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2《蜀相》精品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2《蜀相》精品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1 17:3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蜀相
杜甫
学习目标:
1.通过诸葛亮的英雄事迹,体悟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
2.通过分析景物学习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时期(35 岁以前),20 岁漫 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再漫游齐赵。在洛阳遇李白等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代表作《望岳》表现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 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代表作《兵车行》等现实主义诗篇,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3、战乱流离时期(45 岁---48 岁),安史之乱携家人和难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又遭肃宗贬斥。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使他写出《春望》《北征》等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4、漂泊西南时期(49 岁-59 岁),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 ,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在成都过了一段安稳日子。严武死后,再度漂泊,后病死在湘江一条小船上。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代表作《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常见的有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律诗通常都是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韵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律诗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
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文体知识·咏史怀古诗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内容情感: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
法;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
伤感或哀思;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哀叹国运衰微,寄托伤
感;
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文体知识·咏史怀古诗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杜甫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蜀国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格外敬重。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诗人初至成都,探访了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诵读诗歌
感悟情感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任务:话语奇简,意蕴丰富,体现在何处?
活动一: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哪里去寻找?在成都城外的柏树茂盛的地方。
思考: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临古地
活动一:
思考: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①运用了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点出祠堂的所在。寻,寻找,可见诗人边问边找的情形,表明是诗人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表现了拜谒诸葛祠的迫切心情和对诸葛亮的无限追慕之情。
②“柏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营造了静谧、肃穆的气氛。诗人抓住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形象,不禁肃然起敬。
活动二: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青草翠绿映照台阶,却无人光顾;隔叶的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人倾听。
思考:诗眼是哪两个字?好在哪里?
描其景
寻找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的词。
寻找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词。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寻找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篇的词。
要注意辨析诗中虚词、动词、副词、数量词的用法。
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
活动二: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青草翠绿映照台阶,却无人光顾;隔叶的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人倾听。
思考:诗眼是哪两个字?好在哪里?
描其景
活动二:
思考:诗眼是哪两个字?好在哪里?
诗眼:自、空。
①“自”即“独自”之意,“空”有“白白地、徒然”之意。
②青草翠绿映照台阶,却无人光顾;隔叶的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人倾听。
③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之中,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哀伤叹惋之情。
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知识链接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1.释字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2.阐述景象
(3)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 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3.明手法
(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4.点作用(特点、意境、情感)
活动三: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先主曾三顾茅庐,多次向您询问定夺天下的策略,您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献出老臣的一腔忠诚。
思考: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忆其事
活动三:
思考: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用典
①对诸葛亮的无限追慕敬仰;
②对明君贤臣契合关系的艳羡,借此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报国无门的悲愤。
活动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胜利,您就早早病亡军中,永远使得历代英雄们对此泪满衣襟。
出师未捷——六出祁山,身死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的英雄形象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情感:叹惋感伤
功业未成的惋惜,英雄猝然长逝的的悲痛,对自己壮志未酬却又无可奈何的怅惘。
抒己情
任务:话语奇简,意蕴丰富,体现在何处?
①选择典型意象,突出意象特征。
以“柏森森”勾勒武侯祠风貌,暗喻武侯精神。以“映阶碧草“隔夜黄鹏的好音”描绘出武侯祠春光无限但寂寥无人,引人思考。
②注意字词锤炼。
用“丞相”而非“蜀相”,用“寻”,对诸葛亮的无限追慕之情;用“自”和“空””,以乐景写哀情,道出自已
孤寂凄怆的心境和对诸葛亮死后寂寂的同情。
③借用典故抒写情志。
选择典型事例,表达对诸葛亮无限的追慕、敬仰,
对明君贤臣契合关系的艳羡,以及自己孤寂落寞、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蜀相
首联
何处寻一问
柏森森一答
自问自答 缅怀追思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颈联
颔联
尾联
碧草春色一自
黄鹏好音一空
刘备三顾茅庐
丞相鞠躬尽瘁
泪满襟
身先死
描述景象 孤寂哀伤
壮志难酬 痛苦伤感
主旨归纳:请用以下结构自己叙述主旨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主旨归纳
本诗前两联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两联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 以及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蜀相》结尾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对诸葛亮的思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情境式默写: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情境式默写:
《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情境式默写:
《蜀相》中诗人自问自答,把一种追思缅怀情意,作了极为细微的表达,并奠定了全诗“沉郁悲壮”的气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情境式默写:
《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情境式默写: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1.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首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D
沉郁顿挫
2.下列各项内容中不符合本诗内容特点的一项是( )
感物思人之悲
拯民济世之志
壮志未酬之感
超脱达观之想
D
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杜甫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人生目标,亦即匡扶君主,靖世安民。因而,历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贤臣诸葛亮,便成为诗人最服膺、最推崇的楷模。诗人的许多怀古诗歌当中,直接或间接地称颂诸葛亮的篇章不下十几首特别是流寓四川的这番遭遇,更给杜甫提供了凭吊先贤的条件。于是他屡次寻访诸葛亮各处武侯祠,并且每至一处,必定吟诗题壁。在此类凭吊诸葛亮的诗作当中,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当数《蜀相》一诗了。
适用话题:“志向”“坚韧”“报国爱民”等。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