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古代诗歌鉴赏
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
咏物诗
咏史诗
离别诗
思乡怀人诗
边塞诗
代表人物
高适、岑参、 王昌龄、王维
概况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 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会整首诗的风格,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
情感基调
盛唐——中晚唐——宋朝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情感基调
盛唐——中晚唐——宋朝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 也死而无悔。
情感基调
盛唐——中晚唐——宋朝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怀念。
情感基调
盛唐——中晚唐——宋朝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情感基调
盛唐——中晚唐——宋朝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 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情感基调
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销国家的激情,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情感基调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 衡阳雁去:衡阳,地名(今属湖南);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
② 燕然未勒:《后汉书.窦宪传》载,卖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这里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归家无望。
1 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其作用是什么?
荒芜凄凉。渲染气氛,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 衡阳雁去:衡阳,地名(今属湖南);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
② 燕然未勒:《后汉书.窦宪传》载,卖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这里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归家无望。
2.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却又无从取胜,思念家乡却又有家 难回的矛盾心情。爱国激情,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 衡阳雁去:衡阳,地名(今属湖南);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
② 燕然未勒:《后汉书.窦宪传》载,卖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这里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归家无望。
3.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情
“白发”是头发斑白,“泪”是眼泪,一方面是因为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念家乡的苦闷。
山水田园诗
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多用白描手法。
特点
1.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动静结合
3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 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 《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这首诗歌中,突出了“蜂”什么特点?
不怕辛苦,为他人辛勤服务
2.这首诗歌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蜜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不辞辛苦,为他人创造幸福的劳动者的赞美,和对不劳而获之人的痛恨与不满。
咏史诗
1、 咏史诗——借题发挥一对史实“攻 其一点,不及其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2、 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写作方法
1、对比。通过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对比,从而突出今日的凄凉。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鹏鸠飞”。
前三句渲染勾践灭吴归国的繁华,后一句直转写越亡后的荒凉,这是李白在南游吴越所写, 表达了一种盛衰无常的感慨,并在咏叹中又有对当朝统治者唐玄宗荒淫生活的嘲讽。
写作方法
2、融情入景。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不着痕迹。如杜甫的《蜀相》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写走进武侯祠的所见所闻,“自”即“自己”,“空”即“徒然”。碧草映阶,也不过自为春色罢了,诗人无心欣赏;繁枝茂叶里的黄莺,也不过徒然唱着春歌罢了, 诗人无心倾听。为什么?诗人此刻想到诸葛亮一生功业付诸东流,自然涌起一种悲伤和落寞的情怀,而眼前草色、黄鹏不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吗?
写作方法
3、讽刺。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在对帝王将相的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这看法中由于诗人的立场,多有批判意味的,由此构成讽刺,而且这讽刺因为对象的特殊性,用了讽喻的方式,多显含蓄。
写作方法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是唐玄宗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诗人不明白说唐玄宗荒淫好色,贵妃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对比,“妃子笑” 易使人联想到周幽王为博妃子笑而亡国的故事。 这样否用直抒己见而写作用意自明且含蓄
潮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备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做。宋朝全盛时期号称“八百州”,南宋时半壁江山,约为一般,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
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离别诗与思乡怀人诗
常见古诗意像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4、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5、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6.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7、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8.梅花:高洁人格的象征
9.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10.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1.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12.羌笛
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思乡之音
13.杜康:杜康为酒的代称。
14.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15.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