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客 至
杜甫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品味诗歌语言,反复诵读本诗,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清诗歌的情感线索,领会诗歌的内容。
3.通过对诗句的鉴赏、写作方法的探究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理解诗人在《客至》中表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以及对于友人来访的喜悦之情。
课堂导入
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熟悉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我们感动于他忧国忧民、悲悯苍生的情怀,但是他的诗歌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亦有清新喜悦之作。让我们一起走进《客至》,感受他待客的兴味和心境。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充满了生活乐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
上元二年春意盎然的一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了这首欢快明丽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客至》。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1)杜甫(712-770年),字(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2) 因为杜甫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所以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
(3)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与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齐名。
(4)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5)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杜甫生平:
杜甫出生于官宦家庭,生长于唐朝由盛入衰的变化时代,一生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 35岁以前,是他读书(七岁吟诗,读书破万卷)和壮游时期(游吴越齐赵,结李白高适),即开元盛世时期,也是杜甫最快意的时期,诗作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
第二时期: 35- 44岁 ,是他长安困守的十年,是他走向现实主义的时期,安史之乱酝酿时期。此十年,诗人 在长安求人援引做官,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是杜甫屈辱生活时期,后又参加考试,奸相李林甫作弊说"天下无贤才"无一人中考,杜甫十年不仕,也经常挨冻受饿,也使他深入人民生活,了解人民疾苦,看到了统治者的罪恶。这十年也成就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第三时期: 45-48岁 ,陷入贼手与为官时期,安史之乱时期。他和人民一起在长安逃难,感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后逃出长安,投奔凤翔,跟着肃宗做谏官(左拾遗)。后因直言进谏屡屡遭贬,也获得了深入人民的机会。此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同时是卫国战 争,所以诗人同情人民 ,同时又勉励人民参战 ,诗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月夜》《春望》《哀江头》“三吏”“三别”)
第四时期:49-58岁,是杜甫漂泊西南时期(成都、湖北、湖南)。漂泊的这十年,他经常和人民往来,生活艰苦,经常挨饿,但始终关怀国家安危和人民痛苦,写诗一千多首,最后病亡在湘江上 。这一切决定了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登岳阳楼》《蜀相》《客至》)
题目解说
作者在题后自注说:“喜崔明府相过。”
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
“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相”,偏指一方,“我”。
“过”,即探望、相访。
“相过”,即探望我。
“喜”表明喜悦之情。
此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明晰主旨
朗读诗歌: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草堂的南北都是绵绵的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长满花草的庭院小径,不曾为迎客打扫过,一向紧闭的柴门,今天为您而大开。
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几样好菜肴,家里太穷只好拿自酿的陈酒招待。
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我就隔着篱笆叫他来陪你喝个痛快!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盼客
客至
待客
邀邻
喜
内容
基调
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秀丽可爱。
“日日”来的是群鸥,点明环境清幽僻静。
“但见”含弦外之音,说明作者生活的单调,无其他访者。
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心机,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首联作者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总结:
春意盎然
白鸥翔集
景幽情闲
客少人稀
杜甫的“白鸥”情结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杜甫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杜甫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独立》杜甫
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一、颔联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注:古人常以扫径表示欢迎客人。如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延接》中有“待宾至,云扫迳以俟。”
客至的意外惊喜(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二、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都有怎样的作用?
互 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客扫;
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请客意,今日“君”来,更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真切。
“不曾”“ 今始”,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体现“空谷足音之喜”。
(三)赏析诗歌——颈联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颈联中“无”、“只”二字是否矛盾 为什么
赏析诗歌
不矛盾。它们展现了真实而质朴的乡村生活,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请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意,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真诚相通的融洽气氛。
杜甫遣词可谓鬼斧神工,颈联无一字言情,却饱含情意。请试赏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飧”,本指熟食,这里泛指菜;“兼味”,菜肴一种叫味,两种以上叫兼味。
“旧醅”,旧酿的隔年浊酒。“醅”,未经过滤的酒。古人好饮新酒,所以诗人因旧醅待客而有歉意。
“远市”“家贫”交代了作者此时的处境,隐含作者倾尽所有招待客人的盛情。
情感:
竭诚待客的盛情
好友来访的兴奋喜悦
好友来访而只能简单招待的歉意愧疚
与两人情感的深厚无间
手法:
细节描写、反衬
(详细介绍了待客酒菜何其简陋及原因;反衬出作者与好友情感至深)
颈联:
盘飧无兼味
樽酒只旧醅
待客何其简单
关系何其亲密
描写的是什么?诗人与客的关系如何?
既兴奋欢快,又兼有歉疚的情感。
准备待客酒菜
尾联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邀邻喝酒”——细节描写。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
“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可见二位酒兴之浓,气氛的欢快。这一细节别开生面,别有情趣,表现了诗人淳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尾联句意蕴丰富,耐人咀嚼,其作用有:
第一,突出了主要内容。尽宾主之欢,表现诚朴、率真的态度。
第二,留有想象的余地。邻翁来了没有呢 邻翁是谁呢?这些回味让诗歌的意境更深了一层。
第三,表明感情之深。如果仅是泛泛之交,或者友情不是特别深厚,谁还会邀邻陪酒呢?
第四,再次掀起高潮。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第五,构思奇特绝妙。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既见不凡之人,又见不俗之情。
概括:
客至
首联:草堂环境清幽,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颔联:由外转内,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颈联: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
小结
1.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对比阅读杜甫的《客至》和《宾至》。
拓展延伸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注释:
再:二次。此句表客气尊重。
漫劳:劳驾您。
淹留:停留。
粗粝:即糙米。
腐儒:迂腐寒酸的儒生,作者常用自指。
供给:茶点酒菜
药栏:药圃栏杆。这里指药圃中的花药。
《客至》 《宾至》
居住环境
客至心情
如何待客
主客关系
诗人情感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 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
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
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
乘兴还来看药栏。
居幽地僻,少有人访
恭迎贵宾,行礼艰难
不胜应酬之苦
我岂有文名
您徒劳过访
惊讶、冷淡
款待之事
冷淡、无奈、不悦
客套尽礼数
客套应酬之语
含送客之意
如果不嫌
还望再来
《客至》 《宾至》
居住环境
客至心情
如何待客
主客关系
诗人情感
春意盎然清幽、僻静
偏僻
惊喜
惊讶、冷淡
兴奋欢快兼有歉疚
客套尽礼数
真诚深厚、亲切融洽
客套拘谨
喜
累
《客至》与《宾至》虽同为待客诗,但诗中的待客方式和礼节却不尽相同。杜甫用精妙的笔触构造了两诗意象上的细微区别,记录言行间的差异,并用心将其连缀成句,从外显的行为态度彰显自己对待两位来客情感的亲疏远近。
八拜之交:
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汤问》里的典故“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春秋时期,伯牙最会弹琴,钟子期最会欣赏他的音乐,能听出伯牙在琴声的心事。可惜钟子期英年早逝,伯牙知道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把琴弦全部弄断,之后再也不弹琴了。
刎颈之交,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刎颈之交”就是说的他俩,以赞美他们这对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的朋友。
八拜之交:
胶漆之交——陈重雷义两人年轻时很要好,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举荐陈重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并且前后十几次向太守申请。直到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
当时的人们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事见《后汉书·独行列传》。后以“陈雷胶漆”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后来两人同时做了尚书郎,雷义人如其名,经常代人受过,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于是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官还乡了。
八拜之交:
鸡黍之交——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又叫范汜。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临走前与张劭约定,二年之后来张家拜访。约定的日期到了,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到来。范式果然如期而至。拜见张劭的母亲,对饮尽欢而别。
后来张劭病危之前,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的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千里之外的范式梦到了张劭之死,于是骑马赶去奔丧。到了后亲自为张劭扶柩,还住在坟墓旁边,为张劭种植了坟树才离开。
八拜之交:
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战国时,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里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角哀捱着寒冷,半饥半饱,来到楚国,被元王大喜。设御宴以持之,拜为中大夫,赏赐很多金银财宝。角哀将左伯桃脱衣并粮之事奏知楚庄王,楚庄王赠伯桃也做中大夫,厚赐葬资。
八拜之交:
管鲍之交--管仲鲍叔牙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齐国观众和鲍叔牙,年轻时很要好,管仲家里很穷,鲍叔就找管仲一起做生意。本钱都是鲍叔牙出的,当赚了钱以后,管仲的分红比鲍叔牙还多。
两人一起去打仗,进攻时,管仲在最后面,大家都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解释:“管仲不是怕死,他得留着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两人各为其主,小白做了齐桓公,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齐桓公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
八拜之交:
生死之交——刘备关羽张飞
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一生不离不弃。中途即使有分散走失,还是不远千里,互相寻访。
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典故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祢衡是平原人,字正平,以文采自负,也就是个性很高傲,看不起建安七子。却独独和建安七子里的孔融关系很好。孔融也很佩服他的才华。孔融比祢衡大了二十多岁,后人经常用“忘年之交”形容年龄相差大、却彼此惺惺相惜的友情。
1、《客至》一诗写诗人“草堂”清幽的居住环境的诗句是“ , ”。
2、《客至》中表现寂寞之中嘉客临门而喜出望外的句子是 “ , ”。
3、《客至》中写招待寒酸简单但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 , ”。
4、《客至》中表现田园生活中淳朴的邻里关系的句子是。“ , ”。
5、《客至》中与陶渊明“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意趣相似的诗句是“ , ”。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4.3 相关材料
杜甫《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B
4.3 相关材料
杜甫《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阔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