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案+导学案+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案+导学案+作业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1-19 23:57:59

文档简介

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练习题A
1.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KNO3的提纯方法,“……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提纯中不涉及到的实验方法是( )
A.溶解 B.蒸发 C.过滤 D.结晶
2.运城盐湖有4600多年的开采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盐田景观,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湖最适合冬天晒盐 B.晒盐利用了蒸发结晶的原理
C.析出的晶体是纯净物 D.晒盐后海水中溶质质量增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B.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C.所有溶质在溶液中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D.5%的NaCl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4.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②中溶液是饱和洛液 B.③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③中溶液的降温可能会析出晶体 D.②中加入足量的水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5.在t℃时,对100g某溶液A进行如下操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A和溶液B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溶液C和溶液D一定是饱和溶液
C.若将溶液d继续蒸发10g水,一定会析出8g晶体
D.溶液C和溶液D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相等
6.在室温条件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操作:( )
(1)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2)乙溶液在加50mL水的过程中,下列这些量逐渐减小的是 。
①溶质的质量②溶液的密度③溶剂的质量
7.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水晒盐是利用光照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粗盐
B.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海水晒盐析出粗盐后的母液一定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D.海水晒盐析出粗盐后的母液可用于提取多种化工原料
8.如图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
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编号)。
A.海水进入贮水池,其中氯化钠的质量减少
B.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水的质量逐渐减少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练习题B
1.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KNO3的提纯方法:“……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冬月地上有霜”中的霜是指KNO3晶体
B.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
C.“扫取以水淋汁”类似于实验室中溶解的操作
D.“煎炼而成”是指蒸发结晶
2.一杯20℃的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蒸发5g水有固体析出 B.加入少许的硝酸钾不溶
C.把溶液降温到10℃有固体析出 D.以上方法都行
3.A是40℃含有120g水的甲溶液,经过如图操作。得到50g甲固体。
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选填编号)。
A.A到B的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B.B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38:100
C.B到C的过程中,溶质甲已全部析出
D.A溶液的质量等于255g
4.如图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有关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气温高、湿度低、风力大、雨量少、阳光充足有利于海水晒盐。
C.析出氯化钠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D.海水晒盐的原理是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5.《天工开物》中描述了我国古代制作海盐的场景如图:“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
(1)“牢盆”主要材质是铁,牢盆能用于煎盐是因为铁具有 (填“延展性”或“导热性”)。
(2)“薪”(即木材)是燃烧三个条件中的 。“燃薪”会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与“滚沸延及成盐”原理相仿的是 (填字母)。
a.蒸发结晶 b.降温结晶 c.升温结晶
(4)“多者十二三眼”从充分燃烧的角度分析,增多灶眼的目的是 。
(5)海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在食盐中加入碘元素可有效预防: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证据推理能力。
3.通过举例说明结晶现象,使学生理解结晶的两种方法,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溶液浓稀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环节一: 创境激趣、设疑引思 播放新闻《死海天然盐雕》,提出问题:“死海为什么能形成天然盐雕呢?”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溶液的兴趣 观看影片,感受死海的神秘 用新闻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溶质能无限量的溶解在水中吗?比如: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 教师顺势提出控制变量的方法。 引导学生逐步按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探究问题。 问题1:室温下,20 mL 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克溶质呢? 问题2:溶液中怎样才能溶解更多的溶质呢? 问题3:不能溶解一种溶质的溶液是否还能溶解其它溶质呢? 通过分析实验,引导学生逐步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思考遇到障碍:是多大的水杯呢? 按要求逐步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观察现象,完成学案; 积极思考,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 分析实验过程中哪些溶液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 提出控制变量思想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设计实验方案研究问题 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发现新的问题并解决的能力,学会从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环节三: 反思实验, 再探规律 提出问题:在实验过程中,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 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能转化,怎样转化? 教师要有条理的引导、整理。 (注意:先讲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后讲不饱和转化为饱和,自然过渡到晶体) 回顾实验过程,思考讨论“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条件。 培养学生从实验过程中总结方法的能力
环节四: 意外发现, 点点惊喜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晶体 学生意外发现冷却后的硝酸钾溶液或硫酸铜溶液中有不同形状的固体出现,提问:这是什么? 让学生有点小惊喜,再次激发继续探究的渴望
环节五: 联系生活, 我会解密 发现问题:从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是否也能得到晶体呢? 补充实验,验证猜想。播放海水晒盐视频 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提出猜想:能理解海水晒盐的原理 用所学知识解释 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学以致用
环节六: 知识归纳, 学法总结 总结本课知识 反思: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呢? 总结学法比总结知识更重要(共20张PPT)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室温下,向盛有1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2 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2 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0 mL水,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一: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步骤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2 g氯化钠,搅拌
再加2 g氯化钠,搅拌
再加10 mL水,搅拌
全部溶解
10mL水能完全溶解2g氯化钠
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
10mL水不能完全溶解4g氯化钠
固体再次全部溶解
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溶物质溶解
实验探究
探究一: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一定温度下,氯化钠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水量影响氯化钠的溶解量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10ml水
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
5克氯化钠
搅拌
氯化钠溶液
5克氯化钠
搅拌
10ml水
搅拌
总 结
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溶解的溶质是________的,
改变________的量,可以改变溶解的溶质的量
有限
溶剂
在室温下,向盛有1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3 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加3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加入3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探究
探究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步骤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3g硝酸钾,搅拌
再加3 g硝酸钾,搅拌
加热烧杯
再加3 g硝酸钾,搅拌
静止,冷却
全部溶解
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
10mL水能完全溶解3g硝酸钾
20mL水不能完全溶解6g硝酸钾
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能力增强
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全部溶解
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能力减小
有固体从溶液中析出来
实验探究
探究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一定量的水中,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水中,温度影响硝酸钾的溶解量
固体再次全部溶解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10ml水
KNO3溶液
KNO3溶液
3克硝酸钾
搅拌
KNO3溶液
3克KNO3
搅拌
加热
3克KNO3
搅拌
KNO3溶液
冷却
KNO3溶液
总 结
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溶解的溶质的量是________的,改变________,可以改变溶解的溶质的量
有限
温度
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一定
温度
不能再继续溶解
一定量的溶剂
一定
温度
能再继续溶解
一定量的溶剂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实验9-5
氯化钠
不饱和溶液
2克氯化钠
搅拌
10ml水
搅拌
氯化钠
饱和溶液
氯化钠
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
加溶剂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实验9-6
KNO3溶液
不饱和溶液
KNO3溶液
饱和溶液
3克KNO3
搅拌
加热
3克KNO3
搅拌
冷却
加溶质
KNO3溶液
不饱和溶液
升温
KNO3溶液
饱和溶液
KNO3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
降温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温
增加溶剂
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与稀溶液
区别 含义不同
温度影响
关系
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剂、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其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溶质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的含量是否达到最大限度
溶液的浓与稀取决于溶质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量的相对多少
受温度影响,必须指明温度
与温度无关
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与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的关系。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稀溶液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是饱和溶液
结晶
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烧杯底部出现固体
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时,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析出
热的硝酸钾溶液
硝酸钾溶液为饱和溶液
结晶
硝酸钾晶体
冷却




硝酸钾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获得结晶的方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海水晒盐的过程
氯化钠
海水
贮水池
蒸发池
结晶池
粗盐
母液
(苦卤)
多种化工产品
蒸发溶剂(蒸发结晶)
获得结晶的方法为:
(沉降泥沙)
(蒸发水分)
(蒸发水分)
(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结晶池
母液
海水晒盐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得到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课堂小结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结晶的方法
蒸发溶剂(蒸发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饱和
溶液
加溶剂、升高温度(一般情况)
加入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一般情况)
不饱和溶液
1. 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等质量的水,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 g、15 g、10 g、5 g某物质,充分溶解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四个烧杯中,________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________中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________中的溶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
AB
C
D
2. 氯化钠固体中含有少量可溶性杂质氯化镁,硫酸钠,可以用 ( )冲洗后再烘干,将其除去
D
A

B
氯化钠溶液
C
饱和氯化镁溶液
D
饱和氯化钠溶液
谢谢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其相互转化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证据推理能力。
2.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知道结晶的两种方法,并了解混合物分离与提纯的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难点:比较溶液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知识导学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 下,向 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
的 ,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概念解读:
(1)“ ”和“ ”是前提条件。
温度的改变和不同的溶剂量会影响溶质溶解的量,故必须在一定的稳定和一定量溶剂中才能比较是否饱和。
(2)“这种溶质”:饱和溶液要指明针对哪种 而言是饱和的。
饱和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但不影响溶解 。
如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故对氯化钠而言是 的,但对高锰酸钾而言却是 的。
【易错提醒】
1.当溶剂量、温度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该溶质溶解的量达到最大值。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只能针对某一种溶质而言,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都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3.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第一步:观察,底部有无 的溶质。若有且不继续溶解,则是饱和溶液。若无,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或恰好饱和的溶液。
第二步:溶液中没有固体溶质的溶液,通过实验判断:取少许溶液,在 下,向溶液里继续加入
溶质,充分混合,观察溶质是否继续溶解。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是 ,若溶解,则是 。
【易错提醒】
恰好饱和的溶液和不饱和的溶液看起来都是澄清透明的,外观无法区别,只能通过实验加以区别。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转化途径
对 而言: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易错提醒】
任何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都可以通过增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变成饱和溶液。
任何饱和溶液加入溶剂都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三、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比较
溶液是否饱和 溶液浓稀程度
区别 比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 。 比较在一定量的溶液里 (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联系 饱和溶液 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 是稀溶液。 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可能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
图示
特例 温度下, 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易错提醒】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只是考虑的角度不同,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饱和的澄清石灰水是很稀的溶液。
四、结晶
1.结晶:溶质从饱和溶液中以 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结晶的方法:先把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再改变适当的条件( 或 )让溶质以晶体形式析出。
结晶的名称 结晶的方法 举例
(降温结晶) 通过降低温度来减小物质的溶解性而析出晶体 降温使硝酸钾从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
通过减少溶剂量使晶体析出 海水晒盐
3.海水晒盐
(1)过程:
利用涨潮将海水引入储水池,澄清后引入蒸发池,风吹日晒后蒸发水分至一定程度后,引入结晶池,继续风吹日晒,海水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食盐晶体析出,成为粗盐,同时得到含有大量化工原料的母液,母液叫做 。
(2)分析:
储水池中的海水是食盐的 溶液;
蒸发池中的海水是食盐的 溶液;
结晶池中的海水是食盐的 溶液。
母液中 氯化钠,是 。
粗盐不是纯净的氯化钠,其中含有多种杂质。
【易错提醒】
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一定是该晶体溶质的饱和溶液。海水晒盐后的苦卤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但不是其他溶质的饱和溶液。
当堂检测
2.在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中,小明将硝酸钾加入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如图甲。
(1)小明认为图甲试管中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 。
(2)对该试管进行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溶液,小明认为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请对小明的判断作出评价。
(3)小明通过实验对该溶液是否饱和作出了正确判断,他的做法是 。
3.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溶质为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的质量/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选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将时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 (填序号)。
①升温 ②降温 ③加溶质 ④加水 ⑤加另一种固体 ⑥恒温蒸发水 ⑦与时的饱和溶液混合
(3)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的溶解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是 。
5.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如图反应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
(1)从上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关系
(2)0.9%的医用生理盐水稀溶液可归于上图中 区域(填“Ⅰ”、“Ⅱ”、“Ⅲ”或“Ⅳ”):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若要使它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和 和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