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2024-2025学年部编版五四制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2024-2025学年部编版五四制七年级语文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0 18:2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29 分)
学校开展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任务一:积累经典诗文,感受家国情怀
1. [2024 江苏扬州江都区八校联谊月考改编] 请帮助语文组完成“古诗文·家国情”的辑录。(10 分)
小语:草木寄情。我从韩愈的《晚春》一诗中看到的是“国之春色”:草树知春不久归,(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解漫天作雪飞。
小文:思亲怀乡。我从岑参《逢入京使》中的“(2) 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3)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读到的是“国之家园”。
小语:古为今用。无论哪里出了大的自然灾害,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总是第一时间冲到救灾第一线,正如《木兰诗》中的“(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描绘的那样,他们就是“最美逆行者”。
小文:家与国是一坛酒,在心里窖藏的时间越久,其味道就越醇香;家与国是一杯茶,在心里泡的时间越长,其味道就越浓郁;(5)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照画线句续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2. 小语同学积累的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作者是北宋郭茂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B. 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C.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D. 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任务二:走进名著天地,了解国弱民贫
3. [江苏泰州姜堰区实验初级中学月考] 小文正在阅读《骆驼祥子》,请你帮他完成任务。(7 分)
阅读方法 相关文段 阅读任务
圈点、批注 说起话来,祥子才知道小马儿已死了半年多,老人把那辆破车卖掉,天天就弄壶茶和些烧饼果子在车口儿上卖。老人还是那么和气可爱,可是腰弯了许多,眼睛迎风流泪,老红着眼皮像刚哭完似的。 (1)描写中藏深意。文段中的老人是老马,文段中写老马的外貌和神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熟读精思 祥子真明白了:刘四,杨太太,孙侦探——并不能因为他的咒骂就得了恶报;他自己,也不能因为要强就得了好处。自己,专仗着自己,真像老人所说的,就是被小孩子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 (2)语言外壳包裹着思想内核。“被小孩子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这句话有何含义?(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读比较 他一面跑着,一面感觉怀抱里的身体轻轻动了一下,接着就慢慢地偎近他。她(小福子)还活着,他也活着,他们现在自由了。(英译本《骆驼祥子》结尾,有删改) (3)英译本《骆驼祥子》的结尾是否违背了老舍的本意 请结合原著内容简析。(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厚植家国情怀,争做时代新人
4.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练习。(10 分)
【材料一】家国一体既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深层逻辑,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家国情怀gèn 古不变地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屈不挠,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功不可没。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我们发现,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材料二】读《黄河颂》,我们感受到了黄河________的英雄气魄;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________的意志;读《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土地________的热爱;读《木兰诗》,我们感受到了木兰________的优秀品质。
从古至今,家国情怀始终激励着人们勇敢前行,在民族危亡之际力挽狂lán,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让每一个中国人不再受人欺侮。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厚植家国情怀,以青春之我,筑强国之梦,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材料中的加点字注音。(4 分)
gèn( )古 不屈不挠 ( ) 力挽狂lán( ) 欺侮 ( )
(2)依次填入【材料二】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鲜为人知 伟大坚强 泛滥 英勇无畏
B.伟大坚强 坚韧刚强 挚痛 深明大义
C.坚韧刚强 鲜为人知 挚痛 勤劳善良
D.伟大坚强 锲而不舍 泛滥 英勇善战
(3)【材料一】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 分)
(4)请你在理解上面两则材料的基础上,再举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人物,并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人物有家国情怀。(2 分)
二、阅读(41 分)
(一)[2024 江西丰城中学开学考试] 古诗阅读。(4 分)
从军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①,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①呼延将: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
5.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首句中的“百战”“碎铁衣”表现了战事频繁,主人公身经百战,铠甲已经破碎,可见主人公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
B. “城南已合数重围”写守边将士的险恶处境:城已被围,退路受阻,严峻的形势为后面表现将领的英勇做了铺垫。
C. “突营射杀呼延将”具体描写了将领的英雄形象,在突围的战斗中射杀敌方大将,表现了其“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勇猛气概。
D. 全诗没有一字的豪言壮语,从头至尾都是平淡叙事,却让人看到了一位运筹帷幄、智勇双全、大破敌军的将领的形象。
6. 品析诗歌中“独”字的妙处。(2 分)
(二)文言文阅读。(12 分)
【甲】见教材《木兰诗》。
【乙】 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有改动)
【助读链接】【乙】文运用叙述的语言,介绍了木兰穿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的故事,这与《木兰诗》相同,但语言上有很大差别。比较阅读这两篇作品,我们更容易感受到乐府民歌的音乐美。
7.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愿为市鞍马(买) B. 出郭相扶将(外城)
C. 数建奇功(多次,屡次) D. 木兰乃易男装(交易)
8.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 长而益精 开卷有益
B. 值可汗点兵 物有所值
C. 男子可为之事 夫君子之行
D. 因其父名在军书 因益信
9. 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用“/”给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 分)
值 可 汗 点 兵 因 其 父 名 在 军 书 与 同 里 诸 少 年 皆 次 当 行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11. 【甲】【乙】两篇作品中木兰的形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4 分)
(三)[2024 福建改编] 现代文阅读I。(12 分)
松花江上
王统照①
①两条名字异常美丽,且富有诗意的江水,偏在东北。我们想起鸭绿就会联想到日人的耀武,想起松花就有俄人的暗影。风景的幽清,自来是战血洗涤成的。人类原不容易有真正的爱美的思想,那只是超乎是非利害无关心的一时的兴趣的冲发,及至将他们的兽性尽情发散的时候,哪里还管什么风景、文化?人类的全历史呢,物与物相竞,说是利用弱肉强食的公例,人并不能比物类超出多少,人们在不自知中用此公例彼此相斫,所以到处是血洗的山河!
②偶然来到滨江,偶然在这四月中的晴和天气里在松花江畔流连,看着那一江粼粼的春水与横亘江面的铁桥,水上浮着的小木筏子,以及江岸上的人家。我同王张两君立在几个洗衣妇女的旁边,岸上的短衣沾土的中国苦力衣衫破烂,偶尔经过的日本人,掺杂的言语与奇异的行动,点缀着这江面的繁华。我们几次想乘小火轮到江对面的太阳岛去看看那边的海水浴场,与俄人的生活,江流迅猛,虽然坐了小木筏也一样过得去,大家却都不肯冒险。问了几次小火轮又没有过江去的。后来我们只好雇了一只木筏放乎中流。我们究竟没有渡过江去。在江边停着许多中国的小火轮都是往松江下游各县去的,正如长江边的扬州班、芜湖班一样。其实松花江的水比著名的扬子江清丽得多,或者是两岸少沙土的缘故,也许是船行较少不挟着很多的泥沙。当此春日,四望微见嫩黄的柳枝与淡碧的小草,在这“北国”中点缀出不少的生趣。
③这条铁桥虽没有黄河铁桥长,然而背景太好了,不是茫茫的土岸、童山,这里是繁盛街市之一角的突影。由许多雄伟建筑物迤逦着下拢来的清江,像一段碧玉横卧在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中,古雅中不失鲜艳。从这边溯上或沿流而下可以浏览这“北国”最美丽的沿岸的风物。
④以这里特有的气候与特有的自然风物,以及近代的都市文化之发展,与俄罗斯的气氛之浓重,形成一种异常的氛围。北国的松花江上,没有黄河两岸的风沙、童山,也不像扬子江两岸的碧草杂树与菜圃、农家。往远处去,塞外的居民,雄奇的山岭,浩荡与奇突雄壮的景象,是有它自己的面目:
初暖的春阳,微吻着北国的晴波,
黧面筏手高唱着北满的歌相和。
远来,远来,浮动着现代都市的噪音,
飘过,在活舞着双臂的劳人心中起落。
包头跣足彳亍着过去异国的流亡者,
他是愤怒,惭悔,希冀对望着旧的山河!
诗的趣味,画的搜求,在这里一切付于寥廓,
沉着——烘露出,吟啸出这铁的力量的链索。 (有删改)
【注释】①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作家、诗人。作品主要表现对“爱”与“美”的追求。本文创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第②段描绘了松花江岸上中国苦力的形象,他们短衣破烂。
B. 文中将松花江与黄河、扬子江进行比较,主要是为了赞美东北的自然风光,表达作者春日游玩时畅快的心情。
C.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联想丰富,写法自由,读来能让人增广见闻。
D. 文章匠心独运,风物与人物、现实与历史交织,富有哲思与诗意。
13. 文章第①段多处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感情渗透在议论中,耐人寻味。请举一例简要分析。(2 分)
14. 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完成下列题目。(4 分)
(1)第②段画线句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喻体“深灰淡红色的旧时的绮罗层”生动新颖。请写出其本体,并分析两者的相似性。
15. 文章以新诗作结,形式独特,意蕴丰厚。请简要分析。(4 分)
(四)[2024 辽宁沈阳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13 分)
行 军
程多宝
①队伍行军时多是白天里不走,尽往夜堆里钻。天刚擦黑,这支顶着高粱花子、扛着些“汉阳造”“老套筒”的百十号人的连队,坚决地执行着刘邓首长的命令,天天都在急行军。
②刚当上解放军的卢守坤有点搞不懂了,大家没日没夜地行军,怎么还精气神十足?卢守坤一路上脚板子急促促地可不敢停。就是瞌睡了,他闭着一只眼睛,脚板子还照样走得直溜。回回走到宿营地,士兵们横七竖八地睡倒,直打呼噜。当班长的得给大伙儿烧水烫脚,还要挨个儿给战士们挑脚泡。
③他的班长也是去年从那边举着手过来的,一年多就入党了。听他自己也说过,刚过来时,哭过好几回,哭一次,人就清醒一次,这边叫“挖苦根,倒苦水”。
④1946 年内战全面爆发,三出陇海七战鲁西南的刘邓大军神出鬼没,在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之间创造出不少战机,一度使国民党军狼狈不堪。
⑤又是一个晚上,天还是黑得像黑布一样,零碎的冬雨叩在脸上生疼,前胸后背已经被汗浸透了,外面的衣服冻得像是披了层铠甲,里面的贴肉小褂冰着心窝子。队伍还在悄然流淌着。卢守坤有些累了,一路都是黄泥巴,走起路来太费鞋了。虽说根据地老百姓送过来的黑布鞋穿着好是好,不磨脚也很少打泡,一路如风还不带响声,可就是合脚的少,做的时候又没个尺码,都是一水的千层底,拿在手里掂上一掂,仿佛听到了村长们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做布鞋时,那满院满屯满山洼子响成一片的麻绳拉扯起来的乡土歌谣。一村一庄地收上来,太平车推过来这么一倒,一连连的人马排过来,见人塞上一双,调换不到大小合脚的只好凑合着穿。班长们就说了,大一点也不打紧,男人家扛枪弄炮的,脚大走四方嘛。
⑥卢守坤刚来有点不好意思,最后捡了双小的,这一双掂在手里,瘦得紧巴,脚指头夹得生疼。他索性用刺刀挑破了点鞋帮子。前几天还好,两天一过,一路的黄泥巴下来,鞋口就有点松了。这不,稀泥巴一粘,鞋子掉了。四周黑咕隆咚的,他不太好摸,还弄了一手泥。他的身子一弯下来,任队伍从旁边嗖嗖地过。班长跟了过来,小声地说:“你别乱动,我来。”
⑦班长三把两把就摸到了鞋。卢守坤伸脚一套,就是刚刚丢的那只,鞋内的余温还在呢。
⑧脚底渐暖,夜色渐薄。卢守坤看到前面班长的步子隐约间一颠一颠的不大平稳起来。是刚才帮自己找鞋子时被后面的人撞了腿?还是脚底下长了泡?卢守坤有点不明白了,无奈行军的队列里也不好问话。班长有副好脚板,行军时总爱替别人扛枪,战士们向他夺,他都不肯放。
⑨班长的脚崴了?那也是给自己找鞋弄的。卢守坤心里毛了。班长呀班长,你这不是让我难受吗?
⑩天色渐渐地明朗了。卢守坤这下看清楚了他的班长。班长的一只脚板上没穿鞋,只有一层湿湿的绑腿。那只鞋呢?卢守坤再一看自己的脚上:怎么两只不一样呢?是班长的鞋……
班长!卢守坤心头一热,他沿着班长王克勤同志的肩头放眼望去,冬雨已住,东方欲晓。一不留神,那轮1946 年深冬的朝阳,早已笑着跃上了这支队伍的头顶,亲亲这个又吻吻那个,没几下太阳的脸蛋蛋就红得有些发紫了。这支精神头十足的队伍,怎么这么长呢?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实在是太长了,越来越长了……
(节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6. 结合全文,以“卢守坤和班长”为对象,梳理情节并填空。(2 分)
卢守坤捡了双不合脚的鞋——(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长帮卢守坤找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第③段中加点的“那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点的“举着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18.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3 分)
19. 伏笔可以为人物的出现和事件的发生准备条件,使文章结构显得更加严谨,请你从本文中举一例分析。(4 分)
20. 【链接教材】程多宝的《行军》和陆定一的《老山界》写的都是我军战士的故事,两文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请对照下面表格中的内容,概括两文中的例句包含的共同情感。(2 分)
《行军》例句 《老山界》例句 共同情感
拿在手里掂上一掂,仿佛听到了村长们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做布鞋时,那满院满屯满山洼子响成一片的麻绳拉扯起来的乡土歌谣。 她(瑶民)向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1)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班长的得给大伙儿烧水烫脚,还要挨个儿给战士们挑脚泡。 她们(女医务人员)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 分)
21. [2024 江苏扬州江都区八校联谊第一次月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青春,拥有激情,然而有时我们又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生活中值得我们珍惜的有许多许多……
请以《珍惜这份拥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2)不少于600 字;(3)感情真挚,不得抄袭;(4)认真书写。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1)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2)故园东望路漫漫
(3)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4)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5)家与国是一部影片 在心里放映的次数越多 其给人的印象就越深
2. A 【点拨】《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不能说作者是郭茂倩。
3. (1)运用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个受尽生活折磨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处于社会底层的老马虽然善良却受尽折磨,这样写深化了主题
(2)示例: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含义深刻,意味深长,说明当时在黑暗社会中的底层劳动人民想靠个人奋斗与努力来实现人生理想是不可能的。这句话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3)示例:违背了老舍的本意。老舍借祥子的遭遇表明了黑暗社会中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好人是没有出路的。英译本中祥子和小福子幸福自由的结局和原著所要表达的主题相悖。
4. (1)亘 náo 澜 wǔ (2)B
(3)示例:家国一体既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深层逻辑,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4)示例:鲁迅。他弃医从文的人生抉择,就是他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现,这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二、阅读
(一)5. D
6. “独”字的意思为独自。千骑之中一骑独前,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突出了将领的英雄形象。
(二)7. D 【点拨】D 项,易:换,更换。
8. C 【点拨】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 更加/ 好处。B. 遇,遇到/ 价值。C.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D. 因为/ 就。
9. 值可汗点兵/ 因其父名在军书/ 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10. 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点拨】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有:溯:逆流而上。数:屡次。
11. 相同之处:【甲】【乙】两篇作品都突出了木兰的爱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不同之处:【甲】作品还讴歌了木兰不贪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
(三)12. B
13. 示例:“人类原不容易有真正的爱美的思想,那只是超乎是非利害无关心的一时的兴趣的冲发,及至将他们的兽性尽情发散的时候,哪里还管什么风景、文化?”此句表达的是对人类爱美思想的看法,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属于间接抒情。在议论中包含着对侵略者的憎恨,对战争摧毁风景和文化的强烈谴责。
14. (1)点染出松花江畔春日的美丽和生机;暗示主题:沦陷区还有收复的希望。
(2)本体是江边建筑物在江中的倒影,喻体是有历史感的华贵的丝织品,两者都有古雅之美。
15. 示例:①关于“形式独特”:自创新诗作结,照应文章开头的“诗意”;由文入诗,把情感推向高潮,新颖别致。②关于“意蕴丰厚”:第一节诗表达了对沦陷区人民的挚爱与赞美;第二节诗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有心无力的自责,以及对收复东北的期望与信念。
(四)16. (1)卢守坤的鞋掉在了稀泥巴里 (2)班长把自己的鞋让给卢守坤
17. 国民党军队 投降
18. 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忍受着寒冷在黑夜里艰难行军的情形,表现了战士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
19. 示例:第⑧段中的“卢守坤看到前面班长的步子隐约间一颠一颠的不大平稳起来”为第⑩段写卢守坤发现了自己脚上的一只鞋原来是班长的这一事件的发生准备条件。
20. 示例:(1)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军民互助,军爱民,民拥军。
(2)深深的战友情:战友之间的关爱互助,对战友的无私奉献。
三、写作
21. 【写作思路】1.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珍惜”是珍重爱惜的意思。这个题目的含义是:珍惜现在拥有的东西,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关键是要选出适合自己的东西来写,这样才能拓展思路,真情表达。值得大家珍惜的对象有许多,如果写“实(具体)”的东西,可以写珍惜土地、珍惜水资源、珍惜粮食、珍惜亲人……如果写“虚(抽象)”的东西,可以写珍惜时间、珍惜今天、珍惜荣誉、珍惜幸福、珍惜感动、珍惜灵感、珍惜创新精神、珍惜美好的情感、珍惜自己的个性、珍惜自己的思想……
例文:
珍惜这份拥有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微风轻拂,带着初夏的温柔。我坐在教室的窗前,手中紧握着那支陪伴了我无数个日夜的钢笔,心中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情感——珍惜这份拥有。
记得刚踏入中学校门时,我还是个懵懂的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好奇与憧憬。那时的我,总是抱怨学习压力大,作业多如山,甚至偶尔还会羡慕那些已经步入社会,看似自由自在的哥哥姐姐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明白,原来青春本身就是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它赋予了我们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亮大地时,我便踏上了求学的路途。沿途的风景,从初春的嫩绿到深秋的金黄,无一不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奇迹。校园里,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老师们的谆谆教诲,组成我青春记忆中最美的乐章。
学习上,我遇到了许多挑战与困难,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了坚持与努力。每当夜深人静,我独自坐在书桌前,面对着堆积如山的习题,虽然身体疲惫,心中却也充满了成就感。因为我知道,今天的付出都将化作未来的收获,每一次努力都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
除了学习,我还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在成长的道路上,朋友们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与鼓励。我们一起笑过、哭过、奋斗过,那些我们共同度过的日子,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我的记忆中。我珍惜与他们的每一次相聚,每一次交流。
如今,当我再次回望过去,那些曾经看似艰难的时光,都化作了宝贵的财富。我开始感激命运赐予我的一切,包括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生活,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我独一无二的青春。
珍惜这份拥有,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珍惜,继续前行,在青春的道路上勇敢追梦,不负韶华。因为我知道,只有珍惜现在,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点评 文章主题明确且富有正能量。作者巧妙地将青春、学习、友情等中学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写入文中,表达了对当前生活状态的满足与珍惜。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仅感染了读者,也让人对青春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