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
课程标准
2
3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危害。
1.了解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结合实例,具体分析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原因。
3.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
教学分析
1.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综合思维)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地协调)
由于合成了一种高效的有机杀虫剂DDT(二氯联苯三氯甲烷),瑞士化学家米勒获得了1948年度若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度被广泛使用的DDT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为什么DDT被禁止使用?DDT的广泛使用到禁止过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情景导入
▋八大公害事件
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人类在向自然获取资源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永续利用
&思考:上述八大公害事件触目惊心,从上述公害事件,我们能得到哪些反思呢?
目录
CONTENTS
环境问题的产生
1
环境问题的危害
2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3
课堂检测
4
环境问题的产生
Gen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01
▋环境问题的产生
调节
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自然环境
调节
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自然环境
人类环境
人类系统靠大量输入自然资源、输出废弃物来维持,物质和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其中,人类获取资源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改变并对自然循环过程产生影响;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只有一部分能够通过自然环境循环得到消纳,未被消纳的部分残留在自然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导致全球环境变化。
依赖
问题一:
在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流动方向、生物多样等方面,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有什么不同?
系统类型 物质和能量来源 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 生物多样性 系统的稳定状态
自然系统 太阳能 循环流动 丰富 通过自我调节达到稳定状态
人类系统 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 单向流动 单一 不具有调节能力,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问题二:
你认为哪种系统能维持稳定状态?请说明理由。
自然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太阳,物质能够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生物多样性也保证了自然系统的弹性,使自然系统能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系统的稳定状态。而人类系统的运转完全依赖于自然系统,人类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系统的运转条件和方式。人类系统将无法消纳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由调节服务来降解。当人类索取和排放超出了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能力时,就会干扰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转,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这就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
▋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
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能够被自然环境降解
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功能
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产生环境问题。
大 气 污 染
水 体 污 染
生 态 退 化
全 球 变 暖
▋课堂活动--不同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问题一:
据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性?
据图可知发展中国主要以生态破坏为主,发达国家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从环境问题的角度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相对较为轻微,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复杂的环境问题
问题二:
为什么会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性?
发达国家因强大的“经济活动”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目前发展中国家境问题比较严重,其原因是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发展中国家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等。
问题三:
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因素包含哪些?
▋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
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也会增加。
人均资源消费量
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人均资源消费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技术水平
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人类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环境问题的危害
Hazard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02
▋环境问题的危害
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损害
环境问题危害
供给服务功能下降使人类难以获得足够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供给服务
调节功能失衡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调节服务
文化服务功能降低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文化服务
支撑服务功能破坏,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
支撑服务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人类排放的大量细颗粒物等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形成雾霾天气,影响人们户外活动,诱发多种疾病。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雾霾天气的发展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均呈现出扩大化趋势,一年四季,东西南北均会发生。整体来看北方较南方严重,冬春季节较夏秋严重。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DDT在环境中难降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生物富集作用( bioenrichment)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
▋八大公害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工业废弃造成大气污染,几千人中毒,近60人死亡
污染源为排放的汽车尾气,约400人死亡。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污染源为工业废气,小镇43%的居民患病,20人死亡。
污染源为排放的工业和取暖燃煤废气,最严重一次5天4000人死亡
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
污染源为排放的工业含汞废水,导致2000多人患病,1000多人死亡。
污染源为排放的工业废气,导致500多人患病,36人死亡。
日本米糠油事件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因食用米糠油受污染,导致10000多人受害,15人死亡。
污染源为排放的工业废水含镉,确诊患者258人,200多人死亡。
▋环境问题的危害
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许多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发展经济容易导致自然环境退化,退化的环境反过来又制约经济的发展,构成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为了控制和治理环境问题,人类社会可能会付出高昂的成本。
▋案例--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日本的“母亲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琵琶湖附近人口大量增加,工厂大量出现。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湖中,琵琶湖出现严重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并在1971年至1972年达到高峰。水质恶化导致琵琶湖丧失了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的供给能力,也损害了琵琶湖的水质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芦苇、河边森林的减少也表明琵琶湖支撑服务功能受到危害。
1972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制定琵琶湖治理的相关政策,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组织全民参与琵琶湖的治理,同时注重对水源地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日本政府对琵琶湖周边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实行了综合整治。当地政府通过修建城市下水道、农村生活排水设施、联合处理净化槽,处理生活污水;通过制定鼓励环保型农业政策,与当地农民协商减少50%的化肥使用量,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在重点污染行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可再生和再循环使用的产品和材料,降低工业污染;还采取多种措施,如疏浚河底污泥、在河流入口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对入湖河流直接净化。
问题一:
根据材料分析琵琶湖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水质恶化,渔业资源减少,水源供给减少,支撑服务破坏等
原因:人口激增;工业废水大量排放;生活污水的排放;
问题二:
根据材料分析琵琶湖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危害?
水体环境变差,水生生物死亡,生物多样性下降;被污染的河流水变质发臭,影响环境,不利于环境保护;人类水源减少,水资源更加短缺;污染物质进入人体,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问题三:
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对于我国的环境问题有何启示?
自然环境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到环境的保护。同时环境的开发要具有前瞻性,要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要做好危害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更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
▋课堂探究--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历史上,许多地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有学者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括这一过程。该曲线显示,环境质量在前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但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降低。
问题一: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出现拐点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收入水平低的社会群体很少产生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贫穷会加剧环境恶化;收入水平提高后,人们关注现实和未来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不仅愿意购买环境友好产品,而且不断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愿意接受严格的环境标准,并带动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减缓环境恶化。最终导致拐点岀现。
历史上,许多地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有学者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括这一过程。该曲线显示,环境质量在前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但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降低。
问题二:
环境“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
不是
历史上,许多地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有学者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括这一过程。该曲线显示,环境质量在前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但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降低。
问题三:
区域经济发展如何避免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唯一与经济水平相关联,也不会自动发生,而是有赖于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政策的严格实施,以及技术进步的支持。
… …
… …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保护地球 人人有责
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生态退化
全球环境变化
产生机制
影响因素
主要危害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区域发展中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据此完成1~2题。
1.青海湖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湖岸相连而成为半岛。其主要原因是 ( )
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C.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
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2.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 ④合理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B
3.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D
下图为某年2月17日至28日无锡市空气质量指数曲线图(空气质量指数越小,表示空气质量越好,数值超过100即表示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下表为该期间无锡市天气状况统计表。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降水能吸附尘埃,净化空气 B.微风有利于尘埃沉降,净化空气
C.风力越小,越有利于空气净化 D.晴天的空气质量比较好
5.造成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污染源是( )
A.汽车尾气 B.工业废水 C.农药残留 D.生活用天然气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