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邑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55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临邑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55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1 17:41:10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还是先秦优秀的散文著作。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树立了典范。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 )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之。辞( )曰:…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 )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 )之有? …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之,乃还。 … …微夫人之力不及( )此。国家危险推辞军队灭亡早晨晚上满足戍守达到烛之武退秦师背景介绍公元前630年郑新郑秦晋秦 军氾水函陵氾南崤山
晋 军背景介绍(一)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公元前637年,重耳过郑,郑文公不加礼遇。(详细)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郑国背晋助楚。楚败,又与晋媾和。 (详细)
过郑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结盟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第一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结合文章题目谈谈你的理解?
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 弱小郑国,危如累卵。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③?一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思考:
1、本段涉及到哪些人物?在括号里补上人物姓名。
2、理解句式:是寡人之过也。
3、分角色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气、感情 。佚:沉重—坚定。为国事而忧心焦虑(“危”),对烛之武的信任(“必”) (补充);烛:慨叹—伤感。才不能用,牢骚满腹(“也”,“犹”、“矣”、“也已”) ( 补充);公:心平气和。真切自责,指明利害。(“是,过”、“不利焉”) (补充)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自责(情) 晓义(理)~~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侧面表现想一想……?1.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2. 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标锁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能从文中找到根据吗?
阅读第三段回答下面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思考:
1、诵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气、感情 。
2、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说辞可以分为几层?
3、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
4 、简单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第1层:郑既知亡。(语气沉着真挚。)
第2层:亡郑利晋。(语气平稳、严正。)
第3层:存郑利秦。(语气高亢、诚恳。)
第4层:回顾过去,晋不讲信用。(语气慷慨激烈)
第5层:展望未来 ,晋必将攻秦。(语气慷慨激烈)转语言艺术烛之武退秦师背景介绍(二)公元前630年郑新郑秦晋秦 军秦晋围郑示意图氾水函陵氾南崤山
晋 军立君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背约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亡 郑 (害于秦) 舍 郑 (利于秦) 赐 晋 (负于秦) 肆 晋 (阙于秦)晓 以
利 害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的语言艺术郑 亡 (言于秦) 转古人点评烛之武说辞的思路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言无信
晋贪无厌
地理位置历史事实逻辑推理2、亡郑陪邻有害(离间)对秦3、舍郑利秦有利(利诱)对秦4-5、亡郑阙秦有大害(瓦解)对秦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表面)(深层)1、郑既知亡——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退出(示弱)对秦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烛之武谋略小析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明里为秦,暗则为郑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技巧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利用矛盾;
讲究语言艺术。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转第四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晋文公重耳返国即位。
1、烛之武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2、《左传》在人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关于作品中的人物思考:
哲人说,读史可以明智。学完本文,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请用简洁的语言(或一副对联)概括各段内容。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撤围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烛之武( )退秦师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全文内容。结构思路晋秦围郑 秦军乃还晋亦去之危在旦夕 临危受命夜缒而出 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烛之武郑题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写作特点1、情节展示波澜起伏,跌宕有序。
2、记言叙事简练生动,详略得当。

前人评价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正字正音
函(hán) 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鄙(bì) 阙(quē)
朝(zhāo)济 逢(páng)孙
本文基础知识点:
1.掌握“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
4、掌握本文的特殊句式 基础1.若例句出处释义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刻舟求剑》像曾不若孀妻弱子?《史记·陈涉世家》比得上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若2、说例 句出 处释义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说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高兴说3、辞3.辞
例 句出 处释 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传》婉言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命令皆好辞而赋见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借口、托词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告别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辞例 句出 处释 义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边境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方腊起义》昏庸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浅薄3.辞
4、鄙鄙6.之
例 句出 处 释 义慎之!徐珂:《冯婉贞》仅补充音节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站》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到、去 例 句 出 处 释 义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记》他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它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自己荆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输》的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5、之之 例 句出 处释 义其文约,其辞微,《史记·屈原列传》含蓄不露,微妙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微小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卖油翁》稍微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不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如果不是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荆轲刺秦王》即使不是6、微微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悦)
夫晋,何厌之有(餍)
失其所与,不知(智)
古今古今异义活用词类活用(温故)
活用词类活用
句式特殊句式 虚词分析练习
1. 之:
找出用于主谓之间的“之”字,并写出相关的句子;
2. 而:
找出文中“而”字的四种用法,并抄出例句;
3. 以:
“以”字在文中有几种词性?举例说明之。
虚词辨析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是寡人之过也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行李之往来
5。夫晋,何厌之有?
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7。微服人之力不及此
8。因人之力而敝之之
1。助词,主谓之间
2。助词,的
3。助词,主谓之间
4。助词,主谓之间
5。助词,宾语提前
6。代词,指郑国
7。助词,的
8。助词,的而
1。今急而求子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因人之力而敝之虚词辨析而
1。连词,表示顺承
2。连词,表示修饰
3。 连词,表示并列
4。连词,表示转折
5。连词,表示转折以
1。以其无礼于晋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阙秦以利晋
6。以乱易整虚词辨析以
1。介词,因为
2。介词,拿(它)
3。连词,顺承
4。连词,表示结果
5。连词,表示目的
6。介词,用“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译: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探究思考:1、由本文和《曹刿论战》的叙事特点看《左传》的文学价值。
2、以今天的理念来审视“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二、学生分析
经过第一册文言文阅读的学习,学生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不够完善;另外,还缺乏自主鉴赏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a.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这节课我主要采用ppt课件和投影仪。
2.电脑课件是辅佐课堂的工具,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和学习环节,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安排课堂,能够更好的分配学习时间。同时可以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体会诵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投影仪主要用于展示学生的课前预习,把握好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课堂练习,了解学生课堂掌握情况。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检查预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播、整理评价、妙笔生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图片导入:秦晋围郑的图片
向学生展示秦晋围郑的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谈感受
多媒体课件
检查预习
向学生展示加点字词
向学生检查《左传》和作者背景介绍
学生回答
?ppt课件展示有关字词.作者和《左传》以及文章背景资料的相关知识
多种形式的朗读
学生朗诵后,教师指导并且范读
学生诵读课前搜集的有关诵读的技巧句子
用投影仪投放学生抄写的诵读技巧的句子
进入今天的文言文学习
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多媒体课件
合作学习阶段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举小组发言人,争相发言


投影仪展示小组研讨的问题
?①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②分析烛之武论辩技巧
精讲点播
个别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理解
积累并整理相关文言知识并完成学案
投影展示答案
①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烛之武是一个怀才不遇、临危受命、知难而上的勇士;是一个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辨士;是一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以退为进,博得秦君好感。
②抓住秦君趋利的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拉拢秦君
④推测未来,极言晋贪无厌,毁其盟约。
总结整理评价
教师评价补充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理解并背诵整理并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
?布置作业:妙笔生花
?
?
(1) 背诵全文(2)?拟一副对联,可根据情节,也可根据人物来拟。
?ppt课件展示作业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这节课做到把课件真正的作为辅佐工具,课件只起到引导作用。因为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上进的学生对烛之武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善于表达的兴趣;课堂上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这堂课我将五重发现的理论和诱思探究的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设计试图追求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的境界,将文本的学习物化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文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但由于预设不足,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避免!力争上出更加完美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