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欧阳修
早年: “欲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作者简介
作家作品
文学常识
※区别:赋(说理,散文诗),辞(抒情,韵文(仍属诗歌范畴))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轻飏(yánɡ) 壶觞(shānɡ)
出岫(yòu) 景翳翳(yì)
B.曷不(hé) 耘耔(zǐ)
登东皋(ɡāo) 棹孤舟(zhào)
C.熹微(xī) 流憩(qì)
遐观(xiá) 眄庭柯(ɡài)
D.西畴(chóu) 盘桓(huán)
遑遑(huánɡ) 载欣载奔(zǎi)
miǎn
xiù
zài
B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幼稚
人事
诸侯以惠爱为德
家叔以余贫苦
遂见用于小邑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小孩
今义: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年纪小
古义:做官
今义:人的离合、境遇等情况;关于人员的录用、奖惩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理人情
把···作为
因为
被
在武昌去世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归纳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我家贫穷,(自家)耕种不能足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多得住满房子,米缸里没有存粮,赖以维持生活的,(我)还没有找到这样的本领。
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想要)求官没有门路。恰逢有出使到外地的差事,地方大吏把善待(人才)作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贫穷困苦(而帮助我),于是(我)在小县城被任用。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那时社会动荡(战乱未停息),(我)心里害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距离我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来酿酒,所以(我)就请求去那里(做官)。
过了没几天,便产生了辞官归乡的情感。为什么呢?这是我天性单独影响下的结果,不是外力强行造成的。饥寒的困难虽然迫切,但是违背自己的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陶渊明做官的原因:
1.家贫,生计所迫。
《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责子》: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2.亲故相劝
《荣木》:“先祖遗训,余岂云坠!”
曾祖父陶侃是开国大将军,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
3.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4.会有四方之事;家叔以余贫苦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我)曾经踏入仕途,都是饮食需要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向。仍然盼着这一季庄稼成熟,就要收拾衣装连夜离去。
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官署任职八十多天。因辞官顺遂了心愿,写下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把握序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序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②序文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
③哪一点是直接原因?哪一点是根本原因
两部分。一部分是做官原因,一部分是去官原因。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3.“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程氏妹丧于武昌”。
“程氏妹丧于武昌”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慷慨
1.感叹
eg:怅然慷慨
慷慨惟平生,俛仰独悲伤
2.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eg: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3.豪放爽直,刚正不阿。
eg:性刚毅,慷慨有大节
——文言知识·一词多义——
1.第一段描述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已往不谏 来者可追
迷途未远 今是昨非
自责
自悔
自醒
2.那诗人从哪里“来”,又要“归”向何处呢?
官场
家乡
3.“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用舟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了作者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4.“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的“问”“恨”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作者归心似箭,急于赶路,希望早日回到家中的心情。
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蒋诩三径:东汉·赵岐 《三辅决录·逃名》:“ 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一般用以表现退隐避世,寄情山水田园之心。
“松菊犹存”一句又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松菊犹存”是作者高洁品格的自喻。松四季常青,预示着作者的品质与世长存;菊傲然怒放于寒秋,也是作者的傲岸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的体现。
——文言知识·一词多义——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从第二段中,大家可以读出作者的哪些乐趣?
(1)归家之乐
(2)居室之乐
(3)游园之乐
狂喜
温馨
窈窕
1.[女子]文静而美好的
2.[宫室、山水]幽深的
寻
①既窈窕以寻壑
②未果,寻病终
③寻山北行
动词,寻找
副词,不久
介词,沿着,顺着
——文言知识·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一词多义——
思考
本段中,陶渊明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弹琴消愁的本色之乐
与乡邻交往之乐
巾车孤舟出游之乐
——文言知识·一词多义——
1.作者辞归后拥有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
乐
2.作者回归田园,除了乐以外,心中是否存在其他的情感呢?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退而求其次的无奈
本文通过作者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以及回归田园后的愉快生活,表达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抒发自己回归田园、重返自然的欢愉,透露出对自我与世俗、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辩证之思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在当今时代是否值得提倡?
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是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断不能说其意志消沉,是消极处世。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书卷中追求安谧,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而又有意义,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岂不快哉!这便是他所理解的"天命”。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追求真我
生命价值的方式
追求自由
听从内心的呼唤
曼德拉曾说:如果天空总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也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
李白《九日登山》: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陶渊明喜欢酒,喜欢菊花,喜欢与世无争。
评价分析
杨万里《西溪先生和陶诗序》:渊明之诗,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也。
陶渊明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
评价分析
元好问《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陶渊明风格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
评价分析
陶渊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
评价分析
诗人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表现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
评价分析
归有光《悠然亭记》: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朱光潜《诗论》: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
难点攻克: 胡、和、奚、何、焉
1.田园将芜胡不归
2.奚惆怅而独悲
3.复驾言兮焉求
4.曷不委心任去留
5.胡为乎遑欲何之
(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为什么还伤感失意,独自悲伤呢?)
(我还乘车出去追求什么呢?)
(为什么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呢?)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
B.陶渊明卒后亲友私谥“靖节”。谥号是封建时代的皇帝、大臣、士大夫等重要人物死后,后人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和功过给予的称号,含有褒奖的意思。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
C.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D.“不为五斗米折腰”典出陶渊明,后来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B
谥号含有褒善贬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