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精品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精品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1 17:2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书法天花板,天才的背后藏着入木三分的努力
1.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痛、悲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理解王羲之对宇宙与人生的认识和看法,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的深沉感慨;
4.深入理解作品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生命感悟,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领悟能力很强。他小时候就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兰亭集序》神龙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兰亭集序》下落
王羲之将《兰亭集序》视为传家之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在绍兴云门寺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他在房梁上凿开一个暗阁,然后将《兰亭序》藏在里面。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集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查出《兰亭集序》真迹在辨才和尚手中,李世民火速命人带着礼物前往云门寺,他提出条件:只要把《兰亭序》给我,金银财宝官位随便挑,用大车拉都行,除了朕的皇位之外,其他条件随便你提!但辩才和尚对师父很忠心,始终就是一句话:“对不起,没有啦,我不知道”!李世民因此茶饭不思,后宰相房玄龄为他推荐了“诡计多端”的监察御史萧翼!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集序》的传奇故事,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集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兰亭集序》的真本已经由唐太宗带入昭陵,唐太宗在世时,唐代就有过好几种摹本和临本。
(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写;临本实际上已经掺入了书写者的自我风格特征的临写)
初唐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都进行过《兰亭集序》的临写,后代赵孟? 、董其昌的临本也比较著名。而专门在皇宫里面做摹本的是冯承素,现在我们通行的就是冯承素的摹本,都一致认为此摹本是非常接近原作的。
作者趣事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袒腹东床
作者趣事
王羲之7岁开始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不知写完了多少墨水,写烂了多少笔头。他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
墨池传说
作者趣事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欢欢喜喜地赶这群鹅回家。
以书换鹅
作者趣事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复杂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成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 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文体知识
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本文。
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的缘由,成书经过,成书意义。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不同之处。
位于浙江省绍兴县的西南部,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代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虽然不大,却为中外游人所瞩目。
中国书法圣地——绍兴兰亭
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中国书法圣地——绍兴兰亭
朗读课文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之由?
之因?
之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春季的末一个月
字词释义
干支纪年法:使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组合,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来记录时间。例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就是以干支命名的。
年号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有年号后,每个皇帝即位都会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贞观十三年”、“康熙八年”等就是典型的年号纪年方式。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这是以君主在位的年份数来进行纪年的方式。《左传》中就有此类记载,比如“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这里的“三十三年”指的就是鲁僖公在位的第三十三个年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春季的末一个月
字词释义
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最小的,就像第一季度的一月是孟二月是仲三月是季
1、古代兄弟姐妹中排行从长到幼分别称为:孟(伯),仲,叔,季。有三个时,通常取孟,仲,季。
2、古人又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又把十二个月分为四季即春夏秋冬,每季平均三个月。所以就有了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的叫法。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春季的末一个月
全,都
全,都
高高的
景物互相衬托
引来
酒杯
排列
旁边
音乐伴奏
盛况
喝酒,名作动
作诗
深远高雅的情思
字词释义
状语后置
课外拓展


古代习俗,于上巳节(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课外拓展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发展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温暖舒畅
自然界的万物
用来……
开畅、舒展
穷尽
实在
值得
字词释义
定语后置
赏析探究
一、寻“乐之由”
1、赏读1、2段,品兰亭之乐
以“活动记录者”的身份填写记录
活动事宜 具体表现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环境
活动天气
参与人物
活动盛况
时间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良辰
地点
美景
人物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佳朋
活动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事雅
集会盛况
信 可 乐 也
“暮春之初”
天气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环境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修禊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感慨
情雅
(乐事)
(赏心)
谢灵运说过:“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
字词释义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互相交往
比喻时间短暂
兼词,之于
同“晤”,面对
放纵
同“取”
感到欣喜
一时
高兴的样子
等到
动词,往,引申为求得
连接
代词
过去,以前
成为

代词
造化,指自然
归结
发生、引起
大事
析兰亭之痛
王羲之在第三段中为我们列举了哪两种生活方式?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作者因何而痛呢?
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
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魏晋风流:饮酒、服药(五石散)、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
补充问题
生与死每个人都将面对,那么当时动荡时期的魏晋士人们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永和初年,又遇地震、瘟疫,人祸天灾,无时不在。天下名士普遍逃避世事,“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为了避祸保身,他们有的人崇尚老庄,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总之,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析兰亭之痛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
死生亦大矣
启示:珍惜生命,积极生活,务求当下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原因
面对
悲伤
明白

犹如,像
意动,把…看做一样/看做相等
因此
一个个
……的原因
意态,情趣
这次(集会)
符契

主谓取独
状语后置
每当看到古人(对生死)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和(意思是发生感触的原因相同),不曾不面对文章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作的诗。虽然时代不同了,事情不同了,(但是) 引起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感慨。
庄子的“齐物论”
齐死生、齐彭殇、齐物我
庄子言:人本无生死,形气相变。他认为,生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生轮回,皆应顺应自然。
庄子妻子死后,好友惠子去凭吊,却见庄子盘腿坐在地上敲着瓦缶唱歌,脸上没有一丝哀戚之色。
惠子很不理解,问他为何如此。
庄子说:“我妻子的生与死都是生命的必然规律,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现在她已经回归自然,静静安息在天地间,那我何必还要悲伤呢?”
在庄子看来,生老病死就像四时交替一样循环往复,都只是自然现象而已。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东晋名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更有许多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王羲之面对魏晋士人对待生死的消极态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用“虚诞”‘妄作” 来表明自己对待生死的态度。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珍惜时间,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感慨中流露出的是对“生"的眷恋执着与追求。
为什么说“一 生死”“齐彭殇”是“虚诞”‘ 妄作”
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因此,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 倍加珍惜,“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可谓“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王羲之的人生观是消极的吗 为什么说“一生死”“ 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表面
美景盛事
(寄情山水)
内心
执着追求
(反思生命)
怎样理解“悲夫”,作者因何而悲?
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
悟兰亭之悲
作者为何发出“悲夫”之叹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今之视昔】
悲古人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现在】
悲今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视今】
悲后人
千古同悲
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
对比小结
景雅
人雅
事雅
景陈
人老
事迁








《兰亭集序》是一篇诗集序言,作者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记叙了兰亭的山水佳胜和宴会盛况,进而抒发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但他没有彻底走向消极无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时盛行的死生等同的虚无哲学观,于悲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与珍惜。这在崇尚老庄、沉迷玄学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情景互见,淋漓满纸,也启人思考。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请用王羲之的生死观解读顾城的诗歌《避免》和《红楼梦》第31回所选片段。
《避免》
顾城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意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林黛玉认为:“人有聚时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请结合历史人物的言论,谈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藏克家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课后作业
特殊句式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