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庄子》二则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北冥( ) 鲲( )鹏 抟( ) 扶摇 濠( )梁 鲦( )鱼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
(3)安知鱼之乐( )
(4)请循其本(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北冥有鱼 “ ” 同 “ ”,意思是 。
(2)其正色邪 “ ” 同 “ ”,意思是 。
4.下列句子中 “之” 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 其翼若垂天之云
C.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 我知之濠上也
5.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水运动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B. 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今义:一种野生的马
C. 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 今义:高山湖泊名
D. 循其本 古义:根本 今义:本来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翼 / 若垂天之云 B. 抟扶摇而上者 / 九万里
C. 庄子与惠子 / 游于濠梁之上 D. 安知 / 我不知鱼之乐
7.对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翻译:这只鸟,海水运动时就将迁移到南海。
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翻译: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C.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翻译: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D.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翻译: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固然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完全是可以肯定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北冥有鱼》,完成以下题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翻译下列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文中描绘鲲鹏体型硕大无比的句子是哪几句?
3.作者笔下的 “鹏” 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4.文中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5.“野马”“尘埃” 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完成以下题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了庄子与惠子围绕 “鱼之乐” 而展开的一场辩论。
B. 庄子认为 “出游从容” 的鱼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 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坚持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的观点。
D. 庄子的论辩巧妙,运用偷换概念的方法,把惠子说的 “安知”,解释成 “哪里知道”。
2.这场辩论中,庄子与惠子的观点及辩论技巧各有什么特点?
3.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 “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4.这则故事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使匠石斫之( )
(2)匠石运斤成风( )
2.翻译下列句子。
(1)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2)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3.请简要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庄子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探究
有人说庄子的思想消极避世,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庄子二则》及你对庄子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答案:北冥(míng)、鲲(kūn)鹏、抟(tuán)扶摇、濠(háo)梁、鲦(tiáo)鱼
2.答案: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志怪者也(记载)、安知鱼之乐(怎么,哪里)、请循其本(追溯)
3.答案:北冥有鱼,“冥” 同 “溟”,意思是海;其正色邪,“邪” 同 “耶”,意思是语气词,呢、吗
4.答案:D
解析:A、B、C 三项中 “之” 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 “的”;D 项中 “之” 是代词,代 “鱼之乐” 这件事。
5.答案:D
解析:“循其本” 中 “本” 古义是 “最初的话题”,今义 “本来” 解释错误。A、B、C 选项中对古今异义词的解释均正确。
6.答案:D
解析:“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 “安知 / 我 / 不知鱼之乐”,“我” 是句子的主语,应单独划分。
7.答案:D
解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正确翻译为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固” 在这里是 “本来” 的意思。
二、阅读理解
(一)《北冥有鱼》
1.答案:(1)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2)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的准确翻译,如 “抟”(乘着)、“扶摇”(旋风)、“去”(离开)、“息”(大风)、“野马”(山野中的雾气)。
2.答案: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答案:作者笔下的 “鹏” 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
解析:从文中对鲲鹏体型的描写,如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看出其硕大无比;“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体现其力大无穷;“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说明其志存高远;“去以六月息者也” 表明其善借长风。
4.答案:引用《齐谐》的话来证明鹏徙于南冥的真实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丰富了文章内容,使鲲鹏的形象更具传奇色彩。
解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引用其他书籍内容往往是为了增强所叙之事的可信度,《齐谐》作为记载怪异之事的书,其对鹏徙南冥的描述,让读者更易相信这一神奇之事。
5.答案:“野马”“尘埃” 的运动依靠气息。写它们与鹏鸟对比,说明万物都有所凭借,都有局限,即使是看似微小的事物也不例外,进一步突出了世间万物的共性。
解析:文中提到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表明 “野马”“尘埃” 靠气息运动。与鹏鸟对比,突出了万物皆有所依,体现庄子对世界万物本质的思考。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答案:C
解析:惠子坚持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的观点,并非认为鱼不快乐,而是从逻辑和认知的角度,认为庄子无法得知鱼是否快乐。A、B、D 选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均正确。
2.答案:
庄子的观点:认为鱼是快乐的,他从主观感受出发,将自己的心境投射到鱼身上。辩论技巧:巧妙地偷换概念,以反问反驳惠子,避重就轻,转换话题,将惠子的 “安知”(怎么知道)转化为 “在哪里知道”。
3.惠子的观点:认为庄子无法知道鱼是否快乐,他从客观事实出发,强调人无法感知鱼的情感。辩论技巧: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结论。
4.答案:庄子追求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境界,他以自然的心态看待万物,认为鱼 “出游从容” 就是快乐的表现。从他的哲学思想角度看,他与万物融为一体,能感受到鱼的快乐,这是他超越常人认知的一种体现,也是他内心自由、逍遥的反映。
(三)拓展阅读
1.答案:(1)使匠石斫之(砍削)(2)匠石运斤成风(斧头)
解析:结合语境及常见文言实词释义,可准确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如 “运斤成风”,“斤” 在古代常指斧头,“运斤” 即挥动斧头。
2.答案:(1)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2)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3.答案:这篇短文表达了庄子对惠子的深切怀念之情。匠石与郢人配合默契,郢人死后,匠石便失去了施展技艺的对象;同样,惠子死后,庄子也失去了能与之辩论、交流思想的挚友,体现出庄子对两人之间深厚情谊的珍视。
解析:通过庄子讲述匠石与郢人的故事,类比自己与惠子的关系,可体会出他对惠子的怀念。
三、拓展探究
答案示例:不同意。从《庄子二则》来看,庄子的思想并非消极避世。《北冥有鱼》中鲲鹏的形象体现出一种追求高远志向、突破束缚的精神;《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对鱼乐的独特见解,反映出他对自由、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庄子只是以一种超脱世俗的方式看待世界,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逍遥自在,并非消极对待生活,而是在精神层面追求更高的境界。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