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同步(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同步(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4 11:34:09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音乐巨人贝多芬
1.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 -1827 ),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被尊称为“乐圣”。
代表作有《英雄》《命运》 《田园》《欢乐颂》《春天》  等。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他的艺术歌曲以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然而28岁的时候(1798年)贝多芬患了耳疾,直到57岁(1827年)逝世,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他听不见听众掌声,但他仍继续作曲,创作出大量的不朽作品。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更在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挣之中。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2.自由读课文, 读准划线字字音。
女佣 门槛 厌恶 流氓 稍稍
倒落 踌躇 聋子 兽穴 深邃
喃喃 囚室 喧嚣 黛色 下颏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yōng kǎn wù máng shāo
dǎo chóu chú lóng xué suì
nán qiú xiāo dài kē
3. 正确理解词义。
杂乱无章: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含蓄: 表达的委婉,耐人寻味。 说话时不把情意全部表达出来。 包含。(文中用第 意思)
坚忍:坚持而不动摇。
踌躇:犹豫、迟疑、徘徊等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振聋发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 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
答案: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和客人说话--------贝多芬回忆往事。
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 “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5. 本文所写的内容并不复杂,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在文中划出关键句子,完成下面题目:
答案:⑴女佣眼中的贝多芬:孤独和安静,不拘小节,生活基本能自理等。
⑵客人眼中的贝多芬:两肩宽阔,挑起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衣服陈旧不整洁助听器失效,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有力的大手,弹出美妙生动的音乐;外貌透出刚毅、顽强、善良、执着无比的生命的意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答案: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品读课文,深研精钻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答案: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品读课文,深研精钻
3.“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案:《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罗曼·罗兰》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
品读课文,深研精钻
1. 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的什么特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成员补充,出示课件15规范答案要点)
答案: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蓬乱的头发——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愁苦”的脸——苦难的压力。
两肩极宽——能挑起正个生命的重担及命运的担子。
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凝重不可逼视的光、深邃的目光、禁闭的嘴——刚毅、顽强、善良、执着,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
品读课文,深研精钻
2. 从6-9段这几段外貌描写中,你认为要写好一个人物外貌应注意哪几点?
答案: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不惜笔墨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脸谱化。
3. 外貌只是对一个人外在形象客观的描绘,要想深入要窥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言行来展现。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对贝多芬自己言行描写的句子。看看,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了怎样的贝多芬?
答案:他有巨人般顽强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他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品读课文,深研精钻
4. 从文章中找出侧面描写的语句,并说说表现了贝多芬的什么特点。
答案:“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侧面表现贝多芬热爱音乐、沉醉音乐,不愿被人打扰自己的创作。
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对放的大钢琴。——侧面表现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表现贝多芬对生活要求的简单,对音乐的热爱。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敬畏”侧面表现贝多芬有巨人般顽强的品格,“怜惜”侧面表现他生活的简单和精神的“孤独”及身体的疾病。
品读课文,深研精钻
1.选词填空。
客人带着好像( )又好像( )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敬佩 敬畏 怜惜 怜悯)
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 )了一会儿…… (注视 凝视 凝望 关注)
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 )不可逼视的光;(沉重 凝 重 凝固 凝视)
虽然严肃,但脸上( )出善良的微笑。(表现 出现 再现 浮现)
答案:敬畏 怜惜 凝视 凝重 浮现。
随堂演练,巩固提升
2.《音乐巨人贝多芬》写的是________全过程,基本上是按照________顺序来写的。本文的主要事件有三件:A. ________;B.贝多芬和“客人”会面;C.________。
答案:“客人”访问贝多芬的 时间 A.“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C.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
随堂演练,巩固提升
3.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试从文中举例并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以形传神。例:他那“十分破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随堂演练,巩固提升
4.“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 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答案: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随堂演练,巩固提升
5.“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案: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地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随堂演练,巩固提升
问题:贝多芬用他的心灵、热情乃至全部的生命弹奏出一曲曲流传千古的乐曲,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生命之歌, 可以说,也正是这些苦难,练就了贝多芬的灵魂,也正是苦难,成就了他的不朽。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饱受苦难却不沉沦,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的事例?
答案:司马迁、邰丽华、史铁生、海伦凯勒、霍金等。   
拓展延伸
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艺术家,为他(她)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人物小传。
要求
借鉴本文的标题和结构艺术去拟写标题和谋篇布局;
人物描写手法力求多种多样。
 
   
巩固所学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音乐巨人贝多芬》练习
 一、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女佣( ) 门槛( ) 厌恶( ) 流氓 ( ) 稍稍 ( )
倒( )落 踌躇( )( ) 聋( )子 兽穴( ) 深邃( )
喃喃( ) 囚( )室 喧嚣( ) 黛( )色 下颏( )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佣:( ) ( ) 槛:( ) ( )
 恶:( ) ( ) 氓:( ) ( )
  稍:( ) ( )  倒:( ) ( )   
三、选出划线词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门槛(kǎn) 下颏( kē) 杂乱无章(zhāng)
B.重荷(hé) 踌躇(chú) 惹人注目(rě)
C.含蓄(xù) 磐石(pán)小心翼翼( yì )
D.深邃(suì) 喧嚣(xiāo)无可比拟(nǐ )
四、 根据意思写词语。
1. 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
2. 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
3.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 )
4.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
五、 下列选项中,标点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
B.“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C.“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D.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六、 如何理解“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这句话的意思?
七、作为一个音乐家,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双聪慧的耳朵,而贝多芬却没有,他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如果是你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你会如何做?请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八、贝多芬曾说过:“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联系课文谈谈你从中感受到了他怎样的生命力量?给你什么人生启迪
九、 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十、 ①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恼,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②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 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③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④贝多芬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1. 第段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 第③④段为什么连续使用叹号,好在哪里?
3. 多芬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说明了什么?根据这几个段落,归纳贝多芬的形象。
1、答案:yōng kǎn wù máng shāo dǎo chóu chú lóng xué suì nán qiú xiāo dài k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掌握生字的写法。多音字“佣”“槛”“稍”“倒”等非常容易读错。“黛”“颏”容易误读,需注意。
二、答案: 佣:(yōng)雇佣 (yòng)佣金 槛:(jiàn,)兽槛 (kǎn)门槛
 恶:(è)罪恶(wù)厌恶 氓:(méng)氓民(máng)流氓
  稍:(shāo)稍微(shào)稍息  倒:(dǎo)倒换(dào)倒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中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多音字“佣”“槛”“稍”“倒”等非常容易读错,需注意。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中易错字的掌握情况。多音字“荷”“槛”等非常容易读错,需注意。B 重荷(hé)应为 “hè”,故选B。
四、 答案:杂乱无章 踌躇满志 震耳欲聋 振聋发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认读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词义,避免望
文生义,平时多做积累。对词语里面的关键词素要重点理解把握,如“震”的“振”,“杂乱无章”的“章”等。
五、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标点的认知情况。如果一个人说的话分为两处,中间插入XX说时,“说”后面用逗号。故选A。
六、答案:“不见天日的囚室”指不幸的命运,即“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对修辞手法的认知能力。比喻修辞要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贝多芬的耳聋的命运和“囚室”一样,都具有“密不透风”的特点。
七、 答案不唯一。可以贝多芬对音乐的执着热爱角度谈,从拥有和失去某些条件利弊转化谈,客观条件我们没办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利用主观因素变不利为有利,贝多芬就做到了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可由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们自己发表个人看法,言之成理击可,但要引导学生看问题要辩证客观全面,避免简单机械拘泥。
八、答案不唯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可由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们自己发表个人看法,言之成理击可,但要引导学生看问题要辩证客观全面,避免简单机械拘泥。
9、 答案不唯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可由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们自己发表个人看法,言之成理击可,但要引导学生看问题要辩证客观全面,避免简单机械拘泥。 
十、 1.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耳聋带给贝多芬的极大不幸,反衬出贝多芬战胜苦难的勇敢与顽强的伟大精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意理解能力和手法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此类题一般先确定所用手法,然后结合文意分析手法,之后谈手法所取得的效果。 
2. 表现了人们对贝多芬遭遇不幸的震惊和痛惜,传达出强烈的感情。这些感叹号包含着贝多芬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精神,耳聋可以使“我”听不到声音,限制了“我”的创作,但“我”的心中永远流淌着充满希望的音乐之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意理解能力及标点符号的抒情表意作用。
3. 贝多芬太爱音乐了,他多么愿意永远在指挥台上为人们演奏,人们也太爱这位音乐家了,为他的精神鼓掌。这是一位遭受命运沉重打击、内心十分孤独痛苦但仍坚忍无比、对音乐充满激情的音乐巨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意理解和形象概括能力。形象概括一定要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遭受苦难是贝多芬的处境,但面对苦难的态度是贝多芬的精神,所以本题的形象概括一定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贝多芬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贝多芬现献身音乐的伟大精神,学习人物的高尚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写“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全文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文章开头写“客人敲开了贝多芬的家门”,然后客人来“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贝多芬出现,客人“默不作声地望着他”;接着“客人小心翼翼地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说话,“客人不停地记述下来”;最后贝多芬留客人吃饭,在餐桌上贝多芬对客人大声地说话。全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精练,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值得学生好好揣摩学习。
3.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内容;品味重要语句;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形象。
4.教学难点
 从描写方法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及精神,并能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及精神。
五.教学准备(布置预习题)
1.写写你所了解的贝多芬。
2.给生字词语注音释义。
3.把握记叙线索──“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4.本文所写的内容并不复杂,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在文中划出关键句子,完成下面题目:
⑴女佣眼中的贝多芬:
⑵客人眼中的贝多芬: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 (出示课件1,播放音乐《命运交响乐》,学生聆听,创造情境)同学们,这神秘的乐音、这优美的旋律是这么的撼动我们的心,大家知道这支曲子的创作者是哪位吗?他就是天才音乐家贝多芬先生,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来更好地认识一下他。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贝多芬先生简介。(请一位同学陈述,其他同学补充,出示课件2、3)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要求标准读准字音。(请一位同学展示预习结果,出示课件4补充)
3.自由读课文,检查成语理解情况,要求理解无误。(先提问,再出示课件5纠错)
杂乱无章  含蓄   坚忍  踌躇  踌躇满志  震耳欲聋  振聋发聩
4. 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
  (提问一同学,其他同学补充,再出示课件6纠错)
5. 本文所写的内容并不复杂,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在文中划出关键句子,完成下面题目:
⑴女佣眼中的贝多芬:
⑵客人眼中的贝多芬:
(提问一同学,其他同学补充,再出示课件7纠错)   
(三) 品读课文, 合作探究
重点句意理解(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是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来。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成员补充,出示课件8规范答案要点,朗读)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成员补充,出示课件9规范答案要点,朗读)
3.“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成员补充,出示课件10规范答案要点,朗读)
人物描写手法分析和人物形象概括
1. 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的什么特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成员补充,出示课件11规范答案要点)
2. 从6-9段这几段外貌描写中,你认为要写好一个人物外貌应注意哪几点?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成员补充,出示课件12规范答案要点)
3. 外貌只是对一个人外在形象客观的描绘,要想深入要窥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言行来展现。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对贝多芬自己言行描写的句子。看看,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了怎样的贝多芬?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成员补充,出示课件12规范答案要点)
4. 人物描写手法有正面和侧面,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属于正面描写描写人物常用的手法;通过他人的感受和评价以及特殊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人物特点的手法叫侧面描写。从文章中找出侧面描写的语句,并说说表现了贝多芬的什么特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成员补充,出示课件13规范答案要点)
(四)随堂检测
1.选词填空。
客人带着好像( )又好像( )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敬佩 敬畏 怜惜 怜悯)
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 )了一会儿…… (注视 凝视 凝望 关注)
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 )不可逼视的光;(沉重 凝 重 凝固 凝视)
虽然严肃,但脸上( )出善良的微笑。(表现 出现 再现 浮现)
( 出示课件14规范答案要点)
2.《音乐巨人贝多芬》写的是________全过程,基本上是按照________顺序来写的。本文的主要事件有三件:A. ________;B.贝多芬和“客人”会面;C.________。 ( 出示课件15规范答案要点)
 3.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试从文中举例并说说好在哪里。 ( 出示课件16规范答案要点)
4.“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 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 出示课件17规范答案要点)
 5.“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出示课件18规范答案要点)
  (五)拓展延伸
贝多芬用他的心灵、热情乃至全部的生命弹奏出一曲曲流传千古的乐曲,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生命之歌, 可以说,也正是这些苦难,练就了贝多芬的灵魂,也正是苦难,成就了他的不朽。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饱受苦难却不沉沦,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的事例?
答案:司马迁、邰丽华、史铁生、海伦凯勒、霍金等。
(出示课件19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成员补充,教师引导)
(六) 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艺术家,为他(她)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人物小传。
要求 借鉴本文的标题和结构艺术去拟写标题和谋篇布局;
人物描写手法力求多种多样。 (出示课件20)  
(七).板书设计
概括板书:
他人视角(女佣 来访者)
侧面描写:环境烘托(房间陈设等)
→人物性格、精神
肖像
正面描写 动作
语言
(八).教学反思
1.从感悟重点词句入手,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注重思维训练;
2.从分析手法入手,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切入写作训练,举一反三,注重实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