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同步练(含解析)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同步练(含解析)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1-18 06:4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读“黄土高原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吹来的
B.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
C.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D.水土流失的治理应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2.下列建筑中,属于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的是( )
A.碉楼 B.竹楼 C.窑洞 D.蒙古包
2023年7月16日。“引汉济渭”工程成功实现先期通水。汉江的水源穿过近百千米的秦岭输水隧洞后,最终将补给到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实现长江和黄河在关中大地的“握手”。读“引汉济渭”工程路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实施“引汉济渭”工程的主要原因是渭河流域( )
A.水资源不足,生产生活缺水 B.河流含沙量大,水质不好
C.水田面积广,灌溉用水多 D.冬季结冰期长,河流断流
4.“引汉济渭”工程穿过的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包括( )
①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②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③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④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⑤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5.图中陕北所在地形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严重 B.生物物种锐减 C.土地荒漠化严重 D.土壤污染严重
我国某地的传统民居在天然土壁内开凿修建,已有4500年的历史,营造技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1为该民居的剪纸画,图2为该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传统民居所在地区的自然景观特点是( )
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山清水秀,河湖密布
7.该民居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对应正确的是( )
A.圆拱形结构——全年炎热多风,隔热防风
B.屋顶坡度大——全年降水丰沛,利于排水
C.凿土壁建成——黄土直立性好,不易崩塌
D.单面有门窗——森林资源匮乏,节省木材
8.保护和开发该传统民居的合理措施有( )
①培训专业人才,传承营造技艺
②保留民居特色,传承地域文化
③全部翻新改建,满足生活需要
④大力商业开发,发展特色旅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鱼鳞坑是黄土高原常用的生态整地方式,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半月形坑穴,呈品字形交错排列,状若鱼鳞,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再加上植树造林,可保土、保水、保肥。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①~④处适宜植树种草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修筑鱼鳞坑的主要目的是( )
A.防御台风灾害 B.美化乡村环境 C.增加有效光照 D.加强水土保持
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针对采矿过程中形成的废石堆采取了台阶式平整治理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灌木主要的作用是( )
A.降低坡度 B.保持水土 C.减少地震 D.保护坡体
12.废石堆治理过程中,当地选用牧草而不是野生杂草,目的是( )
A.保持水土 B.降低成本 C.美化环境 D.发展牧业
高西沟曾经是“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经过几十年的生态治理,已变成青山绿水。读高西沟位置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肥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 )
①夏季降水集中
②地震灾害频发
③黄土土质疏松
④采矿破坏地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4.当地人们治理“肥土顺水流”的措施是( )
A.陡坡种粮 B.修渠泄洪 C.发展牧业 D.植树造林
1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河,在三江源奔涌,经九曲处激荡,于入海口高歌。一条母亲河,滋润沿岸土地、养育华夏儿女、浇灌黄河文化。
材料二 黄河壶口位于黄河中游峡谷段,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2024年4月,多位网友拍到了壶口瀑布“清流飞瀑”的景观,令不少网友感叹“黄河水不再黄了”。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受我国地势特点的影响,黄河曲折东流注入________海。
(2)黄河在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差别很大,图中①②③④四段中,易发生凌汛的有________两段。黄河中游流经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本区受自然和人为原因的影响________严重。
(3)在探究自然因素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时,同学们在课堂中分组做了如下的四个实验。四个实验示意的是某自然要素与水土流失的关系。请选择其中一个实验并结合本区的实际自然条件说明水土流失的原因。如:我选择的是________实验,由于________,所以水土流失严重。
甲实验 乙实验 丙实验 丁实验
在相同条件下,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相同条件下,土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相同条件下,地表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相同条件下,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4)黄河自古多忧患,下游河段形成了“地上河”,严重威胁着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关于“地上河”的成因结构图中,A、B、C三处应填入的数字序号依次为________。
黄河中游挟带大量泥沙→A→地势平坦→B→泥沙沉积→C→黄河成为“地上河”
①河床抬高
②进入华北平原
③流速减慢
(5)据统计,近20年来,黄河中游平均每年拦减入黄泥沙超过4亿吨。黄河中游多处出现“一河清水向东流”的景象。下列有利于“清流飞瀑”与“一河清水向东流”等景象形成的措施有________。(写出两条)
1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延安市曾经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延安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3万平方千米,使全市多年平均入黄河泥沙量,由20世纪90年代每年的2.58亿吨降到了近年的0.31亿吨。
【明确位置,品读环境】
(1)图中地形区A为_____________(高原),B为_____________(山脉),C为_____________(山脉)。
(2)图中延安所在的省区是_____________,甲河是_____________。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荒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山腰腰梯田沟道道坝。秃峁峁变绿海,沟道道赛江南。”一曲悠扬的信天游回荡在陕北的沟沟峁峁间,讲述着黄土高原由“黄”转“绿”的奇迹。
(3)据图中信息分析:黄河流经________(上游、中游、下游)河段含沙量剧增,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4)结合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在经受人类活动的破坏后很难恢复。为使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简述黄土高原由“黄”转“绿”的一条可行的工程措施_____________。
主题三:助力黄土高原旅游发展
(5)请你列举至少一条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尘堆积而成,次生黄土是原生黄土经冲积改造而成,黄土高原也叫风吹来的高原,A正确;黄土高原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即在7~8月间,B正确;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不是土地荒漠化,C错误;水土流失的治理应当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D正确。故选C。
2.答案:C
解析:碉楼是青藏高原的民居,A错误;竹楼是云南省傣族的传统民居,为的是通风散热,B错误;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C正确;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民居,D错误。故选C。
3.答案:A
解析:实施“引汉济渭”工程的主要原因是渭河流域人口和城市密集,需水量大,而水资源较少,故水资源严重短缺,A正确;与含沙量、结冰期无关,BD错误;渭河流域耕地以旱地为主,C错误。故选A。
4.答案:C
解析: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等,①③⑤正确,④错误;秦岭横亘陕西省南部,是关中平原与汉水谷地的分界线,②错误。综上,C正确。故选C。
5.答案:A
解析:陕北位于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土壤裸露,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和土壤污染都不是黄土高原最严重的问题,A正确。故选A。
6.答案:C
解析:结合图文资料可知,该传统民居为窑洞,位于我国黄土高原,该地区的独特自然景观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C正确。故选C。
7.答案:C
解析: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地区冬冷夏热,全年降水量相对较小,森林资源并不丰富;该民居单面有门窗主要是为了冬季防寒保暖;窑洞为凿土壁建成,修建窑洞的材质为当地黄土,其原因是黄土直立性好,不易崩塌。综上,C正确。故选C。
8.答案:A
解析:对于该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应该保留民居特色,传承地域文化;培训专业人才,传承营造技艺,A正确。故选A。
9.答案:C
解析:读材料可知,鱼鳞坑是在山坡地上修筑的坑穴。①②③④四处中,③处位于径流注入鱼鳞坑处,水源较充足,有利于提高植被存活率,是最适宜植树种草的地点,C正确。故选C。
10.答案:D
解析: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D正确;该区域受台风影响较小,美化乡村环境、增加有效光照不是鱼鳞坑的主要建造目的,ABC错误。故选D。
11.答案:B
解析:读图,牧草和灌木种植在陡坡和陡坡交界处,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土,B正确;与降低坡度和减少地震无关,保护坡体不是主要作用,ACD错误。故选B。
12.答案:D
解析:在废石堆的治理过程中,种牧草而不是杂草,既能起到保持水土、保护环境的作用,又能用牧草做饲料,发展牧业,实现经济价值,D正确;保持水土、降低成本、美化环境不能体现牧草的主要目的,ABC错误。故选D。
13.答案:C
解析:“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指的是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黄土土质疏松,而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较低,夏季多暴雨,在水的冲刷下,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大量肥沃土壤被冲走。其中①夏季降水集中,③黄土土质疏松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采矿修路破坏地表是人为原因,与地震无关。综上,C正确。故选C。
14.答案:D
解析:从60年代起,人们在山顶植松树,荒坡种柠条,沟谷栽果树,采取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的办法,提高了高西沟的植被覆盖率,D正确。故选D。
15.答案:(1)渤
(2)②④;水土流失
(3)甲;降水多
(4)②③①
(5)植树种草修建挡土坝、护坡退耕还林还草等(合理即可)
解析:(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受地势的影响,黄河自西向东曲折东流注入渤海。
(2)黄河在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差别很大,黄河主要流经我国北方地区,到了冬季会有较长时间的冰期,由于部分河段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初冬或初春季节封冻和解冻时间不一致,容易出现凌汛现象,主要是刘家峡到包头、开封至入海口处;分析图示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四段中,易发生凌汛的有②④两段。黄河中游流经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形区是③黄土高原,本区受自然和人为原因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
(3)在探究自然因素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时,同学们在课堂中分组做了如下四个实验。四个实验示意某自然要素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我选择的是甲实验,由于夏季降水集中,强度大,所以水土流失严重。
(4)黄河自古多忧患,尤其是下游地区的“地上河”,严重威胁着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黄河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河”。故“地上河”的成因结构图中,A、B、C三处应填入的数字序号依次为②③①。
(5)据统计,近20年来,黄河中游平均每年拦减入黄泥沙超过4亿吨。黄河中游多处出现“一河清水向东流”的景象。下列有利于“清流飞瀑”与“一河清水向东流”等景象形成的措施有:建设护坡林草带和打坝淤地;缓坡地修建梯田等。
16.答案:(1)内蒙古高原;太行山;秦岭
(2)陕西省;黄河
(3)中游;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4)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修筑梯田、修拦土坝、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5)信天游、羊肚头巾。
解析:(1)读图可知,A是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是第二大高原,B为太行山脉,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C是秦岭,位于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上。
(2)读图可知,图中延安所在的省区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行政中心在西安。甲是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3)读图可知,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剧增。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自然原因:①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多为沟壑纵横,坡度较大,容易在降雨时产生径流,导致土壤侵蚀;②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③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加剧了水土流失;④地表光秃裸露,植被覆盖率低。
(4)结合图文材料可知,黄土高原由“黄”转“绿”的具体措施: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修筑梯田、修拦土坝、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5)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有信天游、羊肚头巾、窑洞、安塞腰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