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1 15:4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二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百家争鸣
诸子风格比较
先秦诸子散文不仅为后世提供了思想宝库,同时为散文各种体裁奠定了基础。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说:“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还是抒情文,在战国均已形成。
孔子及《论语》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礼记》,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孟子》是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语录体著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共七篇。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又称《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庄子》,为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又名《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大小寓言二百多个,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01
02

儒道墨三家的解决方案有哪些相互矛盾的地方?
道家为什么讲“无为而治”?
时代&思想本身
“戒干戈”“戒用兵”,告诫统治者们不要轻举妄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基于其对事物发展规律(“道”)的认识,即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
道家“无为” VS 儒墨“有为”
儒家为什么还要讲求“有为”?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孔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孟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儒家“仁爱” VS 墨家“兼爱”
《孟子·梁惠王上》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爱”的局限性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gǔ sǒu]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儒道墨思想的当代意义
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家国情怀
道家:万类霜天竞自由——多元化
墨家: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价值观
诸子文章风格
《论语》行文特点
① 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② 人物对话说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③ 哲学思辨,充满智慧。
“颜渊问仁”,孔子给予回答,接着颜渊又问具体表现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坚决执行。对话间,一个善于思考、领悟,又坚决践行的弟子形象与循循善诱的老师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学之道》行文及语言特点
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排比、顶真修辞,句式整齐,节奏分明,有气势。
先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然后提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严谨透彻。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作特点
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四端(仁德发端)-仁政可行
逻辑严密
同时采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形象说理
多种修辞并用,以气势取胜
用“孺子将入于井”营造情境进行说理。
排比,比喻,反复,对比
《老子》选文特点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
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
善用逆向思维
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歌如诗。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体会《庄子》选文特点
借用寓言说理
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隐含其中,而且使情感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本文运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来证明“世俗之无用,或可大用”的观点,深入浅出,含义更加丰富。
鲜明的感彩
文中庄子的态度非常鲜明。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一个“拙”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极不赞成惠子的说法。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则直接批判惠子,认为他为尘世所牵绊。
体会《墨子》文特点
类比论证
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
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
分析论证
由于人们的“不相爱”,才会损人利己,无恶不作
父子、兄弟、君臣不慈不爱则亏人自利
对比论证
“不相爱”与“兼相爱”
假设论证
要人们“兼相爱”,而天下能得到治理。
重点文言虚词
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顺承关系
表示递进关系
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
表示并列关系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任重而道远”《论语》
表示顺承关系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大学之道》全部
“非恶其声而然也”/“知皆扩而充之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四章》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五石之瓠》
“聚族而谋之/裂地而封之”《五石之瓠》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五石之瓠》
“亏兄而自利”《兼爱》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语气转折)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语气转折)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章》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五石之瓠》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
“之”代词&助词
代词
相当于“他(们)”“它(们)”
相当于“我(们)”“自己”
助词
相当于“的”
补足音节,无义
定语后置的标志
用在提前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做宾语前置的标志
放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其以主谓结构的形式成为句子的一部分
相当于“他(们)”“它(们)”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四章》
“焉能治之”《兼爱》
代词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由是观之/扩而充之/苟能充之/苟不充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树之/剖之/掊之/闻之/谋之/与之封之”《五石之瓠》
助词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孺子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之端/礼之端/义之端/智之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有车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老子四章》
“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老子四章》
“不贵难得之货”/“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四章》
“大瓠之种”/“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五石之瓠》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五石之瓠》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天下之乱物”/“视人之室若其室”《兼爱》
相当于“的”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