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礼记》二则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8 09:0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礼记》二则同步练习
一、基础夯实
1.字音辨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嘉肴( ) (2)自强( ) (3)兑命( ) (4)学学半( )
(5)矜寡( ) (6)男有分( ) (7)货恶其弃于地也( )
2.通假追踪: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学学半 “ ” 通 “ ”,意思是 。
(2)选贤与能 “ ” 通 “ ”,意思是 。
(3)矜、寡、孤、独、废疾者 “ ” 通 “ ”,意思是 。
3.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含义。
(1)虽有嘉肴 古义: 今义:
(2)不知其旨也 古义:____ 今义:____
(3)教学相长 古义:____ 今义:____
(4)大道之行也 古义:____ 今义:____
(5)女有归 古义:____ 今义:____
(6)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____ 今义:____
4.一词多义: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1)学:学学半( );弗学,不知其善也( )
(2)其: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
(3)谓:其此之谓乎( );太守谓谁( )
5.文学常识填空: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 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编纂的。《虽有嘉肴》节选自《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 》。
二、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6.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7.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8.男有分,女有归。
三、内容理解
(一)《虽有嘉肴》
1.开篇作用:文章开篇以 “虽有嘉肴” 写起,有什么作用?
2.论证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 “教学相长” 的道理?请简要分析。
3.启示思考: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谈 “教学相长” 对你的启示。
(二)《大道之行也》
1.特征概括:“大同” 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层次分析: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 “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现实意义: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说说 “大同” 社会理想有哪些现实意义?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甲】《大道之行也》(节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实词释义: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选贤与能( ) (2)不独子其子( )
(3)屋舍俨然( ) (4)便要还家( )
2.句子翻译: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简要概括《大道之行也》中的 “大同” 社会与《桃花源记》中的 “世外桃源” 的异同点。
五、拓展延伸
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描绘了 “大同” 社会蓝图,《桃花源记》展现了 “世外桃源”。请结合现实,以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 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描述你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参考答案
一、基础夯实
1.字音辨读
yáo qiǎng yuè xiào guān fèn wù
2.通假追踪
(1)“学” 通 “敩”,意思是教导。(2)“与” 通 “举”,意思是选拔。(3)“矜” 通 “鳏”,意思是老而无妻。
3.古今异义
(1)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2)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意义(3)古义:教与学 今义:教书(4)古义: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义:宽阔的路(5)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归还(6)古义:害人 今义:偷东西的人
4.(1)学:学学半(教导);弗学,不知其善也(学习)(2)其:其此之谓乎(大概,表示推测);不知其旨也(它的)(3)谓:其此之谓乎(说);太守谓谁(是)
5.文学常识填空
儒家 戴圣 《礼记 学记》 《礼记 礼运》
二、句子翻译
1.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
3.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兑命》说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6.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7.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年丧父、老而无子和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8.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三、内容理解
(一)《虽有嘉肴》
1.文章开篇以 “虽有嘉肴” 起兴,运用类比手法。将品尝美味的嘉肴与学习至道进行类比,把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和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相对比,引出下文对 “教学相长” 道理的论述,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
2.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类比论证如前面所说,以嘉肴和至道类比,引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引用论证是文章结尾引用《兑命》中 “学学半” 的话,作为道理论据,进一步论证了 “教学相长” 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通过向老师同学请教问题来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同时,当我们为同学讲解问题时,会发现自己有些知识点理解得还不够透彻,这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学习。这正体现了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们应积极与他人交流学习。
(二)《大道之行也》
1.“大同” 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天下为公”。
2.从三个方面描述 “大同” 社会基本特征:社会制度和用人标准方面:“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社会关爱方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物质和人力观念方面:“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在现代社会,“大同” 社会理想中的 “天下为公” 理念体现为国家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选贤与能” 体现为民主选举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保障了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体现了 “老有所终,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义务教育普及让 “幼有所长”;人们在工作中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做贡献,类似 “男有分,女有归。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些都表明 “大同” 社会理想对现代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四、对比阅读
1.实词释义
(1)同 “举”,选拔(2)以…… 为子(3)整齐的样子(4)同 “邀”,邀请
2.(1)(人们)对于财货,总是憎恶把它扔在地上,而不一定是自己想私藏(才去捡起来);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是为了自己谋私利。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相同点:两篇文章描绘的都是理想中的社会形态。都体现了社会和谐,没有战乱纷争,人们生活安定幸福的特点。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同点:社会形态的性质:“大同” 社会是一种宏观的、面向全社会的理想政治社会模式,它基于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强调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公平公正、和谐有序。而 “世外桃源” 更侧重于描绘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的小社会群体,人们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带有一定的逃避现实的道家思想。
五、拓展延伸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充满公平与关爱的世界。在这个社会里,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每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海洋畅游,就像 “幼有所长”。
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人们各司其职,并且都能获得合理的报酬,如同 “男有分,女有归”。社会福利完善,老年人和残障人士都能得到妥善照顾,体现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同时,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互帮互助。没有欺诈和犯罪,大家共享社会资源,真正实现 “天下为公”。这样的社会,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处处充满爱与希望。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