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3页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33页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0 16:4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新课导入
石壕吏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3.分析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整体感知——人物简介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这是一首古体诗,应用深沉的语调朗读。全诗可按照“二三”式朗读。
朗读指导: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投宿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多么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还在吃奶的孙子
捎信回来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防守
最近
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研读赏析:
题目:石壕吏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写作对象
单刀直入,直叙其事,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及夜间发生的事情。
全文纲领
开端:投石壕村
  “逾墙走”、“出门看”写出了差役夜捉壮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景象,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
惊怕之苦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研读赏析:
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的蛮横和老妇的哀怜,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吏怒”更能体现“妇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研读赏析:
  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老妇的“致词”是全诗的主体部分。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听妇前致词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研读赏析:
  老妇人“致词”前五句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应征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
丧子之苦
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室中更无人”故意隐去了“老翁逾墙走”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研读赏析:
应征之苦
诗中有言:“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结合诗歌说一说。
“无完裙”不仅是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家中景况之凄苦。
生活困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研读赏析:
丧子之苦
  最后四句为老妇人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其他仅存之人。
生活困苦
应征之苦
古代兵役制度:
《新唐书·兵志》:开元旧例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旧唐书·食货志上》: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研读赏析:
丧子之苦
儿死战场 家中窘迫 自请服役
生活困苦
应征之苦
高潮:老妇致词
老妇的“苦”体现在:
①担惊受怕:有吏夜捉人
②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
③生活困苦:出入无完裙
④被迫请役:请从吏夜归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研读赏析:
如何理解诗歌最后四句?
  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家人因亲人战死、老妇人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蕴含无限深情。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研读赏析:
“独”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独”字是“只”的意思,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抓,照应开头,收束全篇;于叙事中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
结局:作别老翁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研读赏析:
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这个饱受战祸的家庭又遭沉重的一击。
老翁的命运
老妪的命运
寡妻的命运
乳孙的命运
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1.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几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为了掩护老翁,她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实则不得已而为之。
深入探究
2.“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地听吗?
  不会,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小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那么,小吏会在哪些地方打断妇人的语言?他会说哪些话?请小组讨论。
3.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吏:【 】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
妪:室中更无人。
吏:【 】
妪:惟有乳下孙。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吏:【 】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 】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藏问于答”
的手法
4.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根据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诗人不是全能的,他们只能揭露当时的情况,感慨万分,但是不能像侠客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是多愁善感观察也能入木三分的人,但是手无缚鸡之力,没有半点权利。
  这首诗的诗人是杜甫,我们应从他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来看,杜甫生平坎坷多难,做了小官还遭到沦陷,然后就是一世漂泊。
石壕吏是诗人遭受安史之乱期间写的不朽之作,揭露了当时的时代状况,诗人当时差点性命不保,怎么有能力去救人,而且他救一个,还有更多的官吏去抓人,更多的仗在打,他没有能力去救。而且作诗并不是真的所见所闻,很有可能是作者知道当时的大体背景,突然某天有感而发,作出的绝世之作。所以我们不能说诗人是沉默的,他喊出了最强音,诗人也是沉默的,只有无声的幽咽,无奈与悲哀的交割。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老妇向官吏求情,“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杜甫当时是位小官。杜甫不是陕州石壕村本地人而且是个官儿【华州司功参军】,官儿再小也是个官儿,吏动不了官。而且杜甫是华州的官儿,无权干涉石壕村所在的陕州,所以无法出面阻止石壕吏抓人。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全体起立,再一次齐读课文。
课堂小结
石壕吏
开端——投石壕村
发展——吏呼妇啼
高潮——老妇致词
结局——作别老翁
揭露封建暴政
反映深重灾难
同情劳动人民
板书设计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_______
(2)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怒、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男新战死
一男附书至
课堂练习
2.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全诗主要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D
【解析】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处于悲惨境遇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而不是对老妇人的赞颂。
3.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
(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春望》抒发的是_______________;而《石壕吏》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忧国思亲的情怀
对处于悲惨境遇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