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联读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了解卡尔·萨根及其学术作品。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章基本观点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体会严密的论辩逻辑。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文章中科学严谨的精神,辩证地认识宇宙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把握基本观点,体会严密的论辩逻辑。
教学难点 比较两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感受其科学严谨的精神。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科学探索是求真的事业,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拓展,科学精神逐渐成为不同文化的共识。让我们热爱科学,走进科学的殿堂,崇尚科学,探索科学的奥秘。
观看短片《春来万物生》及电影《流浪地球》的混剪视频,激发学习兴趣。一起走进《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了解达尔文为我们解密的生物世界,了解浩瀚宇宙的奥秘。
任务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自然选择的证明》
1. 了解作者
达尔文(1809—1882)——进化论的奠基人
英国伟大的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出生于英国一个名医之家。从小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22岁大学毕业后,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乘“比格尔号”皇家军舰做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考察,从此确立了他一生的事业。
其代表作有《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其中《物种起源》一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誉为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里程碑。
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
2. 相关背景
达尔文年轻时,正是“神创论”与“生物进化论”思潮激烈斗争的时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认为,地球上各种生物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这就是“神创论”。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家则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在一定外界条件、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进化、演变而来的,这就是“生物进化论”。
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界发生了一场革命。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就此成为人类认识生物进化的基石。
3. 实地考察与独立思考的结晶——《物种起源》
1831年,达尔文跟随“比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长达5年的时间里,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
他发现,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这让达尔文得出一个震惊世界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除开篇的“绪论”和终篇的“综述和结论”之外,全书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随机变异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全书的主体与核心,标志着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
第二部分是对随机变异自然选择学说的辩护;
第三部分,作者用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对涉及地史演变、地理变迁、胚胎发育等方方面面的各种生物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从而使这一理论获得了更全面的支撑。
4. 进化论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 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
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宇宙的边疆》
1. 了解作者
卡尔·萨根(1934—1996)——科学黑暗中的蜡烛
著名美国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亦是行星学会的成立者。著有大量的科普书籍,其中《伊甸园的飞龙》获得普利策奖。
美国《每日新闻》曾这样评论他:“他有三只眼。一只眼睛探索太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
2. 相关背景
他和“海盗”号行星探测任务处处长一起制作了科教片《宇宙》,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在60个国家中至少有5亿人观看过。
《宇宙》中,萨根不仅担任了编剧,还作为贯穿始终的解说人出镜,带领观众体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把微小的原子与广袤无垠的宇宙联系了起来。
3. 解说词
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往往事先拟好文稿,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收到宣传效果。
解说词有电影、电视解说词、文物古迹解说词、专题展览解说词、导游解说词等,帮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过程中加深感受,同时发挥视觉与听觉作用。
解说词有如下特征:
①通过口头语言宣传教育群众,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
②对实物和形象的解说,以实物和形象为表达的依据,结构不苛求严谨,段落之间不苛求紧扣,但叙述形象要完整、逼真。
解说词的作用:
①是发挥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视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②是发挥对听觉的补充作用,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知故事里的环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任务二:梳理文章的逻辑结构
1.分组阅读《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思考两篇文章重点提到了哪些重要的概念?
《自然选择的证明》:提出了“自然选择”“变种”“变异”“性状分异”“竞争”“遗传”“适应”等概念。
《宇宙的边疆》:提出了“宇宙结构”“天体”“星云”“星系群”“星系”“恒星”“黑洞”“行星”等概念。
2.尝试着依据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和基本内容。
《自然选择的证明》
①提出自然选择理论→②列举大量事实和自然现象,用该理论进行解释,论证物种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③针对该学说面临的难题进行解释,证明其科学性→④用该理论解释生物在地理分布上的各种现象,总结生物同源、迁移与变异的观点。
各个层次间连接紧密,各有侧重,展示出严密的逻辑性。
文章论述的基本结构为总分关系。
《宇宙的边疆》
由星系(星系群、子星系)到太阳系再到行星缓缓推进,从宇宙的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最后回到地球。表达了作者对宇宙探索和人类未来的思考。(空间顺序)
3.《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解说词,同时也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按照由远及近的的说明顺序来讲述宇宙的组成呢?
①从宇宙的演化来看,先有构成宇宙的原始物质,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又有行星,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宇宙构成,符合宇宙基本的演化规律。
②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让读者先整体上认识宇宙,打破了一般读者(观众)往往从地球视角认识宇宙的思维习惯。
③由广袤的宇宙最终回到地球人类的家园,以此反观人类未来发展之路,表达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探索宇宙的热情及“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情怀,与“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的人文思想相契合。
任务三:鉴赏语言,分析论证方法及说明方法
1.《自然选择的证明》是一篇科学论文。自然科学论著基本的要求是科学、严谨。其表述方式和语言可以个性化,但必须准确、精练、清晰。本文语言是如何做到准确而严谨的?试举例分析。
①注意修饰语的运用,语言准确。
“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
分析:“可望”是有希望,可能的意思,说明自然条件下的变异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有这种可能,用“可望”符合实际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自然选择。”
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很大一部分”是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语,作者运用这些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仅此一点,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
分析:“极为可信”,说明可信程度之高,这一方面表明作者对自己观点的充分自信,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②多用限制性词语和长句,体现科学论著的严谨性。
“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P4
分析:这是一个多重复句,最后一句是得出结论的核心句,前几个分句从物种繁殖的趋向、物种变异的后代占据多种多样生活场所的目的的角度分析原因,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2.《宇宙的边疆》作为一篇科普文,其语言特点准确、鲜明、生动,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1.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我们还乡心切。
分析:运用比拟、象征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类对大海的探索初具规模,但也仅仅是开始。海洋作为可利用资源还有许多方面仍待人类开发、利用。同时也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即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
2.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分析:运用拟人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恒星的“性情”:有的稳重沉静,有的急切躁动。读来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3.《宇宙的边疆》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作为科普作品,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人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有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4.《自然选择的证明》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结合课文简要说明。
①事实论证。
列举地质学研究的成果和博物学家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这一事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列举了自己在科学考察中发现的现象和事例,如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可以长期共存在一起等等,这些都证明了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②道理论证。第二段,作者论证自然选择在事理上具有合理性时,以反问、质疑的语气逐步展开,推论严谨,无可辩驳。第五段,作者阐述道理,引用格言,得出“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这一自然进化的普遍性规律。
③对比论证。作者在文中多处将自然选择、进化论能解释物种演化等自然现象与特创论不能解释进行对比,批驳了特创论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巩固。
④因果论证。主要体现在文中运用大量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如第三段“因为在物种形成很活跃的地方……”“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差别…”,第四段“由于每个物种…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第八段“……所以某一地区的物种…”等。
回顾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更详细。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引资料: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使说明的内容更加充实具体,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宇宙的边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试举例说明其作用。
列数字
举例: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 000亿个恒星组成。
作用阐释:列数字可以使人们对事物的大小数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作比较
举例: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
作用阐释:把光在每秒内通过的距离和地球周长相比较,使我们对光的速度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打比方
举例: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已,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战栗。
作用阐释:化抽象为形象,让人如同亲身感受到了探索宇宙奥秘时的心情。
举例子
举例: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
作用阐释:说明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让人信服。
任务四:比较阅读两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两篇文章都是介绍科学方面的知识,但给读者的感觉截然不同,试从文体、文章风格、语言特点和写作目的方面进行分析,完成下面表格。
学习这两篇课文,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自然选择的证明》
1.进一步认识了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原理“适者生存,择优弃劣”。
2. 人要敢于突破从众心理、走出思维沼泽,勇于尝试、大胆创新。
3.辩证地认识达尔文的进化论,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思维来看待它。
《宇宙的边疆》
1.人类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迸发出伟大。
2.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栖居在目前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这里生存繁衍,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总结全文
《自然选择的证明》节选自《物种起源》的综述和结论部分,阐述了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原理“适者生存,择优弃劣”,用大量的事实论述了有关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并多角度批驳了特创论的荒谬,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全文逻辑严密,理论性强,表现了自然科学论著的典型特点。
《宇宙的边疆》是一篇科普性质的电视解说词。作者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人们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文章在严谨的科学说明中自然融入议论和抒情,传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