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春六年级下册语文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5春六年级下册语文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8 16:0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把科学精神的内涵明确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体现了价值取向、实现路径、行为准则的统一,与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一脉相承。
科学精神对每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求学途中的莘莘学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探究真理,发现新知。
探究真理 发现新知
问题导入
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
袁隆平曾说,杂交水稻成功的“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在袁隆平所处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鸿儒大家有很多,但他们不敢也无法突破前人,最终没有产生什么创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为一名普通中专教师,却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金科玉律”提出质疑,根据实践提出了相反的设想,开始了独辟蹊径的研究。“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袁隆平认为这是一名科学家的重要素质。鼓励科学家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特别要让年轻人勇于实践、敢于超越,应该成为我们今后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之一。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袁隆平












作者:叶永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认识作者
叶永烈
(1940-)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
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著有科幻故事:
《小灵通漫游未来》
《中国福尔摩斯》等
朗读课文
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
词语认读

左窄右宽,左半部分的“土”写得略小,而右半部分的“或”写得略大,注意斜勾要舒展,斜勾上面的一笔“丿”不能忘。
我会写
sōu
我会写
书写时注意布局要匀称,左窄右宽,“叟”这个部件要注意笔顺,上下部分要匀称。
放眼观察( 形势等)。
诞生
纵观
真理
偶然
搜集
石蕊
词语解释
真实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人)出生。
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
地衣的一种,生长在寒冷地带,灰白色或淡黄色。可以用来制石蕊试纸、石蕊溶液等。
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
词语解释
不可思议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百思不得其解
指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
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反复思索,仍然不能理解。
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再读课文 梳理脉络
自读提示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2)本文围绕中心观点安排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请你尝试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真理诞生于
一百个问号之后。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1
2
3
4
5
6
7
提出观点
印证观点
总结观点
课文是按“___________”的结构写的。
总—分—总
(2)本文围绕中心观点安排了哪几部分内容?
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明晰,结构严谨。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对观点稍作阐释,阐明了它的实质:从常见现象出发,不断发问,追求根源,找到真理。
第二部分(2~5):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举了三个事例,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6、7):总结全文,强调观点,指出“只要你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够发现真理。
以“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为依据
品读第2段
具有说服力
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发现问题,
不断地追问。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这里的“?”和“!”各指什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有趣的图片,想一想:
从问号到感叹号的转变,到底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研读感悟 探究事例
自读提示
默读第3—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三个具体事例是什么?事例中的“?”是什么?由此发现的“!”是什么?
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
魏格纳观察地图提
出“大陆漂移学说”
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为了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哪三个事例
任务一
1.默读第3自然段,完成表格第一行。
2.借助表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事例。
时代 国籍 科学家 (研究领域) ? 把“?”变成“!”的过程 !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为什么会变色? 进行了许多实验
魏格纳 (气象学家) 比较地图上的每一块陆地,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20世纪中期 俄裔美国 脑电波与做梦有关
一开始……于是……最后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 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发现现象
思考:为什么波义耳能有这种科学发现呢?抓关键句,随文批注。
?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找到真理
任务二
1.默读第4、5自然段,按照学习事例一的学习方法学习事例二、三,小组合作将表格补充完整。
2.借助表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个事例。
3.验证:这两个事例是否可以论证观点?
任务二
时代 国籍 科学家 (研究领域) ? 把“?”变成“!”的过程 !
17世纪 英国 波义耳 (化学家)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为什么会变色? 进行了许多实验 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石蕊最明显(石蕊试纸)
魏格纳 (气象学家) 比较地图上的每一块陆地,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20世纪中期 俄裔美国 脑电波与做梦有关
时代 国籍 科学家 (研究领域) ? 把“?”变成“!”的过程 !
17世纪 英国 波义耳 (化学家)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为什么会变色? 进行了许多实验 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石蕊最明显(石蕊试纸)
魏格纳 (气象学家) 比较地图上的每一块陆地,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20世纪中期 俄裔美国 脑电波与做梦有关
20世纪初
德国
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大陆漂移学说)
阿瑟林斯基
(睡眠研究专家)
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为什么会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不可思议的互相吻合?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时代 国籍 科学家 (研究领域) ? 把“?”变成“!”的过程 !
17世纪 英国 波义耳 (化学家)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为什么会变色? 进行了许多实验 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石蕊最明显(石蕊试纸)
魏格纳 (气象学家) 比较地图上的每一块陆地,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20世纪中期 俄裔美国 脑电波与做梦有关
20世纪初
德国
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大陆漂移学说)
阿瑟林斯基
(睡眠研究专家)
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为什么会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不可思议的互相吻合?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共同点?
怎样发现的?都在证明什么?
叙述顺序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发现真理
这三个事例都是生活中偶然发现的。
这三个事例都在说明作者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三个事例的写法上都相同,顺序都是先写偶然发现问题,再写不断追问,科学家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探索最后发现了原因,取得了成绩。
通过学习这三个事例,你有什么发现?
1
2
3
4
5
6
7
过渡句也突出了三个事例的相似性,使三个事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说明作者紧扣课文的观点选择事例,能够更好地证明观点,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
采用过渡句
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关键语句把这几个事例串连在一起的?
小组交流
自由朗读第6-7自然段,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语
句,反复朗读。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照应开头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这句话和开头有什么联系?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
读一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波义耳
魏格纳
阿瑟林斯基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不断探索
共同特点
谈一谈,这三位科学家身上什么特质?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
拓展延伸 迁移运用
鲁班不明白孩子们为何顶着荷叶,后来经过细心观察荷叶制造了伞。
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他从水缸中溢出的水这一寻常现象中发现了浮力定律。
除了文中的三个事例,你还想到哪些事例?
瓦特看到烧水时水壶冒蒸汽,经过思考、实验,最后改良了蒸汽机。
拓展阅读
运用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方法,阅读“阅读链接”《詹天佑》找出作者的观点和说明观点的事例,完成表格。
迁移运用
文章题目 观点 事例
《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1.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阻挠和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
2.勘测线路时,詹天佑遇到困难不退缩,一定要把铁路修好。
3.开凿隧道时,詹天佑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
4.设计“人”字形线路,表现了詹天佑有极高的智慧和才干。
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提示:首先,确立自己想要说明的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然后围绕观点来选取事例,注意选取的事例要恰当,要能够说明观点。如果选取的多个事例没有必然的联系,最好用恰当的过渡语将它们连起来,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此外,对具体事例的叙述要有一定的顺序。
例如:“有志者事竟成”
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就会梦想成真。曹雪芹增删十余载,给我们留下了经典著作《红楼梦》。袁隆平历尽千辛万苦,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诺贝尔不惧危险,终于研制出了能够安全保存、威力无比的炸药。爱迪生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发明了电灯。
美句积累
(1)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
(2)最伟大的科学,永不满足于无知,怀疑的种子,它在强者的心目中比信心更有生殖力。——《罗曼·罗兰回忆录》
(3)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霍姆林斯基
(4)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喻老》
课堂小结
同学们,愿我们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用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唯真求实,与理性为伴,有独立思考的勇气。让我们以科学精神滋养思想,勇于探究,与时代的发展共振,有不断开拓的襟怀。