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主干知识】
知识点一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转型
1.晚清时期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3)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到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2.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经营方式 主要史实
近代银行 的建立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其先后在各地设立分行
股份制 企业出现 19世纪70年代,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
证券机构出现 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大型百货公司的出现 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之后在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
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整顿税务 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控制金融 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改革币制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镇元和各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4.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
①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②原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③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国共产党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全民族抗战时期
①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②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③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共同抗战,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解放战争时期
①政策: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②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1947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③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知识点二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探索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背景:经过采取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等措施,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2)内容: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经过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
(1)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曲折: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3)初步调整:为了克服困难,从1961年1月开始,中共
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4)“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受到冲击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3.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4)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在基础设施建设、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知识点三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2)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风貌
(1)模范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2)劳动光荣: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1)小康社会
①人均收入: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教育优先:国家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③文化发展:老百姓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文化产业发展持续发力
(2)城市化: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3)社会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典型例题】
1.1905年,英国人开设的“上海众业公所”,成为中国境内第一家以会员制形式组成的证券交易所,其中中国会员占13%。该所除经营买卖外国公司的股票外,还经营外商在华公司的股票,如上海钢铁公司、上海电力公司、中国垦殖公司(煤矿)等股票。上海众业公所的开设表明( )
A.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开始引入中国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C.英国侵略者控制了中国关税主权
D.列强大肆从中国掠夺自然矿产资源
2.乾隆至道光年间,粤海关收取的关税多以银两方式上缴,这些银两被回炉重新熔炼成规格、成色统一的银锭后再上交国库。随着咸丰九年(1859年)10月粤海新关的成立,大部分关税所收银两不再重铸,而是直接以银元的形式支付战争赔款和外债。这一变动导致( )
A.晚清的货币形制实现国际化 B.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C.民众赋税负担因赔款而加重 D.清廷彻底丧失对海关的控制权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杂捐等不合理旧税。但是,在现实需求面前,1912年2月临时政府又恢复了部分地区的税捐、盐课、盐厘等旧税,同时还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劝募公债。南京临时政府改变政策意在( )
A.应对严重财政困难 B.全面完善税收体制
C.有效聚拢全国税收 D.筹集资金供给军需
4.九一八事变后,钱昌照等人推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谋划创办钢铁、机械、电器、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门类的国有企业,甚至仿效苏联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三年计划,力图启动重工业建设。这( )
A.表明大危机使中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B.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表明南京国民政府试图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D.解决了中国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问题
5.198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政策被写进宪法。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写进宪法;土地使用权商品化首次获得法律承认。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演变( )
A.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B.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C.体现出土地流转对经济的重要性 D.反映出“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
6.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由于缺乏资金,经营举步维艰。“二汽”在国务院同意下实行承包经营,利用企业留利完成了后期投资。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B.社会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C.国家大量投资的注入 D.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7.1988年,上海市开始对城市蔬菜供应实行“双轨分流”改革,即在原蔬菜购销站增挂“交易市场”牌子,被管住的那部分蔬菜由购销站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执行规定的价格,亏损由国家承担;放开的那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场经营,自负盈亏。上海蔬菜供应体制的改革( )
A.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民生建设
B.促进了农村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C.迎合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D.摆脱了计划经济对生产的束缚
8.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指出,发展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商业、服务性行业和消费品生产行业的前景是广阔的,解决城镇劳动就业的潜力是很大的,要大力发展这些行业。这一决定( )
A.加速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 B.适应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C.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D.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9.1984年,江苏盐城的“燕舞”牌收录机投入4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大打广告。1987年,“燕舞”的广告费达到了400多万元。每年春节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卡车就在“燕舞”牌收录机厂的门口排队等着提货。这个始建于一九六八年的公司,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基地。该局面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江苏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B.广告投放扩大了企业的市场
C.思想解放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D.市场经济体制引领企业发展
10.“发展”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他设想“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南方谈话强调“发展”( )
A.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B.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C.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冲破了原有体制的束缚
11.1979年2月,《人民日报》报道了广东中山县小榄公社社员黄新文一家,靠参加生产队劳动和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一万零七百多元。文章认为黄新文一家对国家、集体的贡献大,个人收入多,根本不是“资本主义”。这则报道表明( )
A.包产到户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B.国家鼓励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 D.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
12.1980年,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允许城镇待业青年自谋生路,从事个体经营等灵活就业。1983年,政府开始允许农民参与长途运输和农产品的销售,农村劳动力可以在城镇以“自理口粮户口”登记并长期居留下来。上述措施的推行( )
A.反映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B.扩大了基层的自治权
C.基本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 D.使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华茶贸易调查”。1885年11月和1887年7月,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两度上文呈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华茶出口下滑问题,提请总理衙门重视并督促各地采取补救措施。总理衙门指示赫德对华茶出口滑坡一事进行全面调查并提出改良建议。1887年8月,赫德给汉口、九江、芜湖、上海、宁波、淡水、福州、厦门、广州等9个通商口岸海关发去指令,要求各地海关调查出口华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各地海关对中国和印度锡兰茶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华茶存在种植加工管理粗放、品质控制缺失、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参差不齐等弊病。沉重的国内厘捐和出口税负担,进一步推高了成本,与印度零出口关税相形见绌。最终,华茶在伦敦市场售价远高于印度茶。1888年8月,赫德向总理衙门提交了最终调查报告。赫德在报告中承认华茶在种植、采摘、加工、装箱和运输等一系列环节存在的缺陷,提出提升茶叶品质和改进茶业经营管理一系列建议。然而,就茶叶出口税,由于当时清政府每年征收的茶叶出口税高达700万-800万海关两,约占全部关税收入一半左右,赫德站在各地税务司的立场上,对此并未予以积极回应。在海关调查结束后的数年间,华茶贸易衰败趋势更加明显:1894年,对英茶叶出口量不及1886年的一半;到20世纪初,俄罗斯进口茶叶一半以上来自印度和锡兰,华茶占比降到了四成左右。
——摘编自梁晔《晚清海关与1887—1888年拯救华茶贸易调查行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茶贸易调查”的背景。
(2)你如何看待海关“华茶贸易调查”中提出的应对举措?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改革开放第一期改革是1977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政策不放行,20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不可能搞得那么快,而且一下子铺到全国。没有政策的跟进和各级领导人的认可、默许甚至支持,最终到高层形成政策,也不可能顺利实施。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各种力量的结合,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本身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发展和扶持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自发的,我们同意一个观点,就是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的结合。地区竞争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了,当时,羊毛大战,烟叶大战等等,竞争很激烈。地方政府成了有限责任公司,等于说成了市场主体。张五常认为,地区竞争是最好的制度。国内经济学家不认同,认为市场越发育,改革越深化,政府越应该往后退,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农村政策,实际上还是一个调整的政策,一个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一个是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生产队的自主选择权,后来这个效果很明显,所以获得了高层的一致认可,特别是在1983年以后,农村改革就成了明星,大家都拥抱农村改革。为什么效果出来了,几方面得利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市场繁荣了,城市老百姓的餐桌上也丰富了,国家狂购解决了,这三方面都得利了,所以这提高了农村改革信誉,提高了整个改革的信誉,提高了改革的信心。
——摘编自萧冬连《从历史学角度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期改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期农村改革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对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英国人创办的会员制证券交易所,中国会员占13%,不仅经营买卖外商在华公司的股票,还有经营买卖外国公司的股票,可见这家在华证券交易所的经营范围是世界性的股票交易,表明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就开始引入中国,排除A项;“上海众业公所”经营的是股票买卖,与关税主权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股票买卖”,而“中国掠夺自然矿产资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银两是中国的货币单位,而银元属于外国货币单位,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粤海关收取的关税由多以银两方式上戴,改为直接以银元的形式支付战争赔款和外债,体现了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反映了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故选B项;据材料粤海新关大部分关税“直接以银元的形式支付战争赔款和外债”可知,其余仍使用银两,并没有实现货币形制国际化,排除A项;据材料“粤海新关……直接以银元的形式支付战争赔款和外债”可知,偿付战争赔款的是关税收入而非赋税收入,民众赋税负担因赔款面加重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咸丰九年(1859年)10月粤海新关的成立”可知,只反映了广东这一地区的海关税收受到列强的支配,1863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标志着清廷彻底丧失对海关的控制权,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在成立后,最初取消了一些旧税以回应社会的不满和建立民国新政权的合法性。然而,由于财政困难,政府发现财源紧缺,因此在1912年2月又恢复了部分旧税,并向海外华侨和国内民众发行公债,这种改变政策主要是为了缓解财政上的压力,A项正确;据材料“免除清朝的厘金、杂捐等不合理旧税”“又恢复了部分地区的税捐、盐课、盐厘等旧税”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在宣布免除不合理的旧税后,为缓解财政压力,又恢复了不合理的旧税,这些不合理的旧税不属于税收体制的完善,排除B项;公债不属于国家税收,通过公债募集资金不属于聚拢税收,排除C项;恢复不合理的旧税和向海外华侨、国内民众劝募公债,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来应对财政困难,与供给军需没有直接关系,且据材料不能得知这些资金的用途,不能体现改变政策是为了供给军需,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结合中国国情,试图采用后发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利用国家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此前我国工业体系并不健全,主要是轻工业,C项正确;题目强调九一八事变这一军事侵略对中国的影响而并非大危机,且材料重在重工业的发展,并非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调的国家对整个经济的宏观调控,排除A项;材料还是计划阶段,并未实施,无法得出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的结论,排除B项;这些内容处于计划阶段,无法得出中国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问题得到解决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考查新中国法律建设。根据材料“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写进宪法;土地使用权商品化首次获得法律承认”“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中关于市场经济的演变,为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故选B项。1992年之后中国“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A项并不能概括材料的全部内容,故排除: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重点,故排除;“依法治国”方略是在1997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二汽”在国务院同意下实行承包经营,利用企业留利完成了后期投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汽”的转变得益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扩大了国营企业自主权,故选D项。现代企业制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建立的,排除A项;B项所述并非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二汽利用承包经营制来完成扩张,而不是国家注资,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上海蔬菜供应实行“双轨分流”改革,既保留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指令性计划部分,以保障蔬菜供应价格的稳定,又引入市场机制,允许部分蔬菜自由交易,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蔬菜的需求,而且提高了菜农的收入,在当时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民生建设,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城市蔬菜供应体制的改革,而非农村地区,排除B项;“双轨分流”并非完全转向市场经济,而是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排除C项;“双轨分流”改革并未完全放弃计划经济,而是采取平衡的方式,即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长期以来,由于“左”的错误,加之经验不足,我国在产业结构方面,过分偏重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服务性行业和一部分消费品生产行业,却又人员不足。现“发展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商业、服务业、消费品生产行业”适应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故选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无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故排除CD项。
9.答案:C
解析:“燕舞”牌收录机花费大量资金在广告宣传方面,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销路,这是思想解放引起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因此这一企业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基地,说明思想解放改变生产经营方式,C项正确;“燕舞”牌收录机的宣传主要是在国内,因此江苏的对外开放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A项;广告投放是现象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1992年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南方谈话,由“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可知,邓小平抓住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强调发展的重要性,这表明南方谈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C项错误。原有体制的束缚在改革开放后就逐步被冲破了,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根据“靠参加生产队劳动和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一万零七百多元”与材料的出处《人民日报》,再结合“对国家、集体的贡献大,个人收入多,根本不是资本主义”,可推知当时官媒对少数农民靠个人和家庭辛勤劳动致富持支持和鼓励态度,B项正确;黄新文一家的致富与当时刚刚在少数地区开始的包产到户没有关系,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广开始于1980年,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广东的开放在1980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允许城镇待业青年自谋生路,从事个体经营等灵活就业”“允许农民参与长途运输和农产品的销售”可知,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放松政策,允许个体经营和农产品销售,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基本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C项正确;城镇化发展的表现是城镇人口、规模、数量、经济的迅速扩大,材料中允许个体经营灵活就业并不属于城镇化的表现,排除A项;基层自治权强调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进行自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差距扩大,且材料并未涉及城乡之间的不同,无法反映城乡差距缩小,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1)背景:全球贸易网的发展,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受到印度等地茶叶冲击,华茶出口下降,关税收入减少;晚清海关被外国人控制,关税自主权逐步丧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多次提议进行调查。
(2)举措:海关已感觉到中国茶叶出口遇到的困境,并主张改进生产管理以提升中国茶叶竞争力,这一建议是合理的,有利于茶叶生产的近代化;但相关举措忽视关税和厘金也是导致中国茶叶售价高于印度茶的重要原因,体现出海关对自身问题的回避;晚清中国工业不发达,依赖茶税,因此,很难降低茶税,这也导致了海关所提出的应对举措无法扭转华茶贸易衰退的局面。
解析:(1)据材料“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两度上文呈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华茶出口下滑问题,提请总理衙门重视并督促各地采取补救措施”“赫德向总理衙门提交了最终调查报告”可知,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多次提议进行调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海关被外国人控制,关税自主权逐步丧失,花茶贸易影响关税收入;据材料“各地海关对中国和印度锡兰茶进行了比较分析”可知,印度茶叶大量进入全球贸易市场,反映了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受到印度等地茶叶冲击,华茶出口下降;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在中国掠夺原材料,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茶叶大量出口。
(2)据材料“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两度上文呈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华茶出口下滑问题,提请总理衙门重视并督促各地采取补救措施”“1888年8月,赫德向总理衙门提交了最终调查报告”“赫德在报告中承认华茶在种植、采摘、加工、装箱和运输等一系列环节存在的缺陷,提出提升茶叶品质和改进茶业经营管理一系列建议”可知,1885年开始,针对华茶出口贸易下降的现实,赫德多次提议总理衙门开展调查,认为改进的方法在于提升茶叶竞争力,改进生产技艺,这一建议具有合理性,且有利于推动茶叶生产近代化。据材料“然而,就茶叶出口税,由于当时清政府每年征收的茶叶出口税高达700万-800万海关两,约占全部关税收入一半左右,赫德站在各地税务司的立场上,对此并未予以积极回应”及所学知识可知,关税和厘金导致茶叶价格上涨,削弱了华茶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但海关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调查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避,清政府出于保证财政收入的考虑,也不会主动降低茶税,由此可知,华茶贸易调查无法扭转出口贸易的颓势。在进行说明时,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
14.答案:(1)特点:各种力量相结合;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相结合;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原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改革开放本身发展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党和政府采取了灵活的策略。
(2)影响: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产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繁荣城乡市场,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启示:农村改革要尊重农民创造和注重实践创新;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坚持保障和增加农民权益等。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各种力量的结合”可得出“各种力量相结合”;根据材料一中的“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发展和扶持的问题……就是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的结合”可得出“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相结合”;根据材料一中的“地区竞争是最好的制度。国内经济学家不认同,认为市场越发育,改革越深化,政府越应该往后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改革开放第一期改革是1977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可得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各种力量的结合,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本身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可得出“改革开放本身发展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党和政府采取了灵活的策略”。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特别是在1983年以后,农村改革就成了明星,大家都拥抱农村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产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据材料二中的“城市老百姓的餐桌上也丰富了,国家狂购解决了……提高了改革的信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繁荣城乡市场,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启示:本小问是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从改革应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利益;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