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5 08:3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性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能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醉虽己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讲究形象性、跳跃性,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感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彩及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构造性,其活动过程可能作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如果失去论证,理论将会只剩下一堆堆砌的描述性语句,因而理论将会坍塌,理论的结构性活力也会丧失。
C.逻辑精神能够促进和驱使人们将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D.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会因为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运用的艺术,虽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有时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束。
B.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且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的性质。
C.鲁迅认为单凭逻辑的理性去认识“诗家语”会阻碍自身情感的调动,也会影响我们对于诗人和诗歌的判断。
D.文中的“无理而妙”指在深邃的逻辑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和想象的因素,创造出的一种神奇的审美感受。
3.下列选项的诗句和词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宋。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B.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宋。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C.不是老夫朝不食,明霞高可餐。(宋·杨万里《读诗》)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4.材料二第二段中有三处引用,请结合文本分析第三处与前两处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5.《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也能体现材料二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聂赫留朵夫知晓玛丝洛娃的审判①
说也奇怪,自从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的卑鄙因而憎恨自己那时起,他就不再憎恨别人。
同米西结婚,昨天他还觉得很称心,今天却觉得根本不可能。昨天他认为就自己的地位来说,她同他结婚无疑将得到幸福,今天他却觉得他不仅不配同她结婚,简直不配同她亲近。“只要她知道我是个怎样的人,就决不会同我来往了。我却还要埋怨她向那位先生卖弄风情呢。不行,就算她现在嫁给我,而我知道那个女人关在本地监狱里,明后天就要同大批犯人流放出去服苦役,难道我能幸福吗?不仅不能幸福,而且内心也不能平静。那个被我糟蹋的女人去服苦役,我却在这里接受人家的祝贺,还要带着年轻的妻子出去拜客。或者,我瞒住首席贵族,同他的妻子无耻地勾搭,同时又同他一起出席会议,统计票数,看有多少人赞成、多少人反对由地方自治会监督学校和类似的提案,事后又约她幽会,这是多么卑鄙呀!”他自言自语,由于内心发生的变化而暗自高兴。
“首先得去找律师,”他想,“听听他的意见,然后……然后到监狱里来看她,看昨天那个女犯人,把全部真相都告诉她。”
他一想到怎样跟她见面,怎样把心里话都讲给她听,怎样向她认罪,为了赎罪他什么都愿意做,甚至愿意同她结婚,——他一想到这儿,心情异常激动,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注】①标题,编者自加。
(摘编自列夫·托尔斯泰《复活》第33章)
材料二:
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②
他把臂肘搁在桌上,身子凑近她。这样说话就不会让那个坐在窗台上、络腮胡子花白、脸型像犹太人的看守听见,而只让她一个人听见。他说:
“要是这个状子不管用,那就去告御状。凡是办得到的事,我们都要去办。”
“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
“我那个辩护人是个十足的笨蛋。他老是对我说肉麻话,”她说着笑了。“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可现在呢?他们总是把人家都看成小偷。”
“她今天好怪,”聂赫留朵夫想,刚要说出他的心事,却又被她抢在前头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说实在的,大家都弄不懂是怎么搞的,这样一个顶刮刮的老婆子,竟然也叫她坐牢,不但她坐牢,连她儿子也一起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犯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他们就坐了牢。她呀,说实在的,知道我跟您认识,”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转动脑袋,不时瞟聂赫留朵夫一眼,“她就说:‘你跟他说一声,让他把我儿子叫出来,我儿子会原原本本讲给他听的。’那老婆子叫明肖娃。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说实在的,她真是个顶刮刮的老婆子,分明是受了冤枉。好人儿,您就给她帮个忙吧。”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对她的态度那么随便,越来越感到惊奇。“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
“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您最好还是……”
“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我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我决定跟您结婚。”
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在上帝面前这样做。”
“怎么又弄出个上帝来了?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上帝?什么上帝?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她说了这些话,又张开嘴,但没有再说下去。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
“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你以为我醉了吗?我是有点儿醉,但我明白我在说什么,”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你不用来跟我惹麻烦,免得辱没你的身份。还是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我知道,我如今我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
“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注】②标题,编者自加。
(摘编自列夫·托尔斯泰《复活》第48章)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先前糟蹋无辜少女玛丝洛娃,如今勾搭首席贵族的妻子,可见聂赫留朵夫有着贵族阶级的罪恶。
B.材料二,玛丝洛娃虽身陷牢狱,但她仍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被人诬告放火而蒙冤坐牢的明肖娃,可见她内心有良善的一面。
C.材料二,玛丝洛娃说“我是个苦役犯,是个……”,这直接亮明她不仅是个犯人,还是漂亮的女性。
D.材料二,聂赫留朵夫求玛丝洛娃回到以往,最后玛丝洛娃拒绝,突显了两人之间无法逾越的地位鸿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情节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聂赫留朵夫对昨天与今天有着两种不同感觉,这鲜明对比,表明他意识到阶级地位的差别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
B.材料二,作者巧妙地把对话安排在玛丝洛娃酒醉的状态下,既交代她激动的原因,又为玛丝洛娃无所顾忌地发泄压抑已久的情感创设条件。
C.材料二,“求婚”是一条主要线索,聂赫留朵夫求婚与玛丝洛娃拒绝求婚,这个矛盾深层原因是当时社会对妇女的普遍歧视。
D.材料二,以聂、玛二人对话为主,对话起初平和,各言其事;然后因求婚话题产生激烈冲突。前后情节之间,存在脱节,缺少铺垫。
8.材料二主体是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对话,试概括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
9.文中“复活”有着怎样的含义?请结合选文对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分别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①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当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皆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主薄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
(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有删减)
【注】①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宋制,御史台正官有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而主簿只负责收发登记文籍。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开,请选出相应位置的字母。
今闻其A罢B皆谓赦乃天子C已行之令D非疏贱E当有说F以此G罪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办事的官员,为谦辞,和《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执事”的意思一样。
B.“害”,意指“妨害”,和《屈原列传》“上官大夫心害其能”中“害”的意思不一样。
C.“履”,意指“踩”,用法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中“函”的用法一样。
D.“举”,意指“推荐,选用”,和《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中“举”的意思不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最近他听说主簿石介因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他觉得杜中丞这样的举措不妥。
B.石介作为主簿,官阶不高,但他逾越权贵上书谏言,因为在他看来,即使被罢免,也不能辜负杜中丞的知遇之恩。
C.欧阳修引述赵中令荐官的事例,突出表现赵中令坚持原则、不避威权的可贵品质,这正是欧阳修在此处最想劝杜中丞做到的。
D.欧阳修认为,中丞应根据被推荐者的才干向朝廷荐官,当皇上看好的官员不称职时,弹劾这类官员是御史中丞的责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
(2)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14.请概括欧阳修劝说杜中丞的劝说艺术。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七)
杜甫
昆明池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②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昆明池:汉武帝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建,以习水战。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②传说长安昆明池水边有织女像,水中有石鲸雕刻。③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秋天结实,状如米,故称菰米。④关塞:指作者此时所在的夔州山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汉时功”“武帝旌旗”所表现的汉武帝练习水战时旌旗蔽天的宏大场面,颂扬昔日长安的盛况,表达诗人无限追忆。
B.颔联由回忆转向现实,描写月夜下、秋风中的昆明池畔,只剩下石像依旧伫立,与首联虚实结合,感慨昔日盛况不再。
C.颈联中,菰米漂浮如黑云一片,荷花经过露冷霜冻,花瓣坠落,露出莲蓬,表现出清秋的冷落凄凉,哀景哀情,点出秋兴主题。
D.诗歌尾联,作者以漂泊江湖的渔翁自比,在表情达意上与他在《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
16.有人认为,这首诗“以情注物”,即将诗人丰富的情感倾注在所选取的物象中。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以诗句“屈平辞赋悬日月”赞扬屈原,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之人,多得无法记载,而“”,即只有卓异不群的人才能不朽。概述历史现象的同时,也暗含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3)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不可被个人嗜好束缚。
五、文言小题
1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B.则仆偿前辱之责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乃令张仪详去秦
1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厚币委质事楚(质:人质) 其辞微(微:精深,含蓄)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痛心)
C.抑本其成败之迹(本:考察,探究)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就:承受)
D.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意旨,旨趣) 思垂空文以自见(垂:写作)
20.从特殊句式类型来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系燕父子以组 (2)村中少年好事者 (3)方正之不容也
(4)梁,吾仇也 (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6)屈原既放
(7)兵挫地削 (8)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9)而自令若是
(10)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1)此不知人之祸也
A.(1)(10)/(2)(5)/(3)(6)/(4)(7)(11)/(8)(9)
B.(1)(8)(10)/(2)(5)/(3)(9)/(4)(11)/(6)(7)
C.(1)(10)/(2)(8)/(3)(6)(7)/(4)(11)/(5)(9)
D.(1)(8)(10)/(2)(3)(6)/(4)(5)(11)/(7)(9)
六、语言文字运用
2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猪没有牛为“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B.“连横”由战国时纵横家张仪提出,旨在秦国统一过程中分化东方六国,即秦国与六国中的一个或多个建立联盟,以对抗其他联合的诸侯国。
C.“楚辞”是战国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的主要作品汇编成集,定名《楚辞》,收有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九歌》《九辩》等。
D.《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通史,记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历史。作者欧阳修采用春秋笔法,字里行间褒贬人物,构建了他的历史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日常用字要求准确、真实、有效,(甲),往往刻意偏离用字常规,使用变形、变音、变义等独特加密方式,构建私密空间。网络中产生了许多不易读懂的密码文字,常见的如火星文、生僻字、谐音字、拆分字、括注暗含义文字等。网友的音译用字,除了记录语音,还尽量选择含义相契合的汉字。如英语“goods”一词原指商品,亚文化圈指徽章、挂件、纸制品等文化制品,网友将其音译为“谷子”,“谷”指粮食的词汇义,与“goods”所代表的文化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 A 之妙。年轻网友中还流行括注字,主要是点明 B 。在一句话后用括号标注信息,括注字的作用是帮助构建话语场景或者表达某种情绪。
网络特殊用字主要在年轻人中流行,青年群体对旧字加以改造或者创造新字,给原本清晰易懂的文字增添了一层神秘面纱。例如,使用缩写字、谐音字和符号字来形成语言偏离,增加阅读难度。(乙),网友更倾向用谐音字或近义词表达,如“亚历(压力)山大”。这种谐音用字既能满足避讳心理的需求,便于委婉地表达情绪,还能形成幽默诙谐的风格。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特殊用字不仅流行于网络空间,更被广泛运用在商家宣传和文娱生活中,正在形成新的民俗。但是,网络用字中也存在滥用谐音字、故意使用错字、恶意曲解文字含义的现象,这些消极、不健康的表达,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①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青少年来说,②过多地接受网络特殊用字不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③因此,我们有必要教育青少年遵守语文规范,④积极修护语言的健康发展。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4.文中第3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要求: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七、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上面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C
  简析:原文是 “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C 选项遗漏 “已经确立”,范围扩大,导致错误。
  2.答案:B
  简析:材料一说潜在逻辑具有 “自然习得” 甚至 “与生俱来” 性质,但 “语言表达清晰且规范” 与逻辑能力 “与生俱来” 并无因果关系,B 选项强加因果。
  3.答案:D
  简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是正常的写景叙事,未突破逻辑框框,不体现 “无理而妙”,A、B、C 选项中诗句均有违背常理却具独特艺术效果之处。
  4.答案:
  前两处正面论证 “无理而妙” 效果,第三处反面论证单靠逻辑不能正确品读鉴赏诗歌。如刘勰、严羽言论直接支持 “无理而妙”,鲁迅话则从反面说明。
  简析:通过分析引用内容与论点的关系,可明确其论证角度与作用,前两处从正面阐述 “无理而妙” 的合理性,第三处从反面强调逻辑并非品读诗歌的唯一标准。
  5.答案:
  诗句 “朝如青丝暮成雪” 违背常理,但借时间夸张抒发人生短暂感慨,契合 “无理而妙”。
  常理中头发不会骤变,此句却将漫长过程压缩,是 “无理”;其 “妙” 在引发读者对时光易逝的共鸣,体现李白情感。
  简析:从诗句与 “无理而妙” 观点的契合点出发,分析其不合理处及深层情感表达,可理解其艺术效果。
  二、小说阅读
  6.答案:C
  简析:玛丝洛娃说 “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是想表明自己身份卑微且堕落,与聂赫留朵夫拉开距离,并非强调漂亮,C 选项理解错误。
  7.答案:B
  简析:A 选项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主要是道德层面,未意识到阶级地位差别,A 错误;C 选项矛盾深层原因是阶级差异,C 错误;D 选项情节围绕人物对话和心理展开,自然流畅,不脱节,D 错误。B 选项符合文意。
  8.答案:
  求聂赫留朵夫救明肖娃时忐忑讨好;听到结婚提议恐惧;回应上帝言论不悦鄙夷;被要求安静时愤怒;听聂赫留朵夫承诺后不屑怀疑。
  简析:通过分析玛丝洛娃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可梳理出其心理变化过程,这些细节展现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
  9.答案: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指良心道德的复苏,他认识到当年错误后决心赎罪,拯救玛丝洛娃也是救赎自己。
  玛丝洛娃的复活是精神层面,她原本善良,经历磨难后堕落,聂赫留朵夫的帮助有望让她回归有尊严生活,复苏精神灵魂。
  简析:结合文本中两人的经历和转变,可理解 “复活” 的含义,聂赫留朵夫的道德觉醒与玛丝洛娃的精神重生是关键。
  三、文言文阅读
  10.答案:BDF
  简析:“闻其罢” 动宾完整,B 处断开;“赦乃天子已行之令” 判断句,D 处断开;“疏贱” 主语,“有说” 谓语宾语,F 处断开。
  11.答案:A
  简析:材料中 “执事” 是对对方尊称,《烛之武退秦师》中 “执事” 是办事官员,谦辞,A 选项错误。B、C、D 选项解释正确。
  12.答案:B
  简析:文中未提及石介上书谏言与不辜负杜中丞知遇之恩的关联,B 选项无中生有。
  13.答案:
  (1)中丞作为天子司直之臣,皇上虽喜欢,若人无才,也应弹劾使其离开。(2)秦国恨齐,齐楚相亲,楚若绝齐,秦愿献地。
  简析:重点翻译 “司直之臣”“不肖”“弹”“去”“从亲”“诚”“绝” 等字词,准确传达句子意思。
  14.答案:
  站在杜中丞角度,从声誉、处境、职分等方面劝说,全面周详,有理有据,不急不躁且步步紧逼。
  简析:从欧阳修的劝说内容和方式看,他先肯定杜中丞,再分析石介,引用典故,阐述职责,体现了这些劝说艺术特点。
  四、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B
  简析:前三联均为虚写,作者在夔州想象昆明池昔日与今日之景,B 选项 “虚实结合” 错误。
  16.答案:
  将对秋日衰败感慨注入 “织女” 等物象,如织女徒负夜月、石鲸飘摇等,体现秋兴题意。
  借昆明池由盛转衰,抒发对国势衰颓悲叹,抚今追昔,伤时念乱。
  借 “关塞”“鸟道” 等,表达自身漂泊孤寂,如 “江湖一渔翁” 体现世路艰难中的孤寂。
  简析: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与作者情感的联系,可明确其 “以情注物” 特点,意象成为情感载体。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C
  简析:A 项 “底” 通 “抵”;B 项 “责” 通 “债”;D 项 “详” 通 “佯”;C 项无通假字。
  19.答案:C
  简析:A 项 “质” 同 “贽”;B 项 “原” 为推其根本;D 项 “垂” 为流传;C 项解释正确。
  20.答案:C
  简析:(1)(10)状语后置;(2)(8)定语后置;(3)(6)(7)被动句;(4)(11)判断句;(5)(9)宾语前置。
  21.答案:C
  简析:《楚辞》有宋玉等人作品,《九辩》是宋玉所作,C 选项错误。
  22.答案:
  甲:而网络用字却比较特殊。乙:在表达悲伤或负面情绪时。
  简析:甲处根据上下文对比,应填网络用字与日常用字的差异;乙处根据后文举例可知是表达特定情绪时。
  23.答案:
  A 异曲同工。B 言外之意。
  简析:A 处 “谷子” 与 “goods” 在表意上有相似巧妙之处,用 “异曲同工” 合适;B 处括注字点明隐含意思,“言外之意” 恰当。
  24.答案:
  ①序号:对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青少年来说。④序号:积极维护语言的健康发展。
  简析:①句缺少介词 “对”;④句 “修护” 与 “健康发展” 搭配不当,应改为 “维护”。
  六、作文
  立意分析:
  可从个人对家庭、团队、国家等不同层面的归属需求立意,如家庭温暖给予归属感促进个人成长;团队合作中的归属意识提升凝聚力;国家认同带来的归属感激发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等。也可探讨如何获得归属感或归属感缺失的影响,如积极参与社交、投身集体活动获取归属感,缺乏归属感导致孤独、迷茫等。
  写作思路示例:
  开头可引用名言或事例引出归属感话题,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月为何格外明?是归属感使然”。
  中间可分层次论述不同类型归属感,如家庭归属感中亲人关爱细节,团队归属感里成员协作故事,国家归属感下爱国志士事迹等;也可分析归属感与个人、社会发展关系。
  结尾总结升华,强调归属感重要性,呼吁珍惜或培养归属感,如 “让我们珍视归属感,在其滋养下,让心灵有依,让社会有爱,让国家更强”。
参考译文:
(我)欧阳修从前见到您荐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听说石介因为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台中于是举荐其他官员代替石介。主簿在御史台是最低的职位。石介,不过是一个下层士人,用不用他,用得对不对,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不过我觉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举措。
石介为人刚直果敢,颇有气节,勉力治学,喜欢辩论是非,实在是喜欢正义的士人。当初您因才干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大家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因此归罪于石介,都说应当罢免。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主簿在御史台,并不是专职议事的官员,可是大凡官居御史台的,必定要以正直、刚强、明察、无畏才算是称职。现在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这说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没有辜负您的知遇之恩。
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说,赵中令辅佐太祖皇帝的时候,曾经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赵中令列出了两位大臣的姓名举荐,太祖不肯任用。过几天太祖又催问人选,赵中令又推荐他们,太祖还是不肯任用。过几天再次催问,还是推荐他们,太祖十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中书省。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他们。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样做,是因为他之前清楚地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果断并且不轻易改变。现在您举荐石介,也是因为清楚地了解他才举荐他的,还是偶然举荐他的?如果是清楚地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该就此停止;如果是偶然举荐他,那就应该听一听石介所说,弄清是非对错再作决定。
况且杜中丞您是天子身边负责检举官员不法行为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说明这件事,并不是随着皇上一时的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起初您推举石介认为他有才能,朝廷信任并将重用他,现在朝廷认为他没有才能,您也说他没有才能,这是您不够自信果断,如果再说其他事情,还能指望皇上信任您吗?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是杜中丞您的举措。
况且现在罢免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喜欢辩论,如果举荐他进入御史台,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免他而另外举荐别人吗?这样一来,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不明事理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我私下认为您如果想举荐愚笨的人,那我就不敢多说什么了;如果您要举荐贤能的人,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