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育才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育才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5 08:3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育才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史料的搜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认识史料的能力。
很多史料的价值不是完全可以从正面看得出来的,在它们的反面或侧面,往往蕴藏着重要的历史内容,我们若是把这类史料放弃了,那便是重大的损失。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六年,东郡人刻石云:“始皇帝死而地分。”这条史料的正面,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但在其反面,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于专制暴君的痛恨达到了“恶之欲其死”的程度,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的贫苦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又如其中记始皇派徐福等入海求蓬莱仙药事,这在表面看来,不过是迷信的记录;而在另一面,却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发展,已经在开始寻求海外市场。
还有一种史料,个别看来没有什么意义;要综合起来,才能显出更大的价值。例如黄河决口,历代史籍皆有记录。这些记录单个去看,只是报告某年某月黄河在某处决口的片断史实。近人张了且氏著《历代黄河在豫泛滥纪要》一文,把这一类的史料依其先后类列起来。于是,这种综合了的史料所表示的便不只是片断的时事报告,而是历代黄河决口的次数:计西汉1次,东汉1次,魏1次,晋1次,唐12次,五代12次,宋(金)71次,元61次,明121次,清73次,共泛滥360次。从这种数字的排列,我们就可以对于黄河的泛滥得到一个总体的认识,。
又如《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平帝元始二年时,中国的人口总数为12233062户,59594978口。这个笼统的数字,实在没有很多的意义,但是我们若把当时各国的人口分别观察,则知当时的人口大半集中于黄河流域,而尤以今日山东、河南接壤之处,最为密集。当时在司隶校尉之外,全国分为十三部,而司隶校尉及豫、冀、兖、青、徐五部,占地不过八分之一,而人口则占全国总数百分之六十八以上。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在西汉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是在黄河流域,而长江流域仍然是地广人稀。
还是以人口数字为例。如《通典》中记载,三国时人口数为1473423户,7672881口。单从这个史料本身看来,不过是三国人口总数的记录。但是,我们若把这个数字与东汉桓帝时的人口数字(10677960户,56486856口)作比较,则两种数字相减之差,就显出了另一新的历史内容,即三国时人口较之东汉末叶的人口,已经减少了十分之九;而其减少的绝对数量,则将近五千万人。这一巨大的人口减少的数字,就表明了东汉末年大混战、大饥馑、大疠疫、大流亡所加于社会的破坏之重。
假如我们用这样一些方法去认识史料,则许多枯燥无味的数字、平凡无奇的记载会变成极有价值的史料。
(取材于翦伯赞《史料与史学》)
1.认识“东郡人刻石”所示史料时,文中没有涉及的一项是( )
A.挖掘史料的隐含信息 B.关注史料的历史环境
C.兼顾史料的不同方面 D.结合史料的数据背景
2.下列填入第三段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黄河在豫的泛滥现象其实是自古有之。
B.即唐代以前的黄河治理工作做得比较好。
C.即自五代以后黄河在豫的泛滥渐趋频繁。
D.即明代时期黄河在豫的泛滥灾情最严重。
3.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认识方法的改善,有利于充分挖掘一些史料的价值。
B.史料的反面信息通常都比正面信息更具有研究价值。
C.只要对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就能挖掘出巨大的价值。
D.所有的数据史料中都暗含着有价值的重要历史信息。
二、语言文字运用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A.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B.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C.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D.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节选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文章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
B.《五石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文中庄子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C.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其中探讨了人的精神的“复活”。法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刻画了老渔夫圣地亚哥这一“硬汉”。
D.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写了一位有成就的作家的“成长”。哥伦比亚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虚构了小村镇“马孔多”。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明:彰明。
B.欲齐其家者 欲:想要。
C.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D.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统治。
7.下列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天子变成普通人,一概都因以修养自身为根本。
B.从天子直到普通人,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C.从天子直到普通人,全都是把修身作为根本的人。
D.从天子变成普通人,全都因把修身作为根本的人。
8.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段第一句即明确表示,“治其国”是能够实现“明明德”的前提。
B.文段连用“欲……,先……”强调目标实现的过程要讲求循序渐进。
C.文段连用“……而后……”突出要逐步推进以能水到渠成实现目标。
D.文段强调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推定,突出了各条件间的彼此限制。
四、名篇名句默写
9.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
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 。(《静女》)
②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短歌行》)
③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④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登岳阳楼》)
⑦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琵琶行》)
⑧千古凭高对此, 。六朝旧事随流水, 。(《桂枝香·金陵怀古》)
⑨尽挹西江, ,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念奴娇·过洞庭》)
⑩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鹊桥仙》)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得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几个女人有点儿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哎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摇!”小船拼命往前摇。
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
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有删改)
……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得很!”
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
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儿我也不怕!”“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人们寻夫未遇,在听到亲戚的安慰后有些羞愧,但是内心仍充满了失望与伤心。
B.女人们关于自己家里来过队伍的回忆,巧妙展示了抗日战士昂扬乐观的精神风貌。
C.遭遇日本战船时,摇撸的手并没有慌,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可见女人们临危不乱。
D.小说结尾部分通过时间的变化,简洁地呈现了女人们成长为坚强抗日力量的历程。
11.水生称呼女人们为“落后分子”,简要分析这一称呼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12.选文包含了大量女人间的对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些对话的作用。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①。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②。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亲自操橐耜③而九杂天下之川④;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相里勤⑤之弟子,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⑥不同,相谓别墨。
墨翟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取材于《庄子·天下》)
【注】①大循:太甚。②觳(què):瘠薄,贫瘠。③橐耜(tuósì):这里泛指劳动工具。④九杂天下之川:杂汇诸条河流,使它们一起流入大河。⑤相里勤:与下文的邓陵子均为研习墨家学说的学者。⑥倍谲:指各方都拘泥于一己之见而互相反对。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靡于万物 靡:浪费。
B.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 非:反对。
C.其生也勤 勤:劳苦。
D.邓陵子之属 属:属于。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命之曰《节用》∥使后世之墨者
B.其死也薄∥其去王也远矣
C.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其行则非也
D.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
15.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翟闻其风而说之
墨翟听说这种风气就去批评它
B.未败墨子道
这并没有影响墨子学说的推行
C.是果类乎
这样果真合乎人情吗
D.沐甚雨,栉疾风
骤雨淋身,强风梳发
16.根据文意,分条概述庄子对墨子的评价。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月
[唐]元稹
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
诚知远近皆三五,但恐阴晴有异同。万一帝乡还洁白,几人潜傍杏园注东。
【注】杏园:泛指都城长安新科进士游宴之处。
采桑子
[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7.下面对《江楼月》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驿楼江水,明月当空,静谧夜色中诗人有淡淡的感伤。
B.颔联写月色弥漫,江涛阵阵,一色一声都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C.颈联写远近各处,阴晴有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安危的担忧。
D.尾联写遥想帝乡,月光洁白,诗人思念友人的情感真挚朴实。
18.两首作品,思想感情有相通处,表现手法则有大不同。围绕“江楼月”,《采桑子》上下两阕分别从“不似”“却似”着笔,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在潮州的风中呼吸
潮州,一听这个名字,就想着应该是海边的城市。也许,在历史上还曾经为潮水所席卷,但依然迎潮而立,并因此而得名。
当然,这只是我顾名思义的猜测。潮州之名后来令我极为吃惊,它的山和水不叫潮山潮江,而叫韩山韩江。为何以“韩”命名?恕我孤陋寡闻,我那时竟然完全不知。
我说的“那时”是十几年前读大学时,我去潮州附近的凤凰山做文化考察,第一次知道了潮州有一座“韩山”,心下想着肯定和某某地方叫“韩家村”一样来历平凡吧。数年之后,我才知道,这“韩”是韩愈的“韩”。我有些震惊:一座城市甘愿成为一位文人的遗存。
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另一座城市,是以一位文学家的姓来命名它的山和水。以前总觉得与韩愈同时期的柳宗元命名了柳州,后来才知道,柳州得名是因为柳江,这“柳”字不过是一种巧合。
你可以说,韩愈被当地如此纪念,首先是因为他做过当地的执政官。这不错,但是,在韩愈之前和之后,于漫长的历史中,此地不知道有过多少执政官,而韩愈在当地仅仅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为潮州自然做了一些好事,就如那篇极为有名的《祭鳄鱼文》所记载的。当地朋友说到这事情,总是会眉飞色舞说起韩愈的“狡猾”,他是如何派人在上游撒石灰,又是如何选择好时机在下游朗诵《祭鳄鱼文》,让当地老百姓目睹了一场表现文字伟力的戏剧。但是,很有可能的是,当时的老百姓就洞穿了韩愈的把戏,他们只是愿意相信他们想要相信的。他们知道这个人的来历,知道这个人的文章能够流传千古,他们愿意崇拜这个人。
这座城市从此与众不同。它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内核,从而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再生。
因此,当你面对的潮州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城市时,你不应该有太多的惊讶。传统文化的气息弥漫在它的大街小巷里,保持得格外醇厚。
我在那条进士牌坊街不知走过多少遍。我没有去数到底有多少牌坊,心中的那种感觉是一眼望不到头,如同历史的隧道。他们都在追逐韩愈的脚步,想以文字获得走向远方的权利。古代的士人们是自信而自得的,道统如天空般确定,未来也完全可期。
韩江也是很美的。在潮州城段,有座广济桥横跨其上。说是桥,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坚硬之物。它是一座浮桥,以船相连,相连的船可拆开,以便上下游通行。平时,人们可以踩着这座浮桥往来于两岸。该桥始建于南宋,明朝年间形成了“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这个时候的广济桥,便不仅仅是实用的,而且是审美的了。
有了源,有了名,有了核,又逐渐有了坚硬的现实物象,某种文化态度便形成了。
见识过“潮彩”的人,会对那种艳丽的色彩造成的视觉冲击难以忘记。也是自唐代起,潮州便开始大规模地生产陶瓷,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至今已经从“广东瓷都”变成了“中国瓷都”。此外,还有“潮绣”艺术,艳丽的线条构成了美不胜收的布上雕塑。
如果说这些艺术形式太过耀眼,一望便知,那么,从生活的基本吃喝来说,潮州菜是享誉全国的。沿海的地方多了,产海鲜的地方也多了,但似乎都没有潮州菜的口碑。实际上,潮州附近的海域并不特别盛产海鲜,潮州菜所用的海鲜也大多取货于八方。潮州菜的好,跟潮州这个地域其实关系不大,而一定跟潮州人的追求态度紧相关联。
因此,这个地方商界文化界名人辈出,是在情理之中的。饶宗颐是我敬仰的学问大家,他对中国古代各种艰深的学问,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当今最后一位国学大师。从韩愈到饶宗颐,构成了潮州的文化史谱系。如果说曾经是有大家路过,而后来,这片土地已经可以提供充分的养料,去滋养一棵大树的根系。
我们稍稍从这块土地上抬眼向周围眺望,会发现这里早已是潮汕民系的文化中心。
广东存在着三大民系: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居住在珠三角地区的广府人说粤语,住在粤北粤东的客家人说客家话,分布在粤东的潮汕人说潮汕话。潮汕话属于闽南语系,从文化亲缘关系上更接近旁边的福建。因此潮汕人自我解嘲,说自己处在“省尾国角”之地。客观来说,潮汕确实不占优势。但是,文化的动力往往都是来自边缘。带着闽南文化印迹的潮汕人,在行政架构上却归属于广东。这种撕扯感让他们跟广府人在心态上完全不一样,没有那种历史赐予的优越感,也没有地理位置的优越感,他们必须运用智慧,寻找自身的优势,结果反而具备了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就文学来说,潮州这个地方在韩愈的庇护下,激活了广东文坛的文脉。
因此,在我心里,潮州成了一座不折不扣的文化之城。文学给了它某种根底性质的生命力,它成了一座不甘心的城市。只要有一点点机会,它就会迸发出它的创造力,努力地向外拓展自己。
我喜欢在潮州瞎逛,放下一切思想和情绪,只是在自己的感觉中漂流。我呼吸着潮州的空气,就像是把语言、文字和思想都变成是一种呼吸,一种生命本身存在的节奏。尤其是我去拜谒韩文公祠的时候,我一步一步向韩山攀爬,感觉到文学的力量绵延不绝,如路边柔韧的野草,如空中弥漫的水雾。美好的感觉带来幻象一般的文化溶液,让人沉醉其中。
(取材于王威廉同名散文)
19.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名思义:指作者一开始只是从字面上猜测潮州得名的由来。
B.孤陋寡闻:指作者为自己竟然不知道韩山韩江的来历而懊恼。
C.眉飞色舞:指潮州人说起韩愈当年治鳄一事时的得意和兴奋。
D.脱胎换骨:指韩愈执政潮州后该地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0.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潮州这座城市心甘情愿地去追随的,正是韩愈身上彰显出的文化创造力。
B.潮州人受韩愈的影响,形成好学崇文的风气,历史上有过数量众多的进士。
C.“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格局的出现,使广济桥逐渐摆脱了最初的实用功能。
D.文章结尾处用“野草”“水雾”作比,形象地反映了文化的韧性和影响力。
21.作品第四段谈到柳州得名的由来,这样写有何作用?
22.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潮州成了一座不折不扣的文化之城”?
九、整本书阅读
23.仁,是《论语》中反复强调的方面。请结合《论语》中的具体语句,选择一个角度,谈一谈你对“仁”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例句:
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③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十、作文
24.在“传统文化进课堂”系列活动中,有位同学在课上向大家分享了《吕氏春秋》中的一段文字: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假如你就在课堂活动现场,这则关于“穿井得一人”的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150字左右。
25.以“名副其实”为题,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D
  简析:文中分析 “东郡人刻石” 史料时,未涉及数据背景,而是从反面挖掘出人民对暴君的痛恨和对土地的渴望,关注了历史环境且兼顾了不同方面,A、B、C 选项不符合题意,D 选项正确。
  2.答案:C
  简析:根据材料中黄河决口次数统计,唐、五代后泛滥次数明显增加,C 选项符合数据体现的趋势;A 选项未突出变化;B 选项与材料重点不符;D 选项仅强调明代,不全面,A、B、D 选项不正确。
  3.答案:A
  简析:文中指出运用正确方法能挖掘史料价值,A 选项正确;B 选项 “更有价值” 错误;C 选项 “只要…… 就……” 太绝对;D 选项 “所有” 扩大范围,B、C、D 选项均不准确。
  二、语言文字运用
  4.答案:D
  简析:例句和 D 选项都使用了暗喻手法,将粉色荷花箭比作哨兵,芦苇垛比作长城;A、B、C 选项使用的是明喻手法,分别把小船比作箭、船速比作织布穿梭和缝衣透针、荷叶比作铜墙铁壁,与例句修辞手法不同。
  5.答案:C
  简析:《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是美国作家,不是法国作家,C 选项错误;A、B、D 选项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均正确。
  三、文言文阅读
  6.答案:D
  简析:“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 “治” 应解释为 “治理得好”,D 选项解释错误;A、B、C 选项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7.答案:B
  简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意思是从天子到平民都以修身作为根本,B 选项翻译准确;A、C、D 选项翻译有误。
  8.答案:D
  简析:文段强调修身及各步骤的循序渐进,未突出条件间的彼此限制,D 选项不符合文意;A、B、C 选项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四、名篇名句默写
  答案: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少无适俗韵,羁鸟恋旧林。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漫嗟荣辱,但寒烟衰草凝绿。
  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赢得仓皇北顾,烽火扬州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简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能力,需准确记忆并书写诗句,注意易错字,如 “搔”“踟蹰”“呦”“羁”“殷”“巅”“作”“繁”“霜”“鬓”“坼”“幽”“赢”“仓”“烽” 等。
  五、现代文阅读
  10.答案:A
  简析:文中说女人们 “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A 选项 “充满” 程度过重,错误;B、C、D 选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
  11.答案:
  包含对女人们的批评,因其在战时顾念儿女情长、冒失探亲,缺乏大局观;也有担心爱护,因鬼子出没,担心她们遭遇危险。
  简析:从当时的战争背景和水生的立场出发,可分析出这一称呼蕴含的复杂情感,体现了水生对女人们行为的态度和内心的关切。
  12.答案:
  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展现了女人们的性格特点和抗日战士的精神风貌;推动情节发展方面,为遇敌和后续参战等情节做了铺垫。
  简析:通过分析女人们的对话内容和在文中的作用,可明确其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上的重要性,如体现性格、侧面描写战士、埋下伏笔、做好铺垫等。
  六、文言文阅读
  13.答案:D
  简析:“邓陵子之属” 中 “属” 应解释为 “类”,D 选项解释错误;A、B、C 选项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14.答案:B
  简析:B 选项中两个 “也” 都用于句中表停顿;A 选项 “之” 分别为代词和助词;C 选项 “其” 分别为代词和代词 “他的”;D 选项 “而” 分别表示顺承和转折,A、C、D 选项用法不同。
  15.答案:A
  简析:“墨翟闻其风而说之” 中 “说” 通 “悦”,应解释为 “喜欢”,A 选项翻译错误;B、C、D 选项翻译正确。
  16.答案:
  庄子认为墨子胸怀天下、博学多才,但毁弃礼乐、自苦薄人、偏激严苛、脱离现实。如墨子救世、好学,却不认同先王礼乐,其学说让人忧悲难行。
  简析:从文中提取墨子的行为主张等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可得出庄子对墨子的多方面评价,其既有优点,也存在不足。
  七、古代诗歌阅读
  17.答案:C
  简析:颈联主要表达诗人对自身前路的担忧,而非对友人安危的担忧,C 选项错误;A、B、D 选项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正确。
  18.答案:
  上阕 “恨君不似江楼月” 从空间角度,叹对方不能常伴,突出漂泊孤独;下阕 “恨君却似江楼月” 从时间角度,悲相聚难期。从不同角度强化了离别悲苦,增强了思念感染力。
  简析:分析上下阕中关于 “江楼月” 的比喻,结合诗句含义,可体会其在表达情感上的独特效果,从时空两个维度加深了离别的愁绪。
  八、现代文阅读
  19.答案:D
  简析:“脱胎换骨” 指的是潮州获得了新的文化内核,而非生活水平提高,D 选项错误;A、B、C 选项对词语的解释正确。
  20.答案:C
  简析:广济桥在形成 “十八梭船二十四洲” 格局后,兼具实用和审美功能,并非摆脱实用功能,C 选项错误;A、B、D 选项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21.答案:
  用柳州与潮州对比,凸显潮州因韩愈得名的独特,表明韩愈受爱戴及作者的敬仰。
  简析:通过对比,突出韩愈对潮州的重要意义,从侧面体现韩愈的影响力和潮州人民对他的情感,以及作者的态度。
  22.答案:
  因韩愈文化影响成为文风鼎盛古城;潮州人文化态度推动其成名人辈出名城;历史地理边缘化拓展了创造力。
  简析:从文中提取与韩愈文化、潮州文化艺术、历史地理等相关信息,进行总结概括,可得出潮州成为文化之城的原因及表现。
  九、整本书阅读
  答案示例:从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可知,“仁” 需克制欲望、依礼行事,且靠自我约束。人人克己复礼,天下可达 “仁” 境。如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约束行为,对人友善包容,就是践行 “仁”。
  简析:选取《论语》中关于 “仁” 的语句,先解释其含义,再联系生活实际,阐述对 “仁” 的理解,体现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和价值。
  十、作文
  “穿井得一人” 启发示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言要审慎对待。在生活中,信息繁杂,不能轻信谣言。如网络上的不实信息,若盲目传播,会误导大众。我们应像对待 “穿井得一人” 一样,冷静分析,探究真相,避免以讹传讹,保持理性判断。
  简析:先点明故事启示,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网络信息等例子,说明如何避免被谣言误导,强调理性对待传言的重要性。
  “名副其实” 作文立意分析:
  可从实是名的基础立意,如只有具备真才实学、实际能力,才能获得相应名声;也可探讨如何做到名副其实,如努力提升自己、保持诚信等;还可分析名不副实的危害,如误导他人、破坏社会风气等,呼吁追求名副其实。
  简析:围绕 “名副其实” 这一主题,从名与实的关系、实现途径、正反影响等方面思考,可确定文章的立意方向,使写作更具针对性和深度。
参考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则先要获取知识;认识最真的本心。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参考译文:
不用奢侈影响后世,不用浪费来对待万物,用规矩来矫正自己,以便为社会急难的出现做应对,古代就有体现这一追求的道术。墨翟听到这种风尚就喜好。(但是)他实行得太过分,节制得也太过分。墨子写了文章命名为《非乐》《节用》。他认为人活着的时候不歌唱作乐,死去之后不讲求服丧礼仪才是对的。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战争,他还主张社会和睦相处;另外他好学博闻,不标新立异,(但是)也和先王不相同,他主张毁弃古代的礼乐。
古代的丧礼,贵贱有仪法,上下有等级。墨子特别主张活着的时候不歌唱作乐,死去之后不讲求服丧礼仪,并将它们作为标准要求人们去实行。拿这些去教导人,恐怕不能体现出爱人;拿这些去亲自实践,也不能体现出爱自己。这并没有影响到墨子学说的推行。虽然如此,该歌唱时却反对歌唱,该哭泣时却反对哭泣,该奏乐时却反对奏乐,这样果真合乎人情吗?要求一个人活着时辛苦劳碌,死后回报菲薄,这样的学说太薄情了。一种学说使人忧苦,使人悲愁,就会很难去推行。恐怕这样的学说不能成为圣人之道,因为这种主张违背了天下人的想法,天下人也就不能忍受。墨子虽然独自能担当,可是能把天下人怎么样呢!一种主张背离了天下的实际,它和王道的距离就远了。
墨子称道说:“从前禹治理洪水,疏导江河因此沟通了四夷九州,他亲自拿着劳动工具,累得腿肚子上没有肉,小腿上没有毛,骤雨淋身,强风梳发。禹是大圣人,为了天下竟然形貌劳顿到了这等地步。”这就使得后世的墨者,多用粗布做衣裳,日夜不停劳作,把苦待自己作为最高目标,他们说:“不能做到这样,就不符合禹的思想,不足以称为墨家。”相里勤的弟子,邓陵子这类人,都诵读《墨经》,却都拘泥于一己之见而互相反对,称呼对方为“别墨”。
墨子的用意是对的,但是他的做法不正确。这种做法会使得后世的墨者一定要苦待自己,用腿肚子上没有肉、小腿上没有毛来拔高自己罢了。这种做法乱国有余,治国不足。虽然如此,墨子真可以说是天下最美善的人才,他想探求那些解救天下的道术却没有结果,纵使形神困苦不堪也不舍弃。真是才士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