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卷
温馨提示:
1.全卷共25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本次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
2.全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组成,试题卷共6页,答题卷共4页。试题卷分试卷I(选择
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I和试卷Ⅱ的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3.请用蓝、黑色墨水的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将学校、姓名、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试卷I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选错均不得分)
1.有学者在其著作中论及新石器时代,配了如下插图。该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南北方文化遗存的分布 B.粟稻农业区的划分
C.采集和渔猎活动的区域 D.游牧与农耕的界限
2.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他意在
A.指出郡县制在明清时期仍有积极作用 B.强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历史必然性
C.说明分封制的瓦解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D.肯定圣人对政治制度变革的重要贡献
3.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选拔依据和程序示意图,关于该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家世:家庭出身和背景 由中正定品
品评 选拔行状:个人才能的总评 上交司徒复核批准
依据 程序
定品:确定品级 送吏部作为选官依据
A.选拔程序的规定较为严谨 B.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一度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D.顺应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的要求
4.中国古代某次改革中要求: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
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底,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
登记,逐月进行检查。此次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十校高二历史试题卷-1(共6页)
5.1907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第一届学生毕业,学部记载其奏请奖励情况:考列最优等18人,其
中13人非举人出身、亦无官职,均给予师范科举人,并以内阁中书用。这主要得益于
A.学堂选官制度的确立
B.中小学堂的广泛设立
C.科举制度的正式废除 部员安民食沈
D.维新变法的科举改革
票
6.右图是现存于福建博物院的一张“米票”,是中华苏维埃
六
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解决红军粮食供给问题,特别是 月此黄米草此数于石见村另命持红此
二条位着个来的块耳取此将团此色案
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出差执行任务时就地供应粮食问 十回明但明通观之沙累票 体宗战是
一体用秋可时面可及可中
题而发行的。它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同九 线教 向笑米向 红按出政
A.抗日民主政权的创建 根止三 省色 支知歌含 色亲差府
食為四 须部 摩富或摩 凯面或机
B.人民革命政权的建设 人通年 有隊按地谷粮 店米越阀
民用三工谷众于准
C.解放区的行政区设置 受期月 地农境 水摩以,
员遇一粮民内 市酮六剂
D.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 期月 食人不 信剂十局体
7.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向各国银行大肆借款。1897年4 像不赵 部均拘 领句八粮油工浑画王 及可政 取合斤食外府你
月,为了能从洋行手中收回“利权”,总理衙门全体大臣 秋用同 君通府 票作木合 禁机
年厚案机 面社九作 来闻 虽
联名密函盛宣怀"即请详细斟酌开办,慎始图终。"据此 入月光阀 术谷一杜 钱章 及
判断,总理衙门要求开办的是
A.中国通商银行 B.轮船招商局 C.汇丰银行 D.先施百货公司
8.1962年,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阵营算一个方面,美国算另一个方面,除此之外,都算中间地
带。”同时,他将中间地带国家划分为四种不同性质的类别。1963年,又将这四类国家概括为
“两个中间地带”,其中一个是亚、非、拉,一个是欧洲。上述认识有助于
A.推动中法建交 B.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中苏关系正常化 D.形成全方位外交布局
9.我国曾有一句经典流行口号,它契合了人们渴望突破“假、恶、丑”与“脏、乱、差”的情感吁求,
由群众自发开始,后来逐渐演变为一场由党领导的全民性“移风易俗”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达
到了审美教育、政治治理、社会变革以及训练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多重意识形态目的。该
口号开始流行于
A.新中国成立初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10.某著作中写道:“他们驾驶着铁皮包裹的马拉战车,手持铁制的长矛和盾牌,身披铁甲,对两
河流域的青铜文明形成碾压之势。”“他们”是
A.赫梯人 B.苏美尔人 C.古埃及人 D.古巴比伦人
11.公元8世纪,查理·马特发起“采邑改革”,逐渐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建
主从关系;诺曼征服(1066)后,威廉一世建立起“封臣的封臣还是我的封臣”的封建体系。这
一变化
A.标志着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解体 B.表明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
C.反映了西欧王权得到一定的加强 D.得益于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12.1845年至1850年间爱尔兰出现大饥荒,致使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而造成饥荒的主要
原因是马铃薯晚疫病导致其失收。这从侧面说明了
A.马铃薯是爱尔兰的主要食物 B.疫病是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
C.爱尔兰的救济制度尚未建立 D.高产农作物的备荒作用显著
十校高二历史试题卷—2(共6页)
13.有学者研究发现,截止1675年,英国将手表作为财产纳入遗嘱的不超过遗嘱总数的10%;
而到了1770至1812年,有40 穷人财产清单里都有手表。这可以说明
A.手表是当时英国人的主要财富 B.工业革命增强人们的时间观念
C.手表在当时的欧洲已十分普及 D.手表产量下降使得其价值提升
14.某一世界经济组织的宗旨为: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
有效需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 并消除各成员在
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该组织是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15.针对某次国际会议,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曾指出:会议及其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是1648
年到1918年之间所有欧洲外交文件中最重要的。它不仅重申了欧洲外交所遵循的均势原则,
同时也讨论了保证这个原则如何运作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会议上确立的大国协作。该会议是
A.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B.维也纳会议
C.巴黎和会 D.华盛顿会议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赋税与国运兴衰》一书通过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揭示了赋税与国计民生
和国运兴衰之间的关系和客观规律。以下是其部分目录,空缺部分补充正确的是
标题 标题
赋敛亡度天下大畔——秦代税史论 ③——唐代税史论
① _——汉代税史论 民田纳税官田征租——宋代税史论
② _——魏晋南北朝税史论 ④——元代税史论
以户定税归农正赋——隋代税史论 赋役合一官收官解——明代税史论
A.①行租庸调推两税法 B.②轻徭薄赋国祚绵延
C.③屯田补税均田租调 D.④南北异制赋税征钞
17.1928年南京政府的关税收入为1.34亿元,1929年则激增至2.45亿元,1930、1931年又分别
增至2.92亿元和3.88亿元。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D.南京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斗争
18.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香港,时任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回忆说:“在决定政府
入市干预的前一晚,我把同事们都遣散了,独自坐在办公室里,默默流下了眼泪。政府参与
市场是个两难的决定。我既做了这决定,便要坚守原则、接受批评。”在两星期的托市行动
中,中方投入资金1637亿港元,最终赢得了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胜利。下列项中,对上述材料
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维护经济秩序的首要手段
B.政府干预的行为背离了香港市场经济的原则
C.政府需对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做出灵活调整
D.政府入市的行为动摇了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
19.农业有比狩猎更稳定的食物来源,定居生活也方便了粮食囤积。当有人囤积的粮食多到可
以供养他人时,一部分人就开始从事纺织、手工、建筑等其他工作。一个人积累的粮食越多,
十校高二历史试题卷—3(共6页)
依赖和追随他的人也就越多,慢慢地就形成了统治阶层。这说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①促进了社会分工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 ③推动了阶级分化 ④改变了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阅读下表,据此判断,英国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掠夺的印度财富在英国社会的流向分配比例(%)
占比 实际成本(输出 银行家及其他商 其他杂项(职员薪
关税 股东红利 船业主运费
年份 商品及金银) 人的汇票支出 水、补贴、行贿)
1710 11.9 23.1 42.6 16.8 1.4 4.2
1720 38.4 21.8 19.6 7.8 6.5 6.9
1730 36.5 21.2 24.4 7.9 6.1 3.9
A.缴纳的税金占英国关税的1/5以上 B.将对英国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C.是世界上成立较早的有限责任公司 D.对印贸易的利润率呈增长趋势
21.英国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呼吁对福利制度的概念进行重新检视,建议用“社会投资国家”
或是“积极福利”来取代“福利国家”。这主要针对西方福利制度
A.破坏社会公平 B.加剧贫富分化 C.加重财政负担 D.助长懒惰行为
试卷Ⅱ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2小题20分,第23小题8分,第24小题12分,第25小题
12分,共52分)
2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秦汉时期,律成为统一法典的主要形
式。西汉时期形成的汉律,沿用近400年。隋初,《开皇律》废除了前代刑罚中的鞭刑、枭首等
“苛惨之法”。在继承汉魏以来法制经验基础上,唐高宗永徽年间撰成《唐律疏议》,成为中华
法系确立的标志。它明确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思想,规定刑罚定罪,不
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内容涉及职制、户婚、
贼盗、斗讼等各方面。唐之后,历代律典多以唐律为蓝本。
——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 特魅力》
材料二 为什么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至近代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愈来愈兴盛呢 学术界对
此讨论了几十年,大体观点认为,英美法系的基础虽然是封建社会的法律,但其通过持续
的、不间断的、渐进式的改革,使原来封建社会的法律,逐步和平演变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
法律,并在英国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过程当中,被推向世界各地。而大陆法系的基础罗马
法,虽然是古代社会的法律,但它是希腊罗马商品经济社会之上的法律,与近代资本主义商
品经济是相通的,因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后,可以发展成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并推广
到全世界。 ——摘编自何勤华、王静《中华法系盛衰考》
材料三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宪法第11条增加“国家
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
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
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特别是经济方面,制定
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银行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
十校高二历史试题卷—4(共6页)
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
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发展到15.7万人。
——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法系的特征。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明代法律对唐律的继承与发展。
(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近代“愈来愈兴盛”的共同原因。结合所学,指
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局限性。(5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
你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识。(8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的基础示意图 布雷顿森林体系构成示意图
黄金
二战后美国的
综合实力
美元
其他
美英(欧) 美国拥有全 货币
全球治理权 世界近75%
利的交替 的黄金
——摘编自【美国】保罗·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角度评析布雷顿森林体系。
24.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茎叶 贾湖遗址出土的猪骨标本
材料二《贞观政要》有言“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全唐
文》载:“如时当大稔(丰收),事至伤农,则优与价钱,广其余数;谷若稍贵,籴亦便停。所余少
多,与年上下,准平谷价,恒使得中。”《唐律疏议》规定:“诸仓库及积聚财物,安置不如法,若
暴凉不以时,致有损败者,计所损败坐赃论,州、县以长官为首,监、署等亦准此。”
——改编自《新唐书》等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粮食危机频发,目前是继2006—2008年、2010—2011年之后的
第三次全球粮食危机。以下是某学者为研究第三次全球粮食危机所搜集和整理的素材。
十校高二历史试题卷—5(共6页)
序号 素材内容
① 联合国成立粮食、能源和金融全球危机应对小组
② 地区冲突:俄乌问题拉大粮食供应缺口
③ 中国创新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④ 较为发达的经济体采用现金转移支付
⑤ 经济问题和粮食贸易保护主义
⑥ 中国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
⑦ 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实行补贴政策
⑧ 国际组织积极援助受粮食危机冲击严重的国家
⑨ 中国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
⑩ 极端天气:拉尼娜现象带来的干旱
2020-2022年,全球食品价格持续走高,世界饥饿人口约7-8亿
——摘编自《21世纪以来的历次“粮食危机”》等
(1)指出材料一中图片所示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为保障粮食安
全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三提供的素材,请你为《21世纪的第三次全球粮食危机》一文拟定一份研究提
纲。(要求: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提纲各子目与相关素材的序号对应准确、完
备)(6分)
21世纪的第三次全球粮食危机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考察,七十年的新中国外交都经历了“变”与“不变”的峥嵘岁
月。“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
如外交使命的层层推进,外交战略的因时制宜,外交话语的不断加强。“不变”表现在新中国
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的
进程既有内外动力,而且遵循着相辅相成,推陈出新的辩证关系。
——摘编自白卫东、刘常喜《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围绕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历
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十校高二历史试题卷—6(共6页)
金华十校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D A B A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B C B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答案 D D C C B 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2题20分,23题8分,24题12分,25题12分,共52
分)
22.(1)特征: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礼法结合,注重教化(德礼为本,刑罚为辅);体系
完备,内容丰富。(3分)
继承: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2分)发展: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重修《问刑
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2分)
(2)原因:均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应用。(2分)
局限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财产的多少决定法律地位的高低:黑人、原住民和妇女长期
不享有完全的公民权。(3分)
(3)新发展:制定新宪法,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修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完善;注重
经济立法;司法工作人员队伍发展壮大。(4分)
认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借鉴人类法制文明的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
展要求;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4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观点:重建了世界货币体系,但后来逐渐走向瓦解。(2分)
分析:经济危机影响下,金本位制崩溃;(1分)二战后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1分)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分)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1分)为美国推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1分)
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或答美国霸权的衰弱)(1分),
该体系走向瓦解。
(注:答案应围绕"演变"展开)
24.(1)史料价值:作为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1分),为研究我国原始农耕和畜牧
提供有了有力的实证。(或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较早驯化猪。)(2分)
措施:减轻赋役,保障农时;准平粮价(调控粮食价格);重视粮食储备,广建粮
仓;用法律规范粮仓管理。(任3点,3分)
(2)评分标准:结构分共4分:一级目录:表现、成因、应对各1分;写出二级目录给1
分。序号与提纲各子目录对应完全正确给2分,部分正确给1分,完全错误给0分。
21世纪的第三次全球粮食危机
一、危机的表现:
二、危机的成因:②⑤⑩
三、应对危机的举措
(一)国际社会的努力:①⑧
(二)世界主要国家的对策:④⑦
(三)中国的大国担当:③⑥⑨
25.评分要求:
题目:有价值判断2分,无价值判断1分,价值判断错误0分
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1分
阐述:史论结合,写3个,共6分
小结:有升华1分,无升华1分
表述:表述成文1分,逻辑、语言1分
示例1:新中国外交的“变”
从以下角度论述:外交重心从求独立到求发展;从重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到国
家正常外交;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相对封闭到对外开放;从结盟到不结盟
还可以将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作为论题(可以从国家利益、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变化
的角度论述),也可以就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作用作为论题(可以从对于国际和国内的作
用两个方面论述,也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新中国外交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因势而变,砥砺前行。
新中国初期,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实行“一边倒”,坚定地站在
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维护独立与主权:20
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
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为中国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奠定基础:20
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逐渐缓和,中国迎来建交高潮,打开了外交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外交政策朝着为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方向进行重大调整,开展全方位外交,取
得巨大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走出一条中国
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全
球治理体系变革。(任选3个即可得6分)
综上所述,新中国外交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
根本出发点,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重要使命,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作出
了巨大贡献。
示例2:新中国外交的“不变”
从以下角度论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视睦邻友好、建立国际政治经
济新秩序、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新中国外交的“坚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以来,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活动,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
边外交能力。
新中国初期,面临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包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50年代,在“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指导下,发展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了国
家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面对复杂国内外形势,
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重视睦邻友好,开展全方位外交: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和平
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为推进更加公正合理
的国际新秩序贡献中国智慧。(任选3个即可得6分)
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不仅为国内建设创设良好环境,也彰显了新中国
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了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示例3: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新中国外交的“坚守”与“创新”
新中国外交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从革命式外交到参与式外交,再到引领
式外交的转变。这一过程中,“坚守”与“创新”并存,共同构成了新中国外交的丰富内涵。
新中国外交的“坚守”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利益、
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为宗旨。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坚定地站在和平与发展的
立场上,推动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自提出以来一直未变,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石。
然而,新中国外交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需要,中国外交政策不
断作出战略调整与创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到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再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外交不断与时俱进,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灵活性。
这些变化旨在更好地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
综上所述,新中国外交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战略调整,以
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