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这句话理论内涵极其深刻,对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否符合国情”,这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条件和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国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上,是有深厚实践基础的,故能有定力,故应坚定不移。
“是否有效管用”,这是个硬道理,直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可取的唯一标准。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制度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战胜的。
(节选自陈耀辉《我们的制度具有无穷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方面,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这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此开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现实实践丰富多彩,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案来套用和裁剪。同时,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概括提炼、总结推广。从这个角度讲,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是根本一致的。实践是群众的实践,群众是实践着的群众,没有群众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有实践观点。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要贯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方面。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方法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该改的必须坚决改,但对有些不能改的,什么时候都坚决不改,等等。这就是坚定理论自信,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体现。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给我们提供的是科学指南而不是具体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如果没有发展,就脱离了时代和实践要求,生机就会停止,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坚持。因此。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近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成果。对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
(节选自戚义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纪检监察报)
材料三:
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们从遥远的欧洲“盗来”思想火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促成了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创设的这些条件的有机耦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中,在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持续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这项伟大而崭新的事业,接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大锅饭”变成“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大地上划出了一个个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实践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节选自关铭闻《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发四十周年》,《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中国之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还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B.马克思认为,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实践这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的主体。
C.只要能坚定“四个自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推动理论创新,就能落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中国发展节奏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社会制度如果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即表明该制度不仅符合具体的国情,还有效管用。
B.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C.不论是革命年代的毛泽东还是改革之初的邓小平,都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实践出真知,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
B.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C.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D.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5.这三则材料均探讨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
娜 拉 照我现在的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 拉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以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 拉 (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 拉 (穿外套)我不能再在陌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 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 拉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 拉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约束,我也不受你约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海尔茂 连戒指都要还?
娜 拉 要还。
海尔茂 拿去。
娜 拉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家里的事,佣人都知道——她们比我更熟悉。明天我动身之后,克里斯蒂纳会来给我收拾我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会叫她把东西寄给我。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都不会想我了吧?
娜 拉 喔,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 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 拉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 拉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 拉 不必,我不接受陌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都只是个陌生人?
娜 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 拉 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喔,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 拉 改变到咱们俩在一起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
——剧终
链接:(前情回放)
娜 拉 我马上就走。克里斯蒂纳一定会留我过夜。
海尔茂 你疯了!我不让你走!你不许走!
娜 拉 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现在不要, 以后也不要。
海尔茂 你怎么疯到这步田地!
娜 拉 明天我要回家去——回到从前的老家去。在那儿找点事情做也许不大难。
海尔茂 喔,像你这么没经验——
娜 拉 我会努力去吸取。
文本二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鲁迅《娜拉出走后》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泥娃娃”指娜拉,“陌生人”指海尔茂,娜拉认为,在丈夫眼中她没有独立人格、自由和沟通,得不到尊重,丈夫就像陌生人。
B.娜拉出走坚决,她不去看孩子、解除丈夫义务、归还婚戒、搁下钥匙、让人收拾东西、拒绝丈夫给她写信与帮助,最后摔门而去。
C.“奇迹中的奇迹”指娜拉夫妇共同期盼的结果,即: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婚姻美好,建立起真正夫妻关系。
D.在舞台上呈现的是娜拉与丈夫的日常生活,二人的矛盾冲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重要问题,因此《玩偶之家》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7.下列对本文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等舞台说明表示娜拉在与海尔茂交谈中,一直在做出走的准备,表明出走决心坚定。
B.“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这句台词,表现了娜拉对丈夫、对孩子、对家的爱与留恋,又显示其两难心理。
C.文本画线部分,通过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刻画了海尔茂对妻子出走的痛苦、绝望、失落,同时又对娜拉回归心存幻想。
D.《玩偶之家》剧情几次“突转”,而娜拉愤然离家出走,则是更大的“突转”,剧情高潮叠起,波澜起伏,能紧紧地抓住读者。
8.“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肖伯纳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和看法。
9.文本二鲁迅对娜拉出走后所推想的结局,你认可吗?请阐述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王曰:“寡人将北伐齐鲁,道出胥门,过姑胥之台,忽然昼梦。子为占之,其言吉凶。”公孙圣乃仰天叹曰:“愿大王无伐于齐。遣下吏太宰嚭解冠帻肉袒徒跣稽首谢于勾践国可安存也,身可不死矣。”吴王闻之,索然作怒,乃曰:“吾天之所生,神之所使。”顾力士石番,以铁锤击杀之。太宰嚭趋进曰:“贺大王喜,灾已灭矣,因举行觞,兵可以行。”伍子胥闻之,谏曰:“臣闻兴十万之众,奉师千里,百姓之费,国家之出,日数千金。不念士民之死,而争一日之胜,臣以为危国亡身之甚。越之为病,乃心腹也。愿大王定越而后图齐。”吴王不听,遂伐齐。
吴王既胜,乃使行人成好于齐,吴齐遂盟而去。吴王还,乃让子胥曰:“吾前王履德明,垂功用力,为子西结强仇于楚,赖天降哀,齐师受服。寡人岂敢自归其功?乃前王之遗德,神灵之祐福也。若子于吴,则何力焉?”伍子胥攘臂大怒,释剑而对曰:“昔吾前王有不庭之臣,以能遂疑计,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所患外不忧,此孤僮之谋,非霸王之事。”
(节选自《吴越春秋》,有删改)
材料二:
十四年六月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丙戌,虏吴太子友。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夫差,夫差恶其闻诸侯。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于幕下。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
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越王勾贱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限此。”遂自刭死。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而归。
(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有删改)
材料三:
夫实则斗,虚则走;盛则强,衰则北。吴王夫差地方二千里,带甲七十万,南与越战,栖之会稽;北与齐战,破之艾陵;西遇晋公,擒之黄池。此用民气之实也。其后骄溢纵欲,距谏喜谀;骁悍遂过,不可正喻;大臣怨怼,百姓不附;越王选卒三千人,擒之干隧,因制其虚也。夫气之有虚实也,若明之必晦也。故胜兵者非常实也,败兵者非常虚也。善者能实其民气,以待人之虚也;不能者虚其民气,以待人之实也。故虚实之气,兵之贵者也。
(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遣下吏A太宰嚭B解冠帻C肉袒D徒跣E稽首F谢于勾践G国可安存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争一日之胜”与《齐桓晋文之事》“若无罪而就死地”的“而”用法相同。
B.栖,使 居住,使动用法,与《陈情表》“臣具以表闻”的“闻”用法相同。
C.遂,放任,任从,与《氓》中“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遂”意思不同。
D.非常,不平常,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差伐齐获胜,借前王为伍子胥与楚结仇一事,责备伍子胥没有为吴国出力;而伍子胥则认为夫差没有效仿前王,反而抛弃贤臣,将无法成就霸业。
B.公孙圣与伍子胥反对吴王北伐,他们意识到越国对吴国存在威胁,都认为兴师远伐会劳民伤财,导致国力空虚,从而让自身及国家都陷入危险境地。
C.长年征伐使吴国内外交困,内无太子,士民疲蔽,最终为越所灭。夫差拒绝窝居甬东,选择自刭而死,临死醒悟,后悔自己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谏。
D.吴王夫差由一方霸主到身死国灭,这与其不重视充实民气有关。善于作战的将领,能够让民气充实,等待敌人民气空虚时乘虚而入,从而获得胜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
(2)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苏武传》)
14.请概括材料三中关于夫差亡国的原因,并以材料一、二中的相关史实加以印证。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
隋·薛道衡
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少昊①腾金气,文昌动将星。
长驱鞮汗北,直指夫人城。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
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
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左贤皆顿颡②,单于已系璎。
绁马③登玄阙,钩鲲临北溟。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④。
【注】①少昊上古帝王名,主兵戈事。②顿颡:叩头。③继马:拴马。④汉朝天子为骠骑将军霍去病在西京修建宅院。西京,指长安。
15.下列对《出塞》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一“惊”字写出了烽火陡燃、战事突起的情形,突出了军情的紧迫。
B.“三秋暮”与“万里生”,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凸显战士们悲凉的思乡之情。
C.“连旗”与“叠鼓”两句视听结合,突出了出塞将士们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D.“左贤”六句写隋军将士势不可挡,大破敌军,擒获敌首,立下了赫赫战功。
16.本诗与《燕歌行》结尾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运用了典故。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用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
(2)《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3)白居易《琵琶行》和李贺《李凭箜篌引》都是描写音乐的名作,前者中“”一句用战场上的厮杀场面描摹琵琶的铮鸣之声,惊心动魄;后者中“”一句以有形的花容摹写无形的乐声,形神兼备。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今的互联网语言,已进入“通话膨胀”时代。“通货膨胀”是经济学领域的术语,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所需要流通的数量,导致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货币与其背后的财富不匹配,就会产生通货膨胀; A ,就会产生语言的通胀。
B ?由于网络表达缺失了神态、动作、语音和语调等,导致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词义磨损”的问题,人们采取叠加字词的方式来强化情感表达。青年群体认为使用单个的“嗯”“哦”“哈”不礼貌,会显得态度冷淡或敷衍,只有使用“嗯嗯”“哈哈哈哈”“哦哦哦”等重复形式, C 。另外,“大词小用”之风甚猛。“泼天富贵”“配享太庙”“永远的神”……各种“绝对化”修辞充斥,不求丰富精准,只有简单粗暴,网友的从众心理也使其愈演愈烈。
①在语言学家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到,②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词,③如“很、怪、太”等,④用久了会失去锋芒,⑤似乎已一语成谶。⑥当然,⑦人们通过重复和夸张的方式凸显情绪无可非议。但是,在无数重复和夸张的表达中,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原本的情绪?我们是否还有精准表达、深刻思考的能力?古有“修辞立其诚”的言语观,其意为在语言表达时要立足于内心的诚意之上,让感受和思考回归网络表达,我们的语言才会有生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字。
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关于文中加粗的“表达”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准表达”中的“表达”指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的行为。
B.“情感表达”中的“表达”指所要抒发的思想情感等内容。
C.“无数重复和夸张的表达”中的“表达”指所运用的词语。
D.“网络表达”中的“表达”指网络中进行沟通交流的技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地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2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地呼喊。
B.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C.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D.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几个蓬头、赤脚、睡眼惺忪的‘懒虫’一边扣着钮扣,从楼上冲下来了”,与原文相比,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五代史伶官传序》,我们对保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深有领悟;读《六国论》,我们对呼求风清气正的社会和不畏强权的操守无限感慨;读《苏武传》,我们对不辱使命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肃然起敬……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A
简析:B 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但不是具备思想认识就能成为主体,该项错误;C 项,“只要…… 就……” 表述绝对,材料二还提及其他条件,并非仅这几点就能落实理论和实践统一;D 项,原文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程度决定中国发展节奏,而非中国发展节奏影响二者结合程度。
2.答案:D
简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目标是推动中国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等,材料未表明其根本目标是改革开放,该项对材料理解有误。
3.答案:D
简析:D 项仅强调实践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未涉及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A、B、C 选项均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可作为论据。
4.答案:
相同点:都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分述部分为并列式,且都运用道理论证增强说服力。如材料一先总述 “中国之治” 与制度自信关系,再从三个方面分述;材料二先提出坚持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再从四个方面展开。
不同点:材料一主要引用名言进行道理论证;材料二则是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如列举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的事例。
简析:通过分析两篇材料的论证结构和方法,可清晰看出其异同,有助于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增强论证效果的方式。
5.答案:
材料一从 “符合国情”“有效管用”“人民拥护” 三方面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制度理论的深刻性。
材料二侧重探讨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应坚持的四个原则,即坚持实践第一、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定 “四个自信”、推动理论创新。
材料三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程度对中国发展节奏及对国情、历史阶段认识的意义。
简析:仔细研读材料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和论述重点,可准确概括出各材料在理论与社会实践关系探讨上的侧重点。
二、小说阅读
6.答案:C
简析:“奇迹中的奇迹” 是娜拉所期盼的,海尔茂并不完全认同,他更倾向于维持现状,C 选项理解错误。
7.答案:B
简析:娜拉此时已决心离开,虽有对家庭的情感,但 “两难心理” 不明显,B 选项分析不准确。
8.答案:
这一结尾表明娜拉出走成为定局,使剧情达到高潮并结束。萧伯纳的评价强调其社会意义重大,如同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推动欧洲社会进程,此声也警示社会需重新审视家庭和夫妻关系。
简析:从情节发展和社会寓意角度分析,结尾的关门声是关键情节节点,萧伯纳的评价则升华了作品的社会价值。
9.答案:
认可:鲁迅的观点有合理性,从文中可知娜拉长期处于家庭庇护,缺乏生活技能和经济来源,外部环境对单身女性不友好,离开家庭后可能面临困境,如文中海尔茂对她的质疑。
不认可:娜拉思想已觉醒,追求自由和平等,有独立人格,她拒绝丈夫帮助但可能接受朋友或家人支持,且打算回老家寻找机会,表明她有能力和决心改变命运。
简析:可从娜拉的性格、能力、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结合文本细节和生活常理,思考其出走后的多种可能性。
三、文言文阅读
10.答案:CEG
简析:“下吏太宰嚭解冠帻” 主谓宾完整,C 处断开;“肉袒徒跣” 并列结构,E 处断开;“稽首谢于勾践” 状语后置,“国” 另起主语,G 处断开。
11.答案:D
简析:材料三 “非常” 指不平常,《鸿门宴》“非常” 指意外变故,二者意思不同,D 选项错误。A、B、C 选项解释正确。
12.答案:B
简析:公孙圣未提及兴师伐齐会劳民伤财等内容,B 选项错误。
13.答案:
(1)此时吴国无太子,内部空虚,夫差久在外,士卒疲惫,他派使者带厚礼与越讲和。(2)(缑王)和卫律所率投降之人,暗中谋划劫持单于母亲归汉。
简析:重点翻译 “亡”“罢敝”“厚币”“及”“阴”“相与” 等字词,准确传达句子意思。
14.答案:
原因一:骄傲放纵。如夫差自认为上天所生、天神所派,与晋定公争盟主,不顾军民生死伐齐。
原因二:不听劝谏。他拒听公孙圣、伍子胥谏言,信任太宰嚭。
原因三:凶悍暴虐。如杀公孙圣、斩七名泄密者。
简析:从材料中提取夫差的行为表现,分析其性格特点,总结出亡国原因,并找到相应史实支撑。
四、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B
简析:“绝漠三秋暮” 等句主要描绘北国荒寒,而非凸显战士思乡情,B 选项错误。
16.答案:
《出塞》借霍去病典故,表达匈奴被灭、将士获封赏的豪迈。如 “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 体现对胜利的自豪。
《燕歌行》借李广典故,谴责边防空虚、将帅无能,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讽刺将帅不恤士卒,表达对战士的同情。
简析:结合诗歌背景和上下文,分析典故在诗中的作用,体会作者借典故传达的情感态度。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
A. 语言和思想感情不匹配
B. 网络表达是如何膨胀的呢(为什么会产生通话膨胀呢)
C. 才显得态度热情或真诚
简析:A 处根据前文类比逻辑填写;B 处根据后文解释内容确定为询问原因的问句;C 处与前文对比,得出使用重复形式的效果。
19.答案:
(1)序号①,修改为: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到
(2)序号⑦,修改为:人们通过重复和夸张的方式凸显情绪无可厚非
简析:①句主语被介词掩盖,应去掉介词;⑦句 “无可非议” 使用不当,应改为 “无可厚非”。
20.答案:D
简析:“网络表达” 中的 “表达” 指网络中的沟通交流过程,而非技巧,D 选项错误。
21.答案:A
简析:A 项 “像生气似的” 是神态描写,不是比喻;B 项将格子铺比作蜂房;C 项将包身工的行动比作搅动的蜂窝;D 项将手脚比作芦柴梗。
22.答案:
原文采用倒装句,突出包身工起床的仓促、邋遢;运用短句,节奏急促,契合其紧张狼狈状态。改句节奏变缓,削弱了包身工被奴役的形象特征。
简析:从句子语序和长短句效果分析,倒装句强调重点,短句增强节奏感,与包身工形象紧密相连。
六、作文
立意分析:
可从读史的重要性立意,如读史能明得失、知兴替、鉴古今,为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提供指引;也可聚焦于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达的精神,如从苏武坚守民族气节谈爱国精神传承,以史为鉴坚守道德底线等;还可探讨如何以史为鉴,如汲取历史智慧应对现实挑战、将历史经验融入社会建设等。
写作思路示例:
开头以名言或事例引出读史的意义,如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如明灯,照亮人类前行道路”。
中间可分层次论述,如列举不同历史故事体现的精神品质及对当下的启示;或从不同角度阐述读史在个人修养、社会治理、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结尾总结升华,强调传承历史、学以致用,如 “让我们铭记历史,汲取力量,在历史的镜鉴下,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吴王说:“我将要北上攻打齐国、鲁国,从胥门出发,路过姑胥台,忽然白天做了个梦。你替我占卜一下,说说是吉是凶。”公孙圣于是仰天叹息说:“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齐国。让您的臣下太宰囍摘下官帽,脱衣赤脚,向勾践磕头谢罪,吴国可以安然存在,大王可以免于一死。”吴王听到这些话,顿生怒意,便说:“我是上天所生,天神所派。”回头示意武士石番,用铁锤砸死公孙圣。太宰嚭快步上前说:“贺喜大王,灾祸已经消除,借此举行传杯敬酒的仪式,军队就可以出发了。”伍子胥听到这个消息,劝谏吴王说:“我听说发动十万将士,去千里之外打仗,百姓的耗费,国家的支出,每天需要几千金。不顾念战士和民众的死活,却去争夺一时的胜利,我认为会严重地危害国家和自身。越国是(吴国)的心腹大患(致命祸患)。希望大王平定越国后再去对付齐国。”吴王不听,于是攻打齐国。
吴王得胜后,便派使者到齐国讲和修好,吴与齐结盟后离开。吴王回国,就责备伍子胥说:“我的先王施行仁德明智的政策,立下功业,费尽心力,为你与西方强大的楚国结成了仇敌,依靠上天降福,齐军降服。我哪里敢将功劳归于自己?这是前王遗留下来的美德,神灵赐福。像你对于吴国,又出了什么力呢?”伍子胥愤怒地撸起袖子,挥动胳膊,解下佩剑,回答说:“从前我们的先王有不上朝的大臣,因此能够解决疑难,谋划策略,从而不会陷入大的灾难。如今大王抛弃这些大臣,对于外面值得担忧的祸患却不加担忧,这只是小孩子的计谋,不能成就称霸的事业。”
材料二:
吴王夫差十四年六月丙子日,越王勾践起兵伐吴。乙酉日,越兵五千人与吴兵交战。丙戌日,俘获吴国太子友。丁亥日,越军进入吴国。吴人把战败的消息报告给吴王夫差,夫差讨厌让诸侯们听闻这件事。可是有人走漏了风声,夫差恼怒,在帐下斩杀了七个知情者。七月辛丑日,夫差与晋定公争当盟主。夫差说:“在周室宗族中,我的祖先排行最大。”晋定公说:“在姬姓的诸国中,只有晋国当过霸主。”晋国大夫赵鞅很生气,想要攻打夫差,于是夫差只好尊晋定公为盟主。这时吴国没有了太子,内部空虚,夫差长久在外,士卒疲乏,于是夫差派使者带着厚礼,去和越国讲和。
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日,越国打败了吴国。越王勾践想把吴王夫差迁徙到甬东,给他百户人家让他住在那里。吴王说:“我老了,不能再来侍奉您了。我后悔没听伍子胥的话,让自己落到这种地步。”于是自刭而死。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诛杀了太宰嚭,认为他不是忠臣,于是胜利而归。
材料三:
实则能进行战斗,虚就会逃跑;气盛就会强大,气衰就会败北。吴王夫差土地方圆两千里,披甲的士卒七十万,在南面与越人战斗,使越王勾践困居在会稽;在北面和齐国作战,在艾陵大败齐师;在西方和晋定侯会盟,在黄池擒住晋军。这是使用百姓的“实”。在这以后夫差骄傲滋长放纵情欲,拒绝劝谏喜欢奉承;骁勇凶悍放任过错,不听劝谕;大臣怨愤,百姓不能归附;于是越王勾践精选士卒三千人,在干隧擒住吴王,这是凭借情势制服了吴王的虚。气是有虚实的,就像光明必定有昏暗一样。因此胜利的战争不是经常处于实的情况,失败的战争也不是经常处于虚的情况。善于作战的将领能够使他的民气充实,而等待敌人的民气空虚;不善战的将领使他的民气空虚,而用来等待敌人的民气充实。因此,虚实二气,是兵家所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