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这就意味着在当下作品的作者是谁已经无关紧要了”,理由不充分。
2.【答案】D【解析】于文无据。原文中并没有对两种协同写作方式进行比较。“导航性写作是基础,探
索性写作是提升,两者有先后主次之别”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3.【答案】A【解析】B项与“人机协同写作”有关,但只涉及了“机器化的人”这一面,没有全面体现
“协同”:C项体现的是人工智能辅助人类工作学习,与创作无关:D项与“人机协同写作”无关,此处表
现的是人工智能不可弥补的“短处”。
4.【答案】首先,写作者向AI输入写作类型和相关设定;其次,AI根据指令,利用数据库完成基础性写
作:再次,写作者对AI创作的结果进行润色调整,如遇到内容平庸的,可借助新的互动模式,协同AI改
善叙事质量:最终,完成人机协同写作。
5.【答案】正方理由:①人机协同写作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AI能够迅速处理大量文本数据,生成初步内
容,从而节省人类创作者的时间和精力:②人机协同写作能丰富写作内容,AI的广泛阅读使得其能够提供
多样化的素材和创意,有助于丰富作品的内容:③人机协同写作有利于创新形式,结合AI和人类创作者
的优点,可以探索新的创作形式和风格。
反方理由:①人机协同写作无法妥善控制创作质量,AI无法保障生成的内容质量,会出现平庙或不符
合要求的文本;②人机协同写作难以平衡、融合创意,人类创作者的创意和A【生成的内容无法避免冲突
或不协调:③人机协同写作导致技术依赖,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人类创作者失去自主创作的能力和灵感,
最终不利于写作。(选择一方陈述理由即可,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6.【答案】B【解析】B.“我”与丽塔对于胖子的态度和看法是不同的,“我”给予了胖子足够的尊重,
认为胖子虽然又肥又能吃,但胖子的礼貌和友善是难能可贵的:丽塔对胖子更多的是好奇,认为胖子的肥
胖和能吃是有趣的。
7.【答案】A【解析】“我们”一词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敏感羞涩和高度的不自信。
8.【答案】①胖子的故事使“我”受到影响。“我”担心无休止的乏味的生活,会像不知节制的进食使肥
胖的食客失去健康那样,使“我”的生活失去生机和活力。②朋友、爱人、同事的漠然让我意识到了彼此
的隔阂。对于胖子食客,只有“我”给予了一定的尊重和喜爱,而身边的其他人都表现出了猎奇、嘲讽、
调侃等态度。(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给分)
9.【答案】①语言简洁。叙述语言平淡冷静,少用修饰语,人物对话多用短句。②情节设置简单。小说主
体只是截取生活的一个场景,叙事跳跃性强,省去了某些细节。③揭示主题方式简约。没有体现作者观点
的阐释性文字,而是通过留白与暗示揭示了千疮百孔的乏味的生活,表达了对理解、尊重、认同的渴求。
(每点2分,任选3点即可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给分)
10.【答案】CEG【解析】瑜使甘宁前据夷陵,曹仁分众围宁,宁困急,使使请救。
11.【答案】A【解析】A项《过秦论》“以致天下之士”中的“致”为招引:B项“兴”为使动用法,与
“善”的用法不用;C项“眷顾楚国”的“顾”有“眷念、顾及”的意思;D项,两个“而”均表承接关
系。
12.【答案】A【解析】原文为“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数讨山越的是邓当,
文中并未交代吕蒙数次私下跟随邓当。
13.【答案】(1)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走,东吴兵士追击捉住了他。(委:丢:走,逃跑:禽,同“檎”,
句意通顺)
(2)虞常等七十多个人想要动手,其中一人在晚上逃跑,(向阏氏子弟)告发了这件事。(发:动手、发
动:亡,逃跑;告,告发,句意通顺)
14.【答案】吕蒙的国士风范表现为:①勇而有谋,目光长远,能断识军机;②心有大义,以国家大局为
重,能不计个人得失:③有识人之明、容人之量,能因才是举。
苏武的国士风范表现为:①慧眼如炬,明于判断:②忠于国家,能为国捐躯。(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
成理,也可给分)
第1页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
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就文学写作而言,网络时代可以说是“最好的时代”,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让这么
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以写作为职业,但它也是写作的“最具挑战性的时代”,两者的
原因都在媒介革命。近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普遍焦虑。AI
真的能代替人写作吗?最终会不会走向“劣币驱逐良币”的结局?
AGC以极快的速度不眠不休地生成内容。在它的效率压力下,人类无论写得多快多好,
似乎都不堪一击,因为机器哪怕在最基本水平上,也是在模仿最优秀的人类生产者,或者
说能达到人类在写作效率上的“极限状态”。不过,到目前为止,A!还不能完全代替人创
作,AIGC最有潜力的发展尚在“人机协同创作”的层面上。
人机协同写作实质是“像人的机器”与“机器化的人”的协同一机器学习人类的写
作,变得“更像人”,而人类也在使用机器过程中逐渐被影响,改变了原本的写作方式。
人要通过机器改造写作,就要把构成文本的符号从一部部独立的文艺作品中剥离。法
国理论家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割断了“大写的作者”与其笔下文本之间唯一的、绝
对的、权威性的意义联系。作者的意图并不构成作品的唯一解释,只是众多可能性之一,
读者可以建立新的理解。构成文本的符号因此脱离了作者个人意图的控制,“作品”也成
为一段人人都能与之互动的开放文本。
计算机将文本视为开放的符号系统,按照人类处理文本的一般方式,而非作家的个人
习惯,对文本进行编辑和整理。AGC即是在庞大文本量的支撑下,通过数以亿计的参数“猜
测”新文本的计算模型,它所预先“学习”的人类文本,构成了生成新文本的数据库。数
据库设定既可脱离具体文本“自由行走”,又是有“向量”的、半自律的。当设定之间发
生联系、组成文本时,它们可能互相吸引和嵌合,也可能彼此排斥和矛盾。如此,设定的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2页)
“标准化”“模块化”既可以在互联网交流中独立通行,也能交织形成具体的叙事意图,
反映作家个人的思考。
网络类型的小说中存在共识性的写作“导航系统”,即类型和设定。以“爽文”为例,
作者无论怎么使用设定、构建情节,一般都不会超出“爽”的范围。现在,这些存在于人
类故事背后的底层叙事模式也能为A!所识别。机器通过学习大量文本,能从中识别模式,
并生成新文本表达它们。A!以机器的逻辑模仿人类的理解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类知
识物质化了,也将人类的创作交流活动外化了。因此,研究人机协同创作的工作原理,首
先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的创作原理。通过人机协同创作,人类除了强化写作效率
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提高写作质量。
在人机协同写作中,人与A!各有优长,也各有限度。据此可以建立两种协同写作方
式:“导航性写作”和“探索性写作”。
所谓导航性写作,就是人类指挥,A!“码字”。人类将数据库写作的职能让渡给A|,
并通过与A!生成的文本互动,引导叙事方向。在A1承担原先最耗时的基础写作工作后,
人类就要负责“导航”,包括记忆和取舍写作细节、思考不同的叙事可能性等。针对生成
内容较为平庸的问题,人类也可以构想新的互动方式,以更好地协同A1改善叙事质量。
在与A!互动时,人类不可避免地受限于个人的知识视野。AIGC虽然对一些专业知识
了解不深,但“读”过了人类无法独自读完的文本量。反观人类,在完全的导航性写作中,
人并不容易觉察自身的认识限度。当人类只在一片相对确定的空间里推断叙事的走向与写
法,自然就很难看清可能性空间的边界,也无法充分利用A!为人类“延伸”出广阔视野。
因此,探索性写作是对导航性写作之局限的修正,旨在找到并突破导航系统的潜在限制。
探索性写作没有特定的步骤,只是一种写作的视角。在这个视角中,人类并不是在主持推
进一份叙事文本,而是试图将写作“还原”为“对话”,通过对话探索导航系统的限度,
比如接触陌生的知识模式,在不同文化环境下讨论某情节,了解不同设定在不同情境中的
意义等。在探索性写作中,人类的写作主体性可能得到更新。另外,人类也将A!放在了
平等对话的位置,祛除了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计算机一定没有创造力吗?通过计算得到
的结果,果真在创意上劣于人类吗?如果将创意的前提设定为“出人意料”,计算机有时
反而能生成颇具创意的结果。
(摘编自雷宁、邵燕君《人机协同,如何重塑人的写作主体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兰·巴特“作者己死”的观点割断了“作者”与其笔下文本之间唯一的、绝对的、
权威性的意义联系,这就意味若在当下作品的作者是谁已经无关紧要了。
高二语文试题
第2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