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5 08:3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
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
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
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
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
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
4.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长沙痛哭
郭沫若
贾谊自从受了一些老头子的嫉妒,在汉文帝面前中伤了他,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之后,总是爱哭。
在汉文帝的前元八年,贾谊谪贬长沙的第五年上的夏天,天上出了彗星。那时候正随着长沙王入朝,进了京城咸阳,文帝便忽然想起了他,要特别召见他,叩问他关于彗星的意见。
贾生给文帝讲彗星的内容,文帝真是高兴得什么似的,他得到安心之后,便于彗星之外探问了好些天文上的事情,一谈便到了夜半。
兴奋着的贾谊早是忘记了自己的病体的,他只觉得自己的精神不知怎地分外地振作。文帝听得也真是专心,在贾谊说话的时候,把自己的坐席向前移动了好几次,几乎和贾谊接起了膝来。
……
贾谊经过一次召见之后,他的意见果然遭了采纳,他的位置也得到超迁:他由长沙王的太傅调为了梁王的太傅。贾生对于梁王的教育上是有所准备的。梁王本是喜欢读书的青年,但他却不让他专门读书,要教他习骑马射箭。他自己也不惜鞭策着自己的病躯陪着梁王练习这些武艺。这用意不消说是很明白的,他所期待于梁王的,是要他成为一个有文事又有武备的全才,以抵御中国的外患,预防中国的内乱。然而谁能料到贾谊这样的善人,终竟只能成为一幕悲剧的主角呢?
他在梁国住了将近四年,在前元十一年的六月又陪着梁王入朝。他们是一路骑着马进京的,临到咸阳城下,刚好入冠的梁王有意矜示自己的英武便纵马飞跑起来。但不幸在咸阳桥上马失前蹄,梁王便坠了马,把脑袋跌破了,死了。
贾谊看到梁王的死,由于突然的冲击和过分的失望,顿时在马上便吐了几口血。
贾谊的病已经没有再起的希望了,自然被罢免了,回到了他的洛阳的老家。以后便一直没有起过床来。
他在病床上荏苒了有一年的光景,每天所萦怀着的都是些悲哀的往事。
有一天行将破晓的时候,他一个人睁着眼睛仰卧着。颜面骨上只蒙着一层羊脂玉一样的皮肤。他突然看见虚空中有一位很憔悴很瘦削的人,年纪怕有六十岁的光景,颈上带着一串秋兰穿成的花圈,上衣是荷叶集成的,下面的裙子是白色的荷花瓣子集成的。那人很亲蔼地埋下头来看着他,他听见他在向他打招呼,是他听惯了的长沙附近人的声音。
“贾先生,你认得我么?”
贾谊的深陷着的两眼中闪出了一丝有润意的微笑。
“呵,你不就是屈原先生吗?”他叫了出来,声音是嘶的。“难得你老人家远来。……我有一肚子的话正想对你老人家说。……我看,我是败北了。……我活了三十二年,……自从有了知觉以来,我自己问得过良心,……我从不曾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我并不曾倾轧过人,并不曾想把别人挤掉让我自己称霸。……我教梁怀王骑马射箭,是念到天下的局面十分阽危,……内患随时有爆发的可能,外患没有一天的止息,……我希望梁王成为真正的国家的柱石。……然而……谁料得梁王……竟因此而夭折呢?……我自己努力了一辈子,……尽心竭力想做一个‘人’……然而,我到底因为什么得罪了他们,他们是这样执拗地残刻呢?……内忧和外患……一天一天地加紧了,而他们不管,……他们却只晓得来攻击我……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心肝呢?……屈原先生,我实在是不明白,我要请你告诉我。”
贾谊气喘吁吁地唱着独白,就像真的在说梦话一样,但屈原的影子仍然在他的眼里,而且又在向他说话。
“贾先生,你太兴奋了,”长沙口音在对他说。“你是很聪明的人,你所问的一切,我相信你自己都是已经明白了的。你怪那些老人们为甚要忌刻你,这理由不是很明白的吗?因为你比他们强,故而他们怕你,你太倔强了,所以便成为众矢之的。他们攻击你,忌刻你,事实上是看起了你,怕你。你何必要同他们计较,把他们的毒箭自己拿来插在心上呢?他们是希望你的肉体和精神赶快停止作用的,你的正当的防御,应该是保重你的身体,坚强你的精神,把他们的攻击看成一群蚊虻过耳。天下赞成你的人很多,忌刻你的人究竟少数,你应该为赞成你的多数的人保重,你应该把他们领导起来作安内攘外的工作。你的精神和主张已经为多数明白的人所景仰,你千切不要自己承认败北啦。你是胜利了的。”
这一番话,其实是贾谊自己心里的话,他是起着了幻觉的现象,把自己脑中的屈原客观化了。
“是的,先生,”贾谊伸出了手来,白珊瑚一样的手和空中的幻影作把握的形势。他又叫着:“你的死决不是败北。我也不承认自己的败北了。先生,你虽然死了,但你永远是我们中国人的力量,是我们中国人的安慰,我们中国人的正义感是由先生的一死替我们维系着的。先生死了已经百年,但先生没有死,我相信就再隔千年万年,先生也永远不会死。我们在先生的精诚之下团结了起来,先生,你把死来战胜了一切了。我要跟着你来,先生,我要跟着你来。”
贾谊愈见用力握着拳头,像要从床上起来的样子,但他的身子突然象一段洋烛一样向枕上反倒下去了。
床头的矮桌上一盏如豆的灯光,为倒下去的风势所扑灭。室中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是东壁的窗缝里漏进了一些破晓的光线。
写于1936年5月3日
(节选自《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贾谊因遭受中伤贬谪后总是爱哭,表明他懦弱无能,也为后文他的英年早逝打下铺垫。
B.贾谊给文帝讲解彗星的故事,一方面突出他的才能,另一方面为他升迁为梁王太傅提供依据。
C.“我要跟着你来”,既说明了屈原力量的感召力,也暗示了贾谊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尾声。
D.小说借贾谊的故事揭示了西汉初期的社会现实,也影射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形势。
6.司马迁在《史记》中编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后人遂将“屈贾”并提,沿用至今。请结合文本,找出贾谊与屈原的共同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节)
材料二:
十六年,奉车都慰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询俱使西域。建初三年,超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超欲因此叵①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材料三:
班固文人,党附窦氏,始至杀身;独班超能立功异域,终得封侯。大丈夫原应自奋,安能久事笔砚间?观于超之有志竟成,而固之无志可知,一荣一辱,优劣判焉。乃知人生处世,立志为先,慎毋媚世谐俗为也!
(选自蔡东藩《后汉演义》)
【注】①叵:遂,便。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吏椎A呼之B奴C醉骂D兢E大怒F畏宪G不H敢发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编辑,编撰。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穷,尽,完结。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不同。
C.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始于司马迁《史记》。
D.闻,听到,听说。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的“闻”意思相同。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早慧博学,为人谦和。他少年时便显露才华,随着年龄增长,学识日益广博,性情宽容,和儒生们关系和谐。
B.班固继承父志,因书获罪。他在父亲去世后潜心研究历史,想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却被人举报遭遇了牢狱之灾。
C.班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出征匈奴时窦宪派班固迎接北单于使臣,恰逢匈奴内乱,班固无功而返,后因窦宪败亡而受牵连免官。
D.班固恃宠而骄,终受其害。他因文章受到肃宗皇帝宠爱,和大将军窦宪关系密切,因骄横跋扈而树敌过多,最终去官遇害。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2)观于超之有志竟成,而固之无志可知,一荣一辱,优劣判焉。
1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为什么蔡东藩坚持做人要“立志为先,慎毋媚世谐俗”。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相应题目
苏武
【唐】李白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①。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注】①化用《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中“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句。
12.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诗歌开篇两句以“十年”的概数点明苏武在匈奴的漫长岁月,凸显出他坚定的爱国之心。
B.“白雁”两句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空”字暗示了苏武在异域多次写信给汉朝但只落得徒劳的等待。
C.“渴饮饥餐”句以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苏武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暗示其忠贞坚毅。
D.“东还”两句说的是苏武终于从遥远的漠北回归长安了,与李陵临河诀别时,二人百感交集,怆然悲伤。
13.结合《苏武传》相关内容谈谈“相看泪成血”一句体现的诗中人物的复杂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
(2)《过秦论》中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反应的句子是:“,。”
(3)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五、语言文字运用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 )
A.疾痛惨怛(dàn) 上称帝喾(kù) 濯淖污泥(nào) 温蠖(huò)
B.三闾大夫(lǘ) 煴火(yūn) 羝乳乃得归(dī) 武能网纺缴(zhuó)
C.单于(shàn) 逡巡(qūn) 隳名城(huī) 瓮牖绳枢(yōng)
D.锄櫌棘矜(yōu) 度长絜大(qiè) 销锋镝(dí) 仇雠(chóu)
六、文言小题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1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D.信义安所见乎
18.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此三者,吾遗恨也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七、语言文字运用
19.下列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例: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B.三秦 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故称三秦。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山东, 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D.中国,指中原地区。“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不仅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达观,也缺少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磨炼。当屈原二十岁行冠礼作《橘颂》时,他是何等儒雅高贵,而孔墨孟荀等人年轻时都曾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心酸,为实现理想抱负,委曲求全地过活。
而屈原,他那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苦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
他掸去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针锋相对,毫不妥协。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将自己摆在与邪恶你死我活的对立面上。而屈原的伟大与可贵也正在这里: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做不到和他们同流合污,哪怕是表面上迎合应付。他谨持着他理想的绝对纯洁,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
(节选自鲍鹏山《端午说屈原》,有删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屈原面对失败的种种情状,富有感染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八、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在《屈原列传》的学习中,有同学认为屈原不应该投江,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有同学认为屈原应该投江,因为“与其苟且偷生,不如悲壮死去”。
在了解到司马迁被投入监狱、判处死刑后,有同学认为司马迁应该选择以死明志,以成就士人之节:有同学则认为司马迁应该选择接受腐刑、忍辱负重,以完成父亲编订《史记》的遗志。
请你以“人生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C
  简析:A 项,屈原与司马迁精神相通,并非相左,A 错误;B 项,两者并无因果关系,B 错误;D 项,文中说的是《九歌》等是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并非全部楚辞,D 错误。
  2.答案:B
  简析:A 项,不是为表现悲剧崇高美而侧重展现善恶对抗,因果关系错误,A 错误;C 项,不能得出楚辞道德教化作用微弱的结论,C 错误;D 项,主宰两汉美学思潮的是楚汉浪漫主义,不包括先秦理性精神,D 错误。
  3.答案:A
  简析:A 项表明汉对楚文化的继承,可支撑材料二观点;B 项说的是《史记》创作目标,C 项阐述《离骚》象征手法,D 项强调《离骚》和《史记》开创性,均不符合要求。
  4.答案:
  由《屈原列传》可看出《史记》对楚文化的继承。《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有悲剧崇高美;司马迁借其寓己悲愤,具抒情性;记录屈原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与反传统精神。
  简析:从材料一可知《史记》与《离骚》文化联系紧密,《屈原列传》作为《史记》一部分,体现了《史记》在多方面对楚文化的继承,通过分析屈原事迹在《史记》中的呈现,可总结出这些要点。
  二、小说阅读
  5.答案:A
  简析:贾谊爱哭是因遭受不公、忧虑国家且无法施展才能,是愤懑无奈,不是懦弱,且文章是赞美他的,A 错误。
  6.答案:
  都是才高且受帝王器重之人;都遭权贵佞臣嫉妒;都忠君爱国;都是悲剧人物,结局悲惨。
  简析:从文中贾谊与屈原的经历、才能、性格及命运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可得出这些共同点。
  三、文言文阅读
  7.答案:BDF
  简析:根据句子意思和语法结构,“吏椎呼之” 主谓宾完整,在 B 处断开;“奴醉骂” 主谓句,“兢” 另起主语,在 D 处断开;“兢大怒” 主谓句,在 F 处断开。
  8.答案:C
  简析:“本纪” 是帝王传记,诸侯传记是 “世家”,C 错误。
  9.答案:D
  简析:文中未表明班固恃宠而骄、骄横跋扈树敌过多,他的死与未管教子女、与窦宪关系及种兢报复有关,D 错误。
  10.答案:
  (1)班固因班彪所续前代史不详尽,便精心钻研,想完成其事业。(2)从班超有志竟成、班固无志可知,两人一荣一辱,优劣分明。
  简析:重点翻译 “以”“详”“就”“观于”“竟”“判” 等字词,准确传达句子意思。
  11.答案:
  班固附权贵不得善终,班超立志建功封侯。由此可知人应先立志、不媚俗,才能实现价值。
  简析:通过对比班固和班超的命运,分析其原因,可得出蔡东藩观点的依据。
  四、古代诗歌阅读
  12.答案:B
  简析:苏武没有写信给汉朝,“空” 字不是说多次写信徒劳等待,B 错误。
  13.答案:
  因与李陵离别悲伤;李陵愧疚;苏武回忆蹉跎岁月而哭;苏武苦尽甘来欣慰而哭。
  简析:结合苏武和李陵的关系、经历及此时情境,从多个角度分析人物复杂情感。
  五、语言文字运用
  15.答案:B
  简析:A 项 “怛” 读 dá;C 项 “单” 读 chán,“牖” 读 yǒu;D 项 “絜” 读 xié,A、C、D 错误。
  16.答案:D
  简析:A 项 “颜色” 古义是脸色,今义是色彩;B 项 “从容” 古义是委婉得体,今义是镇定;C 项 “明年” 古义是第二年,今义是今年下一年,D 正确。
  17.答案:A
  简析:B 项 “亡” 通 “无”;C 项 “畔” 通 “叛”;D 项 “见” 通 “现”,A 无通假字。
  18.答案:A
  简析:例句和 A 项都是被动句,B 项是判断句,C 项是省略句,D 项是状语后置句。
  19.答案:C
  简析:“山东” 古代指崤山以东地区,C 错误。
  20.答案:
  运用排比,如 “他不能……”“他呼喊……” 等,增强气势,展现屈原不屈;长短句结合,短句突出抗争,长句体现形象心境,富有变化和感染力。
  简析:从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分析,排比增强语势,长短句结合使表达更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六、作文
  立意分析:
  材料围绕人生选择展开,屈原投江与司马迁忍辱负重是两种典型选择,可从不同选择的原因、影响、价值等方面立意,如正确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性、在困境中如何抉择、选择应考虑的因素等。
  写作思路示例:
  开头可引出人生选择话题,如 “人生之路,岔口众多,每一次选择都如命运的骰子,决定人生走向”。
  中间可分析不同人生选择的案例,如古代仁人志士的抉择,阐述其选择的背景、意义;也可对比不同选择的结果。
  结尾总结升华,强调慎重选择,如 “面对人生选择,当以智慧、勇气与责任为指引,让每一次选择都成为人生的高光时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作文章诵诗作赋,长大后,便博览古籍,九流百家的言论,没有不作深入研究的。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学的,不做一句一字的解释,只要指出大意就行了。性情宽宏温和,能容纳他人,不因为才能(出众)自觉高人一等,儒生们都因此敬慕他。
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故乡。班固因班彪所续的前代史不详尽,便精心钻研,想完成班彪的事业。不久有人给显宗上书,控告班固私自修改撰写国史,天子下诏给班固所在郡郡守,将班固收捕到京兆狱中,将他家的书全部取走。在此之前扶风人苏朗谎称图谶之事,被下狱处死。班固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立刻赶到朝廷上书,受到召见,具体说明班固著书的本意,而郡里也送来班固写的书。显宗认为他是个奇才,便下诏让他到校书部,担任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升迁为校书郎,主持校勘书籍。
班固认为汉朝承继帝尧的气运,以此建立帝王功业直至六代,史臣便追述他们的功德,私自作本纪,编排在百王之后,排在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之后,空缺不录。因而试探着撰写前记,汇集所闻,编为《汉书》。他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人非常重视此书,学者们无不背诵朗读它。
到肃宗时很喜好文章,班固更加受宠,多次被召入宫中陪读,有时日以继夜。每次出外巡行,班固都有赋颂呈上,朝廷有大事商议时,天子让他诘难公卿,在廷前论辩,赏赐十分优厚。
后来班固因母亲去世而辞官。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军务。北单于听说汉军出动,派遣使者叩居延塞,想重温呼韩邪从前和亲的做法,朝见天子,请派大使。窦宪派遣班固代行中郎将事,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此时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到了私渠海,听说他们发生内乱,便带兵返回。到窦宪败亡时,班固首先受到牵连并被免官。
班固不(注重)管教几个儿子,几个儿子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苦恼。起初,洛阳令种兢曾出行,班固的家奴冒犯他的车骑,吏卒捶击呵斥了奴仆,家奴竟借酒醉大骂,种兢大怒,却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但怀恨在心。到窦氏宾客都被逮捕审问时,种兢借机把班固关起来,班固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天子下诏谴责种兢,作为主谋官吏来治罪。
材料二:
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起用班超做代理司马,让他率领一支军队攻击伊吾,在蒲类海作战,斩了敌人很多首级回来。窦固认为班超很有才能,派遣他跟从郭询一道出使西域。建初三年,班超率领疏勒、康居、于阗、拘弥的军队一万人,进攻姑墨石城,攻破了城池。班超想趁势平定各国,就上奏书请求增兵。奏书交上去后,章帝知道他可以成就功业,就和朝臣商议要给他派兵。平陵人徐干向来和班超志同道合,上奏书表示愿意奋力投身辅佐班超。
材料三:
班固是个文人,因为依附窦氏,最终害了自己性命;只有班超能够在异域立功,最终封侯。大丈夫本来就该自我奋起,怎么能长时间沉溺于笔墨纸砚之间呢?看到班超有大志而最终成功,而班固因毫无志向而终归失败可以得知,他俩一荣一辱,优秀和低劣区分得很清楚了。因此明白了人生在世,应以立志为首要,切莫迎合世俗、随波逐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