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4页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4页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0 16:5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朗读,感知诗歌基本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品读,理清诗歌结构,拟写小标题,品析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理解一个穷困诗人的家国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歌行,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行”是乐曲的意思。
整体感知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整体感知——人物简介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 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茅草房,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们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捱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整体感知——背景简介
整体感知——字音字形
怒 号
háo
挂 罥
juàn
庇 护

突 兀

布 衾
qīn
飘 转
zhuàn
俄 顷
qǐng
丧 乱
sāng
广 厦
shà
三 重 茅
chóng
沉 塘 坳
ào
见 此 屋
xiàn
长 林 梢
cháng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多重茅草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沉到池塘水中
挂着,挂住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狠心
喝止不住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如此,这样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阴沉迷蒙的样子
渐渐黑下来
被子
战乱,指安史之乱
如何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贫寒的士人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高耸的样子
说说你从这首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作为古代诗歌,句子长短不一,还不工整,看起来没有条理。
茅屋都被风吹破了,为何还歌?
孩子们只是抱走了茅草而已,杜甫为啥说他们是盗贼?是不是太严重了点?
杜甫自己穷困潦倒,为何还想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
……
(一)诗歌的结构
  可以从事件、场景、表达方式三个角度梳理层次,然后给每一层拟写一个凝练的小标题。
事件:
1.秋风破屋(风吹屋破,秋风卷茅,茅草散失……)
2.群童抢茅(群童抱茅,抱茅入竹,呼唤不得……)
3.屋漏难眠(夜雨屋漏,屋破雨漏,娇儿受冻……)
4.期盼广厦(广厦庇寒,祈求广厦,思得广厦……)
场景:
屋外、屋内、心中
表达方式:
记叙、抒情
整体感知——理结构、赏语言、析情怀
(二)诗歌的语言
1.既然是秋风把茅屋吹破了,那我们就来先看看这个肇事者是怎样一种情形。
抓住“怒号”“卷”“三重”感受秋风的气势和威力。
怒号:怒吼,表现出风的猛烈气势。
卷:写出了风之劲。换成吹,则轻描淡写,不能表现风的力量强劲。
三重:多重。
2.威力如此之大,造成了哪些后果?
抓住“洒、挂罥、飘、沉”这些动词,联想风中茅草乱飞的景象,强调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破”。
3.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4.原本茅草捡回来还可以修补,可是被群童抢了,有同学提出盗贼的问题,那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盗贼:
  何谓“盗贼”?劫掠和偷窃财物的人。那群天真烂漫的孩童抱走茅草的行为算得上“盗贼”么?群童为什么趁火打劫“为盗贼”?仅仅是因为他们调皮、淘气么?大家想想,也许孩子家的茅屋也被刮破了,也许他们家正需要茅草做别的事情。要不是因为穷,谁会去抢茅草呢?这种看似“盗贼”的天真淘气背后,隐藏的是生活的心酸和悲苦啊!所以诗人才“叹息”。
同学们认为杜甫在叹息什么呢?
5.“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6.第三节哪两句属于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描写了天气情况,渲染出暗淡悲惨的氛围,也烘托出诗人暗淡悲惨的心境。
7. 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境遇很困窘。
8.杜甫在当时的社会是拥有特权,享有尊严的,他享受免赋税、免兵役的待遇。为什么会穷困如此呢?
战乱给整个社会的影响
《旧唐书》记载: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
城邑之内,不满千户。
方圆百里,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社会陷入混乱,无数苦难百姓流离失所。
战乱死伤众多,劳动力不足,社会农业生产停滞,各地饥荒严重。
战争迫使官府大量增加税收, 导致民不聊生!
9.第三节中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0.“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11.“长夜沾湿何由彻”中“何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何由”两字作诘问式的慨叹,表达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急切心情。
  诗人推己及人,由自己的眼前遭遇想到了千千万万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寒士”,情不自禁地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
(三)诗人的情怀
1.齐读第四层。
抓住“广厦、千万、大庇、安如山、独破”感受他的悲悯情怀。
广厦:宽敞的大屋
千万:特别多
大庇:全部都庇护
安如山:安稳如山
2.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3.“安得……安如山”三句句式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个句式,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读来铿锵有力,果断坚决。准确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无奈的呐喊和深切的期盼。
  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4.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啊!让我们通过全诗,来看看杜甫是怎样一个人?
在秋风破屋之时,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在群童抢茅之时,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在屋漏难眠之时,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在呼唤广厦之时,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无可奈何,心情愁苦
无助叹息,万般无助,内心痛苦
穷困交集,寒湿交迫,心中悲苦
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忧国忧民
5.这样一个诗人,让我们感受到他怎样的高尚情怀呢?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这是一种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面对国破家破的潦倒生活,诗人心中想的不是自己,却是普天下的穷苦人,只要他们能得庇护,哪怕是唯独自己的屋子破败被冻死也值得。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才会被称为“诗史”。
其实,从古到今,家国情怀是渗透在中国文人血脉里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世代传承。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杜甫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艾青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2.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人文关怀”的意识
“兼济天下”的情怀
写景记事
直抒胸臆
忧国忧民的情怀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盗茅
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
忧思不绝
期盼广厦
胸襟博大
深入探究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课堂小结
当席卷风声的马蹄湮没长安的街道
当病疲的人群背着饥饿的行囊亡命天涯
你的梦境
是关于黎民寒士的主题
谁说你是诗人
诗人是洒脱飘逸之神
而你
衣衫褴褛
饱含着太多的泪水
你的眼泪
是上帝的泪水
致 杜 甫
杜公祠
拓展延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卷茅→内心痛惜
群童抱茅→无奈痛心
破屋漏雨→痛苦难眠
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饱尝民生疾苦
体察人间冷暖胸怀博大宽广
板书设计
1.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尊称他为 。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标蓝字。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3.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八月 ,事件是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__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
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_的情思,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唤。
诗史
诗圣
大声吼叫
一会儿
渐近,靠近
暴风雨袭击茅屋
安史之乱
丧乱
忧国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
课堂练习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