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7张PPT。高考热点知识及复习策略一、高考热点知识
近几年考试重复率很高的知识点及题型
课标中列出的重点知识
考试说明列出的重点知识选择题考查热点
运动学(v-t图象)
牛顿定律(变速和平衡)
万有引力题
静电场
磁场
电磁感应
学史上有很大突破性的问题
功和能
曲线运动
交流电(变压器)
学史题来源分析
牛一律(新课标)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例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例2、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教材(人教版):
用了3.5页写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
顺序:亚里士多德观点→伽利略观点及方法→理想实验→笛卡尔观点→牛顿观点→惯性和质量→惯性参考系(科学漫步)
学史题重点归纳
对重大的物理思想或规律的得来要有清楚的认识,包括科学家、科学方法、思想方法、主要实验。落体运动的研究(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实验研究、逻辑推理)
牛顿定律的建立过程(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理想实验)
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胡克、牛顿、卡文迪许等)
经典电磁理论的建立(奥斯特、安培、法拉第、楞次、麦克斯韦、赫兹、洛伦兹等)
物理光学理论的建立
人类对原子、原子核的认识过程
典型实例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
万有引力定律是很好地展现课标理念的素材,应该充分运用这一素材,交给学生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建立过程”——学史知识
托勒密:地心宇宙
哥白尼:日心说。挡住了太阳,推动了地球。实现思想认识的一次跨越。
第谷·布拉赫:天才的观察家。他的观察结果为哥白尼的学说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也是开普勒的重大发现的基础。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卡文迪许:测定引力常量
亚当斯、勒维耶、加勒:预言、观测到海王星。哈雷预言彗星回归。
过程与方法:
参考系的转换、天文数据的处理分析
牛顿的推理与假设
月地检验
实验测定
热点:静电场的复习前几年重点考查:
带电质点在电场中的运动分析
去年开始出现:
场的性质:电场强度、电势、等势面、电场线
BDmgqE带电质点在电场中的运动静电场题AA:怎么判断直线还是曲线
B:怎么判断加速还是减速
C:怎么判断弯曲方向
D:正确解题要点考查电场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属连结体问题,要选择研究对象,对小球做受力分析,列方程。本题对电场的概念规律的理解要求不高,主要用牛顿运动规律处理问题的方法。看似电场问题,实际是静力学问题。
B 下列力学规律是做题的依据
物体做各种运动的条件:受力和初始状态
F=0 →匀速或静止
F恒定,且与初速共线 →匀变速直线运动
F恒定,且与初速度有一定夹角→变速曲线运动,平抛和斜抛
F大小恒定,方向总与速度垂直→匀速圆周运动
F与初速度成一定夹角→曲线运动
(14年2).关于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电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场强度的方向处处与等势面垂直
B.电场强度为零的地方,电势也为零
C.随着电场强度的大小逐渐减小,电势也逐渐降低
D.任一点的电场强度总是指向该点电势降落最快的方向
AD注意:14年后新变化(14年1)如图,在正点电荷Q的电场中有M、N、P、F四点,M、N、P为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F为MN的中点,∠M=30o。M、N、P、F四点处的电势分别用φM、φN、φP、φF表示。已知φM=φN ,φP=φF,点电荷Q在M、N、P三点所在平面内,则
A.点电荷Q一定在MP的连线上
B.连接PF的连线一定在同一等势面上
C.将正试探电荷从P点搬运到N点,电场力做负功
D.φP大于φM
电场的性质与分布任意两个等势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都指向点电荷AB点电荷Q必在MN的中垂线和PF的中垂线的交点处,过F作MN的垂直平分线交MP于O点,由几何关系可知ON恰好垂直平分PF,故点电荷Q一定位于O点(14年1)如图,在正点电荷Q的电场中有M、N、P、F四点,M、N、P为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F为MN的中点,∠M=30o。M、N、P、F四点处的电势分别用φM、φN、φP、φF表示。已知φM=φN ,φP=φF,点电荷Q在M、N、P三点所在平面内,则
A.点电荷Q一定在MP的连线上
B.连接PF的连线一定在同一等势面上
C.将正试探电荷从P点搬运到N点,电场力做负功
D.φP大于φM
AD (1)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势、电场线和等势面 UAB = jA - jB解电场性质题需要特别清楚的知识 (2)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量关系,电势能跟电
势的关系;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
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 处于静电场中某点的点电荷的
电势能 EP 跟该点电势的关系。 W = - D EPEP = qjP典型场源的电场强度和电势关系等量同种电荷两条线上的电场电势情况 θAB等量异种点电荷 ?-x图象和E—x图象及其关系
?-x图象切线斜率表示电场强度
E—x图象下属“面积”表示电势差课标卷必做题中解答题第一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定律是考查的重点。力学知识为主,注重应用数学找关系求解解答题第一题的考查特点
知识主要是:
匀变速直线公式和牛顿定律,有电场问题,但是只涉及了电场力的概念。
物理模型:
一般有两个物体或一个物体有前后两个物理过程。考临界状态问题,值得重视
例、(14年课标2.)2012年10月,奥地利极限运动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乘气球升至约39km的高空后跳下,经过4分20秒到达距地面约1.5km高度处,打开降落伞并成功落地,打破了跳伞运动的多项世界纪录,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m/s2
(1)忽略空气阻力,求该运动员从静止开始下落到1.5km高度处所需要的时间及其在此处速度的大小
v=8.7×102m/s (2)实际上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空气阻力,高速运动受阻力大小可近似表示为 f=kv2,其中 v为速率,k为阻力系数,其数值与物体的形状,横截面积及空气密度有关,已知该运动员在某段时间内高速下落的 图象如图所示,着陆过程中,运动员和所携装备的总质量m=100kg,
试估算该运动员在
达到最大速度时
所受阻力的阻力
系数(结果保留1
位有效数字)vmax=360m/s 课标卷必做题中解答题第二道题13年课标Ⅱ 18分 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t=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己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
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
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
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g=10m/s2(1)物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图象图景(1)物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设物块和木板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和a2。μ1=0.20 μ2=0.30(2)从t=0时刻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时,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的大小。
与实际矛盾
说明物块相对木板向前滑动,木板先停下来。若一起减速若一起减速(2)从t=0时刻到物块与木板均停止运动时,物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的大小。
s=1.125m 木板先停下来分析过程:
步骤:
1、选择研究对象,画受力图,标出加速度方向,对力进行分解或合成
2、划分运动阶段,分析运动性质,找出临界点的特点
3、列方程求解
4、分析讨论结论的物理意义
(14课标2)例、半径分别为r和2r的同心圆形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内,一长为r,质量为m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直导体棒AB置于圆导轨上面,BA的延长线通过圆导轨中心O,装置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整个装置位于一匀强磁场中,
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
方向竖直向下,在内圆
导轨的C点和外圆导轨
的D点之间接有一阻值为
R的电阻(图中未画出)。直导体棒在水平外力作用下以角速度ω绕O逆时针匀速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与导轨保持良好接触。设导体棒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导体棒和导轨的电阻均可忽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
⑴通过电阻R的感应电流
的方向和大小;
⑵外力的功率。
⑴通过电阻R的感应电流
的方向和大小;
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从B端流向A端,因此流过导体又的电流方向是从C端流向D端;⑵外力的功率实验题部分课标卷(必考部分)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七: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包括使用螺旋测微器)
实验八: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九: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十: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实验十一: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需掌握的仪器:
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
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
课标卷实验题分布统计(14课标2)22.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待测电阻Rx约为200Ω,电压表V的内阻约为2kΩ,电流表A的内阻约为10Ω,测量电路中电流表的连接方式如图(a)或图(b)所示,计算结果由Rx= U/I
计算得出,式中U与I分别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若将图(a)和图(b)中电路测得的电阻值分别记为Rx1和Rx2,则 (填“Rx1”或“Rx2”)更接近待测电阻的真实值,且测量值Rx1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测量值Rx2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Rx1大于 小于 (14课标2)23.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
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0、P1、P2、P3、P4、P5、P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
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0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0;挂有质量为0.100kg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为弹簧的圈数,取重力加速度为9.80m/s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的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cm.(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 , ;
(2)以n为横坐标,1/k为纵坐标,在图(b)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1/k?n图像;(3)图(b)中画出的直线可以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圈数n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N/m;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自由长度l0(单位为m)的表达式为k= N/m.
考题特点总结:
考题原型: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原理:胡克定律
方法:图像法处理数据;选不同圈数的弹簧受相同拉力,测弹簧伸长量,进而求出劲度系数。
拓展:研究劲度系数与自由长度(圈数的关系)
解题关键点:读懂题意:找不同圈数的弹簧,挂钩码后伸长量与圈数的关系,看懂表格数据。
实验题特点归纳注重以考纲和课本实验为基础进行拓展、迁移和变化。
注重探究能力的考查
注重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考查,注重操作
注重仪器的使用
注重图像法处理数据
注重对基本实验进行误差分析应对高考需要提高哪些实验能力?怎样备考?基本仪器的使用能力
实验原理及方法的领悟能力
处理数据能力
误差分析能力 首先要熟练掌握考试说明中所要求实验的原理及方法。
然后是学会迁移,应用基本原理及方法解决新情景下的问题。
理解实验原理是实验的基础,也是设计实验的出发点。
搞清实验原理,就是要明确实验要做什么,依据了哪些物理规律,用什么方法做。
备考建议逐个实验进行突破,力求细致全面。对于每个实验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想想实验目的是什么?
写写实验原理对应的公式
找找实验用了哪些器材
理理实验的步骤
说说实验的注意事项
高考规定的学生实验的复习策略实验目的:验证自由落体运动中机械能守恒
原理:
控制初速为零打点计时器测刻度尺控制条件:阻力要足够小,用重锤
误差来源:系统误差主要是阻力和打点不稳定
偶然误差:刻度尺读数二、五月份以后的高考复习重点1、精选练习题
热点问题每张理综测试中都要有所体现,排除偏题怪题;
2、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
3、纠正解题中的不规范、不细致等问题
4、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5、通过教学、考试、练习、分析、谈话等建立学生应考的信心。
6、看书要有指导,不能随便看,浪费时间。(一)读题审题的基本方法
(二)建构完备的知识体系是提高读题能力的基础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读题能力的关键
1、提取习题中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归类
2、二级结论一定要熟悉来龙去脉,适用条件,不可随便乱用
3、总结归纳物理中描述运动状态及过程的常用词汇
怎样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养成读一句,想一句的习惯。可先读图,后读文字。
学会边读题边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想象。
将题目中的文字条件转换成自己熟悉的物理情景,画出图来。
抓住关键语句,找出问题的明条件和暗条件。隐含条件:研究对象、某物理量的方向、初始条件、过程,模型结构。
排除干扰,有些文字叙述或条件是多余的。 读题审题的基本方法
如图,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1匀速运动,小物体P、Q由通过定滑轮且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t=0时刻P在传送带左端具有速度v2,P与定滑轮间的绳水平,t=t0时刻P离开传送带。不计定滑轮质量和摩擦,绳足够长。正确描述小物体P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
读题分析可能性:
v1=v2;v1>v2 ;v1可能从左侧离开,也可能从右侧离开
f可能是静摩擦力,可能是滑动摩擦力,可能向左,可能向右。
BCABCDv1A不合理,C可能,D不合理。78v1>v2,加速运动,B选项:f 向右, T < f 到 v1=v2 ,f 仍向右,减小,为静摩擦力。B合理题后总结
题目根据选项分析简单一些,也可以正面分析,从物体受力及初速度开始进行分析。
读懂分析清楚此题,一定要画出每种情况的受力图,否则容易出错。
还可以换参考系研究,以传送带为参考系,就只有物块一个物体运动,会简单一些。 例、迄今发现的二百余颗太阳系外行星大多不适宜人类居住,绕恒星“Gliese581”运行的行星“Gl-581c”却很值得我们期待。该行星的温度在0℃到40℃之间、质量是地球的6倍、直径是地球的1.5倍、公转周期为13个地球日。“Gliese581”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0.31倍。设该行星与地球均视为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绕其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A.在该行星和地球上发射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相同
B.如果人到了该行星,其体重是地球上的 8/3 倍
C.该行星与“Gliese581”的距离是日地距离的
倍
D.由于该行星公转速率比地球大,地球上的米尺如果被带上该行星,其长度一定会变短BA.在该行星和地球上发射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相同
B.如果人到了该行星,其体重是地球上的 8/3倍
B正确C.该行星与“Gliese581”的距离是日地距离的 倍C错误总结物理叙述中的常用语言,形成学生的共识
对范围的描述
对临界条件的描述
对状态的描述
对过程的描述
对研究对象的描述
对情景的描述
提取习题的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归类圆运动中的相距最近问题解法B地球转N圈,时间是 NT1
行星转N-1圈,时间是(N-1)T2
两者等时,所以B正确解题基本出发点:
相邻两次距离最近过程
1、转过的的角度差值是2π,即ω1t- ω2t=2 π
2、里边星体比外边星体多转过1圈,
即nT1 =(n-1)T2
方法总结(14年1)太阳系各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当地球恰好运行到某个行星和太阳之间,且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的现象,天文学成为“行星冲日”。据报道,2014年各行星冲日时间分别是:1月6日木星冲日,4月9日火星冲日,5月11日土星冲日,8月29日海王星冲日,10月8日天王星冲日,已知地球轨道以外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
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判断
正确的是:( )
举一反三A.各地外行星每年都会出现冲日现象
B.在2015年内一定会出现木星冲日
C.天王星相邻两次的冲日的时间是土星的一半
D.地外行星中,海王星相邻两次冲日间隔时间最短
相邻两次行星冲日的时间间隔大于1年,所以不可能每年都出现周期的比值大于11小于12,故木星的周期大于11年小于12年将n=1代入可得t大于12/11=1.09年小于1.1年,为木星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2014年各行星冲日时间分别是:1月6日木星冲日,所以2015年能看到木星冲日现象.同理可算出天王星相邻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为1.01年.土星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为1.03年.海王星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为1.006年BD
A.各地外行星每年都会出现冲日现象
B.在2015年内一定会出现木星冲日
C.天王星相邻两次的冲日的时间是土星的一半
D.地外行星中,海王星相邻两次冲日间隔时间最短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读题能力的关键习惯画图建立物理图景
从基本概念规律出发进行判断、分析、推理
对二级结论要知道来龙去脉、适用条件
物理规律公式、物理图象、实际情景“三结合”
规范表述(10山东).… “东方红一号”的运行轨道为椭圆轨道,其近地点M和远地点N的高度分别为439 km和2 384 km,则( )
A.卫星在M点的势能大于N点的势能
B.卫星在M点的角速度大于N点的角速度
C.卫星在M点的加速度大于N点的加速度
D.卫星在N点的速度大于7.9 km/sBC 94网上给出的答案解析:7.9 km/s是卫星围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环绕速度,所以卫星在N点的速度一定小于7.9 km/s,选项D错误.推理不严密,逻辑混乱!误导同学,混淆概念!95高考范围内的解答定性分析先假设两个圆运动,再构造出椭圆运动。
从N点瞬间减速后,卫星做近心运动,可到达M点。96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得
代入数据可以解得卫星在N点的速度约为6.4 km/s,M点的速度约为8.2 km/s,选项D错误.
定量计算:97祝老师们从教学中获得快乐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