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客至》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客至》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1 16:0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客至》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及其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分析手法,掌握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3.理解思想内容,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和生活趣味。
教学难点 理解思想内容,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熟悉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我们感动于他忧国忧民,悲悯苍生的情怀,但是他的诗歌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亦有清新喜悦之作。让我们一起走进《客至》,感受他待客的兴味和心境。
任务一:文学常识
1.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三吏”、“三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誉为“诗圣”。作品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
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2. 人生经历
①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②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之后,杜甫借玄宗举办盛典的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
③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④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最后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3.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这一段时光,算得上杜甫一生中最明媚的时光。在友人的接济下,杜甫一家人的生活相对比较安定,格外幸福。成都秀美的风物景色更使得草堂生活充满了乐趣。
上元二年春意盎然的一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任务二:初步感知
1. 解读题目
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
旧时注家以为,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此说有理。
一年前,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另一位是旧相识,偶尔过访。诗人为这两位朋友都写了诗,前者以《客至》为题,后者以《宾至》为题;再看诗的内容,也确实有“亲之”和“敬之”之别。
2. 诵读体悟
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任务三:深入探究
首联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①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了时令、地点和环境,描绘了草堂景色的秀丽,也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②“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春意盎然之感。
③“但”字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表达了作者闲适生活的寂寞孤单。
颔联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使用互文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面对朋友来访喜出望外的感情。前句不仅说明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②使用细节描写,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突出诗人见到老友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颈联选取了哪些细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表达了诗人竭诚款待的情意和歉疚之心。
①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菜简
②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情真
尾联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意料调转笔锋。“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将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思维导图
情景默写
1.《客至》中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作者孤独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至》中描写春水和鸥群,点出环境清幽僻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客至》中写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客至》写招待寒酸简单但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至》中表现田园生活中淳朴的邻里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客至》中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2.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3.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4.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5.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6.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总结全诗
此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任务四: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杜甫的《客至》和《宾至》,回答下列问题:
宾 至(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注: ①漫劳:劳驾您。②粗粝:即糙米。③药栏:药圃栏杆。这里指药圃中的花药。
(1)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了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
(2)分别分析两首诗的语言风格。
《客至》的语言通晓明白,如话家常。“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些家常话听起来十分亲切。
《宾至》语言庄重严谨,语带调侃。诗人说自己初到成都,哪有震惊海内外的文章,既是对慕名而来宾客的谦逊回答,又是反语,有嘲讽之意。“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简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既是客套话,又有送客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