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秦腔》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7.2《秦腔》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1 15:5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秦腔》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秦腔。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本内容,品味重点句子,把握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章通过场面细节描写和本土化的语言来描写文化现象、表现地域文化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秦腔”所蕴含的深沉的文化底蕴,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分析细节描写和赏析本土化的语言,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秦腔”所蕴含的深沉的文化底蕴,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观看视频(秦腔《赶坡》选段)
陕西有句老话言:“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在贾平凹笔下,“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秦腔慷慨激昂,苍劲雄壮,气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情神韵。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贾平凹的《秦腔》,感受西北传统戏剧的美丽!
任务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 作者介绍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2.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古炉》《高兴》《带灯》《老生》《极花》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诗集:《空白》《平凹文论集》
3. 作品风格
贾平凹作品的陕西特色十分浓郁,他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在似乎漫不经心地描绘人们的生活与风情中,萦绕着令人深思的哲理,给读者以人生启迪。
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4. 了解秦腔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贾平凹
秦腔(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5. 表演特点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时,你才会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6. 写作背景
贾平凹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村出身的人。即使身处城市多年,他依然不改乡音,不忘乡情。
黄土高原的野山野地、一草一木、乡亲父老,连同那高亢的秦腔、自足自乐的生活方式,一起构成了贾平凹全部创作的“根”,也构成了他散文创作中鲜明的民俗性和地域文化意识。《秦腔》就属于这类题材。
任务二:梳理脉络,初步感知
1. 梳理脉络
2. 检查预习
结合课文,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秦史的特点。
秦地——黄褐辽阔、厚重实在
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
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
秦史—— 13个王朝建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历代帝王在陕西建都简表
西周(公元前1134--771年) 沣京、镐京(今长安县境内)
秦(公元前350--207年) 雍(凤翔)、咸阳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初在临潼栎(yue)阳、乔迁西安西北部
新莽 (公元9年--24年) 长安(今西安市西北郊汉故城)
西晋(公元213--316年) 长安(汉故城)
前赵(公元219--329年) 长安(汉故城)
前秦(公元351年--383年) 长安(汉故城)
后秦(公元384年--417年) 长安(汉故城)
大夏(公元407年--431年) 统万城(今靖边县白城子)
西魏(公元535年--556年) 长安(汉故城)
北周(公元557--581年) 长安(汉故城)
隋(公元581--618年) 大兴城
唐(公元618年--907年) 长安(今西安市)
任务三:分析内容,体会情感
回答问题
1.第二段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出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运用了比喻和移就(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川人心灵的抚慰作用。
2.请概括开演前人们的活动,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描摹?
①开演之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观众席场面宏大,人头攒拥;
②小吃丰富,叫卖不绝;③台上锣鼓不停,台下你呼我应;
④小吃隔空买卖,拥挤产生冲突。
这些细致的描摹使人如临其境,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特点,也有力地渲染了“秦人秦地、秦腔”惟妙惟肖的统一。
3.作者对所谓“二杆子”的人物有怎样的评价?
有贬有褒。贬的是他们拿树条儿打人,褒的是虽然彻夜不得看戏,但他们忠于职责,维护秩序,这从侧面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忠诚,也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本身的喜爱,而不仅仅流于戏曲内容。
4.作者认为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的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秦腔的形成与秦地的风土人情(秦地的地理构造和秦人的特点)密不可分。
具体内容:
①几百年来,秦腔没有被淘汰……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②这里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秦腔与秦地的关系)
③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秦腔与秦人的关系)
5.文章是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那种痴迷的呢?在描写中运用了哪些手法?
(1)通过对排演的情景、搭建戏台的过程、看戏时的盛况的描写,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2)在描写中主要运用了以下表现手法:①点面结合,既有对群体的描写,也有对个体的描写;②以言行描写为主,多种描写相结合;③灵活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合作探讨
本文的线索是“秦腔”,全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展开文章,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1)首先介绍了秦腔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因为秦地以外的读者并不十分熟悉秦腔,所以作者在开篇首先介绍了秦腔的形成地域、唱腔特点和形成原因,使得读者对秦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接着,详细地描写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风俗。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通过描绘秦腔戏班的排演、演出过程中的种种场面和细节,充分表现了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之后,作者又将笔触向秦腔演出后延伸,饶有兴味地介绍了秦腔所引发的生活中的悲喜剧,揭示了秦腔与秦川人民喜怒哀乐的关系。
(3)结尾部分,作者总结“三秦”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秦腔的感悟和思考,说明了秦腔在秦川人生活中的神圣、崇高的地位,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拓展了文章的内涵。
《秦腔》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地方剧种?还有其他的思想内涵吗?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地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显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总结主旨
贾平凹以悠游、流利的笔触表现了秦地人民对秦腔的热爱和痴迷。可以说,秦腔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苦的安魂曲,是经历过历史兴衰的秦人不屈的精神鸣唱,是黄土地和劳苦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一声秦腔吼,万千悲苦流,只要黄土在,秦人在,秦腔就不会息声!
任务四:赏析艺术特色,对比阅读
赏析艺术特色
①侧面烘托。
写排戏、演戏前的乡村舞台氛围,尤其是戏开演前人们火爆的言辞情绪和行为,生动地传达出关中人特有的粗烈豪放性格,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切亲昵之感。作者也借此强调秦腔这种地方戏曲赖以生存而且生命力及其旺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扎根于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②巧用环境描写。
本文最妙处就在于笔墨都在写秦腔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准备和演出环境、人们看秦腔的态度和效果、演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等等,就是不写秦腔艺术本身。但我们读完全文,却能对秦腔有极为真切、生动、深刻的印象和认识。
③语言极富表现力。
贾平凹在这篇文章中把自己彻底关中化了,他使自己的文字风格与秦腔的高亢火爆、猛烈粗粝保持一致,给读者的印象,他好像是在用吼秦腔的方式写秦腔。正如文中写道: 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如同村头尘土中的叫驴打滚,那么有力,使他‘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恰是这种文字与表达对象在风格上的一致,使本文获得了独特的艺术品格。
对比阅读
教材编者为何将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贾平凹的《秦腔》设置在一课中?说说你的理由。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个人和自然风物的心灵对话,感悟生命的精神意义和体验。
阳春白雪;让人冷静而沉思。
《秦腔》:
秦人看秦腔热闹非凡的农村文化生活,感受秦腔于秦人的非凡意义。
下里巴人;让人感到生活的勃勃生机。
布置作业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方言逐渐消失,还有来自流行文化的冲击,地方戏的生存条件愈来愈差,消亡的速度正在加快。据统计,中国目前大约有300多个剧种,许多剧种日益衰落,不少传统剧目已经丢失,一些表演手法也开始失传。曾经是大众文化的传统戏剧开始边缘化,变成“小众文化”,秦腔也在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开始离我们越来越远,请就中国传统戏曲的现状以及前景,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