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6.1《大堰河——我的保姆》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6.1《大堰河——我的保姆》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1 17:3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艾 青
母亲和儿女们的纽带是来自血脉的,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走得有多久,我们都会忍不住回望出发的起点,那是孟郊心中的三春光辉、那是杜甫梦里的香雾云鬟、那是王冕笔下的萱草花生。千百年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亲形象的样子,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今天我们走进艾青用爱和思念编织成的最美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反复朗读,体会艺术手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政论文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林壁等。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七月诗派”代表人物。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我爱这土地》等。
论文集:《诗论》《艾青谈诗》等。
文化常识
七月诗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主张诗人到现实生活中去,采用自由体诗的形式,追求诗的散文美。
七月诗派
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自己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一些爱国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诵读感知
问题一
A 抒情诗 B 叙事诗
C 哲理诗 D叙事抒情诗
读文思考这首诗是一首什么诗?
带有一定叙事性的抒情诗。
就这首诗的总的倾向而言,作者并没有向读者讲述有关大堰河的完整的或大体完整的故事,他利用这些片断的故事或画面,目的是倾吐对大堰河的深情。所以这首诗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
诵读感知
读文思考这首诗是一首什么诗?
A 抒情诗 B 叙事诗
C 哲理诗 D叙事抒情诗
诵读感知
问题二
思考作者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
脉络结构
4—8节
眷念与感激
回忆大堰河辛劳又悲苦的一身,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的眷念与感激。
1
1—3节
怀念与痛悼
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3
4
9—11节
同情与控诉
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12—13节
讴歌与赞美
这部分是诗人呈现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诵读感知
1
从第一节看,大堰河是不是一条河的名字?
不是,是我的保姆的名字。(注解①)
她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这说明了什么呢?
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
诵读感知
1
从前两节中,我们还能知道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堰河又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
深情的怀念
低沉的哀思
荒寂衰败
萧索凄凉
雪压草盖的坟墓
檐头枯死的瓦菲
被典押了的园地
长了青苔的石椅
诵读感知
1
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情感?
一组冷落凄清的景物构成一幅令人伤感悲凉的画面,为全诗罩上悲剧的气氛。
意 象
诵读感知
2
诗歌的第二部分概括了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一生干过哪两种活?
在诗人小时候,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第4节突出她的“乳母生涯”,第7节突出她的“佣工生涯”。
第四节主要用了哪种修辞?写出了什么?
排比。 写出了大堰河的劳碌辛苦。
  8个排比句即8个细节,一方面具体地铺叙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顾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爱抚,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善良、对乳儿无私的爱。
排比的作用: 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搭好灶火后
尝过熟饭后
放好酱碗后
补好破衣后
包扎伤手后
掐死虱子后
拾起鸡蛋后

抚摸
拍去炭灰后
细节描写
第四节:
诵读感知
2
“我”回家了,我过上了怎样的生活?但是我的心情却是什么样的?
从诗歌中找一个词。为什么?
富足、豪华、富裕、锦衣玉食……
忸怩不安。因为这里只有丰富的物质,没有爱。
诵读感知
2
“我做了生了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十分矛盾,是哪两个?在这一节里,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矛盾的写法?
大堰河家贫穷,但充满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熟识
妹妹
我不认识
天伦叙乐
诵读感知
2
第七节6个句子都是以含着笑开头的,这几个句子用的什么修辞手法?大堰河干的活又苦又脏又累,她为什么“含着笑”?
含着笑
洗衣
洗菜
切菜
喂猪
烧肉
晒麦
第七节:
神态描写
6个排比: 不分季节,常年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含着笑,只因可以陪伴在乳儿身边,表现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热爱生活、安天乐命、质朴乐观。
诵读感知
2
第八节,又一次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挚真的爱。作者进行了哪些描写?
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原来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个梦对大堰河来说是非份的,是一种执着的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
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她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邻居夸奖她的乳儿,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说的梦。
诵读感知
3
阅读第10节思考:第10节写大堰河一生劳苦之重与死时葬殓之薄,这节运用了不少定语来修饰,找出来,说说这些修饰语的作用?
“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表明大堰河一生凄苦之沉重;
“四块钱的”“几尺见方的”“一手把的”表明安葬之简陋。
其中蕴涵了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也含着对大堰河深深的悼念与歉疚。
诵读感知
3
阅读第9-11节思考:大堰河辛劳一生,死后得到了什么?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愤怒控诉不公道的黑暗社会
深切同情大堰河的悲惨命运
诵读感知
4
第12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诗人赞美的仅仅是大堰河吗?
不是。
诗人把对大堰河的爱升华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爱,本节诗中诗人深情地写道:“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读第12节,思考:
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
说法一: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如“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虽然身份卑微但勤劳、善良、慈爱、乐观,集中了人之美德,所以说她 的灵魂是高贵而伟大的。
说法二: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与死亡。大堰河一生悲苦,结局悲惨,所以说她的灵魂是紫色的。
诵读感知
4
阅读第14节思考:此节内容是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是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作者用呼告手法,直接抒发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爱戴之情,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
此节是全诗的总结,照应了全诗。
人物形象
总结大堰河的形象
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
大堰河是勤劳的
永远“含着笑”做每一件农活,安天乐命,质朴乐观;
她又是善良的
纵使在终日劳动的疲累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她又是慈爱的
人物形象
总结大堰河的形象
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她梦想能“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个原本不太高的希望即使只能是“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她也心满意足了。
然而她又是悲苦的
人物形象
总结大堰河的形象
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的健康,年近40岁就“含泪地去了!”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了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
她还是博大的
引起回忆----介绍我与大堰河的关系 
大堰河生前
寄养:家务繁重,疼爱乳儿
回家:含泪别离,贫富对比
帮佣:乐观慈爱,宽厚善良
大堰河死后
死后:命运凄苦,一生悲凉
身后:家人遭遇,悲剧命运
直接赞美---- 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 
(眷恋感激)
(同情控诉)
动妇女的赞美 对千千万万劳
大堰河 我的保姆
(追怀痛悼)
(赞颂讴歌)
总 结
这首长篇抒情诗选择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断,一系列细节,多侧面地展示了她丰富的个性。大堰河勤劳纯朴、善良无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共同品质。“大堰河” 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她的悲剧命运很有典型性,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总结艺术特色
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形式灵活:不押韵,长句、短句结合,章节长短不齐,整句和散句错落。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
细节描写
阳光在远处
艾青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
旅客的心啊。
——阳光嬉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一九三二年二月三日苏伊士运河上
(选自《艾青诗选》)
课堂练习
问题:本诗创作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明确 ①象征手法。诗人站在船上看到了“阳光在远处”的真实情景,突出阳光的照射,既是写实,又具有象征意义。“阳光”象征光明和温暖。②对比手法。第一句和第二句形成强烈对比。阳光在沙漠的远处是明亮的,而船则是暗云遮着的。一明一暗形成强烈反差。③动静结合。“阳光在沙漠的远处”是静景,“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是动景,一静一动,动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