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1 16:0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拟行路难》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鲍照及其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分析比兴的用法,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理解思想内容,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教学重点 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之前我们学习了很多抒发人生感慨的诗文,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勃的《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那鲍照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拟行路难》(其四)。
任务一:文化常识
1. 走进作者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一辈子愤愤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些小官,最后死于战乱中。
鲍照一生沉沦不得志,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诗风雄健奔放,俊逸潇洒,在生年就颇负盛名,对唐代诗人李白等产生重大影响,居然史书无传。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情况。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鲍照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2. 了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 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任务二:初步感知
1. 解读题目
“行路难” 是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2. 诵读体悟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翻译:
把水倾倒在平地,水就会向四处分流。人生各有各的命,怎能成天哀伤忧愁?喝点酒宽慰自己,举杯而饮中断吟咏唱。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诗眼: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3.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4.抓词类活用;
5.抓虚词。
本首诗的诗眼:

思考:
为何愁?愁什么?如何表现愁?
任务三:深入探究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人的遭际像水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一样,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通过泻水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现实社会中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第三句中的“命”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无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悲怆难抑、苦闷异常的愁者形象。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长歌当哭,何其悲壮。读者从此情此景中也可想见其悲愁之沉郁。
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达到高潮。
总结情感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明晰主旨
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任务四: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行 路 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比较《行路难》与《拟行路难》的异同。
同:从思想内容来看,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来讲,都受到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却表现出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异:李诗更具豪情,更显自信。
鲍照说:世茫茫,人迷惘,不知路在何方?
李白说:山重重,水漫漫,理想就在彼岸!
情境默写
(1)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的思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诗人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2.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3.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4.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