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同步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1 14:2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同步练习
1. 对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锐不可当 要塞 阻遏 绥靖
A.dǎng sài yè tuǒ B.dāng sāi è něi
C.dǎng sài è suí D.dāng sài è suí
答案:D
解析:分析: A项读音没错误,关键是字形。注意“要塞”应读“saì”,D项中“锐不可当”应读平声,故选d。
点评: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2.给加粗的字注音。
鄂( ) 豫( ) 绥( )靖( ) 阻遏( )
答案:è| yù| suí| jìng |è
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绥”的读音,“遏”读“è”而不是“ye”。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堵塞 堕毁 失声痛哭 灯火辉煌
B. 耗资 水域 兴高采烈 众所周知
C. 讫今 覆灭 报名应征 陷入混乱
D. 舆论 故障 燃烧外世 国情咨文
答案:B
解析:分析: A.“堕毁”应为“坠毁”,C.“讫今”应为“迄今”,D项“燃烧外世”应为“燃烧外事”。根据以上分析,故选B。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4、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是 ( )
A、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襄阳还是一个孤立聚点
答案:C
解析:分析: A项中没有错别字;B项“急烈”应为“激烈”;C.“拒决”应为“拒绝”“签定”应为“签订”“胁定”应为“协定”;D项中“聚点”“据点”。C项中错别字是最多的,故选C。
点评:考查形声字辨析,此题从字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形声字的辨析的准确性。
5、根据句中画线部分的意思,在后面的括号内写出相应的词语。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________
田地中间纵横交错的小路。_______
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________
答案:锐不可当|阡陌|要塞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根据词的解释来判断词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
点评:根据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应在对词语含义掌握的基础上来判断是哪一个词语,都是出自文章当中的,比较简单。
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B.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C.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安抚,平定)
D.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讥讽低劣或没有本领)
答案:D
解析:分析: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在本句中“泄气”应为“泄劲”。
点评:阅读语段,了解语境,根据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7、与短语“擦破了”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拒绝和平 控制要塞 纷纷溃退 渡过南岸
B.清楚得很 踢一脚 说下去 爽快极了
C.英勇善战 冲破敌阵 热起来 在九江
D.横渡长江 广大官兵 锐不可当 甚为微弱
答案:B
解析:分析:“擦破了”是后补短语;A项中“纷纷溃退”是偏正短语,其余是动宾短语;C项“英勇善战”是并列,“冲破敌阵”是动宾,“热起来”是后补,“在九江”是介宾短语;D项“横渡长江”是动宾,“广大官兵”是偏正,“甚为微弱”是偏正,只有C选项都是后补短语,故选C。
点评:正确分析短语的结构类型,按结构类型进行判断。
8、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东路各军已大部分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坚强不屈)
B.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指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C.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已经)
D.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表“从水路进军,来到”之意)
答案:A
解析:分析:“较为顽强”说明敌军拼命死守,负隅顽抗。
点评:阅读语段,了解语境,根据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9、选出填加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
白崇禧经常说 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 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茂盛了
A. :“ 。” ,。,。B.:“ 。”,;,。
C. :“ 。”,。,!  D.:“ 。”,,,。
答案:A
解析:分析:标点符号的使用应注意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
点评: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10.下列各句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B.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C.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答案:A
解析:分析:标点符号的使用应注意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A项安庆后应用顿号。
点评: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11、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是( )
A. 正题 引题 副题 导语 主体
B. 时间 地点 导语 主体 标题
C. 标题 导语 主题 背景 结语
D.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答案:D
解析:分析: 考查新闻的相关文体常识。新闻又称消息,一则消息可以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因此,选D项。
点评:此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闻的结构、特点的有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12.文体、文学常识正确的是( )
A.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和时间六部分。
B.《芦花荡》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小说的作者是孙犁。
C.南斯拉夫作家西孟诺夫通过《蜡烛》一文让我们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D.雨果,法国著名文学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答案:D
解析:分析: A.新闻的新闻的结构不包括时间;B. 《芦花荡》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C.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由此分析,应该选D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文体常识的理解和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做出选择即可。
1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B.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C.上月,白祟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D.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答案:D
解析:分析: ABC三项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只有D项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故选D项。
点评: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初中阶段应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并能区分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了解其作用。新闻是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但根据表达需要,在叙述中有时可以穿插议论。记叙重在讲述一件事;议论重在告诉人自己关于某事的看法、观点。
1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进攻下,南阳守敌弃城南逃。
B.欢迎志愿军凯旋归来。
C.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左右的距离。
D.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答案:D
解析:分析:解析:A项“进攻”应为“攻势”;B项“凯旋”与“归来”重复;C项应删去“的距离”。
点评:点评: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1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任何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B.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C.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
D.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用的修辞是比喻,C项用的是排比、夸张;D项用的是反语,只有B 项没有用修辞,故选B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拟人是把物赋予人的动作形态,使其人格化。
16.选出加粗字字形有误的一项( )
A.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
D.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胁定,有很大关系。
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汉字的书写能力。要结合词义字义来理解, “胁定”应为“协定”。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17.选词填空
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 (击溃、歼灭 、消灭、打垮)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
答案:歼灭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准确用词,根据事物的特点选择准确的答案。歼灭,指杀光,杀尽,全部消灭。 击溃,指被打击而逃散,由此分析应该选歼灭。
点评:阅读全段,了解语境,根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本题要求填的都是动词,就要考虑与其后内容搭配问题,填空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从词义、情感色彩、适用范围来判断词语是否表达准确。
18、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引用白崇禧的话其作用是
答案:从侧面说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对战争胜利所起的重要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分析重点句子的作用。白崇禧的意思是说不怕共产党战斗力 ( http: / / www. / s q=%E6%88%98%E6%96%97%E5%8A%9B&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强,只怕共产党 ( http: / / www. / s q=%E5%85%B1%E4%BA%A7%E5%85%9A&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同人民群众结合,取得人民的支持。从而扩大根据地。所以引用他的话也从侧面说明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对战争胜利所起的重要作用。
点评:分析重点语句的作用,要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
19、“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议论|做铺垫,这样写增强了这篇新闻的思想性。
解析:分析:此段议论分析了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为下文做了铺垫。
点评:新闻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有时兼有议论、描写,适当的议论能够深化报道的主题。
20、“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此句用了 修辞手法,其含义是
答案:比喻。我们在所有江淮 ( http: / / www. / s q=%E6%B1%9F%E6%B7%AE&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河汉 ( http: / / www. / s q=%E6%B2%B3%E6%B1%89&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解析:分析:“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生动、形象地我军根据地的扩大,并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点评:考查对重点句的理解,结合新闻内容来理解分析。
21、 “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这句话中的“恢复”和“建立”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案:不能调换。前文介绍的是老根据地,后文说的是新根据地,因此,前面必须用“恢复”。
解析:分析:前面建立了部分老根据地,必须先“恢复”才能“建立”新的根据地,因此是不能调换的。
点评:阅读全段,了解内容,根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进行判断。
2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仿照上面句子写一句话。
答案:我们在天涯海角游荡,不仅是水滴,而且是江河了。不仅汇聚成流水,而且波涛澎湃着。
解析:分析:注意要按照例句的结构(两个分句)和写作手法(比喻)的特点仿写,
点评:依照例句中的喻体拟作同类的事物作仿句喻体,注意第二分句要承接前句的比喻义陈述,句子要连贯。
23.请用一句话概况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5字以内,含标点)
牡丹江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校园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校园里总能传出朗朗读书声,全市中小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感受着中华经典美文的艺术魅力,经典诵读活动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将经典美文演绎得淋漓尽致,为创建和谐校园再添亮点。
答案: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校园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解析:分析:语段第一句话就概述了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注意用简练的语言总结即可。
点评:新闻标题一般在导语中体现,而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本文段第一句话就完整的表述了新闻内容。
2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0一座,敌仅余十座)。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 (击溃、歼灭 、消灭、打垮)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我强大的野战报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土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1)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2)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答案:分三层;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 ( http: / / www. / s q=%E5%9B%BD%E6%B0%91%E5%85%9A&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正规部队,发展了 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概述文段主要内容以及分层并概述层次含义。从内容理解,文段主要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详细介绍从哪些方面取得的胜利。
点评:此题考查内容总结,段意的分析和理解,应注意理解准确性,找出答案很简单。
25.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完成练习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这段新闻的导语是第 句,主体部分是 段。
答案: 1|2、3、4、5。
(2)这段新闻的时间是 ,地点是 ,事件是 。
答案:1949年4月22日2时|长江前线|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3)这篇新闻报道的事件的意义是 。
答案:赞颂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之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新闻结构层次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者第一文段;学生阅读新闻,要有把握新闻要素的能力,此则新闻导语中介绍的非常清楚;此外还考查学生对新闻特点的掌握情况。
点评:此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闻的结构、特点的有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