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文章以人名为题,点明了记叙和颂扬的对象。
邓稼先
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需要伟大的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为我们的民族做出过伟大的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着名科学家邓稼先的突出事迹,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能通过品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艺术和谋篇布局的手法;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
品析邓稼先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宰割( ) 元勋( )
氢弹( ) 奠基( )
选聘( ) 妇孺皆知( )
筹划( ) 殷红( )
挚友( ) 彷徨( )
zǎi
xūn
qīnɡ
diàn
rú
pìn
chóu
yān
zhì
pánɡ huánɡ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很少有人知道。
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
锋芒毕露:
层出不穷:
热泪盈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杨振宁
邓稼先(1924—1986),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本文是作者杨振宁为好友邓稼先写的一篇人物传记。
体裁:
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1~9):在近一百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10~18):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19~29):在同奥本海默的对比中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课文整体感知
第四部分(30~33):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是中国人自力更生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34~39):写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赞扬他是“中国男儿”。
第六部分(40~44):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流露出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感情。
请在文中勾画出邓稼先最让你感动的事件或语言,并进行批注。
用“从________(事、言),我看到了一个______的邓稼先”的句式说一段评述性的话。
再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他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心系国家
他历时28年成功设计了“两弹”,把我国的国防武器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
功勋卓著
1985年重病期间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他在“文革”初期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继续工作
没有私心,受人尊敬、信任
邓稼先带领我国科学家,在没有任何国外援助的情况下,成功自主研发原子弹
坚持不懈、
永不放弃
核武器试验发生意外时,他说“我不能走”
身先士卒、
不怕牺牲
心系
国家
忠厚
平实
真诚
坦白
没有
私心
甘于
奉献
功勋
卓著
忠厚
平实
思考:小标题的作用有哪些?
层次新颖、醒目
划分结构
提示内容
思考:课文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要先概括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1)交代时代背景,引出主要对象邓稼先,引起下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历史巨变中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美国文化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
最不引人注意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纯”、朴实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学术水平相当
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通过对比,突出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样也便自然而然地得出后文的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意在把邓稼先放在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中加以审视,把他的个人经历和国家命运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暗示邓稼先远大的志向、赤诚热烈的爱国热情和为事业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本文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什么主要特点:
(1)传记型
(2)五千年的文化背景
(3)百多年的民族情节
(4)五十年的兄弟之谊
(5)浓厚的感情基调
这篇人物传记,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情谊为基调,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突出了他对民族的巨大贡献,高度赞扬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伟大情怀。
历史背景→杰出的历史性人物
生平经历和贡献→“两弹”元勋 鞠躬尽瘁
气质品质→真诚坦白 朴实奉献
创造奇迹→自己制造 自豪骄傲
工作情况→身先士卒 不怕牺牲
赤子情怀→信念坚定 永恒价值
邓
稼
先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邓稼先的伟大人格,也要学习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还要学习作者不拘一格的人性化的创作精神。
1958年,邓稼先34岁。从这年秋天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他就告别家人,隐姓埋名搞科研。到 1986年止,20多年间,邓稼先的名字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警卫严格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沥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总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高空坠落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
邓稼先:许身报国,威壮河山
子弹碎片拿到手里检验。另一次在核试验基地,他坚持要自己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因为长期遭受核辐射,邓稼先得了癌症,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他敏锐地预见到很快就要“世界性禁核”了,为了避免我国处于紧要关头的核武器研究功亏一篑,从1985年7月30日住院到1986年7月29日去世,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和于敏合著了一份我国核武器未来发展的建议书,他是拼了最后力气才把它写完的。
这是邓稼先对祖国最后的奉献!他最后留下的是这样一句话:“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的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