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 村居 课件+教学设计+ 预习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 村居 课件+教学设计+ 预习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8 15:30:40

文档简介

1.古诗词三首
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给下列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杂兴(xīng xìng) 兴(xīng xìng)盛 篱(lí ní) 笆 剥(bāo bō)削 剥(bāo bō)皮 疏(shū sū)远
形 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把易错的生字写一写。
义 理解词语。 疏疏:_________。 阴:_________。 杂兴:_________。 稀_________。 翁媪:_________。 亡赖:_________。
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概括三首古诗词的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宿新市徐公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平乐 村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我最想问的问题是:
拓展资料 查找的资料——对三位诗人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日积月累 我还知道其他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词。(共36张PPT)
清平乐·村居




比读揭课题,初识宋词
“三问”田园词,渐入词境
研读扣题眼,感悟词情
延读家国情,走近词人
比读揭课题
初识宋词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máo
yán
wēng
ǎo
chú
lóng
lài


yuè
máo
yán
wēng
lài
lóng





学写字


清平乐·村居
词牌名:
词牌名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和曲调。
题目:
意思是乡村生活。
解词题
品上阙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代指茅屋
叠词,更有韵味
大意: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
品上阙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吴地方言
相互喜欢,相亲相爱
老翁
老妇
大意:那是谁家的老两口啊,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真是其乐融融。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品下阙
大意:大儿勤劳,在溪东的豆田间锄草;二儿手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最淘气可爱,在溪边剥莲蓬,自由自在。
锄掉豆田里的草
编织
亡,通“无”。“亡赖”在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同学们,观察《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你发现它跟《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吗?
《清平乐·村居》
词牌名
题目
古代的词都合乐演唱的,不同的乐曲,对“词”中句子的长短、节奏、韵脚都有具体要求。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名字,这就叫词牌名。
西江月
菩萨蛮
水调歌头
卜算子
词牌名就相当于规定了这首歌应该唱什么调。
词有定调
1.词有定调:词牌名
诗的每句字数相等,词的每句字数不等,有长有短,所以称为“长短句”。
长短句
但并不是每个句子都可以随意长短,而是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调有定句。
调有定句
2.调有定句:长短句
上阕
下阕
每行的字数不同
每行的字数相同
《清平乐·村居》上下阕每句的字数都有明确的规定:第一行必须4个字,第二行必须5个字,第三行必须 7 个字,第四行必须6个字,上片共 22 字;下片必须每行6个字,共24个字。
句有定字
3.句有定字:上下阕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上阙每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 都是“ɑo”,都是第三声。
每个字都有固定的声韵,所以,字有定声。
字有定声
词牌名:
“清平乐”
上阙
下阙
上阕定的都是仄声韵(三声和四声)
下阕必须要有三个平声韵(一声和二声)
4.字有定声:合辙押韵
“三问”田园词
渐入词境

1、根据田园诗的“三问”,借助注释与插图,
再读此词,依次说说这首词所写的内容。
田园诗“三问”
第一问:写的是哪一个季节?
第二问:写了哪些事物或人物?
第三问:这些事物和人物构成了怎样一幅乡村图画?
季节与环境
事物与人物
情景与画面
这在农闲时干的活,也证明是夏末时节。
莲蓬一般在八九月份成熟,可以剥莲子吃,此时正是夏末时节。
“溪头卧剥莲蓬”
“锄豆、织鸡笼”
1.季节:夏末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低矮的茅屋
清澈的溪流
碧绿的青草
勾勒了一个清新自然的吴地(江南)村落。
2、环境:江南农村
白发苍苍的老翁和老妇在饮酒聊天。
老翁和老妇
勤劳的大儿子在溪东的田里锄豆。
大儿子
懂事的二儿子在家里编织鸡笼。
二儿子
顽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吃莲蓬。
小儿子
3、人物:一家五口
4、图景:安宁乡村
一家五口自得其乐,无忧无虑,营造了一幅和平安宁、静谧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
2、这首词中,反复出现了哪个字?为什么?
“溪”
①溪上、溪头、溪东,就是这个潺潺的小溪把这些景、这些人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溪”在整首词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溪,流得很慢,给人一种平和、安宁之感。这与“清平乐”这个词牌所表达的“一种祈求天下太平的基调”是完全一致的。
研读扣题眼
感悟词情

诗有诗眼,就是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那个字。这首词哪一个字最直接表达 了词人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醉”
因何而醉?
清新优美、宁静祥和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景色
醉于景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勤劳
中儿手巧
小儿可爱
醉于人
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可爱?
醉于人
“亡赖”
你从“亡赖”这个词读出了什么?
小儿子的小手、小脚、小脑袋想怎么动就怎么动,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随心所欲
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最喜”,直接表露了词人的喜爱之情;喜爱的是小孩子顽皮、淘气中的天真烂漫。
醉于人
“卧”
仰卧
顽皮可爱
天真烂漫
“喜”
俯卧
打滚
侧卧
醉于情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如何理解“相媚好”, 并说说这是一对怎样的夫妻?
相互喜欢、相亲相爱、亲热高兴的样子
恩爱
亲热
悠闲自在
幸福知足
你瞧,两位老人坐在门口,晒着太阳,笑着,聊着,几杯酒下肚,话就更多了起来。
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摸着胡子,笑着说:“__________________。”
听了爷爷的话,老奶奶也笑得乐开了花:“__________________。”
醉于情
你仿佛听到老两口在亲热地聊什么呢?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鸟语花香,是一处世外桃源,这景让人醉啊!
孩子们勤劳懂事,顽皮可爱,夫复何求!老两口身体健康,千金不换。这是因人而醉啊!
一家人温馨和睦,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这份浓浓的情,更令人醉啊!
延读家国情
走近词人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词作以豪放为主。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走进作者
此时还有谁醉了?他又为何而醉?你了解辛弃疾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大意: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辛弃疾是真的在战场杀敌吗?
从哪个词看出不是?
不是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清平乐·村居》都写到了一个词“醉”,在这“醉”背后,词人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一个抗金将领,本该驰骋沙场,英勇杀敌,可是现在,却被迫在一个村庄里无所事事,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啊,只能在梦中重回战场。
3、辛弃疾写下《清平乐·村居》,流连于闲适的田园生活是否已经放弃了保家卫国的梦想呢?
辛弃疾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他多么希望更多的老百姓都过上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所以,这首词他用的词调是“清平乐”。这是一个祈求太平、安宁祥和的曲调。这是辛弃疾的家国梦!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清平乐 村居
课时目标
1.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背诵这首词。(重难点)
3.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一、复习背诵,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前面学的两首诗。
2.教师指名背诵以前学过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本次我们学习的也是村居,但是一首词,一起来看到今天要学习的这一首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
3.解释诗题。“清平乐”是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和曲调;“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乡村生活。
4.了解作者。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听教师范读。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指导读好节奏语调,再齐读。
2.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檐”字,注意右边半包围结构中“八”两笔不能少。
3.自由朗读这首词,结合前两首古诗想一想:词跟诗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1:前面两首古诗每句字数一致;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预设2:前面两首诗不分段;词分为上下两段。上面一段词叫上阕,下面一段叫下阕。课文排版时,上下阕中间空了两格,读的时候,两阕中间停顿要稍长一些。
4.读了这首词,这里的村居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预设1:这里的生活环境优美,清新自然。
预设2:这里的乡村生活很宁静、快乐。
三、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一)学习上阕
1.自由读一读上阕,词中写了哪些景物?(茅屋、小溪、青草)
2.结合注释翻译上阙的前两句。
预设: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
3.看图,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屋是怎样的?(低矮)什么样的青草?(青绿、茂盛)怎样的小溪?(缓缓流淌、潺潺流淌、叮叮咚咚……)
(2)这一家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预设:相媚好就是互相逗趣、取乐的意思;翁媪指的就是老翁和老妇,这一句的大意是说,那是谁家的老两口啊,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真是其乐融融。
4.理解上阕的最后两句。
(1)“醉”字用得好吗?“醉里”是说谁醉?为何而醉?
预设:他们“醉”的原因可能是刚喝过酒,也可能是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让他们“醉”了,还可能是儿子们如此勤劳、可爱让他们“醉”了。
(2)再读句子,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老两口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他们喝酒逗乐,其乐融融。)
(3)你仿佛听到了他们说些什么呢?(生自由想象)
(4)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这个家庭透出什么样的氛围呢?(幸福、天伦之乐)
4.齐读上阕,感受他们平凡的幸福。
(二)学习下阕
1.三个儿子在哪里,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呢?(自由读,指名说:大儿锄豆,中儿编织)
(1)小儿子在做什么呢?(卧在溪边剥莲蓬)(无拘无束,天真可爱)
(2)“卧”什么意思?(趴着)如果你也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姿势“剥莲蓬”呢?(生自由回答,师提示要表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3)烈日炎炎,小儿子在溪头卧剥莲蓬,久久不肯回家。老两口儿和小儿子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说)
2.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和谐、幸福……)
四、课堂练笔,体会感情
1.布置任务:从居住环境、老两口聊天、大儿二儿劳动、小儿剥莲蓬四个画面中,任选一个,写一写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
2.学生交流自己写的画面,教师相机点评。
3.怀着对美景和人物的喜爱请同学们再来齐读这首词。
小结:把大家想象的画面连起来,就是一幅景美人更美的乡村生活画。辛弃疾想赞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美好宁静、安居乐业)
4.结构梳理。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