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主干知识】
知识点一 近代列强的对华侵略
时期 列强侵华 结果与影响
19世纪40—60年代 两次鸦片战争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60—80年代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 宗藩关系逐渐解体,清政府强化了对边疆的管辖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 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31—1945年 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最终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知识点二 近代中国各阶级挽救危局的努力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阶级 派别 主张 结果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未实践
洋务派 自强、求富 开展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最终失败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有田同耕,平均分配等 过于理想化,战争环境导致最终未能实行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资产阶级 维新派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等 遭到顽固势力阻挠而失败
革命派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
性质 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思想 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文化新知识的伟大启蒙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民革命
1924年,国共合作发动了国民革命;1926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1927年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3.“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
(1)武装反抗: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2)“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①1927年,毛泽东组织领导秋收起义,随后,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②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③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4.红军长征
(1)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红军开始长征。
(2)1936年10月,长征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5.抗日战争
(1)局部抗战(1931-1937年)
①中国人民: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东北人民、爱国官兵、青年学生纷纷组织抗日活动。
②中国共中国共:积极号召实现民众抗战,最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组织领导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活动。
③中国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2)全面抗战(1937-1945年)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②正面战场的抗战:七七事变以来,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同时,东部沿海的工业、高校大规模西迁
③敌后战场的抗战: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向敌后进军,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④境外战场的开辟: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战绩名扬海外
(3)中国抗战的胜利
①全民族抗战: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海外华侨等共同抗敌,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抗战,发表《论持久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反法西斯同盟:德国投降后,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最终,日本被迫投降。
6.人民解放战争
政治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通过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中国共产党揭露了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真面目,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军事斗争 1946-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顺利发展,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
人心之争 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掠夺的政策,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和平,掀起土地改革和群众运动,得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支持
思想 斗争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典型例题】
1.1842年上海开埠,在清政府默许下,各国向上海地主进行租赁活动,租界区人口不过千人。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的地价飙升,租界人口暴增至54.4万人,但整个上海本地人口却无太大变化。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租界政策的开放 B.时局动荡的推动
C.洋务运动的扩展 D.工业崛起的吸引
2.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活动的报告中写道:“原本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
A.列强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 B.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C.列强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 D.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3.据统计,在1896—1898年出版的《时务报》中“文明”共出现了107次,其中6次为传统语汇,101次为civilization的翻译,而且几乎都是从日文文章中翻译而来。这反映出当时( )
A.部分国人意识到社会变革的迫切性 B.文明开化成为知识界普遍追求
C.向日本学习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D.人们对西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4.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中国民间资本创办经营的出版机构兴盛。其中,文明书局以开通民智为旨,以出版教科书著称;广智书局志在维新,所出图书多属变法、变政之类;教育世界志在振兴教育;湖北法政编辑网所出皆为法学书籍;等等。这反映了清末( )
A.官营出版业实现私有化经营 B.社会危机加快思想觉醒
C.文化领域形成自由争鸣局面 D.维新变法观念日益强化
5.康有为指出,“方今外患之来,天下亦知旧法之弊,思变计图存矣,然变其甲不变其乙,举其一而遗其二,枝枝节节而为之,逐末偏端而举之,无其本原……必至无功。”严复提出“国家法制之变也,必以渐进而无顿……不宜以人力强为变迁”。从中可以看出二者( )
A.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念 B.强调了进行变法的迫切性
C.对变革的程度存在较大分歧 D.剖析了维新变法的局限性
6.有历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在缺少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忽然到来,匆匆催生了民主共和,却不可能为这个崭新的共和国准备下新型的官员和现代公民,仍然上演着皇帝时代为王牧民的官员与千百万草民的旧戏”。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
A.君主专制制度仍留有残余 B.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
C.彻底批判旧思想的必要性 D.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变革
7.新文化运动之初,新旧双方围绕着“国性说”展开激烈争论。一方认为,作为“国性之灵魂与特质”的孔子之道具有永恒性;另一方则认为,国性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不断变化的,旧时代的国性要接受新时代的改造,对于曾经被奉为神圣信条的孔子之道来说也是如此。新旧双方的争论在当时( )
A.彻底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B.纠正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之处
C.促进了思想界对儒学的扬弃
D.直接导致尊孔复古逆流的破产
8.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护国运动后普通民众也在心理层面上形式上认同了共和政体;新文化运动后,人们开始自觉地关注着国家、民族命运;五四运动后民众对于自己应对共和国家所负的义务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当权者的善心上,而是依靠自身力量采取直接行动。由此推测( )
A.政治动荡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 B.思想解放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C.公民意识是发展社会民主的保障 D.国民素养影响了共和道路的实现
9.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成立。1937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称陕甘宁边区银行,并收回苏维埃纸币,改用国民党统治区域流通的法币。这一做法( )
A.旨在活跃敌后根据地经济 B.打破了国民党经济封锁
C.推动了国共合作再次实现 D.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10.1941年11月22日,美国国务卿赫尔交给日本一份备忘录:只要日本不再向南方推进,美国将缓和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并不干涉中日之间的战争。11月26日,美国又向日本递交一份新备忘录:日本必须从中国和印度支那无条件撤军,并必须只承认中国的重庆政府,作为交换,美国“可以考虑”恢复向日本供油。赫尔备忘录( )
A.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维护了美国在中国的利益
C.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不利于中国军民对日抵抗
11.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流通法币。皖南事变发生后,边区决定发行“陕甘宁边区币”,强调“务须用政府法令,保证边区内部完全行使边币,不准行使法币。边区银行的纸币,是用政府的法令保证其行使,边区内一切交易价格,均须以边币为标准,社会上一切支付手续,均须以边币为工具,否则,即系违法之举”。边币的发行旨在( )
A.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保障抗日战争的物质需求
C.提高边区人民生活水平 D.建立自主的边区经济体系
12.1946年中国共产党进入哈尔滨时,针对人心浮动和秩序混乱局面,明确提出“凡关于筹款的事项均统一于市政府,其余任何机关、部队都不准筹款、清算及没收私人物资”,并派人到临近地区筹集粮源,建成以公营粮店为中心的限价售粮网。该材料可说明( )
A.国民党政权所面临的危机 B.革命统一战线壮大的原因
C.中共得以立足东北的缘由 D.国共力量消长变化的趋势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滩。成化年间,因汉水改道,成为商贸枢纽而快速兴起。到鸦片战争之前汉口已发展成为长江中上游的产品集散中心。据学者水野吉统计,鸦片战争前,汉口的贸易总额达到白银1.3亿两,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贸易港。除商业外,汉口还拥有规模相当可观的手工制造业,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涌现出叶开泰药店、汪玉霞茶食店等风格独特的名店名铺。借助于自明后期以来持续稳步发展的国内经济的全面货币化,以及商人与商业资本持续不断地涌入,一种日渐成熟的、自成体系的、服务于汉口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金融业已发展起来。
——摘编自范植清《鸦片战争前汉口镇商业资本的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揭开了武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序幕。1863年俄商创办了顺丰砖茶厂,随后蒸汽机、发电机等各式机器相继出现在汉口的企业中。1861年清廷设立江汉关管理过境贸易,其管理方式几乎全盘引进西方关税规则,堪称汉口变为近代通商口岸的商业标志。……汉口开埠后,包括七家中国银行在内的各国银行蜂拥而入,取代了传统钱庄、票号,金融工具的更新极大地推动了汉口商务的发展。受租界的刺激与影响,汉口在公共设施、市政管理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近代城市的功能也日益完善。西方的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逐渐为武汉人所接受,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任放,杜七红,《传统市镇近代化刍论—以汉口为个案的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汉口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口市镇近代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是指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护送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进步青年赴苏参会学习,为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联军与共产国际之间传递情报、物资、信件的秘密交通线。该线起初目的是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也承担了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战争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于司酮《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研究》
材料二 南昌起义后,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反革命“围剿”和严密封锁,中共中央建立了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的秘密交通线。这一交通线以水路为主,沟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同时也护送了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红色地下交通线成了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席杰《红色地下交通线的建立与使用》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条红色交通线的经由路线,试从空间观念的角度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条红色交通线承担的主要任务及其存续的伟大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世纪五六十年代……租界人口暴增至54.4万人”“但整个上海本地人口却无太大变化”可知上海人口大增,这与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有关,1853年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再者1856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社会动荡,上海租界内的稳定环境吸引大量人口涌入,故选B项;租界殖民地色彩重,中国人在租界内居住有一定条件,且无法享受与外国人平等权利,排除A项;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排除C项;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创办近代工业,中国近代工业起步,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上海驻英领事在就太平天国的报告中写到,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没有因为与清政府的斗争而争取欧洲国家的合作,出卖国家主权,反映出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强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与列强的联合,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太平天国与外国的贸易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1896—1898年出版的《时务报》中‘文明’共出现了107次,其中6次为传统语汇,101次为civilization的翻译,而且几乎都是从日文文章中翻译而来”及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中文明一次的应用更多的是采用了西学的概念阐释,体现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加深,部分国人意识到社会变革的迫切性,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明开化并非此时的“普遍追求”,仍然有知识分子拒绝学习西方文化,排除B项;此时期向日本学习并没有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如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的形式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排除C项;人们对西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是属于材料现象,不是本质,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内外危机加剧,促使民间知识分子从“开通明智”“维新”“振兴教育”“法学”中探寻出路,思想加快觉醒,B项正确;题干只涉及民间资本创办出版机构兴盛,未提及官营出版业的私有化,排除A项;晚清政府并未放弃对思想文化的管控,“自由争鸣”无法实现,排除C项;19世纪末,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变法观念有所减弱,民主革命观念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然变其甲不变其乙,举其一而遗其二,枝枝节节而为之,逐末偏端而举之”“必以渐进而无顿……不宜以人力强为变迁”可知,康有为主张迅速变革,严复主张循序渐进,说明二者对变革的程度存在较大分歧,C项正确;康有为和严复都属于维新派,都以维新变法为核心理念,而不是经世致用的核心理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新变法的程度,并未涉及变法前的社会特征,无法反映变法的迫切性,排除B项;材料只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关于变法程度的不同认识,并未涉及变法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剖析变法的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点意在说明,共和政体虽已建立,但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所束缚,因此,需要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展开彻底批判,即开展新文化运动,C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使社会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日双方围绕“国性说”问题展开争论,代表旧文化的一方强调孔子之道的永恒性,而代表新文化的一方主张对旧国性进行改造。这种多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界对儒学传统的扬弃推动了人们对儒学的重新认识,C项正确;“彻底摆脱了传统思想束缚”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初期,新思想代表者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化倾向,“纠正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之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仅仅这场关于“国性说”的争论不能直接导致尊孔复古逆流的破产,它只是思想界在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一次讨论,虽然有一定影响,但选项表述夸大了这一争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并且在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影响之下,民众的国家民族意识观念进一步增强,逐渐认识到自身力量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说明国民思想的解放有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动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公民意识的培养和确立是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撑,并不是保障,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国民素养与共和道路实现的关系,其次近代中国并未实现共和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37年10月”“改称陕甘宁边区银行”“改用国民党统治区域流通的法币”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做法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形势的需要,故选D项;1937年11月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立,开辟了敌后战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这一时期国共不再是对立关系,排除B项;银行改称之前,1937年9月国共两党已经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选择D:据材料可知,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日本采取妥协政策,要求日本只承认中国的重庆政府,并考虑向日本供油。这将增加中国抗战的压力,而且不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排除A:1941年12月爆发的珍珠港事件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排除B:材料中赫尔备忘录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而非美国在中国的利益。排除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停发八路军军饷,并且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银行发行货币,落实“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政策,大力扶持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革命军队和工作人员的生活费和事业费,通过发放贷款支持对外贸易,换回根据地缺乏的物资,说明其目的主要是建立自主的边区经济体系,D项正确;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A项;边币的发行有利于稳定边区金融和经济秩序,促进根据地经济的发展,“保障”一词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边币的发行有助于提高边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46年中国共产党进入哈尔滨时,针对人心浮动和秩序混乱局面,明确提出“凡关于筹款的事项均统一于市政府,其余任何机关、部队都不准筹款、清算及没收私人物资”,并派人到临近地区筹集粮源,建成以公营粮店为中心的限价售粮网”可知此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且中国共产党的做法有利于迅速稳定城市秩序,赢取百姓的支持,这也促成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东北地区立足,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国民党政权的境况,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迅速稳定城市秩序的做法,并未就国共双方的发展态势进行比较,所以无法反映国共力量消长变化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1)人口大量聚集;商业贸易蓬勃发展;手工业生产日趋专业化;资本性金融机构发展日渐成熟;
(2)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成为通商口岸,在列强冲击下传统经济社会结构逐步解体;传统管理部门被新式机构取代,公共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市管理等方面逐渐西化;机器等近代生产方式的引入,推动了汉口生产模式的变革;大量银行涌入,金融工具的更新助推了商务活动发展;受外国势力入侵及西方文化影响,汉口社会风尚逐步西化。
影响:助力汉口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近代化;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物质保障;新生活风尚的传播助推思想启蒙,带来思想观念上的近代化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成化年间,因汉水改道,成为商贸枢纽而快速兴起”可分析出入口大量聚集,商业贸易成熟发展;根据材料“拥有规模相当可观的手工制造业,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涌现出叶开泰药店、汪玉露茶食店等风格独特的名店名铺”可分析出手工业生产日趋专业化:根据材料“一种日渐成熟的、自成体系的、服务于汉口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金融业已发展起来”可分析出资本性金融机构发展日渐成熟。
(2)原因: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揭开了武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序幕”可分析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成为通商口岸,在列强冲击下传统经济社会结构逐步解体;根据材料“1861年请汪设立江汉关管理过境贸易,其管理方式几乎全盘引进西方关税规则,谢称汉口变为近代通商口岸的商业标志”可分析出传统管理部门被新式机构取代,公共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市管理等方面逐渐西化:根据材料“蒸汽机、发电机等各式机器相继出现在汉口的企业”可分析出机器等近代生产方式的引入,推动了汉口生产模式的变革:根据材料“汉口开埠后,包括七家中国银行在内的各国银行蜂拥而入,取代了传统物庄、票号,金融工具的更新极大地推动了汉口商务的发展”可分析出大量报行涌入,金融工具的更新助推了商务活动发展;根据材料“西方的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逐渐为武汉人所接受,出现了趋新崇洋的社会风尚”可分析出受外国势力入侵及西方文化影响,汉口社会风尚逐步西化。
影响;根据材料“蒸汽机、发电机等各式机器相继出现在汉口的企业中”可分析出助力汉口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近代化;结合民族资产阶级可分析出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物质保障;根据材料“汉口在公共设施、市政管理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近代城市的功能也日益完善”可分析出新生活风尚的传播助推思想启蒙,带来思想观念上的近代化发展。
14.答案:(1)路线: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到达苏联;红色地下交通线: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原因: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东北地区紧挨苏联,中东铁路与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红色地下交通线:这条交通线连接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该地区水路较多,便于进行信息和物资运输。
(2)主要任务: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支援东北抗日战争。红色地下交通线:沟通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护送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伟大意义: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红色地下交通线:成为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解析:(1)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根据材料“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是指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可知,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到达苏联;红色地下交通线: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建立了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的秘密交通线”可知,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根据材料“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是指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紧挨苏联,中东铁路与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红色地下交通线:根据材料“这一交通线以水路为主,沟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可知,这条交通线连接农村革命根据地时该地区水路较多,便于进行信息和物资运输。
(2)主要任务: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根据材料“该线起初目的是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可知,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根据材料“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也承担了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可知,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战争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可知,支援东北抗日战争。红色地下交通线:根据材料“这一交通线以水路为主,沟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可知,沟通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根据材料“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可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根据材料“同时也护送了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可知,护送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
伟大意义: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根据材料“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战争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可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红色地下交通线:根据材料“红色地下交通线成了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成为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