家的心了。”重耳说:“那么为什么不逃往他国呢?”太子说:“不可,他老人家给我加上的罪名是谋害君父,普天之下哪里有接纳谋害君父之人的国家!我能逃到哪里去呢?”申生派人向狐突诀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劝告,以至于陷于死地,我个人并不觉得自己死得可惜,尽管如此,想到国君年纪已老,继承人年龄又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您又不出山为我们的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山为我们的国君出谋划策,申生将怀着对您的感激而死。”申生行过再拜稽首之礼,就自杀了。由于申生一味敬顺事上,所以谥为“恭世子”。
晋献公的丧期,秦穆公派人慰问公子重耳,并且传达自己的话说:“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君主权)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君主权)也常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您恭敬严肃,在忧伤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
(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子犯。舅舅子犯说:“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公子重耳(便)对(秦国的)客人说:“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表达)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哪里还有其他的图谋来辜负您(来慰问我)的情义啊?”(重耳)行稽颡之礼但不拜谢(秦国来的客人),哭着起身,起身后不(跟秦国来的客人)私下交谈。
子显复命将事情告诉穆公。穆公说:“公子重耳是有仁德的人啊!叩拜但不拜谢,是他没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自居,所以没有拜谢。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
材料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所看重的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没有这样的事情。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15. A 16. ①守卫国家、安抚四夷不只依靠山河的险固和城墙的高大,更应重视修明德政,以德治国。颔联意思是说治国之道在于“存道德”,即施行仁政,哪里还用得着天堑和高大深厚的城墙呢,作为统治者更应重视修明德政,以德治国,这样才能长治久安。②要想治理好国家还要选拔、任用贤才。尾联中“登临授简谁能赋”,暗含要选拔、任用贤才之意。末句“千古新亭一怆情”化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国事衰微的忧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为之于未有 ④. 治之于未乱 ⑤. 人生在世不称意 ⑥. 明朝散发弄扁舟(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答案】18. 弥足珍贵 休戚与共
19. ①而是各方的合唱 ②也造福了世界 ③成就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20. B
21. 共建“一带一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丝路精神,不仅唤起人们对过往时代的美好记忆,更激发出各国实现互联互通的极大热情。
22. ①排比:一连铺排四个“是……”,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感染力,也强化和丰富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意义:从“中国”到“各国”再到“人类”,由小到大,条理分明,写出了共建“一带一路”产生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②比喻:把共建“一带一路”这一抽象的事件比喻为形象的“阳光大道”“机遇之路”“大舞台”,生动具体;突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巨大作用,赞扬了共建“一带一路”所取得的成就。
四、写作(60分)
23.
【答案】略
PAGE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